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葉小釵

嘉瓦仁波切開示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是從尊者網站下載的開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8-11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劳动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觀之鑰 釋法音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8-12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幾本書

道次第修心之實踐


智慧的窗扉

此书的撰写目的在于急时人(不管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之所需,使他们走上正路,获得佛主释迦的教诲。释迦的教义确实深如海洋,无穷智慧,他用多种巧妙的方法对其加以解释。后来,印度的伟大智者们又开辟了一些新的解释途径,本书力求对两者详加说明,其重点在于实际运用,至于哲理细节,争论要点,这里暂不涉及。

意識的歧路

——六位腦科學家的對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8-12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幾本書

轉念

以《修心八偈》的讲经内容为基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8-12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稿

入行論2006


七十空性論


釋菩提心論2006


已搜尋過關鍵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8-12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隨手紀錄

中論18、24、26品--第三天(節錄)

如果要斷除我慢,就要自處低下,如此一來,認為自己高高在上的心就可以削弱;如果要滅除嗔,就要對嗔的對象修悲心或愛惜的心,如此嗔心自然可以削弱;如果貪愛某個對象,就要對這個對象修不淨觀,如此對這個對象的貪愛就可以削弱。所以個別不同的煩惱的作用與性質,自然有它不同的對治力。空性的道理也不是隨便講的,因為要斷除見的煩惱—對實相的顛倒執著,如果只是透過貪嗔等的對治力來對治,是無法斷除的,必須要了解對實相的顛倒執著,它是怎麼 去執取的、了解它執取的是與實際上不吻合。在這此情況下,再去了解實相是什麼。是以這種方式去破斥的。
    一切非見煩惱,它的根本是從見煩惱而產生。見煩惱唯一是靠空正見來破除的。空性的認知不是像一般的學問一樣去做空性的解說,而是因為人都想要離苦得樂,一切的痛苦來自於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真實執著,於是說了空性。一切痛苦都是有因緣的,這些因緣不是依靠發願、迴向而去除,它唯有靠對治力才能消滅。因此月稱菩薩在《顯明炬論》、提婆菩薩在《四百論》中說到這種解釋。也就是,嗔心的對治是愛護他人的慈心,但是在修慈心時,是沒有辦法消滅癡煩惱的,反而會增長癡煩惱。為什麼呢?因為在觀修慈心時,要愛護悅意境,所以會刻意增長悅意境的悅意相,因此說不定對悅意相產生了真實執著,或自性執著。如果是這樣的話,藉由慈心的觀修,雖然可以削弱嗔心,但是卻增長癡心。同樣的,貪的對治力是不淨觀,不淨觀雖然可以削弱貪心,但是因為完全排斥對方,所以說不定會增長嗔心。因此,每一個非見煩惱的對治力,只能消除個別的煩惱,除此之外,它沒有辦法消滅所有的煩惱。可是空正見可以消滅一切的煩惱。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煩惱是由癡而有。為何是由癡而有理由有二,一是貪嗔等可以分為粗分的,一是貪嗔等可以分為細微的,所以有二種貪嗔等的煩惱。這是宗喀巴大師不共的、深奧的見解。
    宗喀巴大師曾經對煩惱的行相作二種解釋,一是依《阿毗達摩》所說,具有個別相的煩惱,一是此派所說的不共煩惱—只有真實相的煩惱。具有真實相的煩惱是遍一切煩惱。所以這種細微的煩惱下,具有真實執著的作用。但是它是真實執著嗎?與真實執著有沒有差別呢?是有差別的。因為真實執著是以自力而去執取,可是與煩惱相應的這種細微的真實執著是以他力而去執取(或看到)真實執著。
    所以,空性為什麼很重要?原因是一切的煩惱根本是真實執著。真實執著成為一切煩惱的因緣有二。一、以粗分的煩惱來說,是由真實執著產生這些粗分的煩惱。二、如果以細微的煩惱來說,真實執著與這些細微的煩惱相應的緣故。因此是以相應與生起的理由說一切煩惱的根本是真實執著。
    以上說了修空性的目的。
发表于 2011-8-12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開示2009台灣

如同先前所提到的,我們在唸誦這些祈請文之時,必須要觀想空性及思惟菩提心。我現在針對這兩個法義做點說明,你們覺得如何?
西藏有句諺語:人年長的時候,起立之時比較困難,因為膝蓋不好、行動不便;但是他只要一坐下來,就非常有精神,就像熊熊烈火一樣!

佛法中,最不共的、最特別的是什麼呢?是緣起。緣起是世尊的教法中的心要,因此龍樹菩薩就讚揚緣起是佛法寶藏裡面最珍貴的。
世尊說法有提到四諦,若將四諦再予以詳細解說,就是十二因緣。世間諸法依賴它自己的因與緣而改變,以輪迴來講,輪迴之痛苦是由它的因而來,即由其根本之無明而來的,像這一類的緣起稱為因果緣起。在大乘的經典中提到另外一種緣起,也就是,只要是因緣所生,它就沒有生的自性;只要是依賴因緣,它就是空。所以只要是依賴因緣而有的法,它是空的,它是無自性的。
第一種因果緣起是,果一定要依賴這個因,如果沒有這個因,就沒有這個果。這個因也不是恆常不變的;也不是不相順果的因,一定要有相順的因才能生出這樣的果。我們仔細思惟因果緣起的道理,就可以知道所有的果都是由因而來。但是這個因為什麼變成因?它並不是自主的、不依賴其它而變成因的,它變成因也是要觀待果才變成因,所以就講到另外一個層面的緣起。因為什麼變成因?因不是從果而生的,但它還是要觀待、依賴果,也就是,因的安立必須要觀待果,這種緣起是更深一層的緣起。
果也是要依賴因而有的,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提到:所有的緣起都是空的。這個意思是什麼呢?為什麼說是空呢?因為所謂緣起的意思就是依賴而假立的意思,所有緣起的諸法因為依賴而假立,所以它的存在、它的產生是需要靠其它的因緣、依賴其它的因緣、觀待其它的因緣而有的。它必須要觀待,所以它沒有自性,是無自性。因為它要觀待而有,所以不觀待而有的自性就排除了。因為它是觀待而有,所以它是存在的,它不是不存在的,所以遠離了斷邊。遠離了常、斷二邊的中道就是無自性的道理。

為什麼世尊要講說緣起見?並不是世尊能言善巧,所以祂說了緣起見;也不是世尊為了要變成一位教授,所以祂才提出這樣一個學說,並不是這樣的!我們所有的人都不想要得到痛苦,在經典中講到有三種痛苦:苦苦、壞苦、行苦。這三種苦也可以另作區分,分為二,一是一般我們所不想要的身體跟心裡的痛苦,也就是一般畜生也都不想要得到的痛苦。那它的根本是什麼呢?就是究竟的行苦,行苦是另一個層面。也就是一者是一般的痛苦、一般的苦受,一者是行苦。
這兩個痛苦是怎麼來的呢?無明可以分為兩種,其中對業果愚癡的無明,給我們帶來第一種痛苦。因為這種無明,我們可能會投生到三惡道,即使生到人道,也會有種種痛苦。第二個層次的痛苦,是要透過思考、思惟之後,我們才會認識的痛苦,這種痛苦,我們稱之為「行苦」。行苦是如何產生的?它是由於對真如不了知的無明而造成的。
我們都不想要得到痛苦。因為我們都不想要痛苦,所以我們要去除痛苦的根源。那痛苦怎麼來的?就是由無明而來的,也就是不知道而來的。斷除無明就沒有痛苦,如果沒有斷除無明,痛苦還會一直持續下去。我們需了知兩種痛苦的根本,也就是剛才講說的,對業果愚癡的無明與對真如愚癡的無明。
痛苦最究竟的根源是無明,為了要對治無明,經典中就講說了無明的對治,即真如的緣起。緣起是真如,也就是所謂的空性,藉由空性的道理可以去除無明,得到解脫。以去除暫時的痛苦而言,要去除對業果愚癡的無明,因此世尊講到因果的緣起,即講說因果緣起來對治苦苦的根本。講說依賴而假立的緣起,去對治深沉痛苦的根本,因此世尊就講了細微的緣起道理。

如果我們仔細地去思考「我在哪裡」、去尋找「我」,在內心會有一個我的念頭,如「我什麼什麼……」,這種念頭是怎麼生起來的?是先看到蘊體、身體,然後才生起「我」這個念頭?當我們生起「我」這個念頭的時候,是不是內心會顯現好像我是在控制這個身體?把我與身體視作沒有關聯的?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呢?你們有沒有「我是有自相的」、「我是獨立」的感覺?剛才是講我,現在講他人。有沒有覺得他人也是很獨立的、從對面那裡產生的?所以,我們講到他人的時候,我們會覺得他人的身體、他人的心好像可以用我們的手指頭把它指出來的感覺。我們會覺得我是獨立的,是很具體的補特伽羅的感覺,覺得對方也是很獨立的。
我們對境會有一種耽著、貪戀境的心,稱為貪心;當我們排斥對境、不喜歡對境的這樣的心,稱為瞋心。我們看到很悅意、很漂亮的東西,因此我們生起貪心;我們看到不喜歡的、不悅意的對境的時候,我們就生起瞋心。世界上有沒有一個東西,所有的人都認為它是最不好的、不悅意的?有沒有一個東西是世人都認為是最悅意的?其實是沒有的。我們看到這個東西,覺得它是可愛、悅意的,我們就對它生起貪心,並不是別人看到它是悅意,我們才生起貪心的。所以不管是貪或瞋,都與我們自己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跟我們自己所顯現的是緊密不可分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貪、瞋。當我們平心靜氣之時,如我們坐著的時候,看著我的念頭,我們所看到的「我」,與很生氣、有很強烈貪、瞋那個時刻下的「我」,這兩個「我」的顯現有沒有差別?還是你們覺得一模一樣?一般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會有「我走路」、「我要坐下」的這樣一個我的念頭,當時的「我」好像沒有那麼強烈,比較輕鬆的感覺。但是對所貪愛的,譬如你的家人,那時候你對他生起貪愛的心是非常的強烈。同樣的,有人批評、罵你的時候,那時你可能會生起很強烈的瞋心,覺得「我又沒有錯」。但是被批評之時的我,與平時的我,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在比較強烈狀態的時候,比較有情緒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我是非常的獨立、非常的自主的、不用依賴著身心的我,「我」是來控制這個身心的。那個時候所看到的我,並不是依賴假立的我。執著這種的我是存在的這種心,就稱為我執。這種我執稱為無明的我的執著。
迴向文中「願消三障諸煩惱」的三障,可以解釋成貪、瞋、癡這三個,即貪、瞋,與它的根本—無明。我們要怎樣才能夠去除無明呢?光只是靠祈禱跟發願─「我希望不要有無明」是不行的。要用什麼方法才會使我們沒有無明呢?在迴向文第二句提到「願得智慧真明了」,如果我們能夠生起明了的智慧,才有辦法去除三毒。「願得智慧真明了」的智慧,一般智慧有很多種,但在此所要指的智慧是了知空性的智慧。
一切法都是依由觀待而存在的。如果在身心中去尋找的話,找不到一個真正的我,我不過是只是安立在身心之上而已。我們看到身心的存在是從他那邊而存在、從他那邊有真實的存在。我們現在要知道,先前我們認為它是從他那邊存在、很獨立的存在,是錯誤的。所以現在就要思考,所有的諸法完全都是無自性,它只有依靠觀待而假立的。這也是我們剛才唱誦的《心經》中所提到「照見五蘊皆空」之意。現在我們思惟空性的道理一分鐘。

迴向文第三及第四句—「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的意思是,我們要去除這些罪障,我們要世世常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佛子行。「佛」,藏文直接翻譯是「勝者」,勝利的意思,從四魔中勝出、勝過四魔。「佛子」的意思是菩薩,菩薩稱為佛子。一切諸佛先前都是菩薩,要以菩薩作為因才能夠成佛。講佛子行或菩薩道,所指都是相同的。「佛子行」是什麼意思呢?為了利益眾生,我們要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所攝持、所做出來的這些行為稱為佛子行。因此,光只有空慧是絕對不夠的。無論多麼通達空性,若無菩提心,你所做出的行為永遠是沒有辦法稱為佛子行。也會說「佛子」是佛的心子,其實他就是菩薩。
菩提心的主要因緣是什麼呢?它的主因是大悲心。大悲心是要緣著眾生才能夠生起的。在提到菩提心之時,就講到大悲心與智慧,大悲心緣著所有的眾生,智慧是緣著菩提。最好的話,要透過理論思考證明菩提(佛果位)的存在,沒辦法的話,也須對佛果位有適當的認識,生起伺察意。悲心要緣一切眾生,為了要救度這些眾生,所以要生起我想要得到、證得菩提之心,所以菩提心的生起跟悲心、智慧有關。智慧緣菩提,緣著菩提生起一個希求菩提的心,這種心就稱為菩提心。
龍樹菩薩所著之《法界讚》中說到「凡其成為輪迴因,因由淨除彼性故,彼性清淨則涅槃,法身亦復是此性」,輪迴之因,透過我們去淨化、去除之後的這種清淨就稱為涅槃。以密法來解釋,解釋會更為深奧。密法會講非常細微的心識,此細微的心識是輪迴、涅槃的基礎。若心上仍有污垢未斷除,就會讓我們再輪迴;當我們理解空性、修習空性,心上的污垢會完全去除,這種清淨就稱為涅槃。要證得佛果位,不只菩薩本身要有菩提心,還要有菩薩行攝持。當這樣去行持達到最究竟時,就可以得到無住處涅槃,也就是最究竟的涅槃。這就是龍樹菩薩在《法界讚》中所提到的內容。智慧需要有菩提心的攝持,這樣去修學空性才能夠成佛,《般若經》提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講到三世諸佛,我們要儘量看可不可以擠進未來佛的座位裡面。由悲心所引生的想要得到一切種智的心,因為它是由悲心所引發出來的心,所以完全是為了他人。我們為了眾生生起想要希求一切種智的菩提心。我們現在用一分鐘的時間來思考菩提心的內容。

思惟剛才所講的菩提心跟空正見所累積的相似智慧資糧與福德資糧的福報,將此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特別是這次受到災難所牽連傷亡之人及他的家屬。希望他們不管是暫時、未來都可以脫離痛苦,最究竟可以得到一切種智的佛果位。我們要做如此的迴向。
希望你們每天都可以思惟菩提心跟空正見的道理,這對你們自己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唸《入行論》「如空及四大,願我恆成為,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或龍樹菩薩《中觀寶鬘論》「如地水火風,藥及曠野樹,願眾生恒常,隨意而受用。」希望我如同大地一般,把我所有一切奉獻給眾生,希望眾生永遠快樂。我認識印度的前副總統,他是佛教徒,也是科學家,他常常唸誦剛剛我所提到的偈頌,他說這個詞句非常好,他有常常在唸誦這個偈頌。
有空要常常唸誦「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如果我們可以這麼做的話,未來會更快樂,自己的內心也會非常的安寧。
我雖然做得不多,但是我也是盡力地讓自己生起菩提心及空正見,我每日都這麼做。這樣去做,真的對我自己有很大的幫助,你們也應該要如此地去做。如此一來,所有的眾生、所有的有情就會變成我們的親人一樣。
发表于 2011-8-12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隨手紀錄2

正見法眼之歌集
貢唐寶法炬尊者著

此正見法眼之歌集是非常殊勝的歌集,是貢唐寶法炬所著,像是在散文中摘錄出來的,有時候我會唸誦此一歌集。這個歌集不是很繁複,但是有將主要的內容表達出來,所以是非常好的。雖然我自己沒有獲得教授傳承,但是從林仁波切(法王的親教授師)獲得口傳。

1. 聖大樂悲性,喜住離戲論。憐情令憩息,師足頂禮敬。
2. 輪迴一切苦,敵魔我執起,滅此之方便,欲脫皆應勤。
3. 然於極深義,證悟需先知,粗無常苦空,無我多次第。
      為能了解細微的空性,之前先要了解粗分的無常、苦、空、無我的內涵。如同龍樹菩薩在法界讚中說:對無常、苦、空、無我粗分的認知,才能成熟空正見的智慧,但對治煩惱種子只有空正見而已。

4. 老幼由緣聚,猝死甚明見。然己離死念,怎得甚深道?
5. 歲月頻覆有,興衰及苦樂。知已然執著,難生出離心!
        要如何觀待無常?即說了:第四、五個偈頌,這二個偈頌確實說到了我們的過患。

6. 有經及識續,如同空見梯。未經基層起,高法實誑語。
        若未通達有部、經部、唯識、自續等無我的見解,未了解甚深的空性,幾乎等於沒有基層,就等於有一步登天的感覺,這樣稱為了解空性是誑語,並非如實。

7. 有許爾等之,初見皆為實,次破彼實性,增堅實執堡。
8. 吾名中觀師;稱緣究竟空。然有經等部,通達更深義。
      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所見的,是從境上而有、從它本身而有的這種看法是正確的,這種看法是名言有的,是沒有錯的。我們看什麼都會認為這個東西是從它那邊呈現出來讓我們看見,我們就會認為這是每一法存在的基礎,這個部份我們不會想要去破斥。我們想破斥的是,把這些基礎視為存在的定義之後,再去破除另一種自性,如此,我們永遠不可能破除最深奧的自性。我們想破斥的是自己捏造出來的另一種自性,所以第七頌說「次破彼實性」,把我們現在所見的、從它方面而有的這種看法認為是存在的,再去破除另一種實性,這只會添增真實性、更加堅定真實的執著,但對真實執著沒有任何損害。這也是為什麼,中觀的論師中,有一派認為自性、真實性是不會被根識所見,而應成派卻認為自性或真實性是可以被根識所見。自續派認為,根識所見的這一切都是最基本存在的定義之後,再去破除另一種真實性,所以說了真實性不被根識所見。這就是兩大中觀派最主要的差異所在。章嘉活佛在《知母歌集》中說「遠離覆蔽母容中,並未說有搖晃物」,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所見的,是從它那邊而有讓我看見,這種看法是不會有任何動搖的。這種存在是非常堅定,之後再去尋找另一種真實,再去破除,如此根本無法破除最基本的真實執著,此種破除自性的方式是錯誤的。我們口頭上雖說自己是了解空性的中觀師,但實際上卻不如口中沒說無實性,認為是有實的有部、經部。為什麼呢?因為有部、經部雖然不說無自性、無真實性,卻說有自性、有實性,但是他們因為了解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空,了解粗分人無我,由此種空性可以對治很多煩惱。我們口說無自性,卻對煩惱無任何的損害,如此豈不是不如他們嗎?所以偈頌說「吾名中觀師;稱緣究竟空。然有經等部,通達更深義」,我們稱呼自己是中觀師,認為自己了解最究竟的空性,但是比起有部、經部等說實派的論師,我們更差一步,因為他們通達粗分人無我的緣故,所以可以損害煩惱、減少煩惱。因此,在修行上的認知,與我們相較,他們通達更深義。

9. 依離一異因,無實雖口立。若心僅少離,常主方為奇!
       我們口頭上說,由離一、離異的正因說了無自性、無真實等,這個是口頭上說而已,對於此,我並不覺得希奇;如果自己真的遠離常一自主的我執著,即使只遠離一點執著也好,我會非常地讚歎歡喜,覺得非常稀有。有時候我們會認為常一自主的無我就是空性,是會有這樣的錯覺產生。此時要如何觀察我們了解的空性是否是真正的空性呢?如同龍樹菩薩曾說:「乃至有蘊執,就會有我執」,所以我們透過我是取有的概念,以同樣的邏輯,再去看其他一切的蘊法,若能以同樣的道理,且不需要其他任何的理由,自然能夠馬上了解一切蘊法取有的概念,能立即生起唯名安立的概念,這就代表我們對細微無我的認知是正確的,就可以再繼續以此方向修行。至於何謂粗分、細微的無我呢?說到了下述的偈頌。

10.實派之鑠金,雖離粗我鏽,然因顯實澤,許從它方有。
        說實派中說到人無我,人無我又稱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空。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會覺得身心被我控制,我控制身心,好像有個控制者的我存在,而身心是被控制者。如果有這樣的感覺,就是補特伽羅實體有的執著。但這種控制者的「我」是不存在的,若它是存在的,我們應該找得到才對,但是找不到,因此,我並非控制身心者,這個控制身心的我是不存在的。說實派他們所謂的粗分人無我又是什麼呢?既然我並非是控制者的我,那我是如何存在?我是藉由身心取名後,安立而有的,所以他們認為我是取有。雖然說實派有說到這樣無我的見解,但是他們卻認為一切法都從它的外境所顯現,而讓我們看到,如同有形色的色體都是從外境本身呈現,讓我們的眼識見到。「實派之鑠金,雖離粗我鏽,然因顯實澤,許從它方有」,實派的主張如同黃金一樣,雖然粗分我執的污垢是沒有的,但是因為顯現了外境的光澤,所以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外境有。在此的「許從它方有」就是指「從外境而有」的意思。

11. 遮此唯識義,能執之識刷,彩漆繪諸法,真實光澤顯。
        先念「遮此唯識義」較為通順,唯識將外境呈現的部份遮擋了,所以此處說「遮」。有部、經部說粗分人無我,此部份唯識也主張,並不遮擋。唯識遮擋什麼呢?遮擋色法是從外境所呈現。也就是「先有外境,後有意識」的這種外境內涵被唯識所遮擋。唯識是如何主張無外境?此文:「能執之識刷,彩漆繪諸法」,唯識不認為先有色才有識,認為一切都是習氣(先前所累積的業力)成熟讓我們看到的,一切色法都是意識所顯現出了的一種看相而已,遠離這種的看相,是沒有任何外境的存在。所以色法與看色法的意識是同時成立的,並非先有色後有識。但是很可惜的一點,他們認為意識是真實有的,在此形容真實性如同光澤,是從意識所顯現的緣故。雖然他們已說諸法無外境,但卻說到意識有真實性,為了破除這一點,自續派於下述說道:

12.自續許境識,皆非實物性。然立緣起石,冒出自相火。
        自續不像唯識認為意識是真實的,自續認為如境無有真實般,意識也無有真實。不應該將境與識二者分開,而說了一者有實,另一者無實,這是種「偏空」不合理的。「自續許境識,皆非實物性」,境與識都沒有真實性。但自續又說「然立緣起石,冒出自相火」,因緣相互觀待產生的果必須要有自性,若無自性的話,諸法皆不成立。因為自續認為,我們看任何東西必須要由它那邊呈現讓我們看到才可以,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每一東西在境上沒有自己存在的力量,只是唯名安立而有,就變成我們想什麼就變成什麼,如果我們把白色想成黑色,白色會變成黑色嗎?不會的,白色不會變成黑色的原因是因為白色境上要有白色的性質才對,白色本身要有白色的性質去呈現讓我們看到,我才會知道它是白色的。這是自續派的主張,雖然是由緣起冒出的火,這個火必須要有自相才可以,必須要有自己的性質才可以。但是這一點被龍樹菩薩、佛護論師、月稱菩薩、寂天菩薩給破除,因為若它本身有自相、有自性,去尋找應該可以找得到,但是找不到。

13.龍樹究竟義:如境映影像,唯見已非有,內外之自性。
14.如泥隨緣聚,稱手或首級。莫離唯名取,從己何性有?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會覺得是從它方面呈現讓我們看到,這種自性有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破除從那邊而有、安立唯名而有之後,再去安立作用上的存在是非常困難的。這就是為什麼宗大師說到破除自性有之後,仍可以安立有作用,是非常困難的。既然如此,我們要如何知道這些都是唯名安立而有的呢?唯一的道理不是找尋之後找不到,最主要的道理是因為緣起而有的緣故,這才是唯一的破除自性的理由。當我們說道「從它那邊而有」,這句話是否有不觀待、不依賴的感覺?抑或是「它本身就有自性」,是否意味著不觀待、不依賴性呢?這種自性是不存在的,因為任何存在都是依靠緣起啊!因果緣起是我們可用肉眼看見的,但為何會有因果緣起?因為因果性中具有著相互依賴性,才能有因果的緣起啊。那為何會有相互依賴性的存在呢?因為一切的存在,並非由它本身形成了自己的性質;若由它自己可以形成自己的性質,又何需經他力而安立自己?這是不需要的。可是很現實的,每一法都需要經過他力、經過他緣,經由其他角度安立而有,但我們卻仍看到自性的現象,這就是矛盾之處。如第十四頌,譬如我們將泥巴以手捏出佛像,我們說這是佛像的頭,這是佛像的手等,其實它是因緣聚合,我們意識安立佛像之後產生佛像的作用,因此去恭敬祂、禮拜祂。但是我們去看佛像時,認為它是從境上(泥堆)呈現佛像讓我們看到,讓我去禮拜,其實是錯誤的看法。

15.雖無從己性,然由因緣聚,福德及房具,眾成無有違。
        在唯名安立的情況下,這一切的作用都是存在的,這並沒有任何相違。相反的,如果認為每一種東西存在都一定要從境上而有,這種的存在性應該被觀察勝義的智慧看到,但以觀察勝義的智慧去觀察後,卻又找不到,所以在勝義中,我們無法找到這一切,如同經上說無見、或無在等,即在勝義的觀察中,諸法是不可見,是不存在的。一切的存在都在無尋、無找中才有辦法被名識安立存在而有,若想在有尋有找中找到一個存在,是無法找到的。

16.從佛至吾等,皆同說無實,眾心由別顯,佛說自證境。
17.緣生故不生,此無實生性,待緣故說空,除此無勝說。
18.集資淨障故,成器圓正見。緣生故不生,多說極相違。
19.觀空故顯空,易亦極顯之。下部宗義師,同說滅空邊。
20.觀相故顯空,此乃最奇有!依眾執所緣,滅執賢慧根。
21.諸實師皆立,因果之緣起。因果敵親等,取有互關待,
22.三門力尋伺,三輪及三時,昔所見皆實,滅矣皆顯空。
23.此時圓正見、龍樹父子意,脫離常斷崖,入佛歡喜道。
24.如是殊勝德,主依淨戒田、天師暖加持,熟尋了義種。
25.散潑集淨之水料,拔除偏道之野草,則生究竟見果實。
26.吾未有昔歷,空言難勸諫,然依具量師,此善利眾祈!

[ 本帖最后由 yuwin2 于 2011-8-12 10:14 编辑 ]
发表于 2011-8-12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藏佛教的修行道


未排版。講到密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11-8-12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的檔應該都沒有關鍵字眼。
其他用PDF檔發布的,因為其他人鎖住、或懶得解開重新排版,就算了。
发表于 2011-8-12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個方便聽錄音

說法常引用偈頌
2011版

三摩地王經(月燈三昧經)
01.世人雖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為煩惱惱,如增上行修此定。
02.設若於法觀無我。既觀察已若修習。此因能得涅槃果。由諸餘因不能靜。
03.遍於無邊俱胝剎,盡其無量眾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

無熱惱問經
諸依緣生即無生,彼中非有生自性。

佛說大乘稻稈經
01.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見佛。
02.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心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為敬。

鄔波離請問經(大寶積經卷90 優波離會)
種種園林妙花敷,悅意金宮相輝映,
此亦未曾有作者,皆從分別增上生,分別假立諸世間。

大般涅槃經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現觀莊嚴論
01.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02.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
   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
03.修行及諸諦,佛陀等三寶,不耽著不疲,周遍攝持道,
  五眼六通德,見道並修道,應知此即是,十教授體性。
  
大乘莊嚴經論
01.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
02.極勤利眾生,大悲為性故,無間如樂處,豈怖諸有苦。
03.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訶,
  鬥諍惡名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

中論
01.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02.瞿曇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
(第二十四品)
03.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
04.空法壞因果,亦壞於罪福,亦復悉毀壞,一切世俗法。
05.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及知於空義,是故自生惱。
06.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07.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08.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09.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
20.汝謂我著空,而為我生過,汝今所說過,於空則無有。
21.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22.汝今自有過,而以回向我,如人乘馬者,自忘於所乘。
23.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即為見諸法,無因亦無緣。
24.即為破因果,作作者作法,亦復壞一切,萬物之生滅。
25.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26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27.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
28.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則破於世俗,諸餘所有法。
29.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
(第二十六品)
30.眾生痴所覆,為後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隨行墮六趣。
31.以諸行因緣,識受六道身,以有識著故,增長於名色。
32.名色增長故,因而生六入,情塵識和合,以生於六觸。
33.因於六觸故,即生於三受,以因三受故,而生於渴愛。
34.因愛有四取,因取故有有,若取者不取,則解脫無有。
35.從有而有生,從生有老死,從老死故有,憂悲諸苦惱。
36.如是等諸事,皆從生而有,但以是因緣,而集大苦陰。
37.是謂為生死,諸行之根本,無明者所造,智者所不為。
38.以是事滅故,是事則不生,但是苦陰聚,如是而正滅。
(第十八品)
39.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
40.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滅我我所故,名得無我智。
41.得無我智者,是則名實觀,得無我智者,是人為希有。
42.內外我我所,盡滅無有故,諸受即為滅,受滅則身滅,
43.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
44.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
45.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46.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
47.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
48.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
49.若佛不出世,佛法已滅盡,諸辟支佛智,從於遠離生。
(第一品)
50.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51.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
52.果為從緣生,為從非緣生,是緣為有果,是緣為無果。
53.因是法生果,是法名為緣,若是果未生,何不名非緣。
54.果先於緣中,有無俱不可,先無為誰緣,先有何用緣。
55.若果非有生,亦復非無生,亦非有無生,何得言有緣。
56.果若未生時,則不應有滅,滅法何能緣,故無次第緣。
57.諸法無自性,故無有有相,說有是事故,是事有不然。
(第二品)
58.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
59.動處則有去,此中有去時,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時去。
(第三品)
60.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麈。
61.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若不能自見,云何見餘物。
  

寶鬘論
01.士夫非地水,非火風非空,非識非一切,異此無士夫。
  如六界集故,士夫非真實,如是一一界,集故亦非真。
02.地水火風等,草藥及野樹,自身極短暫,當令人受用。
03.若時有蘊執,彼即有我執;由我執造業,從業復受生。
04.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慧。
05.福量如眾生,恆長無間隙,因於無量際,故菩提不難。
06.時空及眾生,菩提及福德,由此四無量,菩薩堅心行。
菩提道雖長,因前四無量,勤修非久遠,云何難可得?
07.謂我及我所,實義皆顛倒,由見真實義,二執更不生。
   諸蘊我執生,我執實義虛,種子若虛妄,生果云何真?
   若知蘊非真,我執則不生,我執既已斷,蘊體更不生。
08.如搔癢謂樂,不癢最安樂;如貪世間樂,無欲人最樂。
09.有苦時雖促,難忍況時長;菩薩卻無苦,長樂云何難?

迴諍論
01.若以無自性,即遮無自性,遮無自性已,即成有自性。
02.若一切無體,言語是一切,言語自無體,何能遮彼體?
   我語言若離,因緣和合法,是則空義成,諸法無自體。

六十如理論
01.爲當以何法,能斷諸生滅,敬禮能仁王,宣說諸緣起。
02.此善願眾生,集修福智糧,獲得從福智,所出二殊勝。

釋菩提心論
01.自心本無生,是為空性性。
02.二足尊常言,色蘊如聚沫,受蘊如水泡,想蘊如陽燄,
    行蘊如芭蕉,識蘊如幻事,蘊體性如是,為菩薩眾說。
03.如是空性義,瑜伽者觀修,貪求利他心,決定生無疑。


四百論
01.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
02.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故一切煩惱,由癡斷皆斷,
03.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語。
04.大勢心意者,此間亦無損,故彼視三有,涅槃無差別?
05.若於佛所說,深事以生疑,可依無相空,而生決定信。
06.當告異生說,汝苦不離染,如來決定說,癡中最下者。
07.空無我妙理,諸佛真境界,能壞眾惡見,涅槃不二門。
08.若法緣起有,是即無自性,此皆無自性,故我終非有。
09.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
10.若法本性有,見空有何德;虛妄分別縛,證空見能除。

  
七十空性論
因緣生諸法,若計爲真實,佛說是無明,彼起十二支。

入中論
01.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02.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心。
03.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
04.若已作害而瞋他,瞋他已作豈能除,是故瞋他定無益,且與後世義相違。
05.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眾生鵝,復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
06.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伽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
07.有情世間器世間,種種差別由心立,經說眾生從業生,心已斷者業非有。
08.雖以七相推求彼,真實世間皆非有,若不觀察就世間,依自支分可安立。
09.七相都無復何有,此有行者無所得,彼亦速入真實義,故如是許彼成立。
10.如車不許異支分,亦非不異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積聚復非形。
11.由說諸法依緣生,非謂分別能觀察,是故以此緣起理,能破一切惡見網。
12.諸法非是無因生,非由自在等因生,非自他生非共生,故知唯是依緣生。
13.若謂五蘊即是我,由蘊多故我應多,其我復應成實物,我見緣物應非倒。
14.有計我見依五蘊,有者唯計依一心。
15.由餘經說色非我,受想諸行皆非我,說識亦非是我故,略標非許蘊為我。

入行論
01.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第一品)
02.今生吾獲福,幸得此人身,復生佛家族,喜成如來子。
    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者種。
03.佛於多劫深思惟,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04.生死獄繫苦有情,若生真實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05.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06.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第七品)
07.以此菩提心,能盡宿惡業,能聚福德海;故勝諸聲聞。
  故應除疲厭,馭駕覺心駒,從樂趨勝樂;智者寧退怯?
(第八品)
08.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
09.若人欲速疾,救護自與他,當修自他換,勝妙祕密訣。
10.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
11.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第四品)
12.貪瞋等諸敵,無手亦無足,非勇非精明,役我怎如奴?
    惑住我心中,任意傷害我,猶忍不瞋彼,非當應訶責。
    縱使天非天,齊來敵對我,然彼猶不能,擲我入無間。
    強力煩惱敵,擲我入獄火,須彌若遇之,灰燼亦無餘。
    吾心煩惱敵,長住無盡期;其餘世間敵,命不如是久。
    若我順侍敵,敵或利樂我;若隨諸煩惱,徒遭傷害苦。
13.惑為慧眼斷,逐已何所之?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進。
(第三品)
14.如空及四大,願我恆成為,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
(第九品)
15.世見二種人:瑜伽師一般。一般世間師,前者所論破。
  復因慧差別,層層更超勝。
16.愚癡所執諦,何異幻化物?
  幻物及眾因,所變諸事物,應詳審觀彼,何來何所之?
17.世人亦能見,一切能生因,如蓮根莖等,差別前因生。


釋量論
01.慈等愚無違,非極治罰過,眾過彼為本,彼是迦耶見。
02.能立由修悲。
03.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
04.因自在故苦。

俱舍論
01.世別由業生。
02.如即攬眾分,假相立為車,世俗立有情,應知攬諸蘊。


修心七義
01.取捨間雜修,先從自身取。
02.五濁惡世時,違緣轉道用

密宗道次第廣論
若未能以無垢理,辨自他宗善惡說,復不善辨大小乘,顯密共不共差別。
縱說如來諸聖教,大乘尤以金剛乘,為具善者最勝門,如是亦唯徒自信。
是故具智善欲者,當以淨理治慧目,心於聖教求勝解,不為敵者所引轉。
  
緣起讚
01.稀有大師依,稀有勝說怙,極善說緣起,我敬禮大師。
02.若有為愚使,與尊作仇隙,彼不忍無性,妙聲有何奇。
03.若受行尊語,珍藏緣起法,不忍空性吼,我說此為奇。
04.緣起是無性,無上引導門,若即由彼名,反執有自性。
05.緣起道因相,見尊說無比,由此證餘語,是量起決定。
06.達聖教理於大師,獲得信忍常充滿。
07.世所有衰損,其根為無明,見何能還滅,是故說緣起。

證道歌
最初常求廣大聞,中達經論皆教授,最後日夜勤修持,一切迴向為弘法。

三主要道
四瀑流沖難阻止,業力繩索緊密繫,投入我執鐵籠中,無明黑暗籠罩之。


聽聞集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貢唐仁波切
沒修沒修二十載,要修要修二十載,未修未修二十載,空白自傳已記載。

嘎當派上師
心極法依止,法極窮依止,窮極死依止,死極荒溝依止。

種敦巴
稀有三藏諸教法,具量士夫三士道,願此法鬘如意寶,利諸有情滿大益

五邪命
詐現威儀、諂媚奉行、旁敲側取、巧取惡索、增微博厚

陳那菩薩
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歸依誰?

歸依七十頌
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百五十頌
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皈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发表于 2011-8-12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金刚手菩萨
发表于 2011-8-15 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赶紧下载
发表于 2011-8-15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万分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15:34 , Processed in 0.03583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