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23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自在一人 于 2011-7-23 16:55 发表
观待理不是我一人了解,前面师兄有提,我也声明了解不等于彻悟。但长篇大论的是你,认为“直接语义”有问题的是你,认为大师也有错的也是你(旁贴),放下吧,中论本来很高,以后再读也许更好懂。 这真是太奇怪了,我说“直接语义”是指不加思索简别地理解到的颂中的语义。请你给我论证一下“若……则……”按直接语义咋就能读出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的意思来?
若下雨,则地湿。——请问这是必要条件吗?只有下雨地才能湿吗?请问这是充要条件吗?地湿也能推出下雨吗?
若感冒,则头疼。——请问这是必要条件吗?只有感冒才会导致头疼吗?请问这是充要条件吗?头疼就能推出是感冒吗?
我说梵文藏文论颂里隐含了量词和虚拟语气,有“才”的意思,就是在通过简别理解“若……则……”的语义。如果你也同意要通过这样的鉴别才能正确理解,那还反对我做啥?
再则,请问我那时那刻在哪个“旁贴”里“认为大师有问题”?麻烦引用一下。
原帖由 自在一人 于 2011-7-23 16:55 发表
我不觉须懂所有道理才能读中论等,也不认为很多理不了解就想搞通中论。
有非A定有A,无A无所非故,故有不空就有空。其他三种,月称已述。观待之法,互为因果,同起同灭。观待理为论据非结论嘛
兄台这话说得毫无意义。你得论证出在这颂里必须以两者互为充要条件论证才能成立。可是你这里说的理由我在31楼里已经驳斥得很清楚了:
兄台,看清楚了:
“若有任何所谓空性,则可有彼之所依有之自性。”和“若无空性,则彼所依句义亦无”是一组,是承接着颂前的话说下来的。A是“空性”,B是“空性所依法”。
“若时无不空之句义,且无“不空”,彼时当许:空性亦无”是另一组,是顺着颂文说的,A'是“不空法”,B'是“空性”。
这一颂的解释里包含了这两组意思,但这两组意思逻辑功能根本不同;并且B“空性所依法”是单称,A'是“不空法”是特称,根本就是不等的两个概念,能一样吗?
你把我已经反驳的观点重新复述一遍,也不给出任何进一步的反驳,有什么意思呢?
另外在35楼里,我也说得很清楚,在这里根本不可能成立充分条件:
其实说到现在,应该可以肯定:“若有不空者,则应有空者”,无论根据汉语,还是根据梵藏文和注释,把这半颂理解成充要条件,是绝无可能的。
首先要明白:这半颂是顺着对方的思路说的。对方认为“空”是一个特殊的“不空”。这时龙树菩萨说:只有在存在一些“不空”的前提下,“空”作为一个特殊的“不空”才有可能存在。然而“一切法空”,那么“空”本身当然也不可能是“不空”了。这里用的知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没有用到观待理。
其次,这里的关键并不在于必要条件成立,因为必要条件——“只有有‘不空’,才能有‘空’”——没有人会反对。那么现在的关键就在于,把这个条件反过来——“只要有‘不空’,就能有‘空’”——是否成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颂中的“空”并不是泛泛地说空,而是特指对方所主张的名为“空”的一个特殊的“不空”。怎么可能由一个泛指的特称的“只要有‘不空’”,推出一个特殊的单称的“就能有‘空’”来?
好比说“这个屋子里有人”,不能推出“这个屋子里有张三”。即:“只要屋子里有人,就有张三”显然是不成立的。
好比说“这里有杀人犯”,不能推出“张三就是杀人犯”。即:“只要这里有杀人犯,那就一定是张三”显然也是不成立的。
可是反过来,我们可以说“只有这个屋子里有人,这个屋子里才可能有张三。”
我们可以说“只有肯定这些人里头有杀人犯,张三才可能是杀人犯。”
因此,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恳请兄台好好看一看。关于必要条件,我们没有分歧。现在只需要兄台明明白白地告诉我:凭啥特称的“有不空”就能推出单称的“有‘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