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礼进

夏坝仁波切:对“大乘非佛说”的反驳(网络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6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的帖子

顶无垢称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edpony 于 2011-7-6 10:58 发表
如果以是不是佛说的来判定其是不是正法。那就著相了。跟当年“两个凡是”一样站不住脚。
佛法这种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要我们发现我们需要外物判断的话,我们就得检查自己的信心是够坚实的。我们 ...
  是不是佛说,是判定正法的标准之一。谁也没有说仅仅用这一条标准判定就够了。我上面列举了三条标准:
  1.此法来源清净,从佛陀到自己的师父之间传承未间断;
  2.此法经过历代大德的亲身修持,有效可靠;
  3.此法符合正理,经得起逻辑推敲。
  内在的经验和外在的证据,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兄台对“著相”的理解太过肤浅。弥勒菩萨(汉传认为是无著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成宗品》中列举八条理由证明大乘是  佛说,《成唯识论》也尽引述之;清辩论师在《中观心论》中详细批驳认为大乘非佛说的各种理由。难道这些大德都是“著相”?
  另外,“redpony”与“无垢称”同日注册,一唱一和,甚是可疑。请管理员查一查。
发表于 2011-7-6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原来这次转世多生了个化身帮自己说话......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无垢称 于 2011-7-6 10:59 发表
我说的见道是针对般若空性说的,你们根本没仔细看清我的帖子,入中论上说的很明白六地见道空性,故叫现前地
哪个见道不是针对空性说的?
我引那么多经论告诉你初地见道,你还是不相信,张口闭口入中论入中论,入中论到底怎么说,你看没看过?

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入中论讲记》:
  第三句「此異生地悉永除」,「異生地」就是凡夫地,在資糧道以及加行位的過程,這一位菩薩都還是凡夫,但是他只要能夠登上初地,也就是證得了見道,他就成為了聖者,因此他能夠脫離凡夫地。所以在第三句就有講到「此異生地悉永除」。


  之前我們所談到的部分,實際上已經包含了根本頌的內涵。在第一句裡面,「由第五地已得清淨靜慮波羅蜜多,故第六現前地得住最勝定心」,實際上這一段文,它是在解釋『現前住於正定心』的這一句話。接下來「以此為依現見甚深緣起實性」這一段就是講到了,根本頌裡面的第三句『現見緣起真實性』。接下來「即此菩薩住第六地,由得最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住滅定」,這一句,就是根本頌的最後一句話『由住般若得滅定』。
  前五地中,以未得增勝般若波羅蜜多故,唯由施等五波羅蜜多增勝,不能得滅定也。之前我們有談到,菩薩在登上六地時,不僅能夠獲得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並且在此同時,他能夠獲得不共的滅定功德。因此從這一句就可以了解,從初地一直到五地的階段裡,他並沒有辦法獲得滅定的功德。為什麼沒有辦法獲得滅定的功德?這一句裡有講到原因,「以未得增勝般若波羅蜜多故」因此在六地之前,也就是從初地一直到五地這一段過程,菩薩他因為沒有辦法獲得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所以光是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襌定等五波羅蜜多,是沒有辦法獲得滅定的功德。這當中的「滅定」,就是大乘的不共滅定。所謂的大乘不共滅定,就是行者他在觀修空性時,能夠在短短的一剎那之間,出入空性。「出」是什麼樣意思呢?所謂的「出」是出定,「入」是入定。這一位觀修空性的行者,也就是登上六地的這位菩薩,在觀修空性的當下,能夠在短短的一剎那之間,出定以及入定,這時候他所緣的法是緣著空性的,這種內涵就是大乘的不共滅定。如果你想要獲得這種殊勝的成就,必須要登上六地,也就是獲得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功德之後,才有辦法獲得。因此從初地一直到五地之間,雖然它有種種五度的功德,但是沒有辦法因此而獲得大乘的不共滅定。
  接下來看到第125頁,又由般若增上,現證法性如影像故,第五地中道諦故,正等覺法現前得故,此地名現前地。這一段文當中,就是在解釋,為什麼登上六地的菩薩,他所登上的這個「地」,稱之為現前地?這就是科判「明此地訓釋與慧度增勝」當中的「訓釋」的部分。所謂的「訓釋」它就是要解釋,為什麼第六地,它又稱之為現前地?這一段文有講到三點:「又由般若增上,現證法性如影像故」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五地中見道諦故」這是第二個原因;第三個原因「正等覺法現前得故」,因為這三個原因的關係,所以第六地又稱之為現前地。這三點在後文會作詳細的解釋。

  接下來,疏中釋第二理由,謂能知所知不可得道已現證故。「疏中」是談到了清辨論師所造的《慧炬論》。《慧炬論》在解釋《入中論》這一段文時,有談到「謂能知所知不可得道已現證故」,這一段文是特別在解釋,三個理由當中的第二個理由,也就是「第五地中道諦故」。這一段文,清辨論師在《慧炬論》,將它解釋為「謂能知所知不可得道已現證故」。雖然清辨論師在《慧炬論》有作如此的解釋,但是這幾個字最主要的內涵,並不是闡釋如此的道理。所以接下來,然釋論說見道諦者,這個「釋論」就是月稱菩薩他親手所寫的《入中論》的一本釋論。在《入中論釋論》它是如何來解釋「第五地中見道諦故」的內涵呢?然釋論說見道諦者,是舉四諦中最後諦,義謂彼地於粗細四諦得善巧,故第六地已得圓滿善巧四諦慧。所謂的「第五地中見道諦故」的內涵,最主要就是談到了所謂的道諦。道諦是苦、集、滅、道四諦當中的最後一諦。因此透由強調最後一諦,就可以發現到,在五地的時候,五地的菩薩,他是能夠善巧的通達粗細的兩種四諦法門,所以「義謂彼地於粗細四諦得善巧」,「彼地」就是五地。所以「第五地中見道諦故」就是五地的菩薩,他能夠在登上五地的時候,以相當善巧的方式,而通達了粗細等四諦的內涵。也就是四諦當中,可以分為粗分的四諦以及細分的四諦。對於一位登上五地的菩薩而言,他不僅能夠了知粗分的四諦,而且也能夠了解細分四諦的內涵。為什麼要談到道諦?最主要就是,道諦它是四諦的最後一諦,所以透由了知道諦,可以了解到他對四諦的法門,是相當的精通,而且相當的善巧。「故第六地已得圓滿善巧四諦慧」,藉由第五地,他能夠通達了解粗細兩種四諦的法門,所以在登上六地的時候,對於之前所通達的智慧,他能夠圓滿的緣故,所以在此有特別的強調,為什麼在「第五地中見道諦故」,他就能稱之為現前地。所以「故第六地已得圓滿善巧四諦慧」,之前在第五地所獲得的智慧,雖然他能夠了解,但並不是圓滿的,透由不斷的串習,能夠在登上六地的時候,以相當善巧的方式,圓滿粗細兩種四諦的智慧。——————————————————————————————————
「又由般若增上,現證法性如影像故」不是说一般的现证法性,而是说以“增上般若”,即以大乘不共灭定现证法性。一般的现证法性,初地就达到了。
「第五地中見道諦故」这是说细分道谛。不是“见道”,而是“见道谛”!
「正等覺法現前得故」是说正等觉法“现前得”,不仅仅是法性现前得而已。

[ 本帖最后由 礼进 于 2011-7-6 12:06 编辑 ]
发表于 2011-7-6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
发表于 2011-7-6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edpony 于 2011-7-6 11:08 发表
顶无垢称



redpony的UID是16359,注册时间为2011。7。4。

   无垢称的UID是16357,注册时间为2011。7。4。

此两个ID这么近似,怎么一位是“注册会员”,一位却是“新手上路”呢?
发表于 2011-7-6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想法。
汉传的阿含经典里面提到过弥勒菩萨:
如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七:

是時。阿那律向世尊說此八大人念。佛告阿那律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今所念者。正是大人之所思惟也。
少欲知足.在閑居之處.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汝今。
阿那律。當建是意。思惟八大人念。云何為八。此法精進者之所行。非懈怠者之所行。所以然者。
彌勒菩薩應三十劫當成無上正真

不知道南传的经典里有没有提到弥勒菩萨,如果有的话,应该可以证明佛陀时代就有菩萨了。
发表于 2011-7-6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个不知道是官方还是活佛自己的想法。我记得第一次听的时候,比较震撼,因为自己没从这个角度想过。
活佛当时说:

小乘部派的不承认大乘乃佛说,其实没啥大不了,不是很严重的事。
大乘的批评小乘或者看不起,这才严重。
小乘部派本来就是因为不堪受大乘,所以佛才选择不对他们开示大乘嘛!不是他们不愿意,是他们根器不堪受大乘。所以,从他们的知识来说,他们确实不知道、不相信佛曾经开示大乘,然后他们如此说,这没什么大错。从他们的角度看,确实就是如此。他们是在持他们的宗派官方立场,这没大错,起码不严重。
反过来说,作为追随大乘宗派的弟子来说,如果我们看不起小乘,那就很严重了。千万不要说这样的话!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 的帖子

小乘骂大乘,那正常。
大乘骂小乘,那严重。
大乘骂大乘,那不正常。
现在就有很多人,像老大所说的,明明是大乘佛教徒,确赞同大乘非佛说。
发表于 2011-7-6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大乘不是佛说的,还讨论“五道十地”,岂不成了将臆想的法强加给佛了么?
“大乘实为佛说”是大乘佛法建立的最根本前提,没有这个地基,一切都免谈。

一个根本就不相信大乘为佛说的人探讨地道建立,还要争辩对不对。
我真是不知道该大笑还是叹息。
发表于 2011-7-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菩萨是南传佛教唯一承认的菩萨(未来佛),在南传经典中,通常只提到两位菩萨,一是未成正等觉前的释迦牟尼,一是弥勒菩萨。

转载:
学员:在南传上座部佛教里有没有弥勒佛?
马欣德尊者答:在长部的《转轮王经》里面有讲到,在未来人寿8万岁的时候,有弥勒阿拉汉,正自觉者他将会出现于世间。
发表于 2011-7-6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随喜
发表于 2011-7-6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发表于 2011-7-6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坝活佛这篇开示我不太理解,个人听到一些说法,请师兄们指正
1  阿育王虽然没有提到大乘或者小乘,这并不能说明大乘就存在,因为阿育王虽然没有提到小乘,但是阿育王如何行持小乘的教法是有记载的,而且小乘是大乘人对之的称呼,小乘自己称为上座部。而且巴利文三藏的行程远远早于阿育王,里面也没有提到阿育王。
2 据四部吠陀的文风表明,佛陀时期的梵文还不太完备,语法也不清晰,远远不是后来大乘佛经中使用的梵文那么规范和完整,因此大乘佛经有一个编篡的过程反而好像是顺理成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 的帖子

1.仁波切说阿育王碑铭的事情,不是为了证明大乘在当时存在,而是反驳“阿育王碑铭里没有提到大乘,因此大乘在当时不存在”。原文是先破斥对方证明大乘非佛说的四个理由,然后再从正面进行论证,而不是直接论证。
  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佛陀时代佛陀开示了包括小乘和大乘在内的所有教法;但佛陀圆寂后,在一段时间内,大乘佛法示现衰落,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加上菩萨们受持之;直到龙树菩萨和无著(或弥勒)菩萨出世,大乘佛法才得到复兴。
  巴利文三藏是一个很能让人误解得东西。搞过印度古代写本的人都知道,巴利文三藏的编订其实非常之晚。以现在发现的写本而论,甚至最早的般若经写本都比最早的巴利文写本要早。只不过南传佛教向来说巴利文三藏就是佛陀时代的三藏而已。学术界也备受影响。
  其实巴利语也是如此。巴利语只不过是一种西部方言,由于它后来成为了上座部的标准语言,因此被上座部宣传为佛陀唯一使用的语言。上座部还说巴利语就是摩羯陀语,但事实上巴利语具有典型的西部方言特征,与标准的东部方言(例如ardha-magadhi)差别很大。

2.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学过吠陀梵语。实际上吠陀梵语非但不是“不完备”,而且远比后来的史诗梵语、古典梵语、佛教梵语要复杂得多。例如在古典梵语里,只有现在时体系拥有完整的陈述语气、未完成时、命令语气、祈愿语气等动词变位,但在吠陀梵语里,即使在其它时态体系里也有类似的区分。中间语态的使用在吠陀梵语里也要比在古典梵语里复杂得多。后来的梵语倒是可以视为吠陀梵语的简化。
  另外,佛陀时代使用的梵语,吠陀梵语也存在,其它梵语也存在。
  此外,说一切有部也使用梵语作为其经典语言。现在由于只有南传上座部存活,因此他们说原始佛教使用巴利语,也没什么人有意见。倘若说一切有部活到现在,那该跟他们耗上了。(说一切有部并不比南传上座部晚,南传上座部的祖师觉音尊者当年还层到西北印度学习有部的阿毗达磨,回去再注释、编订巴利语三藏)
  大乘佛教所使用的梵语,从写本上看,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典,其实经典所使用的梵语与你提到的正好相反。不仅不规范,而且俗语成分极多,错误百出。这是因为梵语是极难掌握的语言,而经典是群众们需要广泛念诵的,因此在背诵传抄的过程中自然就加入了若干方言成分。这种梵语学术界一般称为“佛教混合梵语”(BHS)。另一种则是大乘论典。比如龙树、无著、世亲等论师写的东西,那是标标准准的古典梵语。
  关于大乘佛经的编纂,应该这样看:大乘佛经毫无疑问的确是经过编纂,但其实小乘佛经也经过编纂。佛陀时代其实任何经典都是口传的,没有手抄。直到公元前后才出现手抄本的佛经。这样,各部派、各传承所记载下来的佛经,当然会有所差异。这很正常。夏坝仁波切曾说:“我们说大乘是佛说,也不是说大乘佛经的每一个字都是佛说。至少‘如是我闻’四个字肯定不是佛说的。因为从口传的时代到手抄的时代转变,肯定要经过编纂。这很正常。(大意)”经过编纂决不能称为大乘佛教不是佛说的理由。即以巴利文三藏而论,历代各国大德都经过反复的编校,改订了里头很多的读法,使之更为符合语法规范、更为顺畅易读。决不能因为写本经过修订,就否定内容本身是佛说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18:47 , Processed in 0.03325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