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蓝色天空

菩提心属于五位百法中的哪一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7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智慧风 于 2010-1-16 13:13 发表


1、师兄,楼主所说的“菩提心”是否引用自佛经?
2、若后学用仁波切文中所提及的内容作为质疑师兄所说:“一般来说,在藏传佛教格鲁派内部普遍承许的,我们在说到菩提心的时候,往往都是在指愿菩提心,而行菩提 ...


毫无疑问,菩提心这个词来自于佛经,但是,如果是在经中所言,我们需要根据经中上下文的含义,以及佛阐述时所对之机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不可泛指。如仅是单独拿出来讨论,在格鲁派内部一般讲法的时候,是将菩提心泛指为愿菩提心的,这也是我说的意思。因此,楼主并未拿出佛经来进行研讨,我们也不能拿佛经来往里面套,否则,即会在分析上有所偏差。

例如,夏佛后文所言:““由止、觀所生出的菩提心。一般的說法 多半是修悲心就能產生菩提心,事實上,沒有透過止、觀,菩提心無法升起。最簡單的情況,例如聽聞法王傳法當下,可能覺得有強大的宏願且信心百倍,一旦離開法場,原本升起的熱情便逐漸消褪。委實說來,缺少止、觀做為基礎,菩提心無法任運而起。”这里所说的菩提心,即是指的愿菩提心。
发表于 2010-1-17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智慧风 于 2010-1-17 00:05 发表


从师兄的回帖中可见师兄所掌握的概念混乱了:菩提心乃是“与为利有情愿成佛之类的欲心所、所缘等相应的”意识。
这明显把能所、体用颠倒了。若从世俗菩提心的概念而言,这里“菩提心”的心字,其实是指“心愿” ...


:handshake
再次 请看  《显明佛母义之灯》
“以前,有人依著《菩萨地》说:“诸菩萨的殊胜祈愿即是发心。”又《庄严经论释》说:“具有三种功德与缘二利之,称为发心。”另外,《庄严经论根本颂》说:“诸善士之愿,即具欲求思。”依彼所说,而认为 无著昆仲 (即指 无著、世亲兄弟 )的宗规是许 大乘发心为心所(应该也包括 依据 《大乘百法明门论》而承许者?)。——但这实非其意趣
因为这些论文 只是展示 大乘发心乃 由 愿及思(心所)之名所假立
如果不是这样,则由谓:“发心为利他,正等菩提。”及《本释》也说:“欲求”,就成为在《现观庄严论》根本释的宗规中,大乘发心也为心所了。 (其义,其实,不是 这个意思!!!)
     因此,大乘发心安立为意识。《二万颂光明释》说:“所谓 发心的‘心’,是识,是明知。是什么识?是意识,以有缘念一切白净之法,于此有故。”《本释》也说:“虽然如是,但此是 欲求善法之相。”

所以大乘 发心的体性有可安立,即:为了为自助伴的利他而缘圆满菩提的欲求——与此俱行而有的作为大乘入门的(主心)意识,彼安立为大乘发心的体性。”  ”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10-1-17 10:52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雪冬儿 于 2010-1-17 10:45 发表


:handshake
再次 请看  《显明佛母义之灯》
“以前,有人依著《菩萨地》说:“诸菩萨的殊胜祈愿即是发心。”又《庄严经论释》说:“具有三种功德与缘二利之思,称为发心。”另外,《庄严经论根本颂》说:“诸 ...


师兄,这段您已经转帖2次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说明问题所在,其实您转帖的内容也说明了“菩提心”的体性是意识,这是正确的,因为“菩提心”是依意识的心所法,所以体性是意识,不知师兄是否认同这一点?

请师兄用自己的语言,明确回答这个简单问题:愿成为一位优秀员工,这个愿望,是欲心所法,还是意识心法?
发表于 2010-1-17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笨者之帚 于 2010-1-17 00:26 发表


毫无疑问,菩提心这个词来自于佛经,但是,如果是在经中所言,我们需要根据经中上下文的含义,以及佛阐述时所对之机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不可泛指。如仅是单独拿出来讨论,在格鲁派内部一般讲法的时候,是将菩提心 ...



十分同意师兄所说要根据上下文的含义来分析,这也是后学在论述此贴的基本方法,因为从楼主第一帖内容:
===============
菩提心属于五位百法中的哪一种?
最近读天亲菩萨大乘百法明门论,自我思量:概论既是大乘之论,为何未见论及菩提心,那菩提心在此论中该归于哪一个法呢?就此请教各位大德。智律合十
===============
后学认为并不存在上下文承接性而得出楼主所讲的“菩提心”即世俗菩提心或愿菩提心,所以后学认为楼主第一帖的菩提心有可能是包含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样在针对此贴的讨论需要两者并提才能使讨论完满,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在藏传佛教格鲁派内部普遍承许的,我们在说到菩提心的时候,往往都是在指愿菩提心”。
事实胜于雄辩,楼主在28#中也明确讲了自己的想法:
……如智慧风所言,礼进、雪冬儿能否将《现观庄严论》明确把菩提心归入心王的文字摘引出来,大家共同探讨?我们从菩提心的性相、凡夫从无到有的修法过程、佛陀和得道圣者的菩提心与凡夫的菩提心有和差别这几方面来讨论菩提心究竟应当归于何法。诸位学友意下如何?

很明显,楼主想讨论的菩提心是包括了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等概念的,这是无可辩驳的,而不是师兄认为所谓内部普遍承许的“往往都是在指愿菩提心”。
发表于 2010-1-17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上

很明显,楼主想讨论的菩提心是包括了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等概念的
--------------------------------------------------------------------------------------------------------------

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这两者统称世俗菩提心,而不是在这两者之外,单独还有一个世俗菩提心。
如果楼上有兴趣探讨,俺也乐观其成,那么楼上可以列一下各法具体定义,也许有助于和楼主的讨论继续。
发表于 2010-1-17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色天空 于 2010-1-16 22:38 发表
真心感谢各位学友发表的见解,您们对我的帮助很大,在此表示感谢!礼进、雪冬儿认为菩提心属于心王,笨者之帚、智慧风不同意菩提心属于心王,风火则认为菩提心不属于普通的心法。这三种看法都让我有看到了思想的礼花是 ...


引据 佛学词典、谨供参考:
唯识宗将心解析为八,立下八识心王的名称。此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唯识宗不说心而说识,佛法上谓之方便。事实上,识即是心,亦即是意心、意、识三者,同体而异名

小乘佛教 建立六识,没有第七、八识,但在文字中已有七、八二识的含义,如《顺正理论》卷十一谓:‘心、意、识体虽是一,而训词等义类有异,谓 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集起故名心者,即相当于第八识;思量故名意者,即相当于第七识;而了别故名识者,即相当于前六识。唯识宗将一心析为八识者,无非是 破遣我人‘实我’的执著。原来我人通常 执著于实我实法,把宇宙万有视为实体,因此我人说到‘心’时,把心视为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为对治此等观念,乃以分析的方法,解析此心为八,以此心不是一个整体的东西,来破遣‘实我’的执著。”[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唯识宗 所立五位法中的第一位法,又称心王法,相对于心所有法而言。此为心的主要作用,是精神作用的主体
心王总了别所对之境,而心所 则对之生起贪、嗔、痴、慢之情。小乘说一切有部,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识体为一,故列心王为一;唯识宗于六识外立末那、阿赖耶识,共为八识,且各有识体,故列 心王为八。”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心之主作用,对于心所之伴作用,而谓为心王心王者,总了别所对之境,心所者,对之而起贪嗔等之情也。 识之本体为心王。与之相应而起之作意、触、受等之别作用,为心所有法。略曰心所。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有部及法相宗等所列五位法中之心法。相对‘心所’而言,六识或八识之识体自身称为心王。意为精神作用之主体。说一切有部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之识体为一,故列心王为一;法相宗以八识(六识加末那识、阿赖耶识)各有识体,故列心王为八。[百法明门论忠疏卷上、百法明门论疏卷上](参阅‘心心所’1397、‘心所’1403)” 佛学大词典


网上应成中观、谨供参考:
(洛桑确培格西《般若七十义 第五》)“ 發心主要 要的是什麼呢?需要心王意識不須 根識。大乘發心需要 特別的意識。未入道者﹑聲聞﹑獨覺眾他們沒有大乘發心,這個發心不是心所,是心王;也不是根識,而是心王意識。”

《心要庄严疏》第92页 大乘发心之        性相:  相应 于为利他而追求正等觉之希求之殊胜心。对于生起此(心),修学追求利他以及追求菩提之思维方式等,应从洛桑察巴贤德——(宗喀巴大师)尊驾所著之《现观庄严论之次第》得知。
林崇安 编辑《现观庄严论》八事七十义 大乘发心义相(法尊师 《现观庄严论 略释》定义 最后核心主词相同):于所为利他 和 所缘大菩提的欲相应所起,入大乘道门所显 最胜第六意识心王。界限:从大乘资粮道 至 佛地。

福称大师 《广八事七十义》大乘发心的性相:为令利他 而 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 自己助伴欲 相应 之大乘入门 意识。 据在下当时聆法笔记,至尊仁波切恩师传授《现观庄严论》据藏文 强调后半句修改的 核心主词:大乘入门的主要意识,必须是 主心,菩提心(属于)是 主心。 而 依赖(主)心 次第而起的是 心所。
在这里 明白《摄类》很重要, 推荐 毛尔盖桑杰 的《因明入门》让大家提前辨析 心与心所!!!
发表于 2010-1-17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的帖子

  蓝兄:我所谓“心王”,实际就是说“心法”。没有特意强调“王”的意思。至于王这个比喻从哪里来的,还可以再讨论。
  风兄:

从师兄的回帖中可见师兄所掌握的概念混乱了:菩提心乃是“与为利有情愿成佛之类的欲心所、所缘等相应的”意识。
这明显把能所、体用颠倒了。若从世俗菩提心的概念而言,这里“菩提心”的心字,其实是指“心愿”---心之所愿!而不是等同于心法中的意识心。
——————————————————————————————————————————————————
  我们说,佛法的概念、定义、或性相,那是经论大德研讨核定出来的,再用正理来检验;而不是自己猜出来的。请问是哪位大德告诉你世俗菩提心是“心之所愿的”?难道是谈锡永吗?现在的问题是:您对菩提心的定义和我们对(世俗,愿)菩提心的定义不一样,我们乃是根据本传承之经论以及推衍得到的,您则是猜出来的。到底是谁概念混乱?您在上一个贴子里论证菩提心不可能是欲心所,但用的两个比喻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请问是谁概念混乱?在这里不是我们没有引经论,雪兄已经引了一大堆经论,也有正理的推断,您却是视而不见,一遍遍重复着相同的话;也不是我们把能所体用颠倒了,而是您自己偏偏要执用为体,请问是谁逻辑不清楚?请您对雪兄的所引所证逐条正面回应。
发表于 2010-1-17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的帖子

  师兄读人家的东西,不能曲解人家的东西。我们什么时候说过“菩提心是依意识的心所法”?我们说的乃是“菩提心是心所法等所依的意识”。倘若连这个都看不懂,我真的不期待您好好地、细细地看雪兄的回复。雪兄引:《二万颂光明释》说:“所谓 发心的‘心’,是识,是明知。是什么识?是意识,以有缘念一切白净之法,于此有故。”请问:这是什么意思?二万颂光明释是什么东西?这著作有什么意义?
  我前面说,“优秀员工”乃是指“做优秀工作的员工”,而不是指“优秀工作”;正如“菩提心”是指与欲心所能相应的那个“心”,而不是欲心所本身。您后来故意改成“愿成为一位优秀员工”,则上一个问题请问您为什么不回答?再请问您一遍:优秀员工,他到底是员工,还是工作呢?白法螺,它到底是法螺呢,还是白色呢?
  而关于这个问题,您问的是“愿望”是什么东西,愿望那当然是欲心所。然而菩提心是“愿望”吗?菩提心的定义(性相),雪兄已经引得很明确了: “相应于为利他而追求正等觉之希求之殊胜心。”您说您要性相,这就是性相。找任何一本现观的书,八事七十义的,不管宁玛派格鲁派的,都是这个答案。是与愿望“相应”的“心”,而不是愿望本身!请问您对菩提心的定义是不是自己生造出来的呢?这不知我们已经重复了多少遍了,您怎么就看不懂呢?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找个比喻问我们“愿望”是不是“心”,岂不是很让人无语吗?如果您要论证菩提心乃是愿望,而不是心,请您给出您的理证来。您前面给的两个比喻,试图是要做归谬论证,其实完全就是牛头不对马嘴,起不到任何论证作用。有什么新的论证?
发表于 2010-1-17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智慧风 于 2010-1-17 11:21 发表



十分同意师兄所说要根据上下文的含义来分析,这也是后学在论述此贴的基本方法,因为从楼主第一帖内容:
===============
菩提心属于五位百法中的哪一种?
最近读天亲菩萨大乘百法明门论,自我思量:概论既是 ... [/quo

:handshake
请 众师兄们 自己学习、精细琢磨一下 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 ... &extra=page%3D4

《显明佛母义之灯》 大乘发心部分, 发心的探讨有五,即所依、因、体性、广分及功德

第一 所依 分为二点,即 身所依心所依

    第一点身所依也有二项,即 生起愿心的 身所依与 生起行心的身所依。

     六道的身所依 都有 现行新生起


         生起行心的身所依,其中生起心的身所依殊胜者,也是就现行新生起菩萨戒的人道而说;

  欲天所依的菩萨及上界所依的菩萨心中 也有现行新生起行心律仪 。


     第二点 心所依。生起大乘发心的所依,即 缘 念佛的信心、缘 念众生的悲心及忍许佛子苦行的精进,依著信心即得生起,
        以《菩萨地》中:“善男子或法友名某甲,汝是菩萨否?发菩提愿否?”由所说问难,故知于不是菩萨者不堪传受彼戒。


第二 因,有二,即说总因及个别述说。
      首先,大乘发心也由四因、四缘、四力而生,《菩萨地》说:“应知发心也依四因、四缘、四力而生起。”由四因生起有的,即由大乘种性觉醒之因、善知识摄受之因、大慈悲心摄持之因、及忍受于他的苦行之因而发起。四缘有的,即由见及菩萨力量不可思议、多闻菩萨法藏、不忍大乘教法衰没、与及见及于此浊世之时发心希有诸缘而发心。力也有四种,即由自力、他力、串习力、加行力而生起,这四种的体性有的,即不观待他人的劝励而由自力生起,为第一(力);观待他人劝励之力而生起,为第二;由过去世串习发心之力而新予生起,为第三;依大乘善知识的恩泽而生起,为第四。《庄严经论》说:“友因及根力,闻力而习善,不坚及坚固,谓他示发心。”
     
     其次,别说主要之因。 虽说大乘发心由四因、四缘、四力而生起,但简摄之,主因摄为二,即由至尊慈氏而圣无著传承下来的宗规——以因果七教诫之上而发心、
及由至尊文殊而圣龙树及寂天等传承下来的宗规之因果次第——需由此二所说而生起。
前者成立,即于一切众生修知母、念恩、报恩、可悦爱慈、大悲、增上心,彼为六因,依彼而得发起殊胜菩提心果。后者成立,即依著彼因自他相换的心思,而得发起殊胜菩提心果。


第三,大乘发心体性
以前有人依著《菩萨地》说:“诸菩萨的殊胜祈愿即是发心。”又《庄严经论释》说:“具有三种功德与缘二利之思,称为发心。”另外,《庄严经论根本颂》说:“诸善士之愿,即具欲求思。”依彼所说,而认为 无著昆仲(即 无著,世亲或译 天亲 兄弟)的宗规 是许大乘发心为心所。——但这实非其意趣,
因为这些论文只是展示大乘发心乃由愿及思(心所)之名所假立;

如果不是这样,则由谓:“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及《本释》也说:“欲求”,就成为在《现观庄严论》根本释的宗规中,大乘发心也为心所了。
     因此,大乘发心 安立为 意识。《二万颂光明释》说:“所谓发心的‘心’,是识,是明知。是什么识?是意识,以有缘念一切白净之法,于此有故。”《本释》也说:“虽然如是,但此是欲求善法之相。”所以大乘发心的体性有可安立,即:为了为自助伴的利他而缘圆满菩提的欲求——与此俱行而有的作为大乘入门的意识,彼安立为大乘发心的体性。


第四,广区分,有四点,即 由自体上区分、 界限上区分、需要上区分、及 喻、助伴、顺法上区分。
     第一点也分二项,即由 堪以声词诠说上 区分、与 由实质上 区分。
          第一项,大乘发心 由堪 以声词诠说 上区分有二,即世俗发心与胜义发心。《修行次第中篇》说:“菩提心有二种,即世俗与胜义。”后者的体性有的,许为于圆满菩提的实相二现隐没,且安住于大乘智慧证类的大乘圣者心中的主要意识。另外,《庄严经论》也说:
     “极承事诸佛,广积福慧资,法无分别智,生故许彼胜。”
     《修行次第篇》说:
     “胜义菩提心是超越世间,远离一切戏论,极为光明,是胜义行境,无垢,不动,如无风的灯火之续流。”
     
         第二项   大乘发心  从实质上区分,有二,《集学论》说:
     “菩提心有二种行相,即愿求菩提之心及行向菩提之心。”
     《华严经》说:
     “善男子,若彼有情愿求无上正等菩提已是稀少;相较于此,行向无上正等菩提的有情 更为稀少。”一如所说。
     又《入行论》说:
     “应知菩提心,略说有二种,即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
     《本释》也说:“为了利他而发心,且欲求正等菩提的体性,即为愿求及趣行之体的二种行相。”所说的,是愿心及行心二种。
     
               问:那么愿心、行心的差别何在?
             答:对此,有许多主张。佛智足认为:“愿菩提心是一切凡夫的发心,行菩提心则始于极喜地。”意思是说,未登地的发心为愿心,已登地的发心为行心。《显明句疏》说:“所谓愿心,是只有愿而已,甚至尚未依积聚资粮而发心的仪轨受戒;所谓行心,是指从令善知识欢喜而正受律仪所得的发心开始,一直到(十地)无间道之间所属的修行。”《修行次第篇》说:“最初发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欲求,就是愿心;而后受戒且积集各种资粮,就是行心。”所说的是,得行心律仪的发心为愿心,已得行心律仪的发心为行心——此一观点,悉皆如其至尊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及《善说金鬘疏》、与《显明句疏》、《修行次第篇》所说。
     
                   而如贾曹杰《解心要庄严疏》中说的,就是《入行论》所说:“如欲行及行,知如其差别,如是智者知,二者次第别。”谓以想往赴彼城市为一所依事。这之中,有现有动身移足等身行及未现有身行二种情况;就像这样,以大乘发心为一所依事。也以修学行的事行现为摄持与不现为摄持而区分二者。但这是论典的展示之理罢了,认许 从得到行心律仪后即无愿心是不应理的,因为即使在守护 行心律仪之后,于修学行也有二种心的趣入之理;这是有的,即在增长舍心之时 俱行欲求一切种智的念欲而有的大乘发心,就是修学行的事行现为摄持之义;而若为如前情况却无大乘发心,就是修学行的事行不现为摄持之义。因此,认为愿心是从资粮道乃至登地也有,显然并无过失,因为从登地后虽已亲证空性,却 也有许多彼所证得的智慧不现为摄持的发心之时;但这也是第七地以下得为如此,从清净地起即不得如此。因为由清净地 后得位即无生起实执现行之时。第七地以下则仍会有彼(实执现行)。
                  这一理趣,有自宗学者认为:“说登地后有愿心实非《解心要庄严疏》的自宗,以及谓:‘欲求一切种智的念欲。’彼并不说为与彼俱行的发心,而是添加了任将摄持的修学行。”——但所说 实不成其意趣。因此,若以《解心要庄严疏》声词上来看,则当说修学行之事行所未现为摄持的作为大乘入门的 意识,为愿发心的能安立;
由彼现为摄持的作为大乘入门的意识,为行发心的能安立。
对此,若疑念有少许词上缺失,则当如《入行论释》所说,不必观待布施等行之助伴所摄持的住类而作为大乘入门的意识,为 愿心的能安立;
必须观待布施等行之助伴所摄持的住类而作为大乘入门的意识,许为行心定义。
愿心的界限,是从大乘资粮道到第七地之间
行心的界限,是从大乘资粮道到佛地之间。若以《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二者及《金鬉疏》来看,定义与前相似,但 许愿心唯在资粮道行心则从已得行心律仪的资粮道到佛地之间;这一主张,现见为心极可信处。
     
         第二项,由界限上区分,有四,即资粮道、加行道时为 胜解行发心;七不净地时为清净增上意乐发心;三清净地时为异熟发心;佛地时为断障发心。《庄严经论》说:
     “发心于诸地,胜解清净意,许余为异熟,如来乃断障。”
     
        第三项,由需要上区分,有三,即主张将所有众生安置于佛地后我自身才成佛的,为如牧人的发心;主张自他一切众生一起同时成佛的,为如船夫的发心;主张自身成佛后而令他解脱的,为如国王的发心。
     
         第四项,由喻、助伴、顺法上区分,这有许多分类。由喻之上区分,是从如地到如云的发心之间;若由助伴之上区分,即具欲求的发心等,有许多分类。
     

第五,功德。如此的发心具大功德,即是净除昔造罪业、断止三途投生、暂得投生善趣、获得所谓“善逝子”的称赞、成为堪受世间神祗等礼敬处、及最后毕竟成佛等功德。《入行论》说: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又说:“菩提心生一刹那,生死牢狱所系众,即谓都佛善逝子,世间人天悉礼敬。”有广大教说。

:loveliness: 以此 共励之!!!祝愿自他一切有情 依止至尊上师三宝真实传承、如理如法学修,自利利他, 早日具足教证功德、速疾成就佛果。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10-1-17 13:3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 的帖子

网上应成中观、谨供参考:
(洛桑确培格西《般若七十义 第五》)“ 發心主要 要的是什麼呢?需要心王意識,不須 根識。大乘發心需要 特別的意識。未入道者﹑聲聞﹑獨覺眾他們沒有大乘發心,這個發心不是心所,是心王;也不是根識,而是心王意識。”

《心要庄严疏》第92页 大乘发心之        性相:  相应 于为利他而追求正等觉之希求之殊胜心。对于生起此(心),修学追求利他以及追求菩提之思维方式等,应从洛桑察巴贤德——(宗喀巴大师)尊驾所著之《现观庄严论之次第》得知。
林崇安 编辑《现观庄严论》八事七十义 大乘发心义相(法尊师 《现观庄严论 略释》定义 最后核心主词相同):于所为利他 和 所缘大菩提的欲相应所起,入大乘道门所显 最胜第六意识心王。界限:从大乘资粮道 至 佛地。

福称大师 《广八事七十义》大乘发心的性相:为令利他 而 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 自己助伴欲 相应 之大乘入门 意识。 据在下当时聆法笔记,至尊仁波切恩师传授《现观庄严论》据藏文 强调后半句修改的 核心主词:大乘入门的主要意识,必须是 主心,菩提心(属于)是 主心。 而 依赖(主)心 次第而起的是 心所。
在这里 明白《摄类》很重要, 推荐 毛尔盖桑杰 的《因明入门》让大家提前辨析 心与心所!!!
感谢雪师兄的回帖,上段的引用我以为很重要!现在我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了:凡夫,比如我这样的补特伽罗,原本是没有菩提心的,即在我的意识里不会生出“我愿利一切有情而愿成佛”这样的愿心的,但是如果我从听闻上师三宝的教言,通过思维修习七因果或自他想换,而短暂地生起了这个愿心,这个就是凡夫的愿心,它本身应当属于心所有法,但是这个心所有法能生的主体正如雪兄引用的)诸大德之言,是从意识中生出的,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心所有法必然对应一个心法,凡夫短暂生起的愿菩提心属于心所有法也应该是正确的。这就是说凡夫偶尔发起的菩提心是相似菩提心,这我也能理解了。
再说,如果凡夫继续修习,使菩提心在相续中不间断地生起,任运而生,油然而生.,这时起码应当进入资粮位。依菩提道次第,资粮位必能依止观双运证得空性见。所以圣者的菩提心与凡夫的菩提心是不同的,圣者的菩提心是他意识的一部分,或者说他的意识已经被修改了,如同一个电脑软件已经被修改了,这个软件再运行就与未修改前不同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菩提心属于心法,应该也没问题。这就是说胜义菩提心属于心法,世俗菩提心虽然也需意识发动,但主要还是心所法,还没有成为意识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还不具备相续不断发出菩提心愿、行的功能。
以上理解,各位师兄以为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的帖子

这里的引证把菩提心的性相、作用都说的更清楚了,但我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我还需要多多思考。谢谢雪兄指教!:handshake
发表于 2010-1-17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色天空 于 2010-1-17 19:52 发表
网上应成中观、谨供参考:
(洛桑确培格西《般若七十义 第五》)“ 發心主要 要的是什麼呢?需要心王意識,不須 根識。大乘發心需要 特別的意識。未入道者﹑聲聞﹑獨覺眾他們沒有大乘發心,這個發心不是心所,是心 ...


依菩提道次第,资粮位必能依止观双运证得空性见。

拙回:大乘五道 比量现证空性 至少也 得在大乘加行道 成就止观双运之渐次 暖、顶、忍、世第一法四阶段、在未 现量现证空性得大乘见道位 前,相应大乘加行道戒定慧 证法功德的获得 很是不易啊。

所以圣者的菩提心与凡夫的菩提心是不同的,圣者的菩提心是他意识的一部分,或者说他的意识已经被修改了,如同一个电脑软件已经被修改了,这个软件再运行就与未修改前不同了。

拙回:  初地圣菩萨,是 大乘出世之原始光明心真实得到净分“始觉”的根本性转变!这里 决不能够 乱理解啊!

从这个意义上说,菩提心属于心法,应该也没问题。这就是说胜义菩提心属于心法,世俗菩提心虽然也需意识发动,但主要还是心所法,还没有成为意识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还不具备相续不断发出菩提心愿、行的功能。

拙回: 这些 都同上,您和我等 都还得 精细、明确 规范教理的理解、更别说实践啦! 这些都很是不易啊。
《华严经》说:
     “善男子,若彼有情 愿求无上正等菩提已是稀少;相较于此,行向无上正等菩提的有情 更为稀少。”

以《菩萨地》中:“善男子或法友名某甲,汝是菩萨否?发菩提愿否?”由所说问难,故知于不是菩萨者不堪传受 菩萨戒


建议我们 进一步依止具德善知识 学修 菩提道次第教授扩展的 《现观》 、《中观》、《地道建立》等大论 吧。

始终忘不了 至尊仁波切恩师教诲“只愿自己的弟子,在现世 学修菩提道次第教授 能够 有几个能够成为 真正的菩萨”,
其实,这些 也不容易啊,
学修菩提道次第教授 保质量圆满每一个所缘的觉受证量, 闻思修 得到 大乘戒定慧 之 大乘资粮道包括下品入门道类相应的教证功德 才行啊,
大都 必须 得生生世世 增上生 学修啊。 因此,《上师供》“未入道 . . .”偈颂 便能够 旁证这一点啊。


:loveliness: 以此因缘,祝愿众师兄们 我们 学修佛法善缘圆满 吉祥来 :loveliness:

祝愿众师兄们能“随喜”  或“发愿”  或  “去”聆听 哪怕是一天的《现观庄严论》等大论的法脉传承; 由此因缘 自他一切有情 生生世世依止至尊上师三宝,理性热诚、如理如法 学修如来显密教证二法,自利利他、同登大乐地。 :loveliness: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10-1-17 21:24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7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始终忘不了 至尊仁波切恩师的教诲“只愿自己的弟子,在现世学修菩提道次第教授,能够有几个能成为真正的菩萨”,其实,这些也不容易啊。
在佛学宝藏看到恩师在大庆讲法的时候,曾经流着眼泪恳求他的弟子一定要纠正修法的动机,要发大乘的菩提宝心,当时在场的众弟子个个都泪流满面,有的泣不成声。
在这里真心希望所有夏佛的弟子,终身都能以修习菩提心为最终的目标,以不辜负夏佛的谆谆教诲、报师恩!
不好意思跑题了
发表于 2010-1-17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笨者之帚 于 2010-1-17 11:59 发表
很明显,楼主想讨论的菩提心是包括了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等概念的
--------------------------------------------------------------------------------------------------------------

...


多谢师兄提醒,不过师兄有些想当然了。后学也知道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即指世俗菩提心,在上贴列出来只是为了罗列前面帖子所提到的所有关于“菩提心”的概念称谓。
看到这里,估计师兄也承认楼主第一帖提出讨论的“菩提心”,其实是包含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了吧,有兴趣的话,请直接针对楼主提出的问题深入讨论。
发表于 2010-1-1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礼师兄,雪师兄:
感觉上,大家在此问题上的讨论是越来越混乱了,希望能寻求讨论的基础,返回基本概念上的共许。

请问,“菩提心”在你们自宗的完整定义是如何?请不要再贴一大段一大段上来了,能否简单直接地用1-2句话概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9:22 , Processed in 0.03604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