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qmango

如一位仁波切犯了戒,該去揭發它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3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12-13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误解,你的话明显地写在30#呢!

我在31#回复的意思是:在“格鲁”和“上师”前面加上不良词汇,有损皈依啊!

所以,你对的事、对的人是不合适的。相反,你对我倒是可以这么说。
发表于 2009-12-13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个可以注意一些案例
比如贝玛千贝在台湾出的事  最后是寺院公开声明将他开除出僧团  至于接下来怎么处理大概就当事人双方自己的事了 与佛教无关
发表于 2009-12-13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觉得27罗列的几条逻辑很胡扯

前面又说俗人和出家人要分别对待,然后后面又说俗人组成的小组比明师重要


“寻找明师兄,因为明师兄比明师更重要,小组的力量是无穷的。”
---不知道这是从哪里来的教授,真是闻所未闻,不寒而栗。
发表于 2009-12-1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35#普贤白象师兄:

如果俗人犯法,我们将之法办即可;但是,出家人犯法,处理方法、居士的应对方法佛经中有明示,所以我不敢违越,因而,我建议将俗人和出家人作不同的对待。

“寻找明师兄,因为明师兄比明师更重要,小组的力量是无穷的。”——是我的经验之谈。我得以见到祈竹活佛,得益于上善师兄的引荐;我能两次到香港,得益于我们小组各位师兄的支持与帮助;学习资料的收集,学习方法的掌握也多亏了周围师兄的帮助。如果祈竹活佛是我今后早日成就的因,那么周围的明师兄就是有力的缘。如果没有祈竹活佛,我还可以找到别的上师,但是,如果没有周围的明师兄的话,我可能还在酒肉场中混呢!其实,周围的师兄的情况也莫过于此,所以,我说:“明师兄比明师更重要。”

当祈竹活佛向我们推荐阿扎上师后,我们小组算了一笔账:如果我们去见上师,每人的花费将达到4000多元;如果请上师来武汉,上师加上侍者,总共也只会花费1万元。所以我们以小组的名义,于2003年将阿扎上师请到了武汉,从而结下师徒的缘份。普贤白象师兄啊!你看,这不是说明:小组的力量是无穷的吗!如果没有小组,单独去见上师都难,更何况请上师来自己的家乡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的帖子

這位贝玛千贝"仁波切",目前在國外很消遙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佩服您們的推理

說"強姦"這兩個字眼太過於惡劣了,應該改說成"你情我願之下"。

我的個人觀點是有錯就該受罰。
但"揭發",應該由當事者的親朋好友自己呈報上去,不是我這外人所要做的事!!!

我只想知道您們碰到類似的情形,當下會怎麼想.........

還是絕大部分的人,是贊成揭發的!!!

但贊成揭發者,幾乎都是局外人的想法。圈內人還是保持隱瞞就隱瞞。
发表于 2009-12-13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见作随喜、证人入罪

[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谓我所作,此复具有亲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发随喜。总摄一切说‘诸恶业。’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

...自己做的当中,有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法三方面。...见作随喜,我们不大注意,但是我们经常很容易犯。譬如说,我跟某一个人不大好,然后这个幸灾乐祸的心情,干什么?就是这个,你看见他,你的冤家,受了痛苦,你的心里:“活该!活该!我真高兴,这个家伙,真活该!该受罪!”你还觉得很有道理的,你在干什么?所以这个戒经上面,不要说比丘,就是受五戒,它的妄语戒当中有一条。我当时一直不大懂,现在懂了。就证人入罪。如果,他犯了罪了,叫你去做证人,你看见的,你说:“对!我看见他。” 不可以!我说:“他明明犯了罪了,我只是说实话,难道叫我说妄语吗?” 你们倒想想看,为什么?(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座)

[ 本帖最后由 swan 于 2009-12-13 20:18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13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犯法的,也是有些意见的,但是,迫于经文中的要求,也不知拿他们怎么办,只是将想法以探讨的方式告知周围的师兄们,以谋求理解和宽慰,为什么用“宽慰”一词呢?因为我心中不爽,不吐不快。所以,作为圈内的人,我并没有隐瞒。

这时,我就想到道次第中,为什么对依止上师、选择上师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并且师父们对择师的教授是那么的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甚至衮却格西还用非常“狠”的话,教我们加倍小心、严格择师——“一旦你确定了根本上师,哪怕你今后发现他是狗,你也要将其顶戴而行。”

在无可奈何之余,我也想到祈竹活佛的教导,他的一篇开示中,说过这样一个观点:“你们总以现在的时代不同了,环境和情况与古代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要求我对一些教法放松要求。但是,这是我从我上师那里听来的教法,我不敢有所更改。至于你们如何把握,是你们的事,而我一定会按我师父的要求作这样的教示,这也是从释迦牟尼佛那里一直传下来的教示,祖师们是这么教的,我也这么教给你们。你们现在做不到,可以发愿、并努力争取以后做到,但是,不能要我对你们放松要求。……”这些对我们苦口婆心的循循善诱,无不让我感动不已,也使我谨遵佛语。虽然现在无法理解,但是,留待以后吧!
发表于 2009-12-13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对孔子说,我们那儿民风正直,有人偷了羊,结果他的儿子就去检举,孔子听了就说,是嘛!我们这里不同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比如说乐羊子的老婆看见了婆婆偷人家的鸡煮了吃,她的做法是在饭桌上独自哭泣,自责没能照顾好婆婆,令婆婆惭愧,向鸡的主人家道歉。所以在一些国家立法,如果一个人犯罪,那么他的亲人可以回避从而免于举证的义务,这就是对最底层伦理的保护。没有了这个保护,最后就会导致父子相残、夫妇寡恩、兄弟义绝,人们之间伦理的纽带断尽,相互出卖,相互离弃,整个社会人人自危。
但由此一来,亲亲相隐的道德标准推及到社会团体中,问题一下子就复杂了。如果这个团体是一个恶意团体,而且它自己和社会上都没有其他力量制约,那么这时亲亲相隐,与为虎作伥没什么区别。所以团体中的亲亲相隐,最终导致了裙带的部落社会组织形式,几千年来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为矫正这个问题,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说白了,就是组织团体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与天下争利,不能结党形成破坏的力量。

说文解字中的“党”
许慎:  党,不鲜也,从黑。
段玉裁:党,知也。楚谓之党。
           党同“日党”(古时左右结构成一个字),指日月晦暗无光也。
           释名曰,五百家为党。
           党,长也,一聚所尊长也。此谓党同尚。

《孟子· 尽心上》也有同样的论述: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欤?”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忻然,乐而忘天下。”"
舜的盲眼老爹杀了人,舜像扔了破草鞋一样抛弃了天下,独自背着老爹跑路,跑到了海边,快乐地生活下去

以上为儒家观点
佛教自己有一个自我洗刷的机制,就是戒律。戒律一方面随顺世俗法制,实际也是接受社会监督的一个接口;另一方面,僧团有自己的民主会议,表明僧团绝不是藏污纳垢的场所,这实际是一个自我调整、自我康复的机制。
《中阿含经》说:“不闻此语彼,欲破坏此;不闻彼语此,欲破坏彼;离者欲合,合者欢喜”,这是不两舌。又说:“不作群党,不乐群党,不称群党,彼于两舌净除其心。”这是不党。

以上内容取材于网络。

[ 本帖最后由 swan 于 2009-12-13 20:19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13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這位贝玛千贝"仁波切",为什么还在伦敦传法灌顶,我不知道?是开除出僧团还是不存在师徒关系和贝诺仁波切?另外,原来说听他的唱诵不堕恶道,似乎。这个命题成立吗?
发表于 2009-12-13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旦你确定了根本上师,哪怕你今后发现他是狗,你也要将其顶戴而行。”
相当不妥啊,难道没有前后语境了?如果只是这么一句的话,万一他拜的是提婆达多,一方面固然对佛顶戴而行,一方面又要对提婆达多顶戴而行,精神分裂的要。
发表于 2009-12-13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慧灯元照 于 2009-12-13 20:15 发表
“一旦你确定了根本上师,哪怕你今后发现他是狗,你也要将其顶戴而行。”
相当不妥啊,难道没有前后语境了?如果只是这么一句的话,万一他拜的是提婆达多,一方面固然对佛顶戴而行,一方面又要对提婆达多顶戴而行, ...


我看到这句时,也相当震撼,同时,也明白了择师一定要仔细仔细再仔细。至于前后语境,我忘记了,只感觉到一种意思,即:择错师没有后悔药。再,格鲁教法集成上有衮却格西开示的广论,可以查找“此时就算他是狗”一词,将这句话找出来。

[ 本帖最后由 洛桑丹尊 于 2009-12-13 20:2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 的帖子

如您跟隨此仁波切學習多年之久,還是一樣會選擇不隱瞞嗎?????
发表于 2009-12-13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慧灯元照 于 2009-12-13 20:15 发表
“一旦你确定了根本上师,哪怕你今后发现他是狗,你也要将其顶戴而行。”
相当不妥啊,难道没有前后语境了?如果只是这么一句的话,万一他拜的是提婆达多,一方面固然对佛顶戴而行,一方面又要对提婆达多顶戴而行, ...

《格言宝藏论释》中的大天比丘,也曾造过三个五无间罪,他在生前给人讲经说法,令很多弟子证悟了阿罗汉果。他圆寂后,有一次他的一个阿罗汉弟子到施主家应供,在洗手的时候,这个弟子想:不知道上师转生到什么刹土去了?于是以阿罗汉的无漏神通来观察,结果发现大天比丘堕入了寒地狱,但他自己根本不知道,只是在不停地说:“我的房子怎么这么冷啊……”看到这些,这位弟子觉得特别遗憾。等他洗完手后,又想:不知现在上师在哪儿了?一观察,发现大天比丘已转生于三十三天。可见,有了菩提心的摄持,就算是业力深重,难免堕入地狱,时间也是相当短暂,在很快的时间内就能获得解脱。
http://www.zhibeifw.com/book/rupusaxgs/main.htm
(21) 莲花色比丘——供圣得报 今证圣果
 《萨迦格言》里,有一位大天比丘,他传法后许多弟子都证得罗汉果位。他死后,这些具神通的弟子才观察上师转生哪去了,一个观察到上师正在无间地狱里哭喊着。他觉得是不是看错了,再次观察时,上师已在三十三天(Tavatin-sa) 了。于是他们去请问佛陀,佛陀告诉他们:“因他曾造了无间罪故堕地狱,刹那许,借他传法使许多弟子得圣果之功德而得升三十三天(Tavatinsa) 。所以,传法上师假使没有功德、成就,只要弟子具信心也能得究竟成就,如果弟子不具信心,上师是普贤如来,也无法引凡入圣。

http://www.xianmifw.com/bbs/redi ... 2&goto=lastpost

[ 本帖最后由 swan 于 2009-12-13 20:41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3:41 , Processed in 0.03491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