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楼提供的文章里:
日本佛教在歷史上經過屢次戒律改革,不論成敗功過,此類戒律改革始終受有大乘慧學的規導,故自最澄開始得以完全捨棄小乘比丘戒,無有小乘教義限制大乘戒學發展的任何困難。
在不可思議、言詮不及的佛法、亦即徹底表現中道諸法實相的最勝義諦層次,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一切二元對待全然解消,大乘佛學的「緣起性空」、「八不中道」、「一切不可得」、「無得正觀」、「圓頓止觀」、「廓然無聖」、「非心非佛」、「無念、無住、無相」等等弔詭之語,無非暗示本來無所謂苦集滅道,更無所謂戒定慧三學,當然也就無所謂戒律不戒律了。
在中國佛教戒律傳統,由於採取的根本立場是始覺法門,始終無法衝破大小兼受戒的限制,而有意建立純大乘勝義戒的高僧大德亦幾不可得,提倡「無相戒」的慧能恐怕是難得一見的例外了。
如果我們能夠分出我在這裡提議的戒律四大層次,則基本上世俗諦層次的傳統律則律規,就很容易改革,或拋棄不用,或予以調節修正,以便配合世俗世間的時代需要。
南傳佛教強調他律本位的(小乘)戒律不遺餘力,雖或收到僧團秩序與僧侶操守的實際效果,但未顧及一成不改、 墨守成規的傳統戒律在世俗諦層次產生出來的種種(涉及「傳統與現代化」的)難題。
中國佛教則一向採取折衷方式,但在大小兼受戒傳統的形成,並未經過大乘慧學的規導,個別律則律規的採用,也未經過公開民主的集體討論,有關不同境況,地區乃至時代的戒律再詮釋與實際應用問題等等,始終未獲解決。
中國佛教僧團傳統以來奉守的大小兼受戒恐會漸有所改革,也必須改革。
各別僧團以及居士團體應在現代化民主原則之下,定期或不定期地多所進行公開的集體討論,共同重新詮釋戒律的根本意義與時代特徵。
---------------------------------------------------
伐兄说的对。恐怕和格鲁差别很大。实际上,我觉得和整体佛教差别也很大。那个作者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