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且格瓦拉

思和观察修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喜饶让波兄:

您说:
不明白你在说什么,掌中解脱说的很清楚:

当知观察修义如前说,立一所缘类成所修本,
复次以诸生起定解法,甚深教理数数应观察。
譬如我等于诸悦意色,因何而美数数思惟时,
生起猛利贪欲、于贪境,作观察修故增现前贪。
如是再再思惟某仇敌,如何于自作诸损害理,
嗔恚渐增、此即于嗔境,作观察故嗔恚觉受盛。

从这段我实在不能确定地得出“不是定解生起之后再观察修”的结论。核心可能在这一句:当知观察修义如前说,立一所缘类成所修本,复次以诸生起定解法,甚深教理数数应观察。
我理解是这样的:
立一所缘类——比如美女;定解法——比如美女不美;
立一所缘类成所修本,复次以诸生起定解法:立美女为所缘,用已经升起的“美女不美”的定解,以及其他辅助的教理(这些教理应该也是已经获得定解了的)来观察美女。(从而升起见到美女想吐的感觉:-()


您说:
此书和略论释都说的很明白。

恰恰相反,略论释可能在这里有错误。略论释是听法人的笔记,在记录“修”对应的三个翻译:“夏冈”“杰冈”“觉冈”可能搞错了。

您说:
至于修慧,我向江译师请教过,他说必须是广论中所说止观双运后才能生起的。

当然是这样。

您说:
你的说法很奇怪,不知道您是根据什么格鲁教典得出这结论?

我现在不在中国,找这些教典对我来说有点难,虽然网上有一些。
不过用一些基本的逻辑应该也可以想清楚:如果还没有对法获得定解,我们拿什么来观察?比如见到美女,还用美女特美的定解来观察?

您说:
定解是于某事得到一决定的胜解,确定不移不可扭转,这怎么不可以作所缘境呢?法义一样可以做所缘境,不然如何得证空慧?

定的所缘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比如外道用石头,格鲁通常建议初学者用佛像。一个具体的结论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比如A是B,这种判断不能作为定的所缘,而是要把A是B的这个结论反复思考之后,在内心产生比如“空”的感觉,才可以作为所缘。
证空性恰恰就是用这种方式,先观察某个东西,比如石头,发现本身是空的,这时候反复思考找到那种见到石头就像见到空气一样的感觉(到底什么感觉我不知道,随便举个例子)之后,吧这种感觉作为所缘持住,这是修定。而不是把“石头是空性的”这种结论作为所缘。

您说:
我从来没说过观察修要七支坐,不知道您这句是针对我哪段?

您第一个帖子当中提到:至于对观察修调身的要求,没有说法说必须要七支坐才能观察修,只要是安稳舒适的环境,都可以做观察修。

题外话:
我在这个论坛发问,大家帮我解答,我非常感激。
在大家帮我解答的这段时间里,我也在自己努力寻找答案,而我的答案和大家的稍有不同;而且我个人认为所有认真解答的帖子,我都应认真回复,这样是一种对自己对大家都负责的态度。
问题是:可能在这个时候我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本来是我向大家请教,但是由于意见不同,我内心的潜意识是我在开导你们,所以字里行间透露出“点评”(这话是说给鸿泥兄听的),因此语言生硬,可能让大家不爽,特此向大家道歉。
发表于 2009-6-29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理论框架》

三、止观的义理和修法
  (一)止观的“止”是“止息”之意,“止”是心光聚集停止在一境,“息”是停息心光散射
  人的心思就像摄像机镜头,止息是聚焦对准选定的景物,“观”是思想观照,或心光照射,就像摄像机开机摄像一样。
  “止观”的“观”并非一般观想、观照,而是指止息散乱、心住一境的禅定心境中出现的殊胜智见,称“胜观”。
  “止息”或“止心”是梵语“奢摩他”一词的意译,“胜观”和“妙观”是“毗钵舍那”一词的意译。
  止息不是世俗心的自然状态,而是经过禅定的特殊训练获得的一种稳定和专一的心理状态。

  胜观也不是自然散乱的产物,而是心情极度平静,心神高度凝聚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真知灼见,是经过专门学习和严格训练的特殊成就

  《解深密经》中说,声闻、菩萨、如来的所有世间与超世间一切善法功德都是止观的结果。
  在修止观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观点和方法,防止误人歧途。在佛教内部对止观的理解曾出现过许多错误的看法,其根源主要是对佛经中了义、不了义经文缺乏分辨能力,按照不了义的字面意思和对某些经典的断章取义而形成了许多错误观点。
  如有的人把止观理解为心理活动的止息和无分别思维的静观。说什么“什么也不思想”,不分正念和邪念,不分正确分别和错误分别,主张“思念一律排除”。这和外道的无想定、灭尽定没有区别。
  修这类“无思”定,会使人变得反应迟钝,智力减退,后世堕入五分别的动物界和无想天,绝非开发真智正见的正道。
  佛教修止观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俗的散乱心,激发智慧正见,而智慧正见的产生既需要稳定平静的心境,也需要清晰敏锐的分辨抉择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圣道现观五分别智的先前因缘是凡道的有分别理性思维,若在凡道的修行中排斥思维性的止观,追求“息心灭智”,就会毁坏智慧的根苗。  

正确的止观是止心和妙观察二者相辅相成的巧妙结合。“止息心”只止息心光的散射,不止息慧光明照。
  未修止息的自然心如风中的蜡烛,时明时暗,摆动不止,好比黑夜当风持烛观看壁画,必然模糊不清。修止犹如加罩遮风,稳定烛光;修观犹如加油拨灯,使灯更亮。
  止观的这两种作用都不能缺少,两种作用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世间和超世的各种殊胜功德。
发表于 2009-6-29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胜观总义
  胜观是智慧的别名。
  圣道以上的如理智和如事智是真胜观,推理思辨所获得的抽象概念性的智慧正见只能看做是准胜观。
  世俗智见的最高极限也只能达到概念性准胜观,无法达到执实戏论(所谓“戏论”就是不符合实际的邪思分别)和执能所对立二见戏论完全息灭的理谛正见的境界。但在未获得圣位真胜观之前必须经过思辨胜观的学习和观修。
  在学习观修之前,拜善知识求教修习止观的系统知识理论,掌握正确的观修方法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胜观的理论学习要在修止观之前完成,胜观的正式观修必须在修止息心获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进行。止息心和胜观是辩证的统一体,在修习的过程中无法截然分开。 
 但在初修阶段止息心与胜观有所侧重。开始阶段修习的重点应放在止息心上,当意念观注一境,获得较稳定的功效之后,逐步增加思辨性的观想内容。要掌握动静结合的度,一开始思辨性的心理活动过多就会影响止息心的稳定,容易引起散乱。
  正确的止观是“止”和“观”的有机结合。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什么也不想”的修法就是无思定和灭尽定,习这种禅的结果不是获得智慧正见,而是变得更加愚痴。
  正确的修定方法不是“什么也不想”,而是有选择地想。思想本身的规律是有所想而生,有所想而存在。什么也不想的思想是根本不存在的。
  定的作用是止息散乱心,止息散乱心的办法不是什么也不想,而是把散乱放射的心光回收聚集到一处,对准一个小小的想象的物象上。
  作为观想对象的物象,有静象和动象两种。
  修止息心的观想对象是形象固定不变的静止物象;
  修胜观的观想对象有静有动,有有形象的思维,也有无形象的理念。
  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止息心达到稳定不乱的程度时,才可以在所观静境中逐步增加思辨性、活动性的内容。
  

止息修到第九心以上时,思辨的活动不但不影响止息的稳定,反而会对止息层次的提高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在法理的思辨过程中不是有意识地修止心,而是自然进入一心不乱的定境,并在此基础上出现身心轻安,任用自在的状态,这就是获得胜观的标志。
  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止观双运,发挥破执断惑的有力作用。
————————————————————————————————————————————————

顶礼至尊多识仁波切!!!
发表于 2009-6-29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格瓦拉

您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混淆的地方
1、所缘类和定解之间的关系
观察修的所缘类是法义,譬如诸行无常,这就是所缘类,是一个命题,需要我们去观察,看到底诸行是不是无常的,这个命题到底是不是成立的,如果我们以诸正理周遍观察思考之后,生起了决定的见解,认为诸行决定是无常的,决定非恒有长存的,这时,我们管这种得到决定的见解称为定解。您把所缘类和定解混为一谈,显然是在基本概念方面搞混了。
2、关于略论释
略论释是弟子们的笔记积攒而成,但是其中义理是经过弟子们核对过的,特别结集者昂旺敦振老人是当年亲自听讲而且修学非常优秀的一位老居士,因此略论释出处是很有根据的,如果您认为略论释不对,请拿出具体的教理依据来,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来衡量,认为不符合您的想法就不对。
3、关于什么可以作为所缘。
什么可以作为所缘,广论奢磨他部分说的很清楚,请您自己参考,定解是可以作为所缘的,并非只有具体的东西如佛像才能作为所缘。广论可分解为21所缘,就是把三士道各个修学重点作为所缘反复进行观察修和止住修,如果定解不可作为所缘,那么只有最后止观章才可以作为所缘类了,岂非大错?

转引广论章节如下,建议好好通读:
如世尊言,修瑜伽师有四所缘,谓周遍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周遍所缘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性、所作成办。就能缘心立二影像,初是毗钵舍那所缘,二是奢摩他所缘。言影像者,谓非实所缘自相,惟是内心所现彼相。由缘彼相正思择时,有思择分别故,名有分别影像。若心缘彼不思择住,无思择分别故,名无分别影像。又此影像为何所缘之影像耶?谓是五种净行所缘、五种善巧所缘,二种净惑所缘之影像。就所缘境立事边际,此有二种,如云惟尔更无余事,是尽所有事边际性;如云实尔非住余性,是如所有事边际性。其尽所有性者,谓如于五蕴摄诸有为,于十八界及十二处摄一切法,四谛尽摄所应知事,过此无余。如所有性者,谓彼所缘实性真如理所成义。就果安立所作成办,谓于如是所缘影像,由奢摩他、毗钵舍那,作意所缘,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远离粗重而得转依。  

净行所缘者,由此所缘能净贪等增上现行,略有五种,谓不净、慈愍、缘起、界别、阿那波那。缘不净者,谓缘毛发等三十六物名内不净,及青瘀等名外不净。是于内心所现不净非可爱相,任持其心。慈谓普缘亲、怨、中三,等引地摄,欲与利益安乐意乐。即由慈心行相,于彼所缘任持其心,名曰缘慈,是于心境俱说为慈。缘缘起者,谓惟依三世缘起之法,生惟法果,除法更无实作业者,实受果者,即于是义任持其心。缘界差别者,谓各别分析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即缘此界任持其心。缘阿那波那者,谓于出入息,由数观门住心不散。

善巧所缘亦有五种,谓善巧蕴、界、处缘起及处非处。蕴谓色等五蕴。蕴善巧者,谓能了知除蕴更无我及我所。界谓眼等十八界。界善巧者,谓知诸界从自种生,即知因缘。处谓眼等十二处。处善巧者,谓知内六处为六识增上缘,知外六处为所缘缘,知无间灭意为等无间缘。缘起谓十二有支。缘起善巧者,谓知缘起是无常性、苦性、无我性。处非处者,谓从善业生可爱果是名为处,从不善业生可爱果是名非处。处非处善巧者,即如是知。此即善巧缘起。其中差别,此是了知各别之因。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缘之时,谓于蕴等所决定相,任持其心一门而转。

  又净惑者,谓惟暂伤烦恼种子及永断种。初所缘者,谓观欲地乃至无所有处下地粗相,上地静相。第二所缘,谓四谛中无常等十六行。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缘之时,谓于诸境所现影像,随心决定任持其心,不多观察。  

《修次中编》说三种所缘。谓十二分教,一切皆是随顺趣向临入真如,总摄一切安住其心。或缘蕴等总摄诸法,或于见闻诸佛圣像安住其心。其于蕴等住心之法,谓先了知一切有为五蕴所摄,次于五蕴渐摄有为,即缘五蕴任持其心。譬如观择而修,能生观慧。如是摄略而修,亦引生胜三摩地,摄心所缘而不流散,此即《对法论》之教授。如是亦应了知界、处摄一切法,渐摄于彼任持其心。

  又,净行所缘,上品贪行等易除贪等,依此易得胜三摩地,故是殊胜所缘。善巧所缘,能破离彼诸法之补特伽罗我,随顺引生通达无我毗钵舍那,故是极善奢摩他所缘。净惑所缘,能总对治一切烦恼,故义极大。遍满所缘,离前所缘非更别有,故当依殊胜奢摩他所缘修三摩地。有缘块石草木等物而修定者,自显未达妙三摩地所缘建立。又有说于所缘住心,皆是著相,遂以不系所缘无依而住,谓修空性。此是未解修空之现相。当知尔时若全无知,则亦无修空之定。若有知者,为知何事,故亦定有所知。有所知故,即彼心之所缘。以境与所缘所知,是一义故。是则应许,凡三摩地皆是著相,是故彼说不应正理。又是否修空,须观是否安住通达实性之见而修,非观于境有无分别,下当广说。又说安住无所缘者,彼必先念“我当持心,必令于境全不流散。”次持其心,是则缘于惟心所缘,持心不散。言无所缘,与自心相违。故明修定诸大教典,说多种所缘,义如前说,故于住心之所缘,应当善巧。又《修次论》说奢摩他所缘无定,《道炬论》说随一所缘者,义谓不须定拘一种所缘差别,非说凡事皆作所缘。


也说句题外话,您显然是没有依止过具格善知识,或者善知识未曾给您传授过相关知识,您需要厘清一些基本的概念,建议您认真通读一遍广论,这是基本功课,还有略论释和掌中解脱,这些网站都有,您看了之后,应该会有很大的收获。
发表于 2009-6-29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早都料到楼主的这个问题会拉拉扯扯跑到奢摩他与三摩地。
论坛看客看来都是跑题专业户
不过,虽然很多师兄都似乎挺懂基本功课的,可是真拿出来给别人开讲的时候,还主要是个贴客,改几行红字,就貌似自己明白了,别人也明白了。
而且总是看到一些老了由老的问题,其实,多番交流就会有不同收获。虽说基本概念貌似一看就明白,事实上,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基本概念最难懂,比如:1+1=2,为什么?比如:皈依三宝,为什么?
所以,不要说这样的话:“显然是没有依止过具格善知识,或者善知识未曾给您传授过相关知识”。显然不显然,管你什么事,你能把别人的问题讲明白就好,否则就拉倒。
发表于 2009-6-29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火 于 2009-6-29 14:30 发表
似乎早都料到楼主的这个问题会拉拉扯扯跑到奢摩他与三摩地。
论坛看客看来都是跑题专业户
不过,虽然很多师兄都似乎挺懂基本功课的,可是真拿出来给别人开讲的时候,还主要是个贴客,改几行红字,就貌似自己明白了 ...


呵呵,如果您愿意给这位师兄讲一讲,倒是很很欢迎,如果自己不能讲,别人讲又认为别人讲的不爽,那干脆大家就别讨论什么了,生活中有这么一类人,自己不干事儿,别人干事儿他挑毛病,挑毛病永远是最容易的,煽风点火更容易,只是这不该是三宝弟子的应具的心态,您说呢?

至于我劝他依止善知识好好学学相关教典,甚至直接引广论给他讲解,目的只有一个,你在评论别人的看法的时候,自己要先跟善知识学学,或者看看相关教典,如果什么都没看,只是凭着“我以为如何如何”,甚至凭着自己的意见就敢说略论释有错,这种讨论就没有意义,纯粹是自以为是。学习佛法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学习,必须培养自己阅读教典的能力——尽管看起来可能吃力,这点风火还有什么异议吗?

我们谁也没证得见道位,那就离不了相关的重要经典的指导,不从广论、掌中解脱、略论释这类经典找答案,而光凭着自己想当然,这种学习态度要不得,风火兄,您以为呢?

[ 本帖最后由 喜饶让波 于 2009-6-29 16:36 编辑 ]
发表于 2009-6-29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mdghp 于 2009-6-29 00:17 发表
这个问题实在是很关键,鸿泥师兄,一定要多管点闲事啊。我还有点上好的苦丁,供养您。:)


悄悄话给你留下地址,别忘了把你的苦丁茶快递过来,哈哈!在论坛混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因发帖受到“供养”的,美事啊!

其实,该说的大概都说了,楼主只要暂时放下自己的许多“我认为”,把自己说的、以及回复的帖子认真消化消化,特别是对“复次以诸生起定解法,甚深教理数数应观察”一句的解读弄明白,问题基本解决了。
发表于 2009-6-29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喜饶让波 于 2009-6-29 16:34 发表


呵呵,如果您愿意给这位师兄讲一讲,倒是很很欢迎,如果自己不能讲,别人讲又认为别人讲的不爽,那干脆大家就别讨论什么了,生活中有这么一类人,自己不干事儿,别人干事儿他挑毛病,挑毛病永远是最容易的,煽风 ...


是呀,有些人总以为别人不看书,别人不遵师教.我的意思,这样的貌似了解别人是否看书的话就不要讲了.
看书就没有问题了?听从师教就没有问题了?
你贴的那么多,如果你自己不总结,把人都看晕了,如果你自己总结,能说你是胡说么?广论、掌中解脱、略论释写的再明白,离开自己的总结,毕竟还是别人的.我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可不是什么想当然,  想当然的扣帽子法的是个基本态度.但不给某些人扣一扣,他不知道自己也戴着这顶帽子.
发表于 2009-6-30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且格瓦拉君认为俺“一些概念混淆了”、甚至某些说法是“扯淡”(在论坛上这样评价俺的,你是第一人,这有两种可能——你不懂中文“混淆”、“扯淡”是什么意思,要不就是你的眼睛被“扯淡”给“混淆”了,呵呵。俺可以很自信地告诉你,俺虽然没有引经据典,但俺的每句话都是有依据的),但为了酬谢ymdghp的苦丁茶和非黄人士黑板锹的“个人支持”,俺不与你来来回回互作“点评”,仅借用你的话题另敲几个字了,主要是把道次第的几种“修”勾勒出来,也希望把理论的探讨导向实际的操作。

我们每天如何修习道次第呢?

1、首先,应该对整个菩提道,从依止师长、出离心、菩提心、止观双运、乃至到密乘二次第,整个显密的道体有一个系统的认知,每天对整个道次第作一个总体上大概的缘念(忆念)、思维、观察,你可以采用广、中、略的摄颂或科判粗略地过一遍,这可以培养道次第习气的。这叫概修。

2、分阶段专修21个法类中的每个法类:比如念死无常,首先思维“修念死之胜利”以及“不修念死之过患”,以策励欲修的欲乐、扫除不欲修习的懈怠心里;接着依据“三根本九种因相”逐个渐次思维、观察,最后心生猛利的感动和决定(或决断、定解),这种心法合一的定解也叫觉受、感动、感受、体验。这叫观察修、或思维修。

在修习过程中,对“三根本九种因相”的每个小科,也可以也采用概修、专修的方式进行,其中哪个最能打动你的心,让你容易心生感动,也可以多作思维。

这种感动是经过努力思维(有励力)才获得的,为了让这种感动能持续,你必须以这种感动为所缘而修止(这叫止住修),尽量沉浸在这种感动之中。在座上修的时候,观察修和止住修应该轮番、交叉修习,以期达到——上座、下座,这种感动都能油然而生(任运生起)——的效果。

每天都这样反复地作概修、专修,这叫作串习、串修。(当然,上座修法时,应先修习道次第六加行法,接下来再做概修、专修,这里不展开)。

这里,为了引发你的定解,顺便摘录郭老译师《360问》中二段话:

『(例云)由闻大乘所说空性经教,如所闻而了知,得闻所成慧。由此决定知至生起,即得思所成慧,乃至未得定之前,皆属思慧。所谓修:如寂天的《入行论》说:“今所说种种方便次第,皆为有情,以为修故。故不惟(‘觉贡’)为修,一切闻思等,皆是修故。”』

『应谛审自己菩提道次第,从依师起,至圆满双运位,各各法门,何种法门自己修过,并如量生起,何种法门虽尚曾修过,但未生起猛利感动和决定(只听过教法,根本未作修习者,更无论矣),则应速即补课,当以此未生感动和决定之法门为“专修”,其余法门为“概修”,如于依师法门尚未如量生起,则以此法门为“专修”,其余法门作“概修”。至生起时,再进修其次法门为“专修”,其余法门作“概修”。』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鸿泥兄:

是不是格鲁派本身也有至少两个派别?我很遗憾的说,你的关于修习道次第的想法和我好像还是大不相同,(如果这样说也会让您不爽,非常抱歉,我不知道如何用其他方法表达了,至于前面说你的说法是“扯淡”,在此我向你道歉)

你说到21所缘,随便找一个,比如知母,反正我是到现在也没想清楚为何众生都是我母,虽然数学,生物我还都略知一二。不要说这是极隐蔽分,相信佛说的就行了,问题是为众生舍头目脑髓不是好玩的事情。

再比如你提到的念死无常,一位善知识讲法中提到,念死无常主要是要对峙执生命是常的习气,比如应把每天看成是人世的最后一天,可是这个问题就来了,我们总是要为明天甚至明年做一些规划,而不能过一天算一天,这个界限在哪里?再比如三根本的最后一个,除了法之外,其他对来生都没意义,可是身体,财务,亲朋总不能完全不管,那这个界限又在哪里?

举这两个例子的核心是想说:道次第是很复杂的一个系统工程,在认识上其实对人类的思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首先21所缘也许对座上修也许有指导意义?但是在思维上,不能把整个道次第给切成21所缘,彼此之间的联系太多了。其次,即使能切成21所缘,在每个所缘中,是否因都正确?是否确定能产生需要的觉受?简称如理如量?这些很花时间精力的。在这些搞清楚之前就“修习”道次第,我只能理解我们对“修习”的定义也许不同,如你所引郭和卿译师的话。

译师的话没有任何问题:『(例云)由闻大乘所说空性经教,如所闻而了知,得闻所成慧。由此决定知至生起,即得思所成慧,乃至未得定之前,皆属思慧。所谓修:如寂天的《入行论》说:“今所说种种方便次第,皆为有情,以为修故。故不惟(‘觉贡’)为修,一切闻思等,皆是修故。”』

但是和你我在此讨论的不是一码事。把闻思作为“修”,我没什么反对意见,作为强调闻思的重要性的一种分类方法,当然可以,而且本来闻思也是可以“转心”的。可是我的问题是如果以闻思修来分类,而修又分观察和止修,也就是不把闻思作为“修”(汉语的修包括好几种藏文词汇)的两种,而比较思和观察修之间的区别。既然提到了观察修和止住修,(即这两个词有修字,而闻思没有)在逻辑上显然认为这两种和闻思有所不同,否则我们应该说闻修,思修,观察修,止住修。

在得到定之前根本谈不上修慧,当然是思慧所摄,这一点问题也没有,但是观察修除了能进一步增长思慧,其主要目的仍然还是为了引生觉受,所以和思维产生定解完全不同。这个问题难道真的那么难理解吗?如果都没有思维清楚,如何能观察修?(地狱众生看见水是脓血,天人看见水是琉璃,他们各修各的,会修出什么来?)

题外话:

鸿泥兄,江湖上的事情,我知道的比较少,但也知道一点,你是这里的老大之一,我没必要得罪你。不过恕我直言,你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还是很不细致,这种感觉在我看来还是很明显的。这样学格鲁,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是有点事倍功半。

至于你前面提到“格鲁的师兄都生活在思想的天空里”,说实在,你这样的说法让我很为你。。。相反,如果你所说的格鲁的师兄包括我,我认为是一种莫大的荣幸,说的过分一点,就好象你在夸我,哇,你快要成佛了啊。

说的重了一点,没别的意思,希望你能听进去一点。
发表于 2009-7-1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以诸生起定解法,甚深教理数数应观察”是“复次以诸()生起定解(之)法,甚深教理数数应观察”,而不是“复次以诸(已经)生起(之)定解法,甚深教理数数应观察。

“一切闻思等,皆是修故”,意含:概修、观察修、串修等,虽皆非“闻思修”中“修”所摄,但也无妨其具有“修”之名。

确实如你所说“这个问题难道真的那么难理解吗?”哎呀呀,同是地球人,智商差别咋就这么大呢?我以为我已经说得够明白、够容易懂了。

且拉如此的学法,格鲁巴何止“两个派别”,10个且拉就能学出10个派别来。

Y师兄,这回不是俺不管,是彻底没辙了。问一句:俺的苦丁茶还有吗?俺可是一直惦记着!
发表于 2009-7-1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鸿泥兄的广大慈悲。我当然言而有信,并且为您常备着上好的苦丁,以便清心祛暑,提神消渴啊。

深感学佛需要福报。尤其是值遇并学修公开化的成佛系统——宗喀巴教法,小福小慧还真不行。

瓦拉兄的问题会无限下去。如果换成我,也许会先考虑:佛法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利益。

您可以怀疑鸿泥,可以怀疑宗喀巴,为何不去怀疑佛陀呢?就因为他是佛?这点,你比起当初的我差一大截呢。佛陀说的轮回,你真信吗?

还有那个死无常,我没学佛时,就计划好了:对于死人还有什么计划吗?这个死尸随人摆布,更何况妻子孩子房子票子呢。

还有那个知母,佛为何说要把众生当成自己的母亲,而不说是我们的儿子,大爷的?他这么安立这个理由到底为何?

鸿泥是不是这个论坛的老大不重要,你真得罪他也没什么了不起,只要你有符合格鲁教法的理,不要胡搅蛮缠就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ymdghp兄,

呵呵,你还真别说,佛陀说的我凭什么就信啊?四依四不依还是佛陀说的呢。格鲁吸引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希望大家“胡搅蛮缠”,因为自己不想办法和自己胡搅蛮缠,总有一天遇到某个境就傻眼了。

其实如果不是和修行有关,我才不会去管呢,毕竟我是在家人,不是像出家人那样需要住持佛教,好比大学里的教授,要维持学科的发展,而工程师是实际解决问题的,不需要搞的那么清楚。所以另一方面,自己大概还是要知道自己这一生能学多少,能“实修”多少,把时间搭配好。但是如果在实修之前如果有些基本问题没有搞清就开始“实修”,肯定是不行的。

在这次讨论中,我引用论据比较少,但应该想法还是符合逻辑的,而且这种讨论我想应该对大家都有好处,毕竟很重要。我以后如果有时间比较方便会找一些相关材料。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鸿泥:

你明白了观察修中的修和总的来说的那种修不是一个修,那就好,问题就是闻思修的思和观察修之间的区别。
另外你的确找到了对这句话我们的理解的不同点,但我不能理解为何你能那么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确的。(对诸升起的理解)我现在比较忙而且不方便再找更多的资料,以后找到再说。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喜饶让波兄:

前面我关于“止修乃至九住心所缘是觉受“的理解是错误的,而应该是缘某法或者某结论的异共相,而止缘到这个异共相自然有觉受,并进一步增强觉受(当然这个结论也是请教一位师兄得出的,不是来自某资料,我现在时间少)。这是我拍脑袋想当然的理解,希望不要给大家带来不良影响,在此澄清。

您说:
观察修的所缘类是法义,譬如诸行无常,这就是所缘类,是一个命题,需要我们去观察,看到底诸行是不是无常的,这个命题到底是不是成立的,如果我们以诸正理周遍观察思考之后,生起了决定的见解,认为诸行决定是无常的,决定非恒有长存的,这时,我们管这种得到决定的见解称为定解。您把所缘类和定解混为一谈,显然是在基本概念方面搞混了。

这个我还是不能同意,我需要找更多的资料。

关于略论释,这事不难,过一段时间回您。

另外我前面还有那些问题的理解有误请具体指出,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03:45 , Processed in 0.03411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