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baishuwen88

很有意思,看到宗萨仁波切讲上师与弟子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8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慧灯元照 于 2009-6-17 12:05 发表


凡是我想“勾引”谁学佛,我就给他看《佛教的见地与修道》:lol


厉害,看来你很快就能收到徒弟变成上师了,然后。。。哇,你在他看来就是 佛 了。。。
发表于 2009-6-18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rrypotter 于 2009-6-18 21:09 发表


厉害,看来你很快就能收到徒弟变成上师了,然后。。。哇,你在他看来就是 佛 了。。。


出门左转到佛子联谊,看rong sir在我那贴后面写的长篇注解。
发表于 2009-6-19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话我根本就没看懂 到底是要破除这种神秘感 还是需要它
发表于 2009-6-19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7楼说:或许是业力给我开的一个玩笑,接触到宗萨仁波切的第一篇文字,就是含有“典型的格鲁派是长了一千只手而不去攀岩”的文字,着实在我的宗派执上让我执跳舞,不过后来陆续看了一些仁波切其他文章,感觉确实非常不错,宗萨仁波切,名至实归。

偶说:正住、唯理为宗,实大不易也
发表于 2009-6-19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近上师


开示:宗萨钦哲仁波切
翻译:周素卿 马君美



说实话,我想我不是一个适合谈有关对上师虔诚心的人,因为我没有虔诚心。这不是因为我的老师们有任何缺陷,完全因为我缺乏了一些东西。相信我,我的自我这么强,而虔诚心对自我而言是个坏消息;但另一方面,我研究过虔诚心,所以可能对它有一些理论上的知识。


为何需要虔诚心?

为何需要虔诚心呢?因为我们要成佛。某方面来说,成佛可以很简单的理解为从某些纠缠和执著中解脱出来。一直到我们脱离了这些纠缠和习气之前,我们将无止尽的徘徊在轮回中,经历各种的焦虑和痛苦等等。

这些痛苦的原因是我们基本的不安全感,我们总是怀疑自己存在与否。自我或对自我的执著,对於它本身的存在完全没有安全感。自我可能显得很坚强,但实际上却很不稳固。当然我们不会有意识地问这种问题,但潜意识里我们总是对自己的存在感到不安全。

我们试著用一些事物,像是朋友、金钱、地位及权利,以及我们每天所做的事件,例如看电视或购物,来证明及确定自己的存在。试著自己一人坐在屋里,什么事都绝对不做,早晚你的手就会开始找遥控器或报纸。我们需要被占据,我们需要忙碌,如果不忙碌就觉得不安全。

奇怪的是,自我不断的寻找打扰,然而打扰本身又成了一个问题,它不但没有帮我们安心,反而增加不安全感。我们执著这些打扰,且发展成另一种习性,一旦它成为一种习性,就很难去除,为了去除这个新习性,我们就必须发展出另一个习性。这就是事情演变的方式。

为了破坏这种习性,佛陀教导我们许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些是非常技巧的方便法门,像是利用和情绪作朋友来克服它。释迦摩尼佛说的一个字,就可以使我们从这些束缚和习性中解脱出来。例如无常的教授,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听到有关无常、人身难得以及慈悲,就企图忽视这些被认为非常简单而且初步的教授,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了解它。


修心

修道的精髓是证得无我的智慧。证悟这样的智慧之前,我们都不了解佛陀教授的精义。

为了证得这种智慧,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有弹性、可以被塑造 — 也就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如寂天菩萨所说,如果你想要很舒服的走路,有两种可能的解决办法,一者将整个大地覆盖上皮革 — 但这非常困难;或者只要穿上一双皮鞋,即可达到相同的效果。同样的,要训练及降服每一种烦恼,或者依照自己的愿望来改变世界是困难的。事实上,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这也就是为何佛教强调修心,要使心能够被塑造并具有弹性。

只是心具有弹性仍然不够,还必须了解心的本性,这非常困难,因为这要了解无我的智慧。无始以来我们即在轮回里,我们的习性很强,完全被迷惑住了,因此这种智慧很难展现。

那怎么办呢?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得到这种智慧 — 累积功德。如何累积功德呢?根据一般佛教的看法,累积功德的方法是要具备出离心,思量无常,克制加强自我的因和缘,致力增加智慧的因和缘,避免伤害其他众生等等。大乘是藉由对众生的慈悲来累积功德。

简短而言,成佛需要智慧;智慧需要有功德。如何有功德呢?根据大乘,必须有慈悲心及菩提心,希望一切众生得到解脱和自由。


上师的加持

金刚乘以具有许多善巧和方便闻名,其中有些很简单,最重要的一项是「净观」,对上师的虔诚心是净观的精髓。胜乐金刚续的注释中说:「透过上师的加持和慈悲,可以在一刹那得到大乐、证悟空性以及轮涅合一。」这段话就是谈佛性。

佛教最究竟的教授说,你具有佛性;换句话说,你已经具备完整佛陀的品质,但你需要认知这件事,因为无法认知,所以你才在轮回中飘荡。根据龙树的讲法,佛没有说需要舍弃轮回才能成佛,佛是说你需要见到轮回即是空性,轮回没有真实存在的本质,这和说你需要认知到自己基本的佛性是一样的。

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认知内在的佛,其中最快、最容易的是接受上师的加持,这是为什么需要对上师有虔诚心。

例如,你可能正在作恶梦,梦中有个恶魔,突然间,有人对你泼了一桶冷水,你醒来了,冷水并不真的使恶魔消失,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恶魔,这只是一个梦。但另一方面,作恶梦时,你的痛苦是真实的,这个对你泼冷水的人是真的非常仁慈和特别。如果你有很多功德,你就可以遇到这样的人,对你泼冷水;反之,如果你没有功德,你可能永远无法从恶梦中醒来。

上师的传承开始於金刚持或普贤王如来,老师告诉我们,金刚持或普贤王如来就是我们心的本性。也就是说当我们往上追溯这个传承,最後找到的是我们的心,也就是自己的本性。上师并不是一个全能的教父,需要崇拜及服从,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上师是自己佛性的显现。

在普通的情况,我们可以说上师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小孩可能不知道热铁会灼伤人,所以他的父亲会告诉他,并保护他不被灼伤。上师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时候,也是为了保护你。

在金刚乘,上师所做的更重要。你一定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你的身、语、意和五蕴,从无始以来就是清净的,但我们不能证得。如敦珠仁波切所说:「正因为真理这么简单,所以人们无法了解;像是我们的睫毛,它这么靠近,以致於无法看见它。」不能认知的原因是缺乏功德,上师的角色是给予我们灌顶,并介绍这种清净 — 最後,直接指出心的本性。


检视上师

伟大的持明吉美林巴曾说:「刚开始时,先分析上师是很重要的。」如我之前所言,我们与生俱来就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因此很容易成为猎物。我们制造了各式各样的错误,以致於最後难以解决。

开始跟随一位上师之前,应该对佛法先有很好的了解。我并不是说你要完全了解,但至少要有一些认识。你应该分析、怀疑、批判、争辩,并试著利用逻辑和思考的方法找寻错误。

但当你在做这些的时候,不应该像新闻记者寻找错误一样,这里的目的是找寻道路,不是找寻错误。所以在研读佛教时,应该想想这条道路是否适合你?是否有意义?这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去纽约,雇了一个导游,我们至少对纽约在哪里应该有点概念。去找个导游,但自己却完全不知道纽约在东方、南方或西方,这是我所谓的「灵感的疾病」。只是找一个外貌、谈吐以及行为具有吸引力的导游是不够的。你应该对纽约在哪里至少有一些知识,如果在旅行的途中,导游有些怪异的举动,你会觉得还好,因为你知道自己是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可能引导你走陌生或崎岖的道路,但只要你知道自己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没有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你完全不知道路径,你就不得不完全信任一个声称他了解一切的导游。如果你有很多功德,你可能意外的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导游,真的到达纽约,但如果我是你,我不会完全信任这种意外的成功。先分析这条道路,然後如果喜欢的话,你可以有一个、百个或千个上师。


接近上师

接下来要怎么做呢?一位伟大的萨迦派大师蒋扬嘉程说:「首先必须思考、深思熟虑,制造出虔诚心。」需要造作出虔诚心,也就是视上师为佛,使自己相信这件事。过一阵子,到了第二阶段,你会没有困难的看上师是佛。最後,在第三阶段,你会证悟到自己就是佛。这是金刚乘特别的方法。

如我刚开始所说,我没有真正的虔诚心,没有视上师为佛,但我试著这样去思考、去想他是佛,这就是造作或捏造的虔诚心。开始时,认为所有我们看到上师的错误,都只是自己的投射,真实的情况是上师具有所有佛的品质,上师是佛、法、僧,他是一切。

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思维,也许你会觉得无意义,但实际上这非常逻辑的 — 毕竟一切唯心。因为自己的染污,所以一开始很难视上师是佛,我们必须一再的练习来习惯它,然後一定可以如此运作。

寂天菩萨曾说:「如果习惯了某事,这世界就没有什么困难的。」假设你生命中第一次走进酒吧,介绍认识了某人,因为以往业力的牵引,此人持续的给你有关混合不同的饮料的灌顶、口诀和教授,龙舌兰酒加柠檬,不甜和甜的马丁尼 — 饮料的各种细节。

你是个非常虔诚和精进的学生,你练习喝酒。刚开始,酒会烧伤喉咙、伤害胃、也会醉,令你呕吐,隔天早上醒来时还头疼。但你以很大的热诚持续这样做,这就是所谓的加行。你不断的去找这个人,即使有时候他让你觉得难受,也不在乎,你是个非常精进的学生。直到有一天你的心和他的心合而为一:你知道所有有关酒的事,你知道如何饮酒。在这件事上,你是一个完美的饮酒传承持有人,你可以开始教导别人了。


上师的全面性

我们认为上师只能给予教授,只对某些特定的事情是好的,但对头疼或其它问题则未必如此,这种想法不对。任何问题,都可向上师祈祷,接受他的加持,使自己由其中获得自由。在一部密续中谈到:「多年修持生起次第以及圆满次第,或者多年持咒,皆比不上刹那忆念上师。」

跟随上师,你的行为应该如何呢?你可以将规范穿著、有规矩、有礼貌等等当成供养,但这并不真的重要。有两件事非常重要,应该永远不忘记,第一是不应该骄傲,因为你是来学习,来接受教授,来寻找菩提的。西藏谚语说:「骄傲的人就像石头一样。」不论你对它倒多少水,它永远不会湿透。骄傲就无法学习,所以调整到谦虚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永远不要错失累积功德的机会,具有功德非常重要。看电影时,如果你不知道那是一场电影,而以为是真实的,那你就会感受到各种情绪的伤痛,但如果旁边有一个人告诉你:「这只是一场电影。」从那时起,你将从这种迷惑中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你没有功德,当身旁的人告诉你说:「嘿,这只是一场电影。」的时候,正好背後有人很大声咳嗽,於是你没有听到身旁的人所说的话,於是错过了了解的机会 — 这是因为没有功德。

如果没有功德,自我总是准备好依照自己的的方式来解释事情,既或老师给你最重要的教授,你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它。

因此在这方面,与其试著比自我更聪明,还不如累积功德。如何累积呢?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你可以带个领带,看起来很帅,然後想:「这是对老师的供养。」如果你在晚上开车,看到街灯时,可以立刻观想这些成为对上师的供灯。如果自己无法做,而你看到别人这样做,至少随喜别人所做的。有许多可以做的事。敦珠仁波切说:「累积功德非常简单,事实上,这比累积不善行更容易。」

我们需要崇高广阔的态度,虔诚心是很广阔的。我想如果你有真正的虔诚心,每一件事都可以被视为是上师的示现。


(注:本文翻译自 2000 年 11 月份 Shambhala Sun 杂志 〈 www.shambhalasun.com 〉,获得宗萨钦哲仁波切及该杂志的允许而刊在本网站上 。这篇有关虔诚心的演讲,是宗萨钦哲仁波切 1996 年於美国科罗拉多州波达市,顶果钦哲仁波切圆寂纪念会上所讲的。)
发表于 2009-6-19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容易啊
我们只需要要求别人做到就行了  一句话的事情嘛:lol


原帖由 清凉剑 于 2009-6-19 08:41 发表
7楼说:或许是业力给我开的一个玩笑,接触到宗萨仁波切的第一篇文字,就是含有“典型的格鲁派是长了一千只手而不去攀岩”的文字,着实在我的宗派执上让我执跳舞,不过后来陆续看了一些仁波切其他文章,感觉确实非常不 ...
发表于 2009-6-19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凉剑 于 2009-6-19 08:41 发表
7楼说:或许是业力给我开的一个玩笑,接触到宗萨仁波切的第一篇文字,就是含有“典型的格鲁派是长了一千只手而不去攀岩”的文字,着实在我的宗派执上让我执跳舞,不过后来陆续看了一些仁波切其他文章,感觉确实非常不 ...

确实,看了他第一篇文字后,很久没有再看他的东西,因为很多诸如“自己教派宝贝都看不完,何必看其他?哪有时间看啊?格鲁派才是最究竟了义啊;格鲁全圆都包括,没必要看其他啦”等等等等做“非正住”借口。当然,并不是说这些理由就是借口,只是说可能在我身上是借口。后来由于在藏人文化网信仰频道要做各派内容,所以也要编辑收录一些宗萨仁波切的文章,作为萨迦派的一个内容来做。才发现他的很多讲法的确很精辟,绝非无知平庸之辈。佩服他也不代表我赞同他所说的典型格鲁派是一千只手那句话,只是我觉得,如果可以吸收自己需要和有益的,可能对自己修持更有利吧。改变只有自己师父、自己宗派是对的,只看自己宗派、自己老师优点,只看其他宗派和老师缺点的心态,是我要致力的一个方向吧。
发表于 2009-6-19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师之恩德如水滴
佛之恩德似大海
滴水之恩胜大海
感念师恩唯心累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19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aishuwen88 于 2009-6-19 16:54 发表
赞叹!其实我也是对宗萨仁波切不拘一格,充满智慧的开示很赞叹,并不是对仁波切所有的看法完全一致。
特别令人振奋的一篇是《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敢的战士》。



他的经典之作啊,哈哈,谁看谁激动。
但,真要实践,我们太差了,做不到的。还是先修下士道。
发表于 2009-6-19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唐多 于 2009-6-19 15:34 发表
师之恩德如水滴
佛之恩德似大海
滴水之恩胜大海
感念师恩唯心累

滴水之恩胜大海?应该是大海之恩胜滴水吧!
发表于 2009-6-19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闻佛說法 于 2009-6-19 17:31 发表

滴水之恩胜大海?应该是大海之恩胜滴水吧!

自己的指導上師比佛重要,師兄你沒依止善知識是不懂這道理的。:lol
发表于 2009-6-19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长寿祈请文

祈请文殊祜主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长久住世、法轮常转
成就不死之真言
顶果钦哲法王撰
嗡 斯瓦斯替。
尊为文殊智慧之阳光,
慈悲光芒遍照一切处;
神通大力传法度有情,
愿尊三圣秘密皆常住。
总摄释佛广大之法海,
闻思修学月光之所照,
讲经辩法述义十万浪,
愿法持有尊者常住世。
由于弟子虔诚祈愿力,
以及三宝无量加被力,
愿速圆满吾等之热望,
使诸吉祥示现离轮涅。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长久住世祈愿文
敦珠法王撰
颅鬘莲花嘿鲁嘎,
降伏诸魔尊胜者,
不死自性智慧心,
转轮回为金刚乐,
调伏外显诸相尊,
请赐不死加持雨。
诸语无畏王者尊,
甚深悲智之密藏,
尊为金刚持有者,
行使遍一切事业,
愿尊三密恒不坏。
如同赤松德真王、
无垢友师曾誓言,
由于慈悲之愿力,
不断示现于世间;
尊如勇士末法来,
护卫法教与众生,
愿尊常住至永远,
犹如不变金刚质。
愿此祈愿善种子,
无误二谛所温润,
成熟为果而灿烂,
饰三界以胜吉祥。



Prayer for the Long Life of 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

OM SWASTI
Om svasti!

TUPTEN YONG DZOK NGA DAK KHYENTSÉI GAR
Dance of wisdom and love, sovereign of the entire Buddhist teaching––

ZAP GYÉ LUNGTOK CHÖKYI GYATSO CHÉ
The great Dharma-ocean of the transmiss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profound and vast,

SEN SAM GOMPÉ WANG GYUR CHOKTRUL GYI
You have mastered through hearing, reflecting and meditating.

TUK KYÉ KU TSÉ TRINLÉ TAR CHIN SHOK
Supreme incarnation, may your aspirations be fulfilled, and may your life and activity be infinite.

In Bumthang in Bhutan, in the vajra cave of Kurje, where there is Guru Rinpoche’s body imprint in the rock, when presenting an offering cloud of the Ancient Translation’s oral lineage, the humble disciple Mangala Shri Bhuti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prayed thus.
发表于 2009-6-19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 的帖子

我想如果你有真正的虔诚心,每一件事都可以被视为是上师的示现。

有说,一切境界皆是诸佛菩萨的美意
同样,一切境界皆可视为上师的加持

好!虔诚心!!!:loveliness:
发表于 2009-6-19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寻找上师与作个弟子--宗萨仁波切

如何寻找上师与作个弟子(一)
开示:宗萨钦哲仁波切  

藏文Gewai shenyen〈译:善知识、善友〉在梵文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Kalyanamitra(译:kalyana意为好的、美丽的、合适的、有益的或吉祥的,mitra为朋友之意)。让我们谈谈何谓善知识,我认为善知识的意思是「灵性上的友伴」或「灵性上的亲属」。在此,我们将讨论上师与弟子、上师与学生、还有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然而不要期待这个讨论会提供给你一个具体的准则,然后你可以拿着这张准则清单去一一询问对照:「这个人是否具有这些特质?」

我想「上师」这个词,可能已经被现代某些上师们难以言说的行为所污损了。别以为这仅是最近的现象,这种情况一直其来有自。我们甚至听到发生在那澜陀大学里的故事〈第六或第七世纪〉,有关一些上师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却被当成是不可思议的事迹,年复一年地被珍传与重述。所以,谈论这样的主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准则,但是却非常值得讨论。

此外,「上师」这个概念是非常亚洲、尤其非常印度式的。所以当要把这种概念介绍给一个不同的文化、一个强调个人人权的文化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虽然如此,幸好这还是可以行得通的。

在像印度这样的地方,善知识、精神导师,或甚至还先别谈精神导师,仅仅是一般师生关系的这种概念,都备受珍视。老师被认为是传授你智慧的人,我现在指的不是灵性上的智慧,而仅是一般的知识,譬如如何煮饭、做木工、缝纫之类的事务,传授给你这些知识的人都备受珍视。许多谚语、诗篇和故事对此多有描述,像是:「有人给你黄金,有人给你钻石与珍珠,但都比不上给予你知识的人可贵。」知识是无价的。有人可以给你一公斤的黄金,但那些黄金总有个价码;倘若有人能传授你知识供你运用,这是无价的。

老师就是传授你知识的人。在传授知识或智能的人当中,教导你灵性层面的知识与智能的人更受重视,因为在佛教或印度的思维里,「灵性」这样的字眼含有超越此生的意义。有人可以教你煮饭,但这种知识只有现在堪用;有人可以教你祈祷或与上帝沟通,这就非常宝贵了,因为这些将在未来带给你安宁、解脱或天堂的体验。这是很重要的事实,也是为什么精神上的导师更受人珍惜的原因。

但我想,现在这一切都改变了。在亚洲,改变的原因是物质主义开始盛行。即便如此,如果你到印度,在国会大厅或大学校园里,突然看见没穿拖鞋、几近半裸、身上满是灰尘的萨杜〈注1〉或游方僧的话,这真的是很好,因为这个文化尊崇超越此生。

在过去,一个放弃财富与世俗生活、出走成为一个朝圣者或游方僧的人,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在从事一件伟大的事。当我们其余的人被种种无止境的财富、关注与舒适等所迷惑与蛊毒的时候,这些少数的行者却勇于出离这个系统。但就如同我之前所说,因为物质主义很盛行,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改变了许多,这并非没有原因。飞机会飞,船不会沉,而你却无法了解证悟,你触及不着证悟,证悟难以理解;这是现代人的思惟方式。

基本上,我想要告诉你们的是,动机与发心,这是上师与学生关系的关键所在。你的发心是什么?首先,你为了什么寻求上师?你为什么寻求某位特定的上师?你为什么只要一位上师?你为什么要很多上师?在这些问题中,你的动机与发心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甚至是在西藏这个被认为是佛教非常盛行的地方,有许多的情况是,学生寻求政治上非常具有影响力或非常富有的导师,因为他们想要获得一个门路。如果仅仅是说,「我找这位上师是因为他很富有」,这倒比较容易处理;最糟糕的是,当它混杂了对于获得证悟或学习灵性知见的期望,那情况就会变得不清不楚,变得很困难。事实上,如果你的发心是那样,那么你就不是真的在寻找一位善知识、一位灵性友伴;你真的不是,虽然你认为你是。在那种情况下,你只是在寻找一个一般的朋友,而非一个灵性上的同修。

或许你不被政治力量、财富或影响力所吸引,但是你们其中某一些人,也许自己也还未察觉到〈这代表你还未全然坦白〉,你身体里的某种贺尔蒙将你推向某位特定的上师。许多情况像是这样:这位上师很有吸引力,不一定是身体上的,也许是因为她很有女人味,或他很有男子气概,或他很像一位父兄,或者他是性幻想投射的对象;如此种种!就是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贺尔蒙,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彻底改变了你对上师的认知。

我们许多人是很孤单的,孤单是一个大问题。我们都非常孤单,举例来说,如果我给你看一枝笔,然后问你:「你能看见我所看见的笔吗?」你会回答:「是的,我看见这枝笔。」但是往下探究,事实却不是如此。你永远看不见我所看见的这枝笔;除非证悟,你的确永远永远也看不见我所看见的笔!这代表你的所见所感仅只是你自己的经验。基本上,我们无法分享任何事!这听起来很恐怖,不是吗?

于是,你生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动机:出于孤单寂寞而寻求上师。我并没有对此作任何评断,也没有说这样是好或不好;我们都不知道。如果刚好你身体里的贺尔蒙改变,其中一个原子突然产生分裂,促使你被某位上师强烈地吸引,而他正巧是一位伟大的上师,你怀抱着热情走向他或她,于是,这位上师给予你教导,而你也感到受用,可能你便因此证悟了;这一切多亏了那个贺尔蒙原子。事实上,我们都不知道真相,我们也无从判断。我所要说明的是,这些都会发生。对我们而言,知道有这样的状况是挺重要的。

谈到灵性上的友伴,当我谈及灵性道路,我指的是像佛教这一类的修道,所以我不知道犹太教或基督教会如何阐释。当我们谈到灵性道路,我们不会谈太多关于此生的得与失。事实上,如果你真的是一位严谨的大乘佛教修行者,我们甚至也不讨论来生,我们讨论的是开悟。所以对于寻求上师的人来说,最理想的动机是期愿证悟!寻求证悟应该是这个动机的驱策力量!关注、影响力、同伴、友谊或有个人来跟自己分享等等,这些事情都不重要。有人能够引导你走向寻求证悟的道路,这才应该是你的动机的驱策力量。如果你有这样的动机,那么就极少会出错。

所以,寻求证悟的心愿才是主要的。但说比做容易,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其实对于证悟并没有兴趣,证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过我们之间也许有人很认真地看待证悟这件事,所以我们可能会比较强调它,但我们仍会把其它面向视为一种红利,像是财富、成功、关注、友谊、同伴或是有一个能和自己分享披萨的人。基本上,如果你有机会得到上述这些,你会把握机会,你会趁别人还没拿走的时候捷足先登!你们了解我的意思吗?你们不会放弃这些机会!但如果这样的机会发生在真真正正只在乎证悟的人身上,则不会有问题。对他们而言,没有这些机会也没关系。

当然,要这么做很难,因为我们有强烈的八风积习。我们喜欢被赞美不喜欢被批评,喜欢被关注不喜欢被忽视。当我们有着这样的动机,当我们希求的是赞美而非批评,是关注而非忽视,这就很难遇到善知识了。你关上了你的门,不让真正的上师进来;他们也很难对你说实话,因为一旦他们对你说实话,你不会喜欢听。可是,一个寻求证悟的人就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在这条修道上,你必须听真话,尤其是非常严肃的、令人痛苦的真话。

寻求证悟应该是你寻求上师的主要动机,当然这包含了许多事。如果你在寻求一位上师,至少智识上你必须明白轮回的或世间的生活没有价值。基本上,你必须改变你整个价值观系统。当你从世间的生活中还看见些许价值,你就不是在寻求证悟,至少不是真正的证悟。也许你只是在寻求一种虚假或暂时性的证悟,但那并非真正的证悟,因为你依旧被俗世的生活所吸引。

所以我们现在谈到出离。这里的出离指的并不是舍弃雪梨而去选择尼滨(Nimbin)〈注2〉;这不是真正的出离,虽然许多人认为这样是。或者有人以为过着资本主义者的生活、从事社会主义者的工作,这就是出离;也不见得如此。这样做只是懒惰,基本上是欺骗自己,让自己从这个轮回转移到另一个轮回。

我们现在谈的不是这种出离,而是真正看清楚这种无止境的世间生活并无任何实质意义。这个认知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沮丧,但我认为这是好的。我开始了解到沮丧是好的,尤其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我想这就是蒋贡康楚仁波切所说的:悲伤之心。

看清楚世间生活的徒然无益,会使你渴望证悟与解脱;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其原因是,当寻求证悟成为你主要的动机,迟早会有一条路引领你到一位真的能够向你指出证悟之道的上师,因为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你心中有数,你追求的是证悟,所以当你寻求上师时,迟早会找到能够带给你证悟的上师。

有这样动机的修行者就像蜜蜂一样,飞来飞去寻找花朵,终究一定会找到。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像是苍蝇,如果有好东西,我们当然会吸吮;但途中找到的若是粪便,我们也还是照吸不误,我们不会想到花朵,因为苍蝇觉得粪便有价值。但蜜蜂觉得粪便很臭,所以自然而然只会飞向花朵。所以开展出离心真的很重要,其根本是渴望证悟,这应该是你心之所系、心之所愿。如此一来,上师的容貌、身高、体魄、学历、影响力、领导魅力或嗜好都不再重要了,他是否能够提供你证悟之道才是你最主要的考虑,其它都变得次要。现在,这些东西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都很重要,因为我们不是真正在寻求证悟,我们寻觅的是同伴、是朋友,而非善知识。

关于善知识的讨论把我们带到这个问题:要寻求怎样的上师?我们显然已经明白,理想的上师必须解悟知见。我们讨论的是证悟者,他或她是一位证悟者、一位持明尊者〈vidhyadhara〉〈注3〉。

持明者〈Vidyadhara〉和金刚持〈Vajradhara〉是最高的层次〈藏文称为rigpa dzinpa〉,基本上,他们是解悟空性或至少是瞥见空性的人。如果你可以遇见并且亲近这样的上师,事情就不太会出错。当然,道路总不时会出现一些隆起,但不完全是因为这些隆起,而是因为我们的轮胎有肿块,所以我们感到路的颠簸不平。

上师了悟空性是很重要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了悟空性者具有最真诚的慈悲心。举例来说,知道某种疾病并了解如何治愈它的人,最具有真正的慈悲心。但是,如果某人仅是在智识上了解某种疾病的症状,仅能在智识的层面谈论如何治愈它,那么他的慈悲心也就只停留在智识的层面上。

了悟空性的人,即使只是一丁点的了悟,都会明白痛苦的根源。不仅只是被公司开除或账单未缴的那种痛苦,还有真正的痛苦根源、所有问题的根源,这个人都了解。因此,证得空性的人拥有真正的慈悲心,这是很重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7:24 , Processed in 0.03607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