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静风

上师们的缺点(再贴一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4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隨喜....
发表于 2009-6-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
1、对于自己的师父你根本就不可能还要考虑其过失,否则你怎么会拜师呢?难道你自己是个傻瓜?
2、对于不是自己师父,且可能是其他人师父的人,我们完全可以观察他的过失,因为别人傻并不代表我们也傻。
发表于 2009-6-5 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个前提,具相善知识,也就是说末法时代善知识的德相最起码要具备帕绷喀大师开释的“应该功大于过、视后世较现世为重、视别人较自己为重”以及康萨仁波切“有悲有戒”的教授。

在这个前提下,静风师兄所谓“理解包容上师的五种缺点”实际上还是把具相善知识乃至具德金刚上师视为凡夫,依此所谓“五种理解与包容”是根本无法生起视师如佛的意乐的。

另外龙哥,上面讨论的都是成立师徒关系后所摄,显然“上师们”必然有一位是“自己依止的上师”,也没有哪一位“上师们”不是“他人依止的上师”,而且,静风师兄虽然文首说是不涉及自己依止的上师,但内容上还是回到了这一点,对依师法有严重误导。
发表于 2009-6-5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般

我所描述的正是成立师徒关系后所摄阿

1、与自己成立师徒关系后所摄:你根本就不可能还要考虑其过失,否则你怎么会拜师呢?难道你自己是个傻瓜?
2、与他人成立而与自己没有成立师徒关系所摄:我们完全可以观察他的过失,因为别人傻并不代表我们也傻。

依师当然是依自己的上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依师法,而对不是自己上师的其他人的上师,保持象对自己上师同样的信心和抉择。

简单地说,只要不是自己的上师和由此的传承历代祖师,我们完全可以去怀疑或观察其过失,这不违反依师法。

另外,即使对于自己的上师,主动观察其过失并生起怀疑,与被动观察到过失不失信心,是两回事。
比如我就观察到阿扎活佛一次传法中供曼扎,忘记了把念珠放在手里,而是空手做手印;正当我迷惑的时候,他也察觉到自己的错误,马上抓起旁边的念珠放在手里;由此我对阿扎活佛生起了无比的信心,因为他能够察觉到自己的失误并立即改正,正是体现了自己一丝不苟的修行风格。作为上师都如此一丝不苟,我们则没有理由马马虎虎。
事实上即使阿扎活佛当时没有抓起念珠放在手里,我仍然会由此事情对他生起无比的信心,因为我会想阿扎活佛当时之所以忘了把念珠放在手里,是因为他非常专注地沉浸在供养三宝的三摩地之中,作为上师在传法中都能如此专心深入内观,我们则没有理由三心二意。

然而,如果我是一个有心理障碍,或者比较迂腐的人,当我察觉到阿扎活佛的这个失误的时候,我也可能会不停地忏悔,反省自己是否瞎了眼睛,看错了事情,或者用很长时间去忧郁自己居然观察师过的这种愚蠢的心理---------总之如此的想法不但于事无补,且朝向愚昧-------


所以,问题全在弟子自己身上,这并非是弟子不能观察到自上师的过失,而是你观察到以后如何去想,去思维------------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般若:
事实上符合帕绷喀大师开释的“应该功大于过、视后世较现世为重、视别人较自己为重”以及康萨仁波切“有悲有戒”的条件的师父们完全可以是凡夫。况且我原帖就说了,我们并非是说自己的上师,而是泛指具备上师资格的善知识们。

我当年写这个帖子的时候就是版上因为一位年轻上师引起很大争议而写。我们凡夫总是会看过各种问题,所以也要分辨出合理的处理方式。你能把所有善知识们都看成佛,不看缺点,那恭喜你,你快成佛了。你可以不必来版上参加讨论了,找个地方坐床去好了。
发表于 2009-6-5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一下龙吟!
发表于 2009-6-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龙吟 于 2009-6-5 09:31 发表
老般

比如我就观察到阿扎活佛一次传法中供曼扎,忘记了把念珠放在手里,而是空手做手印;正当我迷惑的时候,他也察觉到自己的错误,马上抓起旁边的念珠放在手里;由此我对阿扎活佛生起了无比的信心,因为他能够察觉到自己的失误并立即改正,正是体现了自己一丝不苟的修行风格。作为上师都如此一丝不苟,我们则没有理由马马虎虎。
事实上即使阿扎活佛当时没有抓起念珠放在手里,我仍然会由此事情对他生起无比的信心,因为我会想阿扎活佛当时之所以忘了把念珠放在手里,是因为他非常专注地沉浸在供养三宝的三摩地之中,作为上师在传法中都能如此专心深入内观,我们则没有理由三心二意。

然而,如果我是一个有心理障碍,或者比较迂腐的人,当我察觉到阿扎活佛的这个失误的时候,我也可能会不停地忏悔,反省自己是否瞎了眼睛,看错了事情,或者用很长时间去忧郁自己居然观察师过的这种愚蠢的心理---------总之如此的想法不但于事无补,且朝向愚昧-------


所以,问题全在弟子自己身上,这并非是弟子不能观察到自上师的过失,而是你观察到以后如何去想,去思维------------


《掌中解脱》:

  辛四、自所见相无法决定有人可能又会想:「虽然必须承认上师是真佛,以及是一切佛事业的作者。然而因为我兑上师有这样、那样的过失,所以我只能视他为凡夫而非佛。」对此我们应当明白,自己的感觉是不可靠的、也是不肯定的。由於我们视物的标准是受业力控制,又因为我们无法肯定曾经造过某种业和未曾造过某种业,所以在我们的业感景象中,事物存在与否也是不能确定的。例如,《入中论》中提到,「鬼见脓河心亦尔](24)。它的意思是说:当天、人、饿鬼三者同时看同一茶杯中的水时,因为业力下同的关系,分别儿为甘露、水和脓血。而对於那些饿鬼来讲,夏季的月光是热的、冬季的日光是冷的。对《时轮》和《俱舍》各自特别的化机来讲,所见到的须弥山形状分别是圆的和方的。又例如,以前圣无著曾将至尊弥勒视为一条下身腐烂、爬满虫蚁的母狗;桑杰耶协(佛智)将阿阇黎绛贝协年(文殊知识)看成是一个耕地、喝虫粥的僧相俗人;谛洛巴在世时,周围所有的人都以为他是个打鱼的,根本没人去猜测他可能是个大成就者,那若巴最初见到他时,他正在炙烧活鱼;黑行阿阁黎也曾将「金刚亥母」看成是一个癞妇。所以,我们能见善知识是人,而不是马、狗、驴什么的,就应当觉得庆幸!京俄•洛车坚赞(慧幢)(25)说:

  「我等恶业障虽重,见师为人当欢喜;

  不见犬驴福报大,至心生敬释迦子。」

  不仅如此,如果单凭现象就能裁定诸事,那么既然一切法显现如实有,就应该是实有了,这显然是错误的。

  (帕绷喀大师随後又举了—个例子说,以前有个比丘,为乾渴所恼,外出求水时,由於他像饿鬼一样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所以见不到恒河而迳至离河远去。)

  在这里,我们需要运刚《释量论》中关於「不现不可得因」的那些解释,仿照「未见鬼故不能成立无鬼」来立如下之量:「见上师即真佛为隐义之补特伽罗相续中,无缘见师为真佛;无见师为真佛之能缘量故。」

  所以,不能亲见上师为佛,并不等於上师不是佛。

[ 本帖最后由 永阳 于 2009-6-5 10:45 编辑 ]
发表于 2009-6-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证 噶举派至尊岗波巴大师的论述 请众师兄们 参考一下   敬摘转引自  喜饶嘉措师兄之  http://bbs.tibetcul.com/dispbbs. ... Id=29693&page=2

              
善知识之种类,概说有四:

(一)属于普通众生一类的善知识。

(二)属于地上菩萨一类的善知识。

(三)属于化身佛的善知识。

(四)属于报身佛的善知识。



这四类善知识要用自己的情况来审断。如果自己是一个初修业的人,当然就很难去依止佛陀或地上阶位的大菩萨们。因此就必须去依止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了。在自己的业障大部净除以后,那时就可以依止地上阶位的大菩萨;如果自己已经证得资粮道以上的果位,才能依止化身佛的善知识;等到自己证得地上的果位时就可以依止报身佛之善知识了。

     对我们来说,在这四种善知识当中,谁的恩德最大呢,(这要数  众生类的善知识的恩德为最大了!)因为我们这些初学佛的人都是困在业障和烦恼的暗室当中,根本没有能力见到佛菩萨一面!遑论依止!因为遇见了众生类的善知识,依于他的指示明灯才能知道学佛之道,逐渐亲近诸佛菩萨。所以说在所有的善知识中要以普通众生类的善知识们恩德为最大了!



      

普通众生类之善知识者,其条件可由八种,四种或二种来说明之。

  

  八种条件者,如《菩萨地论》云:

“菩萨善知识若具八相是为圆满。何者为八?”

(一)多闻大乘经典,

(二)持守菩萨戒律,

(三)具足修行证悟,

(四)悲心济众,

(五)无有畏惧,

(六)忍耐谦和,

(七)心离悔戚,

(八)善于言辞。

   

  四种条件者,《庄严经论》云:

“多闻离诸疑,能持诸善法,

二门说真如,是为菩萨相,

为圆满法师。”

多闻是说由于多闻广学的缘故,能广大的开示法要。因为智慧广大的缘故,能除众生的疑惑;持守善士之作业故,堪受赞扬。

“二门说真如”是说能由烦恼染污门和清净寂灭门来说明真如实相的道理。





  二种条件者,《入菩萨行论》云:

“真善知识者,深通大乘教,

持菩萨胜律,虽逢命难缘,

不舍菩萨戒。”

这是说善知识(的最低条件),必须深通大乘教义和持守菩萨戒律。





  依止善知识的方法是:

(一)恭敬与供养,

(二)爱敬并承事,

(三)修行及努力。

“恭敬”是说要对善知识常行礼拜和周匝绕行;他行近的时候要速即起立,近他的身旁时要躬屈身体;以诚挚的心情在适当的时候讲话和以无厌足的心情时常瞻仰其慈颜。就像持宝商人(nor, dzans)恭敬其师一样。《华严经》云:

“以无厌足心,频视善知识。”

这是什么理由呢?因为善知识实在是难见、难出、难遇的缘故!

“供养”是说要以与法不相违的食物、衣着、垫褥、医药、珍宝等财物象常啼菩萨一样的不计身命去承事供养善知识。善财童子说过:“佛菩提是由供养善知识而获得的!”

“爱敬”是说要视善知识如佛,凡有所训皆不违越。对善知识要仰慕、敬重和敬信,就象那诺巴大师依止(谛洛巴)上师时一样。《般若经》云:“你应该对善知识竭尽全力的去敬重、爱惜和净信!”某些时候当善知识以善巧方便来行动的时候,应该摈弃自己的邪念,并特别努力的去生起净信,就像《入法界品》中无厌足王的故事一样。

“修行及努力”是说从善知识而得听闻、思惟和修持佛法,由闻、思、修三门努力的去行持乃能使善知识欢喜。《庄严经论》云:

“从师修学时,依教奉行之,

令彼心欢喜……”

因为,要使善知识欢喜,自己才能趋入佛道,故《入法界品》云:“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

向善知识求法,第一步要有适当的准备;那就是首先要具足菩提心。第二步是要把自己作为病人想,把法作为药物想,把上师作为医生想,知道自己如果努力去修持佛法,就能够治疗宿疾。最后应该设想自己是一个孔口朝下的器皿或无底之瓦罐,所有的毒液都流光了!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入法界品》云:

“菩萨若为善知识所摄则不堕恶道,若为善知识所护则不为恶友所诱,若为善知识所佑则于大乘法得不退转,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

《般若经》云:“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摩诃萨能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祝愿自他一切有情 生生世世依止至尊上师三宝真实传承,理信热诚、如理如法学修如来显密教证二法,自利利他、同登大乐地。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09-6-5 10:49 编辑 ]
发表于 2009-6-5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6-5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般若净土 于 2009-6-5 04:25 发表
这里有个前提,具相善知识,也就是说末法时代善知识的德相最起码要具备帕绷喀大师开释的“应该功大于过、视后世较现世为重、视别人较自己为重”以及康萨仁波切“有悲有戒”的教授。

在这个前提下,静风师兄所谓“ ...


       请众师兄们 相关参考 一下 “分别 ”:
        格西担心大家把  分别心  归为不好的那一面,这样会有危险。事实上,分别心有二种,一个是错乱的分别心,一个是不错乱的分别心。我们修行上去要靠不错乱的分别心,比如现在闻、思、修,闻思所决定义,这些都是分别心,不管听到的慈、悲、佛的功德、道次第、皈依、无常、暇满等,全都是分别心。如果说要离分别,那这些都不要了,像支那堪布一样,黑狗、白狗都不要了,那我们凡夫就都上不去了。格西怕大家不了解,把分别与错乱夹在一起,以为分别都不好,都不要了,这样就错了。

        补特伽罗所化机分二种根器:钝根、利根。
        所谓利根是指凡事要去审察、怀疑,于不疑处有疑,就是利根。所谓钝根是指从来不去怀疑、思惟,这就是钝根。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利根,那就要养成去怀疑。所以今天上的怀疑是很重要的,刚讲的从等分疑、合理疑、伺察意、比量到现量,所有的瑜伽师的修行过程都是如此。
        钝根的人都是用跳的,一下就跳到伺察意,问三宝好不好?很好,什么理由?不知道,从来也不怀疑。如果一直都是这样的话,永远不会从比量到现量,如果养成这种习惯,就永远无法到现量;而修行的目地是要到达现量。
        所以 嘉瓦尊者就 再三的讲,上师所讲的我们必须一再地去审视,以怀疑的心来看他所讲的,必定怀疑;如果他讲的如理去思惟,因为他讲的是随顺真理的,而你也如理作意、思惟,就会从等分的怀疑到合理的怀疑。因为我们是随顺真理的去思惟上师讲的话,上师讲的如果是随顺真理的话,就很容易能吻合,真的是如此,就能进入合理的犹豫,再不断的思惟,横看竖看你的伺察意就会生起。因为伺察意是必经的过程,我们的理由由浅入深,再慢慢深广时,那你不退转的决定识——比量就会生起;一旦有比量,思所决定义再去修,修所成慧才能产生,整个过程就是如此。今天如果用跳的话,就会变成迷信,一个迷信的人是不可能把佛法修得很好的。

        如我们平常讲“差不多先生”,什么都不是很精准,不是很确定,这对于我们学佛是个障碍。为什么?因为佛法是很深很广的,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趣入、了解的,如果你的习气变成这种显而不定的话,那这么深广的佛法就不可能进入。只是大概了解,这种心不会让你很确定,所以这个习气不要养成。
        那要养成什么习气?要养成与这个相反的,很确定、很精准的习气。
        没错,很深很广的佛法,我一定一开始不是很了解,甚至会了解错误,这是一定的,一定会走错!可是因为你的习气跟这个相反,我要就事论事,追究到底,如果我错,错在哪里?对,对在哪里?这些都很确定、很清楚。我们在善知识那里不断地吸取佛法,善知识讲的那么深奥的佛法,都是包括基、道、果:基,基础;道是怎么走;果当然就是成佛、解脱。这整条道路是很深广的,一开始不了解,或是误解,可是因为你已经养成一个就事论事,很斤斤计较,很清楚的习气,而透过基、道、果整个法的讲解,不断地吸取,一年二年三年,这时候你就真的会很清楚,过去错,错也很清楚;对,对也很清楚。这样的好习气一旦养成的话,修学佛法就会越来越深入,然后只会愈来愈趋入,而不会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结果学了多年还是不懂。

        说凡夫都是以分别心来看到,包括我们学的这些科学科技的知识,全部都是分别心。可是分别心大多数都会掉入有分别的颠倒识,有分别的颠倒识刚刚讲范围很大,从我执开始,三毒,这一切都是有分别的颠倒识,所以我们所做一切的业都跟这个有关。可是分别心好不好?分别心不见得不好,为什么?因为比量也是从分别心来的,讲到量这个字就是真实不欺诳,譬如说我们读的那些教法、佛法、经论,就是透过我们的思惟观察去推理,有业果、有前后世、有解脱,这些都是比量来的。

        所以,分别心有两个部份,一个是颠倒识的分别心,另外一个是比量的。
        我们要看的是──分别心中有分别的颠倒识的错误,它的过患,透过这样的观察,然后慢慢把我们的比量给成办。比量既然是量的话,我们就要成办,就是等于我们会成办定解,广论常讲定解,而比量还要再进一步变成现量,现量就证到见道位了,证圣道了。我们现在还没办法办到,因为我们没有止观,但是我们可以开始练习,透过我们的分别心,先把错误的、有分别颠倒识,慢慢地一一地剔除掉,然后证成比量。有此比量后,再透过止观修,将来就会达成现量。之后,再慢慢将现量扩大,现前识如果到一百分就成佛了。


转引自  雪域情缘 之 http://love.mybudala.com/space.p ... do=blog&id=2783
发表于 2009-6-5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醍醐灌顶
发表于 2009-6-6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

赞叹!!!信受奉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12:35 , Processed in 0.03335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