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blursky1058

在地震天灾面前,我们是不是应该捐款--请看香港立法会的辩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0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末那 于 2016-2-20 00:04 编辑

或许可以供僧,供佛就算了?因为僧人或许喜欢受用这种味道。
如是因如是果,因为有些气味是自己不喜欢的,用以供佛似乎不好。 关键是我自己不喜欢,那么所感的果会是受用类似不喜欢的东西,且会加很多倍?
如果有人非常欣赏这种气味,或许他个人可以用来供佛。

发表于 2016-2-20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伐折羅伊喜伐羅 发表于 2016-2-19 23:50
既然可以用来供僧,那就应该可以用来供佛吧!

内人爱吃榴莲,闻多了我也习惯了。气味没有看网文里所说或是想象的那么糟糕

实际上我自己不吃榴莲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据说这水果适合女性补身;

二是过去看关于榴莲气味的负面文章看多了,心理有阴影,所以不吃。

自己不吃的,就不适合拿来供佛,而且榴莲看上去不太美观,不如苹果什么的好看。
发表于 2016-3-18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6-2-14 12:04
不要被統計局騙了,大陸經濟去年下滑得很快,今年也不樂觀,地方政府債台高築,銀行呆壞賬急升,出口疲 ...
不要被統計局騙了,大陸經濟去年下滑得很快,今年也不樂觀,地方政府債台高築,銀行呆壞賬急升,出口疲弱,資金外流嚴重,人民幣面對貶值壓力。至於香港的前途,不用你擔心,上海股市崩盤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加穩固。



李嘉诚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达到6.5%,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这一点,其庞大的经济力量令整体中国人生活提升。自己的祖国一定想香港好,这是无可疑义的。政治也好,经济也好,今日的香港如果没有祖国的支持,“如果(中央政府)说让你自生自灭,你自己去处理,我相信恒生指数最少跌一半。”
发表于 2016-3-18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6-3-18 08:53
李嘉诚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达到6.5%,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这一点,其庞大的经济力量令整 ...


商人的話不可信, 李嘉誠是最早從大陸撤資的商人, 已在高位將內地資產賣得七七八八, 並把所得資金轉投到歐洲, 大家都說他有遠見, 當他把鹽田港拿去新加坡上市套現, 我就知道他看淡中國經濟, 他的撤資行動早陣子給內地媒體狠批, 至於6.5%, 只是一個數字, 信不信由你
发表于 2016-3-18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6-3-18 11:28
商人的話不可信, 李嘉誠是最早從大陸撤資的商人, 已在高位將內地資產賣得七七八八, 並把所得資金轉投到 ...

对于外界称他有意从内地撤资的传闻,李嘉诚澄清说,集团至今从未在内地出售过一块空地,在内地仅地产业务至少涉及1000亿港元。
“XXX的话不可信”,“XXX公布的只是一个数字”,这是一个对人不对事的无敌的逻辑。
发表于 2016-3-18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9大真相:李嘉诚为何撤资中国,他还会回来吗?


2015-09-21 09:32:29
来源:凤凰财经综合

在撤资风波闹得沸沸扬扬之后,李嘉诚在9月17日晚上首次做出公开表态:将继续看好中国经济。

这两年,李嘉诚动作不小。合并、兼并、买卖、重注册,在抛售了许多中国资产和迈进了欧洲市场以后,大家想问的无非就是李嘉诚在中国赚了好多钱,腰缠万贯,难道就这样拍拍屁股走人,似乎很没有道德。

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来说,李嘉诚是个标杆性人物。他的去留,必然引起很大争议。至于他为什么要撤资,为大家分析了9大原因,仅供参考。在此还是想再提醒一句,各种分析都只是猜想。所以,别担心,李嘉诚们,不会跑。他们只是现实的逐利者。

李嘉诚撤资九大原因猜想:

原因1:中国房地产不景气,李嘉诚撤资跑路正当时。

因为房地产业不仅是内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也还是香港经济的核心支柱产业。以李嘉诚为主的“香港富豪团”长期占据着绝大多数房地产市场的份额。在过去多年,李嘉诚已经被奉为内地多个地方的“财神爷”,若某个地方政府涉及李嘉诚的项目,地方领导多数不敢得罪,甚至还会组团拜访李嘉诚,以巩固良好的合作关系。

但是随着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中央三令五申、苦口婆心,希望房地产要稳定不要暴涨。而李嘉诚不过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更早一点点就开始淡出这个行业,转向别的投资。

与某些还在嘶声呐喊“房地产还要继续涨十倍”的企业家相比,不得不说,李嘉诚的逃离有他的想法,绝不是一时的冲动。

原因2:中国劳动力成本增长,改革红利基本释放殆尽。

过去三十年,中国不仅仅成为了世界工厂,也成为了投资天堂。但是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许多外资企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代工厂了,其实已经显示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上一轮改革所释放的红利已经基本释放殆尽,唯利是图的资本家选择在其他市场布局也是情理之中的选择。看看最近的经济数据,中国资本逃离却丝毫未曾减速,外逃的岂止是李嘉诚一个人。

只是,很多外资企业迁往了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而李嘉诚开始布局欧洲市场了。如今国企改革又再度举旗,当新一轮改革红利真正释放之时,也许他李嘉诚还会再回来。

原因3:中国企业出海已成常态,李嘉诚不过是先行一步。

从全球经济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出海已经成为常态,许多民族企业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中国高铁的出海,到中国核电的走向欧洲,已经华为在全球布局,表示着中国企业开始迈向了国际化,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崛起了。

中国内地企业要“走出去”,香港企业更需要“走出去”,作为连续多年蝉联华人首富的李嘉诚更是如此,他看中了经济低迷下的欧洲充满商机,从内地转向投资欧洲也是他的一步棋。旁观者也没有必要过多议论。

原因4: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内地和香港很难再有暴发机会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李嘉诚对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华人世界无人能及。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余年,李嘉诚搭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节节壮大。而当中国经济进入转型之时,发展速度必然放缓,对追求最大利润的商人李嘉诚而言,新的商业机会不会很多,也不会很大。

因为,李嘉诚早已经洞察到:在内地市场中的获取垄断利润的机会正在消失。过去几十年间,李嘉诚在内地取得大量房地产投资机会和港口码头投资机会以及之后的惊人盈利,这些与内地市场的不规范以及行业的垄断有关。

随着中国政府加快市场化改革,而且推央企国企改革,将打破行业垄断,给民营企业更多的投资机会,促进市场公平,所以以后想靠垄断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所以,李嘉诚会重新考虑其投资战略。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李嘉诚在内地房地产价格升至顶峰时毅然撤离转投欧洲。

原因5:抄底欧洲是经济避险的选择,英国媒体惊呼,李嘉诚几乎已“买下了英国”。

作为一个生意人、投资人,李嘉诚是将生意放在第一位。毫无疑问,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地产的估值都是非常高的位置,这种高估值和欧洲资产的低估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撤资大陆和香港,进而投资欧洲的选择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长期看中国地产仍有较大升值空间,而且中国政府最近也在松绑房贷,但至少较长周期内,中国楼市的增值空间已经不大了,甚至在三四线城市还有崩盘的危险。

看看李嘉诚进军欧洲的战绩吧。李嘉诚前两年进军欧洲,将英国很多公共事业领域资产纳入囊中。据报道,投资总额超过300亿英镑的长实集团已一跃成为英国最大的单一海外投资者。在基建方面,长江集团为英国四分之一人口提供配气服务,旗下的英国电网掌控了英国30%的电力供应;去年收购的英国水务公司,为超过7%的英国人口提供饮用水,对英国的经济与民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难怪英国媒体不无夸张地称,李嘉诚几乎已“买下了英国”。事实证明,“李超人”实际上抄了欧洲资产的底。

李超人长期以来一直购买没人看好的资产,并耐心等待其升值。

香港的房地产可以说是李嘉诚财富的基石,而香港的房地产绝不是不被看好的资产。作为全球最昂贵的房地产市场之一,香港的房价自2009年来已经翻番。而长江集团自2012年起没有再买入香港的土地。

现在,欧洲看来可能是一只长满了虱子的狗,但想想1967年的香港。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香港经济陷入萧条,而就在当时,李嘉诚选择了进军香港房地产。

李嘉诚十分明白,任何一条狗都有翻身的一天。

原因6:李嘉诚担心儿子不会搞政商关系,不如先撤了。

有媒体称,李嘉诚大规模从大陆撤资的真正原因并非是担心中国大陆经济崩盘,而是李嘉诚担心自己的儿子不会搞政商关系。

作为华人首富,李嘉诚是个值得膜拜的传奇,他旗下拥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长江基业、电能实业,产业触角遍布全球52个国家,横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各个领域。

李嘉诚能够取得如今瞩目辉煌的成就,除了精准的投资眼光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就是他善于搞政商关系。李嘉诚曾经数次获得中国历届最高领导人的召见,可谓数十年来关系一直维持得不错。

作为著名的红顶商人,李嘉诚撤离大陆也是不得已的选择,虽然家产已经分给两个儿子了,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能真正继承“李超人”在政界辛苦积累数十年的人脉资源。

原因7:李嘉诚内地撤资有隐情,因找不到安全感。

我们发现,不论是大陆还是香港,李嘉诚的投资似乎都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有利的政治、经济大环境下的。作为顶级商人的李嘉诚一直强调的“安全”,其实就是一种经济上的“垄断”和资源独占。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垄断”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其投资的最大安全。而要想获得这种垄断,又需要和中国高层搞好政商关系。

新一届政府旨在打破行业的垄断格局,全面激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这一点其实触动了李嘉诚在内地的经济根基,这样的经济环境无法为李嘉诚提供“安全”投资环境。最后“撤资”也就在所难免了。无论是香港和内地,李嘉诚是找不到之前的那种“安全”的感觉了,所以他会选择撤资。

不论李嘉诚是否是真的撤离,我们都能看到中央经济改革的决心。

原因8:用脚投票, 李嘉诚离开正变得更仇富的香港。

耐心等待、精心策划、审时度势、有勇有谋,就是这样,李嘉诚运用资本的力量一点点地将香港从“女王之城”变为“李家之城”。港人住的房子、用的电、上班的写字楼、干活的码头、购物的零售店,打电话、看电视……不论直接还是间接,香港人每赚一分钱、每花一分钱都撇不开与李嘉诚的关系!

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香港社会仇商仇富情绪上升,而李嘉诚处于舆论中心。举个例子来说吧,2013年3月,李嘉诚旗下的货柜码头发生大罢工,工人都将矛头指向了他,视其为奸商、吸血鬼、万恶的资本家。这很可能给李嘉诚造成很大心理打击。

不论怎样,李嘉诚身上带了很大的资本家基因,随着香港发展受限,他的离开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原因9:中国内地企业家的成长,也给李氏家族带来压力。

常常会有马云或者王健林财富超过李嘉诚的报道,中国华人首富已经不再是李嘉诚一个人的专利了。

在中国这么一个蓬勃兴旺的大市场里,中国市场竞争越来越公平了,这给了创业者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李超人”之外,一定还会有“王超人”、“马超人”等创业明星源源不断地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与“李超人”相比,新近崛起的富豪们,绝大多数本身就是出自中国内地。

与李嘉诚相比,王健林和马云等人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成功企业家,他们不仅在中国某个领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以自己的实业和平台,切切实实地在改变着中国的许多东西。比如,马云对中国人购物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整个社会互动方式的改变,相当程度上早已超过李嘉诚对中国的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嘉诚家族撤走就撤走吧,中国人民也该有点自信了。

但是,话虽这么说,有些认真、严肃的反思还是需要的。

李嘉诚撤资离开中国成为热门话题,尽管还有许多掩饰性的举动。最令人担心的,并不是李嘉诚撤资本身,而是李嘉诚撤资的示范效应,如果第二个、第三个华人顶级富豪也开始撤离中国,这就是最最危险的信号了。

李嘉诚可能永远不会告诉我们,他撤资的真实动机到底是什么,以及他是否看到了中国面临的种种风险。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在一阵热闹过后,就也可以“渲染归于平淡”,当做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针对李嘉诚撤资事件,看官方如何回应。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就此表示,“我们现在推进的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会越来越好。”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李嘉诚撤资也不是什么“危险信号”,中国经济仍然在改革中稳步前进。大家没必要过度解读李嘉诚撤资的各种后果,完全是杞人忧天。

只要我们修炼好中国经济的内功,你还在担心,李嘉诚们不会主动回来吗?

(凤凰财经综合多家媒体整理报道,在此表示感谢,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凤凰财经观点)
发表于 2016-3-18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嘉诚如何撤走800亿资产

其名下上市公司注册地已全部外迁
2015年09月22日 星期二 北京青年报




    “李嘉诚撤资事件”持续发酵。自2013年起,华人首富李嘉诚“抛售大陆物业和资产”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李嘉诚通过转让资产或其他方式套现近800亿元人民币。那么李嘉诚是如何完成800多亿元人民币资产的撤离的,北京青年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梳理。

    两年来李嘉诚出售人民币资产近千亿

    北京青年报记者查询相关的资料,较早的关于李嘉诚抛售人民币资产的报道是在2013年。当年8月,李嘉诚先以25.78亿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当年10月,李嘉诚将小陆家嘴的东方汇经中心整栋出售,交易价格71.6亿元。

    当时中国房价处于高位,社会对经济总体形势较为乐观。市场并未对李嘉诚的撤资有除商业以外的其他解读。

    在接下来的一年,李嘉诚旗下公司抛售人民币资产的速度明显加快。

    2014年2月,李嘉诚旗下长实参股的ARA资产管理公司以24.8亿元出售南京国际金融中心,此项交易是长三角地区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有稳定收益物业的整栋交易。同年4月,李嘉诚次子李泽楷以57.6亿元将北京盈科中心出售。2014年8月,ARA以15.4亿元出售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甲级写字楼盛邦国际大厦。

    最新一宗抛售是2015年7月底,当时上海媒体报道长实地产寻求出售上海陆家嘴的综合体世纪汇,报价高达200亿元,目前已经有多家境外基金与长实地产接触,但尚未达成收购意向。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1月份至2015年4月,李嘉诚通过转让资产或其他方式套现逾738亿元。如果加上正在出售的陆家嘴项目,李嘉诚出售的人民币资产将超过千亿。

    李嘉诚名下上市公司注册地全部外迁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部分舆论对李嘉诚的指责中,其名下的上市公司注册地全部外迁成为了焦点。

    2015年初,李嘉诚宣布经将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进行重组,新成立的长和持有长江实业集团及和记黄埔集团的所有非房地产业务,同时另外成立一家长江实业地产,已经于今年6月在香港上市。在一系列的分拆重组背后,有媒体敏锐地观察到,这些行动的背后都涵盖了注册地的变更。通过分拆和重组,李嘉诚将旗下的公司注册地由香港迁往了开曼群岛和百慕大群岛等知名的离岸金融中心。

    李嘉诚曾否认变相迁移注册地,而是为企业获得更大财务弹性。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这些离岸中心,当地政府对这类离岸公司很少征税,只收取少量的年度管理费,并且无外汇管制。国内大量的互联网公司也选择在这些离岸中心注册。李嘉诚的理由也并不是完全无根据。

    《人民日报》称“斯人已去不必挽留”

    李嘉诚的解释并没有阻挡外界将其行为解读为“从中国撤资”。新华社瞭望智库发表的署名罗天昊的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将这种情绪引爆。文章认为,李嘉诚在中国经济遭遇危机的敏感时刻,不停抛售在大陆的资产,是失守道义的表现。

    文章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某门户网站有数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对文章的观点支持和反对几乎各占一半。

    随后,李嘉诚长和集团否认撤资,强调有买有卖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应该如何看待李嘉诚“投资路线图”的转向?针对有人将此解读为李嘉诚看空中国的信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日前表示,更多的外来投资对在中国投资信心逐步增强,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则认为,在法治和市场经济的框架下,我们应该更加包容,更加自信。“时间将证明,大陆错过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商人、一两家企业,而他们失去的,则将是与中国一起成长的整个时代。”文/本报记者  朱开云
发表于 2016-3-18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6-3-18 13:36
李嘉诚如何撤走800亿资产

其名下上市公司注册地已全部外迁

李嘉诚称从未撤资内地 一线城市房价涨幅不大

http://www.enorth.com.cn  2016-03-18 14:43


李嘉诚认为,内地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并不大,深圳也只是个别地方楼价上升较快。他认为,一线城市楼市并不存在泡沫。

观点地产网讯:3月17日下午,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在香港召开业绩会,主席李嘉诚出席了业绩会。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在业绩会现场了解到,李嘉诚在回应有关在内地撤资举动时回应自己并没有在内地进行撤资。

他表示,这些年长实从未在内地出售过一块地皮。目前,长实地产在内地仍有125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

他认为,内地外汇储备多,而且人口达到13亿,且经济增长达到6.5%非常难得,认为经济增长可以持续下去。

此外,在发表对内地楼市看法时,李嘉诚认为,内地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并不大,深圳也只是个别地方楼价上升较快。他认为,一线城市楼市并不存在泡沫。





发表于 2016-3-18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382樓已列出李嘉誠在2014-2015年所賣出的國內物業, 總值約800億人民幣, 就算他真的還有1000億港元物業在內地(約等同800多億人民幣), 也代表他將國內的物業投資減少一半, 明顯是撤資
发表于 2016-3-18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嶺南獦獠 于 2016-3-18 14:05 编辑

人民日報以一句“斯人已去不必挽留”, 繞彎子批評李嘉誠撤資, 居然有人寧願相信李嘉誠也不相信人民日報, 是否人民日報也是對人不對事?
发表于 2016-3-18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嶺南獦獠 于 2016-3-18 14:25 编辑

克强指数

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是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在2010年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源于李克强总理2007年任职辽宁省委书记时,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该指数是三种经济指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的结合。自推出后,受到花旗银行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认可。

由来

2007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告诉来访的美国驻华大使,他更喜欢通过三个指标来追踪辽宁的经济动向:全省铁路货运量、用电量和银行已放贷款量,以挤掉统计数字的水分。

2010年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编辑受李克强谈话启发,将李克强所言的三项指标予以综合,带入一个程式,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克强指数”。


特点


《经济学人》杂志特别列出一张曲线图,以过去十年为时间轴,将“克强指数”与官方发布的GDP走势相对照,发现趋势上总体一致,但在上下波幅上,前者的表现比后者剧烈得多。

就真实性而言,克强指数包括的三项指标,项项涉及真金白银,几乎不存在作假的可能性。而官方的GDP数据,在传递上已不知经过了多少只手,其中人为的因素显然不容忽视,真实性因而也就大打折扣。两相比较的结果,人们会舍弃官方的GDP数据。并宁愿选择相信私人版本的克强指数。

“克强指数”很快被一些国际机构认可。花旗银行用它来对比工业企业利润,认为解释能力更强。

來源: 百度
发表于 2016-3-18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嶺南獦獠 于 2016-3-18 14:27 编辑

外國投資者寧願相信克強指數, 也不相信統計局算出來的GDP, 這是否對人不對事?
发表于 2016-3-18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6-3-18 13:51
居然有人寧願相信李嘉誠也不相信人民日報

这个逻辑很有趣,为什么一定要相信人民日报,一定要相信第三方而不相信当事人的解释?
发表于 2016-3-18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6-3-18 14:17
克强指数

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是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在2010年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 ...

用电量数据能解释GDP的很大部分,但绝不能简单代替。用电量数据的波动性强于GDP,在经济上行周期,用电量的增幅就会比GDP增速大;经济下行周期,用电量增幅就比GDP增速小。因为在经济下行时,消费刚性的比较多,所以下降少,而对应高耗电的投资就下降很大。随便找几个行业比如建材、水泥、钢材等就占了一半多了,它们降的多,耗电量就降的多。另外一点,在经济下行周期,企业处于去库存化,企业卖的很多产品是以前的库存,所以只会更大压缩当前的生产规模,用电量数据下滑更大。

任何反映经济现状的指数指标,均不可能涵盖真实经济世界的全貌,而只能对具体阶段作相对精确的概括性评估。具体到"克强指数"的三个指标而言,我国IT业、金融业、以及相关服务业的运营状况,如参照"耗电量"和"铁路货运量"指标,则很难充分反映,而对于我国众多融资难的小微企业,因其往往难以取得银行贷款,所以"贷款发放量"指标亦很难充分反映其运营状况。
发表于 2016-3-18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6-3-18 14:21
外國投資者寧願相信克強指數, 也不相信統計局算出來的GDP, 這是否對人不對事?

独立投资研究机构Gavekal指出,李克强指数正在被大量地滥用。该指数更多地反映了中国的重工业发展状况,并不是一个了解中国经济全貌的好指标。

我们认为李克强指数在实际操作中有被严重滥用的嫌疑。该指数更多地反映了重工业的表现,而与其他的经济部门,尤其是消费开支的关系很弱。

如果我们仔细探究该指数的构成,这个结论并不奇怪。正如我们此前研究显示,电力指数只能代表金属行业的起伏,而无法反映整个经济体的状况。铁路运量也是类似,中国铁路货运的对象主要是煤,而这些没主要用于火电厂的发电。

我 们应该记得,李克强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提出了这些指标。当他2007年在辽宁视察工作时,中国的经济还主要由重工业驱动,所以他看重这些指标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辽宁原本就比其他省份更加依赖重工业。自2007年液体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今,服务业占经济的权重已经超过了工业,而且在 工业部门内部,面向消费者部分的比例也要高于传统的重工业。我们认为,代表重工业发展状况的李克强指数已经无法全面地反映中国经济的全貌。

Gavekal认为,相比于“克强指数”,GDP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中国经济整体状况:

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的GDP数据是否真的准确反映了中国的经济状况,事实 证明确实如此。考虑到GDP的波动性并不是很大,我们更应该关注GDP的变化趋势,而不是小数点后面的微小变化。在过去两年里,中国的GDP一直在 7.3%和7.9%的区间内窄幅变动。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这种增速意味着经济发展异乎寻常的稳定。但在中国,所有人都知道并非如此:2012年经济面临 严重的衰退风险,迫使央行两度降息,随后2013年经济有所反弹,但2014年再度下滑。通过GDP,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李克强总理一直致力于将辽宁省发展得更大更强;对于李克强指数,我们应该采取同样的态度。

对于中国经济的现状,Gavekal认为可以简单总结为:中国经济确实在下滑,但这仅限于增速上,至于下滑的性质如何,还有待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7:22 , Processed in 0.03606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