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福智學員s 于 2013-5-27 23:08 编辑
福智之聲第164期 2005.11.15出版 P.82~P.86
未來法人事業整體策略方向 (註1:原始完整版)
編輯室整理
師父圓寂已將近一年,有感於這段期間,部分同學對於福智團體未來的方向有諸多疑惑,盧克宙總幹事在九月二十八日(註2)正式宣布未來法人事業整體策略方向。總幹事首先提及,師父示現圓寂,我們必須接受這是自己的業力所感,未來是否能再得到師長的攝受,這個因必須我們自己去造,但在種因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師父留下的教誡,我們是否認真的去實踐;師父留下的事業,我們是否認真的去承擔;師父留下的這一群弟子眾,是否還能和合的相處在一起。」而總幹事所宣布的內容分為三點:
(一)福智團體將依照師父以前的做法,繼續依止法王 ,這個方向不會改變。
師父在世的時候,所有重要的決策都跟法王請示,方式是每年定期於印度請法時,把過去一年來所做的事情,以及未來一年要做的事情,選擇主要的原則跟方向寫成一封信,事先呈給法王,法王一定會召見師父,屆時師父再當面跟法王講解,法王會針對師父的報告做一些指導;有些不定期臨時發生的重大事情,師父會派法師去晉見法王,跟他口頭報告。師父圓寂之後,由如證法師帶領我們,這樣的內涵將維持不變,今年印度請法團,就是完全比照過去的模式。
(二)團體的走向,依循師父在世時所定下的原則。
這個原則又分為兩個重點,第一:師父非常強調,我們學了佛法一定要在自己的身心相續上受用。也就是說了解了佛法的理念以後,一定要很認真的去實踐,見跟行一定要搭配得上,這樣的概念師父在一、二十年前即已提出,《廣論》錄音帶,或者是《南山律在家備覽》的第一卷中,師父就已強調了這個內涵。師父臨終遺言也特別提到:「如果學佛不能跟身心相續結合,就算你學通五部大論,得到大格西的學位,可以辯經辯得頭頭是道,可是這算學得什麼佛法呢?」師父並不是反對五部大論,也不是反對格西的制度,師父很在意的是我們到底學了以後有沒在身心上受用。師父這一生規劃在家居士整體學習的過程當中,也一再強調這一點。
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師父先講《廣論》,之後我們就依照《廣論》的內涵去聽、去研討,對於整個佛道的理念有了基本的架構之後,師父就要我們去實踐,所以在講完《廣論》之後,接下來師父開始講《論語》。為什麼講《論語》呢?因為對於在家居士而言,我們的下手處是在共下士道的部分。共下士道實踐的內涵,《論語》中相當豐富,講完《論語》後師父就要我們真實的去做,於是規劃了法人事業,讓我們能夠如實去實踐。推動法人事業之後,師父又要我們把所行持的經驗組成善行班,就實踐的經驗在班上互相切磋、討論。一般來說,個人行持容易受到挫折或中斷,藉著班級的模式大家可以互相勉勵、提攜,以期盼能長久做下去。善行班有了基礎之後,師父接著要我們從善行班再提升為戒前班,我們開始從善提升到戒的階段,對於什麼是持戒、應該怎麼持戒、持戒的勝利及不持戒的過患內涵有了大略的了解之後,師父最後就傳授五戒。
師父的開示中曾說:「受戒之後,終身持戒,就是絕大多數在家居士這一生要做的工作。」對於多數的在家居士,這一生所應該學習的就是終身持戒,但在終身持戒之前應該要先了解到整個佛法的內涵,以這樣的方式去追求,下一生再得暇滿人身,這是師父對我們整個在家居士所規劃的學制。所以師父並不是反對多聞,師父要求的是所聽聞的內涵一定要跟身心相續結合,然後再求多聞,師父這樣的宗風完全是遵照宗大師的教誡去做。大師的教誡裡面提到:「最後一定要希求一切智智,要達到成佛目標就要有很多斷證的功德;要有很多斷證的功德,就要有很多的修行;要有很多的修行,就要有很多的思惟;要有很多的思惟,就要有很多的聽聞;要有很多聽聞,就要依止善知識。」但是一般人往往會在這地方斷章取義,要成佛、要多修行、要多思惟、要多聞、要依止善知識,這些都是他們所承許的,可是對於什麼叫多聞、什麼叫依師,卻不照著大師的教誡。
大師對於「多聞」有明確的定義,我們卻自己下定義,認為多就是很多,所以多聞就是到處去聽法。《廣論》「殷重修起療病想」大師說:「你聽了很多,結果沒做到,這應該要被喝斥!若聽得很少,但是做到了,這樣聽聞才算圓滿,可以被嘉許。」所以大師對於什麼是聞,是要聽了之後能做到,才叫做聞。要聞一定要依止善知識,怎麼依止善知識呢?大師在《廣論》「依止善知識」也有提到:「有的人有很多善知識,有的人善知識很少,對於一個初發心學佛的人,抉擇容易產生偏失,所以依止少的師長這種選擇才是對的。」而師父也是照著大師的教誡來帶領我們的。
師父講述《廣論》,「見」基本上已經有了,在「行」的時候,師父就講述《南山律在家備覽》,對於在家居士來講,從見跨到行這個階段,就是說學了《廣論》以後,再聽《南山律在家備覽》,就能夠直接去持戒的人實在很少,因此在這之前,師父就多放了好幾個階梯──先講《論語》,再做法人事業,然後再善行班,讓我們有次第的一步一步走上去,最後達到可以持戒的階段。所以並不是師父反對要聽很多,是我們自己的條件不夠,在沒有辦法聽完一個法,然後能很認真去實踐之前,我們寧可慢一點,而不要偏離了主軸。雖然我們也聽到別的團體批評我們團體就只有一經(般若經)、一律(南山律在家備覽)、一論(廣論),但我們心裡要清楚,宗大師並沒有排斥其他經論,而且還強調要多聞,師父也非常遵許宗大師的方式在領導我們,所以不是師父不講,而是我們相應的根器比較差。
第二個重點:師父非常強調,學了佛以後是用法來提升自己,不是拿著法鏡去照別人,也不是自己沒學好卻急著好為人師,要去教人。在這樣的原則之下,我們也一樣去做了很多利他的事業,比方說文教及慈心事業,或者說整體法人事業。但是在利益別人的同時,我們是藉由饒益他人的行為來成熟我們的身心,《廣論》裡面也有說:「六度其實是以自利為主,四攝是以利他為主。」但是我們究竟不是真正能利益別人的人,我們是靠著利他行為的過程當中去懺罪集資、對境練心。教師營中,師父說過:「其實教師營裡有三個營隊,一個是老師的營隊,一個是義工的營隊,一個是大專生的營隊。」師父還特別說:「這三個營隊裡面,真正主要的還是義工。」
(三)未來整個居士團體依止的核心,就是依止鳳山寺的僧團 ,這個方向不會改變。
師父在世的時候,居士團體比較直接感受得到的是依止師父,但是師父在圓寂前好幾年就已經建立了僧團羯磨體制,師父在運作的時候,所有事情都會先交由如證法師他們先去討論,師父其實已經早有準備了。所以當師父圓寂以後,在家居士所有大小的事情,就依著僧團羯磨體制的決策作為我們的指導,如證法師是僧團的代表,以前我們聽師父的指導,以後就聽如證法師的指導,包含以後我們修學的法的內涵,由他來指導或是由他派出來的法師來指導;整個法人重大決策方向,主要的簽呈還是由如證法師來簽示,師父在世的晚期已經這樣運作了,師父圓寂一年來也是這樣在做的,現在等於是正式跟大家說明這件事情。
最後總幹事呼籲,希望師父留下來的事業,大家共同來承擔,當其他人有疑惑時,我們要立即告訴他法人未來的方向及澄清一些疑點,讓他們能夠安心:lol ;若自己有疑惑時,也請循著正確的管道,向上查詢,希望大家都能為了這個團體的穩定,付出一分心力。
註1原始完整版 : 此是福智之聲的原版,有別於網路上被修改過的版本。
註2總幹事宣佈此文的時間是2005年9月28日,亦即日常法師圓寂(2004.10.15)後不到一年的時
間。
盧總幹事在這篇正式的說明中,講得很清楚----如證法師是日常法師的接班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