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如道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7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福癡二世 于 2011-3-7 01:25 发表
有一種情況就是:
不是日常法師說的,卻說是日常法師說的(如:假接班上師),這跟日常法師是否為佛,說的對與否無關. :lol :victory:

這真的很重要! :o :o :o
发表于 2011-3-7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同IP位置的求法人、福智學員、福癡二世以及櫻櫻美代子,或許你認為這樣能幫大家釐請,可是請給發帖的出家眾一點清靜的空間,謝謝!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1988年,60歲。由美國返台,結夏安居期間,先在圓通寺,後又轉到淨律寺略講《菩提道次第廣論》,首次引起臺灣地區有志學法者 受用廣論。回台遇淨通法師,介紹到淨律寺、圓通寺、南普陀寺講法。募集款項重新標點校正《菩提道次第廣論》,為法尊法師譯廣論以來首次新版,共發行三仟 冊。九月,應廣化法師邀請,受聘為南普陀佛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正式開講廣論,講授期間,尼眾法師求法者眾,山下‘正覺寺’尼眾道場乃提供住宿,給發心研 習的女眾。
1989年二月,61歲。發行1~50卷廣論錄音帶。華藏講堂正式成立研討班。暑假,送蔣揚、昂旺二人至印度達隆沙拉辯經學院求學。
1990年三月,62歲。廣論錄音帶1~160卷發行圓滿。結夏,南普陀僧團舉行一連三個月之結夏精進懺悔共修。此為師父主持指導精進共修之始。
1991年二月,63歲。帶領南普陀佛學院四位法師前往達隆沙拉,求受法王傳承戒法。四月,南普陀第三屆佛學院結業。台中研討班成 立(火力電廠班)。成立福智精舍。結夏,在高雄悟光精舍開示《南山律在家備覽》,圓滿後,出版八十卷之錄音帶流通。九月,開示法華經對學佛人的重要意義, 並組合臺北、華藏、湖山、松山班代表開會研究,初始先擬出版福智之聲雜誌。十月,悟光精舍開始研討廣論,此為尼眾僧團成立初期雛型。十一月,‘福智之聲’ 創刊,以‘廣論為度越苦海之舟航,效善財龍女一生圓滿取辦’為發刊詞。
发表于 2011-3-7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受聘為南普陀佛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

為何南普陀不讓師父續講經(只歡迎講彌陀經?)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時有些人會以為廣論在談密法,漢傳持戒道場大多於密法不能接受,這也是常師父自己創建福智精舍的緣起,我們讀廣論都知道並未牽涉密法,是顯教的共學,現今已經有大道場開始研讀廣論,與當時的保守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常師父努力得來的成果..
常師父在南菩陀戒德莊嚴,平常沒事總是靜靜地用功,有些人因為常師父的行持,而決定跟常師父出家,以前我們常聽到高僧傳有不可思議的事蹟,事實上,做過常師父的侍者曾透露,常師父的衣服不易髒,常常散發出淡淡的香味,行住坐臥流露出一種道風,持戒的威儀,是修行力量的顯現,卻殿仁波切也有這種特色,曾經應邀戒律道場開示,還未開口威儀就感動許多人,這期間甚至也流傳著常師父與廣化老和尚,同時被龍王邀請應供的故事..
廣論錄音帶總共出了兩次,第二次在鳳山寺,我剛好負責法寶管理及錄音,錄音公司皆由海德負責..
蔣揚、昂旺二人曾經短暫住過鳳山寺,蔣揚也幫鳳山寺編了一本藏語教材,鳳山寺很小不能隨意外出,電視報紙及商店都沒有,很適合修行,如果他們能多待一些時日,多了解漢傳的風格,很多事情也許就變得不一樣 ..
福智精舍其實是鐵皮屋搭建成的,由淨遠法師發心,大家就專心用功及聽開示,常師父也特別讚嘆淨緣法師的護持等流..
那時的悟光精舍尼眾,有些就是後來的屏東南海寺尼眾僧團,住持是見慈法師,我也曾經在南海C班研討廣論,第一次遇見見慈法師就與他辯論往生淨土與增上生的優劣,也是她勸我學廣論及出家,廣論首先由見究法師帶,後由見慈及見堅法師親自來帶,廣論錄音帶第一卷,我聽了就有一種觸電的感覺,那時想見常師父,透由祈求,隔天果然就來到南海寺,也遇見常師父,並問我出離心如何?也在廣論班上了一堂法華經,半年之後就到鳳山寺當淨人,再半年就出家,在南海寺也遇到生命中的貴人--淨明法師,由於宿世的善緣,在一群人裡,淨明法師看到我很歡喜,並送了一串念珠,在鳳山寺裡除了常師父以外,就是淨明法師對我恩德最大,他是戒律科班出身,是律師,常師父有許多戒相的部份,還要借重淨明法師的經驗,我也相應戒法,時常請教,他告訴我常師父的理念,不但如此,許多營隊及課程,經常一起搭配並跟著學習..
‘福智之聲’ 創刊,以‘廣論為度越苦海之舟航,效善財龍女一生圓滿取辦’為發刊詞..其實就是福智的宗旨..
以上短短四年,盛況空前,我認為是業緣已經成熟了,否則這麼短的時間,要成就這麼多事,似乎不可能,重要的人及重要的法都在此時出現,這裡有個共同現象,都是戒律道場,個個都是法門龍相,寺院栽培的重點..
南菩陀 淨遠法師  淨通法師
淨律寺 淨明法師
蓮因寺 梵因法師
悟光精舍 見慈法師
福智精舍 如淨法師 如證法師 禪聞法師(如炬)
以上除了見慈法師是南海寺的住持外,其餘皆是上座法師,都來到常師父座下學習至今,還有許多資深法師,是現今僧團的穩定力量..
常師父剃度弟子當中,大致可以分為福智精舍及鳳山寺兩個時期,前者屬於老修行,後者活潑具開創性,預科班可能就是這兩種的綜合及集大成吧?
常師父重要的開示:廣論,南山律,法華經都已經有了好的開始..
发表于 2011-3-7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师父了不起!

看看如道法师的行谊,就知道常师父行持好了!

管理一个团体因缘很多很复杂,不是外人和一般居士所能了解和理解的。
发表于 2011-3-7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師父依止法王的決心,連法王都很讚許.
发表于 2011-3-7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如道 于 2011-3-7 21:02 发表
那時有些人會以為廣論在談密法,漢傳持戒道場大多於密法不能接受,這也是常師父自己創建福智精舍的緣起,我們讀廣論都知道並未牽涉密法,是顯教的共學,現今已經有大道場開始研讀廣論,與當時的保守不可同日而語,這 ...常師父重要的開示:廣論,南山律,法華經都已經有了好的開始..

常師父的廣論傳承是來自於法王(至少是法王同意常師父回去弘揚廣論)
那南山律和法華經的傳承是來自於何師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漢傳佛法不太講傳承,大致上應該來自仁俊法師,法華經及戒律談的都是行持,而常師父最推崇仁俊法師的行持,而且跟學了很長的時間.
发表于 2011-3-8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常師父講的嗎? 為何還要帶南普陀佛學院四位法師到印度向法王求授傳承戒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說自從常師父學了藏傳佛法,就比較注重傳承,但不能就因此說漢傳戒法沒有傳承,畢竟印度大乘佛法有一支是流傳到中國,而西藏的最初傳戒,四位比丘裡有一位是漢人..
发表于 2011-3-8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是佛法(大小顯密)都是講究傳承的,漢傳也不例外,
只是沒聽過常師父在開示中提起南山律在家備覽和法華經的傳承,所以有此一問.
发表于 2011-3-8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如道 于 2011-3-7 21:02 发表
那時有些人會以為廣論在談密法,漢傳持戒道場大多於密法不能接受,這也是常師父自己創建福智精舍的緣起,我們讀廣論都知道並未牽涉密法,是顯教的共學,現今已經有大道場開始研讀廣論,與當時的保守不可同日而語,這 ...‘福智之聲’ 創刊,以‘廣論為度越苦海之舟航,效善財龍女一生圓滿取辦’為發刊詞..其實就是福智的宗旨..

《發刊詞》「福智之聲」創刊緣起      釋日常

以廣論為度越苦海之舟航
效善財龍女一生圓滿取辦

    「福智之聲」的誕生,是大家多生福德善根薰積所成的大事因緣。謹當稍述由致,俾諸同道,不負宿世所集的一乘資糧,繼續藉此.一直增上升長共趨無上菩提也。
   
    四十多年前初遇佛法,囿於時運所限,見聞所及,往往神佛難分。稍后雖能分辨內外道,却又不明大小二乘之差別為何、也不知彼此間相互有何關係,只是人云亦云,接響傳虛地把國人一般所學的都視為大乘。

    出家后,能多接觸到了些佛書,三藏看而不懂,時下流傳的又大都只是介紹初機的所謂隨筆、摘要、概論之類。這類書對北傳中國的佛法,粗列出十宗表相。十宗者:俱舍、成實、禪、淨、律、密,及三論、天台、賢首、慈恩等。其中頭二者是小乘。雖曾傳來,未曾弘廣。所餘八宗則屬大乘。大乘中,前四算是行門,後四稱為教下;若教若行,總皆判屬大乘。由於這一類的概說介紹,更加深了自以為是大乘行者的誤會。

    後讀華嚴,於該經入法界品起首處,世尊隨應會眾企願,展現出佛陀所證的無上境界,乃至十方世界諸大菩薩,無不前來贊仰禮敬等等,無與倫比的風光,而舍利弗等諸大尊者,同處一法會中,竟然如聾如啞一無所見。相形之下,天壤無法況其優劣,自己也就想當然耳地,以大乘種性妄為自許的那種誤解,可謂達到了頂點,至於菩薩、聲聞,真實內容為何?何以差別等等,全無所知。至於日常所作,可以憑藉以為菩薩的,只是早暮課誦中唱念一遍十大願王以及四弘誓願願而已,算來真是荒唐可笑。

偶然看到一些經論祖語中特別申述大乘根本-----大菩提心,及激勵發心等文,便內心激起一股漣漪,一時會揚溢一陣激奮之情,所謂大乘行此者僅此而已。看看人家,或者求教他人,大抵也是如此,就像這樣隨波逐流,載沈載浮了十多年。

    最後,終於遇到了救星-----無比大恩的真善知識,將「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心要,垂賜開示,才識知佛陀出世,垂示吾人的真實意趣。簡明地說,求脫之心-----出離心、以及滿願之行-----空正見。此是大小二乘所共,亦是佛法不共世間一切學說的真正殊勝處。至於佛法內部在此共基上;同此「求出苦海之心」,唯專自利,一心求出者,就是小乘;若更由此知苦求脫,進而推己及人,乃至廣利法界一切有情咸離苦輪者,那就是大乘了。至於滿願之行不論願之大小,均為性空緣起般若智慧。所以經上說般若為三乘之母者,原因在此。所以大小之別,不在般若正見,而視發心所利人我之大小。到此,不但弄清楚了二者內容及其分野,也了解了二者相互間,還有相輔而成的必然關係。那就是;知世間之苦-----苦諦,啟發出真實厭離心為始,由此推己及人,不忍有情眾苦,誓加濟度,為滿所願,必須上求佛道,進而依法證成佛果廣利法界。如:樓有三層,必須依次升上,從各別看,各有一層,從整體說,大樓只此一棟。所以小是大的基礎前行,大是小的究竟圓成。

    但大小二乘的確還有另外一付面目呈現於世,其理趣,法華經化城喻品等中,明白指出,二乘只是中途化城-----一個休息站。有些人資糧未足,不妨中途小憩,再行前進。否則心大力足,自可一氣呵成。猶如直達快車,中間小站,直過不停。最后目的總是一樣。所以經論都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到此,大小二乘不再有混淆不清的不辨是非.也不再有對立互斥的互爭優劣。剩下的問題,只是應該將此二者的大綱內容。一一依次列出,詳作比較,瞭解二者間各個的利弊得失,再衡以個人力量,依個人相應的修學定出自己的進程表來,精勤力行。  

    法華經方便品中,佛陀明白指示,若於塔廟-----像教所在之處,不論舉手低頭-----稍事申敬,乃至散亂心念,一稱佛名,由此種子終必成佛。其次同經譬喻以下幾品,世尊分別授記舍利弗、大迦葉、須菩提等諸大上首無學聲聞,乃至阿難等學人尼眾,將來也都成佛。再后,龍女,乃至華嚴善財,也是成佛。其間不論最初散心稱名到最後一生成佛,結果同是成佛,而開出無量方便法門者,緣於無量眾生,各有種種欲樂愛執。欲樂愛執強盛者,不妨先行隨己所欲,先種種子,慢慢再來成佛,至於后者,由於深識佛陀意趣,正明諦理者,自可即生而圓成曠劫因行。

以福智作鵬展鵝王之雙翅
尋正法音聲安抵覺海彼岸

    以上所說,最後雖然終歸成佛,但除了時限長短差別的極端懸殊外,修行過程所付的代價,也一樣的天地懸隔,這是真正想脫苦願修行者所關心的一個大問題。

    「菩提道次第廣論」正是解決此一迷惑的最佳途徑。本來對於具足大善根者來說,一看便透,一聞千悟,這些且不談。對大部份像我們那樣的根器,並不如此。都得廣論書本配上錄音帶子,耳目一齊用上,認真細聽,才能有個了解。而且,初始理解領會之際,似乎心眼大明,不勝欣躍。但事過境遷,一切依然故我,浮沉塵海,所學之道,很難起得了什麼作用。所學雖好,淨化不了身心,依法衡準.那善根種子.並未發芽生長。下一步呢!研討,「廣論研討班」正為此而設,凡想認真深入者,相互研討,實屬必要。

    當然研討之初,一定有些必須克服的困難,只要能克服此關,研討功效之著,早已有目共睹。這點各地諸位一定有許多心得報告提供各位交互參考,這裏不再贅述。

    現在福智之聲的宗旨,就從此處,為大家作更求昇進的階梯。將個人的閱讀聽聞、思惟,進而共同思惟討論抉擇的分組結論,更形增上等,昇進到許多前所未及的深廣層面。當然還得進讀法華,乃至戒學等等,這些且依次第而進。反之初階所須,人天乘類,了凡四訓,德育古鑑之類,我們也不忽視。

    這裡您可藉此「聲」之傳播,幫助你周圍的親友等,作為一份讀物,使彼播下種子。次之已播種者您可以漸次善巧引導,使此種子滋潤萌芽令「生」。生已,在增長的方式中,您會更樂意地積極幫助利人。從您父母尊長、夫婦、姐弟、子侄后輩,乃至廣及一切有情。因為「福智之聲」本來就是大家同心同願的志業。不論上述那一類,都歡迎您參加。未種者藉此聲教而種。已種者萌芽生長,生已繼續灌溉增上「昇」進。最後,不久將來當您成佛時,在您那無比威神的無限法會中的會眾,原來都是當年福智的老朋友。

    如是因如是果。今集福德智慧二者之因 ,焉得不感福智俱圓「明行足」佛陀之果。
发表于 2011-3-8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390
您真厲害ㄚ,居然找到此篇文章,太給力了: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提供
常師父因為學了廣論,更了解漢傳佛法是事實,經論本身有互通的效果,據我了解,在藏傳學法,與在常師父座下學法,方式不太一樣,可以產生很好的效果,可以肯定是受漢傳的影響,這個跟在仁俊法師座下學習有很大關係,印順導師本身是學教的,也重視戒律,漢地裡只要受了戒,就要學戒,戒律道場沒有不學南山律的,要成佛沒有不學法華經的,這些都是共學,特別指出傳承來自哪位師長,會不會間接否定其他師長?只能說哪位師長影響較大而已,漢傳八宗共祖追溯上去都是龍樹菩薩,為何我說可能來自仁俊法師,因為仁俊法師持戒精嚴,注意行持且精進,有次我不想外出與居士互動,常師父就不高興的說:你要好好看法華經..而不是說要好好看廣論,因為我每天都在看廣論,廣論是宗因,法華經是喻,廣論沒有廣泛提到的行持部份,肯定是要有人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08:43 , Processed in 0.03491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