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如道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4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葉小釵 于 2011-3-4 09:37 发表
感歎啊
那次祈願法會我是全程義工(7天),弄到是當時在鳳山寺的上座法師(梵因師不在,另一位年紀很大的上座法師沒來)全部到齊一起為義工提升,這是空前紀錄(還有如月格西用中文開示),現今團體的走向,對照當時的言語,感概萬千.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感嘆啊 !  "李"後主 !  :$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當年常師父講廣論時,講到最後只剩下幾位,李學長是其中之一,在我當居士那段時間,他南北奔波,宣說師長理念及功德,有一次在高雄,李學長帶大家討論依師違緣,大家發露後,哭的稀里嘩拉,而全省開始就有資深學員帶班研討,帶頭做善行記錄,研討時供養實踐的心得,從研討班的業餘到法人的專職,以心靈提昇及生生增上為目標,如此實踐的內涵感動無數人..
那時解學長雖然相應,但是仍有要職在身,難以取捨,僧俗都期盼他能專職投入,發揮他的長才,他最後毅然捨棄高薪高職,投入這樣一個以心靈提昇為主的志業,在許多營隊裡,兩位學長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嚴格來說,福智有今天這樣的規模,不能忘了這些資深的學員及法師,他們別無所求地在各自崗位努力,更要珍惜還在的老人,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常師父當年的風範..
发表于 2011-3-4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D
发表于 2011-3-4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楚辭‧漁父篇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屈原遭到放逐以後,在沅湘流域一帶的江岸附近徘徊,他在沼澤旁邊走邊吟唱,神情相當憔悴,身體十分枯瘦。
有個漁翁看見屈原,便問他: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變成這等模樣?
屈原回答說:這世上的人全都混濁不堪,只有我一個人是清白的,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一個人還醒著,因此就這樣被放逐了。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漁翁說:聖人不會受限於任何事物,能隨著世俗而進退轉移。既然世人都混濁,你為何不也順勢翻攪水底的污泥,掀起水面的波浪?既然大家都醉了,您為何不也吃些酒糟,喝點薄酒?何必還要表現出清高的思想及行為,害得自己被放逐?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屈原答道:我聽人說,剛洗過頭要先彈掉帽上的灰塵,剛洗過澡要先抖掉衣上的灰塵,怎能讓乾淨的身體去接觸骯髒的東西呢?我寧願跳進湘江的水中,給江裡的魚兒吃,怎能讓我光潔明亮的清白之身,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污染呢!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漁翁聽後微微一笑,搖著槳離開了。一邊划船還唱著:滄浪的水清澈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帶,滄浪河的水混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就這樣走了,不再和屈原說話。:lol :victory:
发表于 2011-3-4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求法人 于 2011-3-4 13:50 发表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不篤信,則不能好學;然篤信而不好學,則所信或非其正。不守死,則不能以善其道;然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則亦徒死而已。蓋守死者篤信之效,善道者好學之功。:D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鳳山寺常師父都帶頭做戒行持犯,還有常師父自訂的一張表格,做到的才打勾,修行沒有談得很高遠,每天對境檢查黑白業..
老校長是除了法王之外,對常師父影響最深的藏傳師長,有一段時間都是與老校長溝通並轉答法王的意思,是令人敬仰懷念的師長,常師父早年赴印學法時,遇到許多困難,藏人都不願意賣東西給常師父,因為常師父是漢人,那期間得到老校長很大幫助,常師父早晚課認真不缺席,老校長當眾稱讚,要大家向常師父學習,此後,也促成了兩位沙彌來印學習,梵音法師也曾學了半年,常師父也很努力學藏文,無奈年紀大記不住..
老校長在單獨傳法時,曾經要常師父放鬆,也許是常師父太認真的緣故,之後法緣就不斷,有一次大約在1997前夕,常師父請老校長說法,地點在香港普明苑,那時僧眾分兩梯,機票費用由盧學長發心供養,那時聽校長開示,大家如痴如醉,沉浸在法喜當中,尤其是談空性的義理,師徒之間融洽沒有隔閡..
聽說老校長剛開始持唯識見,因為他覺得唯識比較有道理,法王要他持應成見,常常在這個地方論辯,由於法王加持,老校長終於體會應成的見地..
老校長小時候就懂得要用功,有次聽法時出了大太陽,某人要他到樹蔭下避暑,老校長堅持不走,說這樣可以消業障,就是這樣紮實的修學態度,在西藏成為一代宗師,班智達,出了許多論著,有時實在太忙,晚上寫作,寫著寫著就睡著了,是法王很重要的助手,在印度重建有許多工作,身邊只要有錢就拿出去布施窮人,自己都不留錢,像菩薩的行持一般,得到藏民的普遍愛戴,所以才會讓常師父如此敬重..
那時我與淨明法師同一房間,課餘就互相討論,在討論名言量的條件時,發覺盧學長重點抓得很好,讓我印象深刻,老校長也傳了密集嘛,堅持要用藏文原音來念,而且是五句,當時我與如證法師討論密集嘛的音譯,討論很久才決定福智現在的這個版本..
老校長博學多聞,說法時善巧風趣,由於內涵堅澀,為了怕大家打磕睡,還要穿插笑話來幫大家提神,有些居士覺得雖然法聽不懂,但老校長的笑話很有趣,有時課後,常師父與老校長邊走邊談空性的義理,大家也跟隨著,老校長笑著說,如果覺得一個人美麗,那麼把那美麗的部份切下來,看還美麗不美麗?也曾請老校長講不淨觀,但沒答應,持的理由是,若修成了會對眾生起嫌惡心,講法期間缺侍者,我就自告奮勇,打掃送飯菜,水果如何切及擺置,常師父也指示了方法,非常注意師長的飲食,有時晚上半夜上廁所,發覺老校長的房間電燈還是亮著,如果與法相應,不需太多睡眠,卻殿仁波切也是12點入睡,早上3:30起來用功,一直到9點..
老校長也曾提及,1959前夕,聽到天空發出巨響,很多人都曾聽到,老校長說是天魔交戰,沒多久西藏就淪陷了,另外,在達蘭沙拉建校的時候,工人在地裡挖到一碗飯,老校長說是天人送的,創建這些學校時,老校長也夢到會成就許多有學問的弟子,但是身上是髒髒的.
老校長也應暢懷法師邀請,講緣起讚,在課後宴請老校長時,老校長說緣起就像兩根筷子依靠一般,沒有實質的存在,暢懷法師則說那麼就沒有依憑之處?老校長一笑置之..
在法會接近尾聲時,常師父及一批法師已先行離開,那時居士要招待老校長出去走走,老校長要我們大家都去,自己則留守寺院,等到要放生時,老校長就親自參加,滿滿的一船海裡的眾生,有些長的很奇怪,老校長還好奇的問是甚麼?船雖然搖晃,老校長仍持咒吹氣加持,心情非常愉快..
法會結束前,老校長也答應了常師父的請求,要來台建立佛學院,那時我的內心充滿希望,老校長身邊的翻譯也很優秀,常師父讚嘆他心胸開闊,等到臨別時,老校長講了很多要我們好好用功承擔,及要當大法師的話,還跟每個法師頭碰頭,有點不尋常,但我以為是1997要來的關係才如此說,沒想到回台灣不到一個禮拜,就聽到老校長與翻譯圓寂的消息,內心涼了一半,真不敢相信,夢想幻滅,學法的障礙是如此大,老校長若來,很多情況也許不一樣,我也不用告假參學了..
之後印度的老校長告別式,常師父從門口用爬的爬到靈堂前,由於太過悲慟,鼻子都流出鮮血,這是一段讓人懷念又感傷的時光..

[ 本帖最后由 如道 于 2011-3-5 01:09 编辑 ]
发表于 2011-3-5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智之聲23期  1993.09.30
善士前請法.得寶貴教示
---淨遠法師(上座法師之一)在印度恭聆 夏巴曲傑仁波切開示
九月八日,格西拉拜見仁波切,請示戒律之問題,我(淨遠法師)亦隨往供養獻卡達。格西拉藉此告之我(淨遠法師)為迎請師長所作之事,仁波切甚為動容,問道:「你四處奔波,很是辛苦啊!」我在大善巧前不敢妄動,細聲答道:「這是我應該做的。」仁波切聽了非常高興,道:「對!對!我亦如此想,為佛法做點事,能幫助很多人,極有功德。」我云:「我和台灣人欲為學法不畏艱辛,且迎請諸善知識赴台弘法是我心願。」仁波切點頭並給予鼓勵。又笑問:「三大寺有無量善知識,若悉前往台,台灣可有容身之地?」我答:「台灣地甚多,然我等福德微劣,無法容受。」仁波切贊許滿意。仁波切的威嚴肅穆、戒德光輝,明照我一身污穢,令我不多言,並想仁波切悲智無量,只要我們繼續努力,他老必會助我們達成目地。後來我發現這不妥當。若不設法稟告常師父在台弘揚「廣論」之現況,仁波切亦無因緣加持我等。

隔天,我請求格西拉向仁波切報告一切。仁波切認真注聽,告云:「日常法師所作之事,極為光輝偉大,其中又以能秉持法王之指授更為可貴。你們若能在三大寺之外新建另一正法之地,實在太好了。你為迎請師長而不畏艱辛,可見你等台灣人求法殷切。當知建立正法,迎請師長非但艱難重重,且需耗費多年。值此關頭,你們更當堅持奮鬥,遇困愈加剛強永不退縮。應知你們所做事業,所得之功德,較之治理國家,設大企業等科學事業所得之福報千千萬萬倍尤不能及,所以要妥善為之。」
我云:「我等台灣人福德智慧淺薄,祈望仁波切蒞台加持。」仁波切說:「我是出家人,學佛及推展佛法是我份內之事。我年老邁,若能延命,將來一定前去台灣,因為你們所做之事悉依法王指示而行,故亦是我應為之事。我無論如何一定要幫助你們。你們若能多請大善知識蒞台,能速除諸多障礙。」
我云:「我及台灣子弟皆因往昔不敬師長,違背師命,故今生迎請師長面對龐大障難。」
仁波切開示道:「你能依業因果看待此事,可見你等基礎不錯(?),又能如此奮勇,大業必定可成。」接著仁波切指示建立正法之寶貴教示。
臨別時,我長跪祈請仁波切長久住世,轉法輪,前往台灣弘法加持,並云我等悉願生生世世追隨法王。仁波切連連點頭稱善,說道:「我一定要為你們祈禱三寶,消除障礙。」
兩次拜見仁波切,得到極大鼓舞受用。我往業已造,然「外支」具足,處處顯現悲智。今若不緊緊依賴 常師父之眼目教示,緊緊相隨,力自悔改,速造正法相應之業,夫待何時?

給大家參考.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提供!
我及台灣子弟皆因往昔不敬師長,違背師命,故今生迎請師長面對龐大障難..這句話是重點.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印象中,夏巴曲傑仁波切目光炯炯有神,是俱足悲智的師長,曾經傳上師相應法給常師父,可惜仁波切住世不久..
淨遠法師是廣化老和尚的高徒,在如證法師未完全承擔前,是常師父當時很重要的助手,很多重要課程及理念,都是在他底下完成的,比方阿底峽尊者傳研討,淨智營教案等,並提出依師,建教,立僧具體方向及師法友為所依方便..
讓我想到一位認識的仁波切,年紀不大,志向高遠,處處想著團體的利益,精力旺盛,很會辦事及抓重點,對於事情有獨到的看法,這位不是別人,就是捨身為教的藏王智光王的轉世,兩位有許多相似之處..
发表于 2011-3-5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日常法師比做金洲大師,如證法師比做阿底峽尊者,淨遠法師比做智光王,這樣蠻好. :lol :victory:
发表于 2011-3-6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否請法師談一下常師父對於「辯經」在整個教法建立的定位。
質言之,「辯經」這種學習方式是否適用於習慣談「溫良恭儉讓」的儒化漢地?
----------------------------------------
在研討班的學習經驗中,有一點不太順心的是:
任何對文本帶有質疑或批判意味的提問,
都會招致幹部們「世智聰辯」、「不要著於文字」、「你沒有結合心續」等回應…
若有不懂的段落,
得到的答覆是「依師沒有作好」、「資糧不夠」、「先放著,有機會幫你問法師」…
最後都是不了了之…

印象最深的是在討論「視師如佛」的主題時…
「因為師父是佛,所以常師父講的一定不會錯」
這個命題大大地限縮所有經義的討論空間。
末學不認同上述的命題,
但是因為眾人皆認為此為「依師」,
所以也莫可奈何。
发表于 2011-3-7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讓你讀免費的廣論,然後做免費的義工,這樣公平吧! :o :o :o
发表于 2011-3-7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enping 于 2011-3-6 23:17 发表
在研討班的學習經驗中,有一點 ...印象最深的是在討論「視師如佛」的主題時…
「因為師父是佛,所以常師父講的一定不會錯」
這個命題大大地限縮所有經義的討論空間。
末學不認同上述的命題,

有一種情況就是:
不是日常法師說的,卻說是日常法師說的(如:假接班上師),這跟日常法師是否為佛,說的對與否無關. :lol :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是宗大師教法,辯經終究不能少,研討班就是前行,賈曹杰與克主杰當初帶著挑戰的心態見宗大師,卻種下了殊勝緣起..
辯經其實是結合了實修,與依經教推理,可以達到隱晦處,若不辯經,有些修行內涵恐怕很難深入,摸索要費很大的力氣,這是宗大師不共之處--一切經論皆教授,皆是引導修行,宗大師已經幫我們整理好了,如此對境會有強大的力量,最強大莫過菩提心,深信業果,空性的智慧,方向是師長三寶..
瑜伽與多聞的問題,前文提了許多,先做好斷器過依六想,具弟子相很重要,但不表示不要決擇,經由決擇又會增強信心,初業行者剛開始有些難,需慢慢練,不單只對師長,其他人也一樣,慢慢善知識就漸漸多起來,視師如佛,自他都要很高的條件,條件不到會有後遺症,需依次第修,到最後師長是佛的信心才有可能生起,必需順其自然,否則不善觀擇,思擇能力就抑制了,而思維是修行很重要的條件,即使師長觀成佛還是要決擇,我的建議,剛開始接觸任何師長,保持一定決擇的空間比較好,不要因為信心而忘了決擇,也不要因為決擇而否定信心的重要..
一路走來看到有些人,在修行上浪費不少時間,甚為可惜,所以有些建議:
1.不墮黨類:盡量讓自己正直,除了法,不為其他所動,否則難以入心。
2.克服慢心:不因身份地位能力,乃至修行體驗所限,否則會錯過。
3.結合苦樂:與生命有關,法藥不用就生不起信心,是能夠決擇的所依。
4.反覆思維:可以深入及變改心意,要有定解覺受,依次第按步就班。
5.淨罪集資:外在條件具足,但仍無法突破,必需耐心等待。
師長雖是佛,但每個人緣起及根器不同,師長也會示現成有過失,要從業果去看才會懂,依法而行師長才會來。
漢人先天不喜辯經,但共業仍有別業,可以後天努力,取其優點避開缺點,反之藏傳亦然,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決擇,不隨波逐流,即使學辯經,常師父言教有用之處,還是可以參考,漢藏融合取中道較適當..

[ 本帖最后由 如道 于 2011-3-7 03:03 编辑 ]
发表于 2011-3-7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6# 的帖子

謝謝法師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0:29 , Processed in 0.035540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