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破障

不执著境界并不是没有境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性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体验。 奢摩他禅定是一个层次。 在深度奢摩他中, 身体与思考的心暂时从知觉中消失。心看上去是空的, 但是这种空性只局限于禅定期间。在智慧禅的初始阶段, 心得以永远从色蕴中分离出来, 但是它还不能断离个性的心理因素: 受、想、行、识。它对于物质状态具有完全的空性, 因此身体形象不再出现在心中; 但是对于心理概念来说, 并不曾达到空性。在这个层次上, 智慧把自我与身体这堆物质区分开来, 从而永远脱离了身体即自我的信念。但是它尚未从受、想、行、识那些心理集聚体中分离出来。通过进一步禅观, 心也能够从那些因素中脱离出来。接下来什么也不剩了, 只除了一道贯穿宇宙的异样光华、一团无边无界的明亮、一种惊人而深刻的精神空性。这就是根本无明(genuine avijjã), 它有着令人敬畏的力量。通过继续运用念住和智慧的力量, 最后能使无明在心中熄灭。当渗透在心中的一切(杂染)除尽之后, 他就获得了真正的空性。这个层次上经历的空性, 是完全永久的解脱, 不需要什么努力去维持它。这意味着心获得了真正的、绝对的自由。



  



无明心的空性与灭除了无明的清净空性, 两者差别, 可以用空屋里的一个人来做例子。那人站在屋子中央, 欣赏着它的空性, 却忘记了自己。他看见屋里空无一物, 只想着自己感知的空性, 却没想到自己正占据着中央位置。只要还有人在屋子里, 它就不是真正空的。最后他意识到, 直到他离开, 否则屋子永远不会真正空出来: 那就是无明破除、清净之心升起的时刻。 一旦心放下了一切现象, 似乎就有了超级空性; 但是那个在观赏空性、敬仰空性的人, 仍然活着; 作为参照点的自我、也就是无明的精髓, 它还重叠在心的知觉里。这个就是根本无明。 在那个时刻, “自我”是一大障碍。一旦它分解消失, 就不再有障碍了。一切都是空的: 外在世界是空的, 内在的心也是空的。 就象一个人在空屋子里, 我们只能说, 他离开时, 屋子才真正是空的。了解了外在一切, 了解了自身的一切, 才可以说这个心具有彻底的空性。只有常规现实的每一丝余迹在心中消失, 真正的空性才会产生。



  



无明的熄灭, 不同于我们目前为止探索过的一切其它事物。其它事物的终结, 来自于对其本性有了清楚、明确的理解。无明那个光亮不同, 它是瞬间熄灭的, 如一道闪电, 那个瞬间自动发生, 它一下子翻转过去, 彻底消失。只有在光亮消失时, 我们才知道它就是根本无明。无明熄灭后留下的景象独一无二, 它的本性绝对清净。尽管我们过去从不曾经历过, 这个现象出现时, 不会有一丝疑问; 任何能产生疑问的事物, 也一齐终止了。这就是一切重负的终结。



  



一切对自我、对个人存在意义的提示, 指的就是这个根本无明。有这些说法, 就表明无明依然存在。一切禅修的探索, 正是为它进行。是这个自我在知觉, 是这个自我在理解。这个自我明亮、轻松、快乐。“我”和“我的”----根本无明就在这里。 一切围绕着它进行。一旦它最后崩溃, 个人视角也破除了。事情依旧在做, 但不是为了任何人而做。



  



这就如同一个底部脱落的水罐, 灌多少水, 也不会保留一滴。 想法、念头作为蕴的自然功能, 继续升起、终止, 但是没有什么粘在心上, 因为那个盛水的容器, 也就是无明, 已经毁灭了。 一个念头瞬间升起, 就在下一个瞬间终止。 既然没有什么去保留它, 没有人去认领它, 过后想法就消失了。这个知觉知道, 自我具有彻底的空性, 它有着内在的满足感。这个知觉绝对清净, 不带任何牵挂与负担。


心的真正本性被无明藏得如此巧妙, 这个不可置信的壮观景象, 人们从来看不见。无明的危险被伪装得如此巧妙, 行者达到这个阶段时, 注定会受到愚弄。他们被自以为是内心真实奇观的现象彻底迷住。他们对它如此珍视, 觉得必须不计一切代价保存它、保护它。因为本质上, 这就是他们自己, 这个奇妙的光亮属于他们。



  



根本无明, 是一个隐藏着许多奇妙事物的焦点----这些东西我们永远想象不到可能存在。这些东西污染着心, 如一小块下了毒的诱饵, 足以杀死一头动物。因为找不到实际例子与那些隐藏在无明之中的污染因素作比较, 我只能简要解说。这些因素包括: 一种明亮感,如此非凡, 好像它就是终极果证; 一种巨大的幸福感, 它来自于心中的光华之力, 似乎超越了整个常规现实域界; 一股强烈的不可战胜感, 好像什么也不能左右它; 一股要把这个光亮当成纯金来珍爱、保护的执取。



  



无明的心似乎有着一切美德: 它明亮、大胆、完全满足、有无限的知觉。但是尽管能够了解任何可以想象的事物, 这个知觉却不了解自己。这就是无明的本性。一旦这个知觉转回来看自己, 无明就崩溃了。崩溃的同时, 也揭示了心的真相、法的真相。是无明阻挡了真相, 我们过去看不见。



  



行者如果不能熟练地运用智慧, 会有困难走出无明, 因为总体无明(avijjã in general)与根本无明(genuine avijjã)是很不同的。总体无明, 是内在、外在各方面的痴迷结合而成的一个心理杂染。它好比一株树, 带着树叶、细枝、粗枝、树干。根本无明, 则好比一株砍倒、扯去枝叶的树。也就是说, 经过不懈的努力, 智慧已经砍去了无明的“外在”活动, 它逐渐失去了茂盛的倾向, 汇集到一点上, 也就是在心上。在这个时候, 无明不再象过去那样把握全局, 有一群随从可以对它们发号施令。我们找到根本无名时, 它就处在这个状态。



  



无明的分枝有多种多样。其它一切心理杂染只是它的大小枝丫。我们专注于分枝时, 容易忽视它们的根源。因此, 等到我们面对根本无明时, 就糊涂了, 认不出它。好比一株爬藤, 从一个地方长出, 沿着地面爬到不知哪里。它一边继续往上爬, 一边生出越来越多的分枝, 分枝越长、越纠缠不清。我们必须抓住那根藤, 不停地反向跟踪, 直到找到主干。从那里我们才能找到它的根。当我们把根拔起时, 整个植物就死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文终



阿姜摩诃布瓦简介

  在泰国东北部的森林苦行僧传统里,阿姜摩诃布瓦(Achaan Mah^a Boowa1913~)是一位著名的住持与老师。他读了几年的基本佛法后,精通巴利经典,之后开始禅修。阿姜摩诃布瓦于森林禅修数年,其间大多时间接受说寮国话的老师阿姜曼(译按:有摩诃布瓦着,曾银湖译《尊者阿迦曼传》)的指导,这位老师是本世纪泰、寮森林最著名的老师之一,他出名的是对禅定与入观的教法、巨大的影响力及严厉的教学方式。据说阿姜摩诃布瓦去见阿姜曼之前,由于长时间的练习,已经精通了佛教的一些禅定方法,并于静坐中获得了极大的喜悦,仅仅是这样的精通,已经是很大的成就。然而,阿姜曼见到他时,却严厉地告诉他禅悦与智能的不同,然后送他离开,到森林里修习更多东西。经历此次斥责,阿姜摩诃布瓦有好几年的时间,再也无法进入高度喜悦的定境,但是,当他最后再度获得时,同时获得了大智能与内观力。
  阿姜摩诃布瓦强调,坚强而稳定的专注力是生起智能的前兆,但是在这篇特别的谈话中,他也告诉我们要如何运用智能,透过对身体与心的研究、观察,来辅助培养专注力与宁静,然后以此专注力导引更深的智能。虽然阿姜摩诃布瓦也讨论到传统的三个心灵道路:戒、定、慧,但他解释说,未必要按照任何特定顺序发展它们,相反地,他认为不应该依照步骤,一步接一步的方式发展禅定,而应该在染着出现时,同时修戒、定、慧的方式去处理。
  阿姜摩诃布瓦鼓励初学者,以反复诵念方式培养初步的定力,这可以祇用口诵,或与观想并用;当建立了定力之后,他会指导学生使用这种专注力,去观察身体各部分的特性,然后观察心的特性,观照无明与邪见,是如何导致「我见」以及轮回的巨大痛苦。阿姜摩诃布瓦详细说明了培养专注力的方法,特别是有关禅修时脑中出现影像时的处理;他还区别禅修时由内在产生及由外而来的诸种现象;在指导学生时,他提到的一点很重要:「这些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无论是那一种禅定,智能永远是重要的」,对这些禅修时有时候可能出现的影像与现象,我不太愿意谈得太多,以免初学者以为这些是很重要或必须要出现的可意经验,而努力去让它们出现,这样做可能是个陷阱;如果一个人选择以这种方式培养专注,最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注:《清净道论》有数章详细地叙述修习禅定、取相及其修法,这本佛教禅定手册及注释,Shambbala Publications 有新版本发行。译按:「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有出版叶均译本),不要因为有禅定经验的人,描述了一些似乎奇怪而不寻常的经验而感到兴奋,这些经验没什幺价值,祇有智能是重要的。
  阿姜摩诃布瓦经常使用心(Heart)这个字眼,所指涉的不是带有感情性质,如情心,而指的是心灵(mind)。在佛教传统上,心指的是心灵处所,这是英译者Pa^n^navadho 比丘使用白话语言的原意,也是阿姜摩诃布瓦使用白话教学的用意,这是为了保留本教学法的森林佛法特点,因此,虽然有些字眼与直译经典不同,它们仍然很实用地被用来介绍如何培养禅定。
  阿姜摩诃布瓦的森林寺院帕邦塔寺(Wat Pah Ban That),位于泰国东北部乌董省(Udorn),大约有一百亩,出家众与寮房都很少,不超过二十人,这里的规定很严格,阿姜摩诃布瓦以类似其老师的严格方式教导学生,其中有十几个西方人跟随他,有些已经跟他学了好几年了,对新学生他会要求他们做禅修数年的承诺。在帕邦塔寺的大部分学习,就像其它的寮国及泰国森林寺院,是透过严格的与极简单的生活方式进行,一天祇吃简单的一餐,住小茅房,洗澡用井水,日出即外出乞食,长时间静默,简化生活所需,以减少世俗思想。如此,森林寺院成为密集禅修的地方,也成为一个非常特殊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简朴的社区配备下,一个人可以舒缓、简化,来观察心及生活的过程,因而发展智能。摩诃布瓦偶尔会到曼谷教授学生,他的一些谈话经由曼谷的巴婆尼瓦斯寺(Wat Bavoniwas)整理,以英文出版。
发表于 2008-8-28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初学过一段时间的南传,此类文章看了很多,在禅修描述上应该还是有一定借鉴的,但对于空性、无明等的阐述始终让人觉得茫然--------

事实上我怀疑那最后的说明是否参考了经典的论述,成为某种自欺的言论-------,并非诽谤,个人观点而已。

格鲁派的优点还是对于空性等的阐述清晰明确,那不是个人体验的私人描述,而是法则义理的详尽解析-------

相互借鉴学习,或者可以,但理性的人不会被感性的描述而诱惑,毕竟那是别人的经历而不是自己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需要赞赏的是龙兄的态度与精神。
南传关于止观实际经验的东西,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文中‘根本无明’及以前,与许多人的证境相一致,当然,这也是我自己局限的了解。
至于末后,尊者没有详尽的阐述,即便阐述也非我能知。故,未置可否。

之所以转帖,是觉得大乘尤其是密乘应该对止观证境有更高级的认识。我模摸糊感觉论坛诸兄也可能有降伏魔军的经验,对其证境会有一个评判。

毕竟一个伪证者会也一定会倒在真证者的脚下。
发表于 2008-8-30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感谢发帖的师兄了!!!

太感谢破障师兄了,这个文章太好了,不知道怎么感激你!敬礼阿罗汉的智慧,随喜阿罗汉的一切智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2-1 03:40 , Processed in 0.03190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