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行之

初学请教理论问题,佛学的唯识与中观论是否认为精神创造物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1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刚从医院冲出来,骂一圈就回

心既是身,修到一定程度可随意变化。同理可推出外在物体也是心,也可为心所变。
身既是心,电脑也是心,你也是我的心,我也是你的心,驴是我的身,我也是驴的身。
心物为一,我们凡夫无法理解,因为信解行证的距离太近了。
[敬请读完弥勒日巴道歌]
发表于 2008-7-21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喜饶嘉措 于 2008-7-14 08:35 PM 发表

1.物质和精神不是相互产生的关系,没有因果关系。物质的身体一定来自物质;精神的心识也是来自同类因——精神。2.如来藏不是唯识的观点,中观也讲如来藏。
3.心经那色即是空等文句的解读,还希望参研祈竹仁波切 ...

喜饶兄,
此言差异,佛陀的十二因缘明确说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此已道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发表于 2008-7-21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外为什么还有存在?
--------------
是啊?不然今天的晚餐难道吃得是我吗?;P
发表于 2008-7-21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既是身,修到一定程度可随意变化。同理可推出外在物体也是心,也可为心所变。
--------------------
不知师兄已修到什么程度,是否您的父母也是您的心所变出来的呢?可是,有他们的时候,还没有您呢?:o
发表于 2008-7-21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第二 于 2008-7-21 07:34 PM 发表

喜饶兄,
此言差异,佛陀的十二因缘明确说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此已道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
喜绕兄是在说同类因生同类果的因明法则(公理),没有可能石头里面会孵出小鸡来。
“识缘名色”是说自心识与父母精血和合而成我们的身心。
发表于 2008-7-21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身既是心,电脑也是心,你也是我的心,我也是你的心,驴是我的身,我也是驴的身。
----------------------------------
说得不好听,这真的是从医院里冲出来的胡话。
甚深唯识见被人做如此庸俗的理解与践踏,实在可悲!
发表于 2008-7-21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参看多识仁波切新近的博文——

“学佛以心为本”的说法和“万法唯心”的说法,意思是否相同?

    “以心为本”和“万法唯心”含义完全不同。
    学佛“以心为本”是佛教界各派的统一观点,而“万法唯心”只是唯识派一家的观点。
    “以心为本”的观点,并不排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的法,即客观世界的存在,但“万法唯心”的观点,排除了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即“境空识有”。因此,不能把这两种说法混为一谈。
    佛教从本质上来说,是以“脱苦得乐”、“去染还净”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意识形态体系。“苦”与“乐”是思想感受,“染”与“净”是心性的状态。因此说,学佛的根本是“心”。
    又因生命流转的本质是苦,受苦的根源是烦恼和造业行为,而“烦恼”是受染心的心理活动表现,造业行为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身言活动,二者又离不开“心”。
    学佛修行的根本是“修心”,因为,“心明”才能分辨是非善恶,“心善”才会弃恶扬善,“心诚”才能精进学修,“心慈”才能利乐众生。“入定”是散乱心的排出,“见性”是心智功能的质变,“神通”是定心的功能,成佛是两种“菩提心”的结果。事事处处离不开心,受心的影响,所以说,修佛以修心为本。
    “以心为本”这句话只是点明了心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并没有否定“心法”以外的“色法”、“不相应法”和“无为法”的客观存在。但“万物唯心”指的是哲学上的一种见解。这种观点认为一切外境事物都是思想意识中的境识的显现,犹如梦中境物,心物无二。
    正宗的唯识论,对境空识有、识境无二等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思辨方法。不像当今的庸俗的识观说那样,公然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把山河大地都说成是自己心识的显现。这种观点不但违背科学,就连佛教中的中观、经论派、毗婆沙派都不予承认。这种观点,经不起考查辩论,只能对那些无理性思辨能力的普通信徒故弄玄虚地说说而已,若略做考察,便见漏洞百出。

http://duoshi.tibetcul.com/48221.html
发表于 2008-7-21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中佛说“三界唯心”,唯识论和中观论都承认这句话,但因解释不同,所以形成了中观和唯识两家。唯识认为,存在是意识中的存在,宇宙中没有离开意识的存在。中观师认为佛说三界唯识或说三界唯心,确定了思想意识的重要性,是为了否定造物主和上帝的存在,并没有否定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三界中并没有上帝和造物主,众生的思想意识才是造世的主体。在世俗谛层面上,既有主观意识又有客观存在,这两个是同时存在的,有则俱有,空则俱空;而从胜义谛层面上讲,两个都是空的(没有自性的),没有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也没有实实在在的意识存在。
中观说人的思想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更准确地说,中观认为客观对象与人的认识有则俱有,空则俱空,是同时存在的。这就是说,客观物质的存在和人的认识反映是相互依赖的,两者是相对的存在,是一种辩证的统一。
发表于 2008-7-21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有新旧唯识之别。
旧唯识,简单一句话就是“识有境空”。意识是有的,其反映的对象即外在物质的存在不是真实的,而是人的意识中的存在。见分和相分都是识所变。比如我们眼睛看到一个东西,按唯识来说,我们所看到的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物质现象。我们看到东西就象照相机照相一样,看到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感光片上的相,是在数码相机的屏幕上看到的东西,没办法直接看到外部的东西。我们的识有见分和相分,所见显相是相分,能见了别是见分。那么谁来确定见分和相分呢?是自证分,意识能对自我的认识能力进行反思。
新唯识有一点不同,是“境不离识”,外境存在离不开意识。有人理解说,既然存在离不开意识,那就是说存在的即是意识。唯识论者驳斥说:只是说存在离不开意识,并没有说存在的都是意识,离不开意识的东西未必都是意识,并没有否定物质的存在。这也就是因明论中说的“存在就是被发现”,发现了的就是存在;没有被发现的东西,很难确定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我们所说的存在是人类所发现的东西,没有发现的东西,谁也说不清楚它存在不存在。

实际上,中观和唯识的一些哲学观点,一般人不经过特殊的精细思维训练,是很难理解的。黑格尔、康德这样的哲学大师也是坚持唯识论的,康德就认为存在是观念中的存在,他们的思想是受了印度佛教唯识论的影响。
发表于 2008-7-21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浅,可再深入。
师兄不妨说说这精神和物质是一还是二
你的心和身是个什么关系,如何相互作用。
另外,别再拿二元论那些小儿科说事。[你相信神通吗]
发表于 2008-7-21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请看仔细了:
在世俗谛层面上,既有主观意识又有客观存在,这两个是同时存在的,有则俱有,空则俱空;而从胜义谛层面上讲,两个都是空的(没有自性的),没有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也没有实实在在的意识存在。

师兄,这是二元论吗?
NO,这是二谛论。

我相信神通,您想说什么?请继续!
发表于 2008-7-22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yang 于 2008-7-21 09:32 PM 发表
佛经中佛说“三界唯心”,唯识论和中观论都承认这句话,但因解释不同,所以形成了中观和唯识两家。唯识认为,存在是意识中的存在,宇宙中没有离开意识的存在。中观师认为佛说三界唯识或说三界唯心,确定了思想意识的 ...


您的几张帖子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但是……我觉得康德是中观宗的!!而且很正典!
您说的唯识宗的“在发现中展开世界”的观点很有海德格尔的味道,看来这里值得精细地讨论
我觉得似乎中观的观点并不是认为胜义谛意义上的不存在,而是胜义谛意义上的不常在,虽然好像这个和世俗谛的情况有些类似,但是我始终觉得中观在存在这个问题上是持肯定态度的,毕竟自性空这个概念被做过重新的阐释
发表于 2008-7-22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照一下——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这两种本原就是物质和精神。在哲学史上,法国的笛卡尔(1596年一1650年)是一个典型的二元论者,他认为世界存在两个独立的实体,即具有广延性的物质实体和具有思维属性的精神实体,两者是互不依赖的。

中观说:人的思想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更准确地说,中观认为客观对象与人的认识有则俱有,空则俱空,是同时存在的。这就是说,客观物质的存在和人的认识反映是相互依赖的,两者是相对的存在,是一种辩证的统一。
发表于 2008-7-22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似乎中观的观点并不是认为胜义谛意义上的不存在,而是胜义谛意义上的不常在,虽然好像这个和世俗谛的情况有些类似
----------------------------
无有自性——空性,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否则即是顽空、恶取空见,是邪见。
发表于 2008-7-22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康德是中观宗的
------------
您觉得如何是不够的,理由?
康德是众所周知的西方观念论大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8 08:42 , Processed in 0.03291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