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全部更新

天台教观与道次第之比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9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比对太浅薄了,很容易误导读者。
发表于 2016-8-19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angar 于 2016-8-19 19:27 编辑

宗喀巴大师所立格鲁巴的道次第修法,分四大科:
1. 法源清净
2. 教法殊胜
3. 如何讲闻
4. 如何修学

第4正说修法,大科分二:1. 依止善士为根本,2. 依教修学。

修学部分的内容,广开来说,即一切经论、历代祖师的所有教法,摄为深广二派。

所有修学内容,不可顿时成功,故需方便,方便即是次第。
次第归集为三士道,而道次第专门特讲直往大乘之法,故并小乘灭道二谛于大乘止观之中,在道次第中不专门阐述。
因为前后各修学之间,有其因果关联——前前为生起后后的条件——故称“次第”。

所以,想修学成佛,必须要通学一切佛法,乃至五明,并将修学纳入此修道次第,故称“菩提道次第”。
格鲁巴以五部大论摄显宗教法:
1. 基础中的基础,即是因明、法相;无此,修学无有定解(兼经部、唯识)
2. 现观(含唯识、中观自续派)
3. 中观(中观应成派)
4. 俱舍(有部、经部等小乘)
5. 戒经(戒律)
发表于 2016-8-19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奘净两师所传的五科佛学》

第一、因明科。奘师游学五印的时候,参访精通因明的大德很多,见于传记的就有僧称、调伏光、戒贤、南憍萨罗国婆罗门、智贤和胜军这几家。奘师从他们精研了陈那菩萨的“理门论”“集量论”等,归国时又搜集了因明一类梵本至三十六部之多,他所翻译的虽只有“理门”和“入正理”两种,但已足传此学的精要,并且另外散见余籍和他的讲说由门人笔记的也很丰富。现在举其特征,就有这么两点:其一是揭示了因明独自的规范。因明的来源在于以立破做中心的论议,所以它和对法相互为用,乃是原有的典型(九)。我们看,奘师其先在北印跟着僧称和调伏光学习因明时,都是和对法(“俱舍”等)同学,后来受教于戒贤法师,也是听了对法一遍,再听“理门”“集量”数遍。这样以因明和对法结合着研究,有它传统的意味。正因为奘师认识到这里,所以他只译了“理门”“入论”,便不再翻“集量”。“集量”离开了立破范围,用量为中心而组织,自然另有它的新面目了。其二是划清了和内明区别的界线。因明既自成一科,就有些理论和其余属于内明的各门所说不能一致。例如对于自相和共相的解释,在因明是一种根本道理,有它特殊的定义。这就是现量所得的为自相,比量所得的为共相。但在内明方面,佛智知一切法的自相、共相都是现量,自共不必和现比相连属。如此分明成了两种范畴,可无庸勉强和会。奘师的传授很清楚地划分了这一界线。
      ……而在净师也深通陈那之学,却另译了“集量”等论。这恰恰补充了奘师所未详的另一方面,只可惜译文多数散佚,很难参考了。

      第二、对法科。这在小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俱舍”的结构是以理长为宗,采取当时小乘各家特别是经部之说来对有部毗婆沙师理论作了彻底的批评。由于众贤论师的反驳,引起诤论,世亲菩萨的弟子辈相继注疏解救,愈加发挥了随顺道理的精神。这样造成了风气,在小乘家固然要深通此论,而大乘评判小义也必取径于它,乃独立成为专科。但是要彻底通达“俱舍”的学说,应该穷究它的本末源流。在它以前的根本典籍有“发智”“六足论”“毗婆沙论”以及有关经部的各论书,在它以后的又有“顺正理”“显宗”以及德慧、安慧、世友、称友等解疏,都是在所必读。实际能够这样原原本本来传授俱舍学的,只有奘师。看他的传记里对于“俱舍”怎样地反覆钻研,回来翻译又如何备具群书,就可窥见一斑。他虽然未及译一些印度俱舍师的着作,然而西印诸师的口义已由他尽授于普光,引用在论记里,所以奘师所传“俱舍”学说的完备,远非真谛旧译所能企及的。至于大乘对法以“集论”为准据,奘师于本论外,兼译了糅合注释的“杂集论”,一方面发明“对法经”和“瑜伽论”不同的特点,另方面又指出大小对法相通的脉络,这样建立,确是极其圆满的。

      第三、戒律科。小乘戒可说为净师专精之学。他去印求法的目的,即在于明律;学戒回国以后,也专力于戒学的宏扬。以译籍论,就有二百余卷之多(其中还散失了一部分)。所传学说,因为印度实际情况的限制,只是根本说一切有部一系。此系律典原有地方派别,中印摩偷罗和北印的迦湿弥罗各自传承,详略亦不同。中印传本有八十部,北印只十诵。从源流上看,中印才说得上是根本。传中印律学的大家有胜友,他从律部大小各品的所说总结成“律摄”一书,简明扼要,堪作遵依,净师就是据以立说的。当时印度也流行着德光的“律论”,在印求法的汉僧也有人随着学习,但是它属于北印派别,比较疏漏,净师便加以简别不传。在这一去取之间,也可见净师的学有家法。另外,大乘戒律自应以瑜伽为正宗。瑜伽论有明文,大乘学处到弥勒菩萨才集录成篇,受戒羯磨也从那时具备了典范。奘师如实地传了过来,不用说是值得重视的。

      第四、中观科。奘净两师在这方面都有深造,因为那时那烂陀的学风是中观和瑜伽并重,而两师都是在那寺学成而归的。奘师于戒贤法师边听了“瑜伽论”三遍,同时听“中论”“百论”也是三遍,可见其无所轩轾。后来他更于南印度婆罗门(相传是龙树菩萨弟子)受学“经百论”和“广百论”,以穷余蕴。至于净师依止那烂陀寺宝师子听了“瑜伽”,又依胜光听了“中、百论”。他更亲近了智月、地婆羯罗蜜呾罗、呾他揭多揭婆等大德,也都兼通瑜伽、中观之学。再看奘净两师的译籍,奘师特译了护法菩萨的“广百论释”。此书是奘师所特别注意的一种,他在印度就学的初期,于鹫岭北听到了讲说便深有体会,而随闻随译。这完全因为“广百论”对于中观学说有特殊的关系,如要洞明中观的秘奥,就离不了它。试看“中论”的各家注解,从青目到月称,没有不引用它的。当奘师留印的时候,注解“广百论”的佳着要推护法菩萨之作。它虽然只解了论的后半部(即护法菩萨自判为“论议百义”的一部分),但已圆满决择了自性空的奥义更无欠缺。特别是当时中观瑜伽两家对于二谛义的看法有了纷歧,在护法的释论里,针对此点,用二谛相顺的道理(着眼在后得智的世俗境界,从那上面依世俗名言安立胜义,以得一致),作了沟通。这很足以补救一部分中观家言的偏失,而为纯正的中观宗树立了规范。至于净师,特别就中观所依的“般若”方面,撷取菁华,重译了弥勒菩萨的“金刚经论颂”和无著菩萨的论释。又撰述了“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指出中观瑜伽两宗“义有分纲理无和杂”之处,这很好地补充了奘师议论强调求同未及存异的不足,就使中观的宗义益阐发得显明。

      第五、瑜伽科。这科以“瑜伽师地论”为主体,另有各种论书为辅冀,所谓“一本十支”,奘师差不多全数翻译而且讲述了。那范围的阔大,义理的繁博,可不待言。就所传的学说看,奘师是要约“瑜伽”的宗旨于“显扬”,穷极“瑜伽”的变化于“唯识”,这样来显示一宗的精神的。“显扬”标举论体即引用了“中论”的诸佛说法依于二谛的一颂,依旧以二谛立宗。到了解释瑜伽的自性,也是融合般若而谈。这正是原始瑜伽贯通般若的面目,奘师特别将此论提前翻译,详细发挥,揭出了这一要点。至于唯识法门,由现行凭依发展为缘起原理,经过护法菩萨的阐扬,再走向更高一层的观行道路。护法之学完全是奘师独传之秘,得了基师的缜密组织,益见异采。现存“成唯识论”,虽己杂糅了十家学说,而从“据密严经以立说”的一线索,依然能将护法解释“唯识”的原文基本上钩稽出来。另外,有了净师补译的“成唯识宝生论”“观所缘论释”,护法一家唯识之学更可以完全得到了解。净师还译出无着、世亲菩萨的“六门教授习定论”等有关止观的要典,使瑜伽践行途径分明,一宗学说如此也可算是很完备的了。
发表于 2016-8-20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請問藏文《华严经》裡的“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與漢傳可有不同么?
发表于 2016-8-20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道 发表于 2016-8-20 09:24
請問藏文《华严经》裡的“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與漢傳可有不同么?

蕃译《华严》此句,於汉译不同。
蕃译《宝性》引文此句,亦与汉译不同。
然,《如来藏》有类似“本具”之文句,蕃译、汉译对勘皆同。此无疑。

《华严》此事,是梵文有差,抑译师私笔,暂难有解决。
 楼主| 发表于 2016-8-20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6-8-19 14:33
現代的天台宗法師們, 大都是教演天台, 行歸淨土, 說白了, 就是理論和修行是兩碼子事

教是指导修的,天台教法这样复杂,是如何修的呢?
发表于 2016-8-20 13: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6-8-19 14:33
現代的天台宗法師們, 大都是教演天台, 行歸淨土, 說白了, 就是理論和修行是兩碼子事

藏传不也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6-8-20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8-20 13: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部更新 发表于 2016-8-20 12:06
教是指导修的,天台教法这样复杂,是如何修的呢?

智者大師著有釋禪波羅蜜、六妙法門及摩訶止觀等書,教導如何實修,我沒硏習過,沒發言權,但現今的天台宗法師們也很少教止觀,大都是教人念佛。
发表于 2016-8-20 13: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ez 发表于 2016-8-20 13:31
藏传不也一样

不一樣,整部廣論是可以修的,請參考掌中解脫。
发表于 2016-8-20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6-8-20 13:47
不一樣,整部廣論是可以修的,請參考掌中解脫。

这个又牵扯到一个藏传自己的争议:观察修是不是修,历史上一个认为:只有止住修才是修。
发表于 2016-8-20 14: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堂主 发表于 2016-8-20 14:08
这个又牵扯到一个藏传自己的争议:观察修是不是修,历史上一个认为:只有止住修才是修。

有趣的是南傳也有類似的爭議
发表于 2016-8-20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穹 于 2016-8-20 15:31 编辑

三部止觀中,除了摩訶止觀看起來比較嚇人以外,不定止觀(六妙門)的基礎就是數息,而漸次止觀(釋禪波羅蜜)則是依大論而開展的,其次第和方法,應當說是通途的止觀。
說是法師不太教止觀,大勢如此,但具體還是要看幾個層次。
一,其實從佛教的大部分情況來看,南傳、藏地乃至日韓,僧俗關係似乎主要還是供施關係,修行主要還是交給法師去做的,像漢地白衣如此熱衷止觀的(不是說那些偶爾的禪修,是真的要一步步修持下去的)或者一些很正式的修行的,實際上是很特殊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大範圍內大家都不太講止觀。說錯了還請指正。
二,明清不論,要說現當代法師不太講止觀,大概可以這麼講,但是也不是不講、不教,天台教給白衣的,多數是三部止觀之外的小止觀,教這個的,自民國所謂天台復興以來,是一直不斷的(加上這個本身就是大師為白衣著錄的),到處都可以找到。至少知名的幾位法師,感覺多數都是有教過的。
三,止觀有這麼好修嗎?《小止觀》說是給白衣修行參考的,但真的修起來,也不是坐下來就數息修一座這麼簡單的,種種的條件、前方便,放到今天,多數在家居士恐怕是做不到的。當然如果白衣平時能花二十分鐘,三十分鐘,每天修習一下,嘗試做一些禪觀是很好的,但是這個嚴格來說,不是正式修天台的止觀。
四,按天台的修學次第來說,專門正式要深入禪修,其實是放到五品弟子位的後半部分的(廣義來說的止觀包含一切修持)。在此之前的修學重點,妄說一下自己的理解的話,一是聞思,二是懺法(尤其是五悔,懺悔,隨喜,勸請,迴向,加上發願)。要正式入天台的修學次第,五品弟子位的第一位,隨喜位,主要就是聞思、觀察、信解圓教的諦理,然後具足十法成乘(這裡面當然有一般所謂的止觀,但是這樣的止觀在此不是最主要的項目)。然後這樣一路修下去,主要還要靠五悔,因此天台特別重視懺法(其中包含了止觀的要素),理由有很多,拿一個方面來說,如果這部分沒有修好的話,不太可能止觀修得很好,這點想必不必多解釋。這一直到六根清淨位(一般所謂的初地),都是要一路修上去的。

一介白衣,瞎說說,也請多指正。但是我相信這裡說的一些觀察和考量,應該是大範圍內的佛教都有共鳴的。所謂“天台宗法師們也很少教止觀”等等,都是很合理的觀察,但是觀察他宗他派,如果能用上寬容原則(Principle of charity)的話,應當是能發現更多同理同心的地方。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0 16: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嶺南獦獠 发表于 2016-8-20 13:47
不一樣,整部廣論是可以修的,請參考掌中解脫。

修是修,最后还不是一样要行归净土,难道你要即身成佛?别开玩笑了,那不是普通人玩得起的

发表于 2016-8-20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水堂主 发表于 2016-8-20 09:55
蕃译《华严》此句,於汉译不同。
蕃译《宝性》引文此句,亦与汉译不同。
然,《如来藏》有类似“本具” ...

哦,谢谢,那要看看这些不同之处在格鲁传承的阐释之下是否构成对如来藏义的理解歧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3:48 , Processed in 0.03352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