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为什么我的新帖《顺流逆流-修寺建塔和化缘》不见了,也不短信原因?
<P>俺也是一大文盲,可俺一看这篇文章,心里就平衡了</P><P><STRONG><FONT face=黑体 size=4>博士生质量下降,</FONT></STRONG><A name=谁的责任><STRONG><FONT face=黑体 size=4>谁的责任</FONT></STRONG></A><STRONG><FONT face=黑体 size=4>?</FONT></STRONG></P><P>中山大学黄修己教授:<STRONG>博士生培养的根本问题在于现在的培养模式<U>违背了或者完全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U></STRONG>要研究人才成长中的规律,创造没有的条件,发扬已有的条件。有些管理的东西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实践。在实践中必须强调坚守学术尊严,<STRONG>在有些地方,学术成为牟利的工作</STRONG>,<STRONG>所以毕业论文的评审要尽可能地严格,</STRONG>如北大就经常有通不过的,好的学风是很重要的。他说:“我们自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身上还有多少知识分子精神?” </P><P> 武汉大学的昌切教授:<STRONG>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论文量化现象的根源与理科的管理模式有关系,这是不合理的;</STRONG>他还建议采取国外的论文评审方式,即将论文公开让大家提意见,让那些与论文题目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指导。不过,这些措施的实行都还更多地需要依赖制度的保障。</P><P>都师范大学的王光明教授:这是一个大师越来越少的时代,有时候导师自身也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学问是否要传下去产生质疑,所以他也提倡集体培养的模式。在教育过程中,导师首先应把学生引入到学术的领域里去,讲这个领域里的问题有哪些,哪些是这个领域的前沿。强调学生要有自己的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材料,或者以新的角度、用新的理论去阐释旧的问题。</P><P> 东北师范大学的逄增玉教授:针对现代文学博士生培养中导师的素质问题,他认为导师数量控制过度宽松也给博士生培养带来了问题。外国留学生通常会将大陆的学科动向、治学方法等都带到他们自己的国家去,但是他们大都汉语基础不好,就给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培养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再次,他对近年来学术界出现的一些高官混学位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种现象对研究生教育的声誉和质量造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STRONG>同时这也涉及到知识分子的人格骨气问题。</STRONG>最后,他还提出了学术规范性和学术个性的矛盾问题。博士生精英化培养的时代,老师可以有自己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但是现在,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在国家目前的体制下,出现了难以解决的矛盾,这是一个博士生水平下降的巨大空白,他们少见自己的头脑和本领,大多亦步亦趋跟在一人之后,费心经营20年前就已被世界学术封闭了的穷端末途的东西,而不是象其他国家的博士生,敏于追寻世界顶端之学问,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严峻问题</P><P align=right>(上述言论摘自 《科学时报-大学周刊》5月17日 作者:佳山)</P><P>真是不侃不知道,一侃吓一跳!</P><P>诸大博士,如今真的这样<STRONG>量胜于质吗</STRONG>?</P><p>[此帖子已被 清凉之月 在 2007-8-12 11:50:28 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