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大肠金

讨论一段广论的讲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欲不是贪啊,窥基法师在《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中区分得很清楚。
言欲者。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言贪者。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生苦者。谓由爱力取蕴生故。
发表于 2016-7-20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云梵 于 2016-7-20 12:43 编辑

根据佛陀的经典所说,我们当然是要先有”相信”,然后去寻找达到这个“相信”的路径。
相信什么呢?
相信人死不如灯灭。如果死后还是一另外一种生命形式存在,那么就是也有前生啊……因果……成佛……都先相信了……

然后呢,在去寻找达至的过程中,当然是可以不相信,是可以怀疑的,直到越走越远,产生疑惑或者说思考的也越多,越深入,就像探案小说,有时候要不断回到原点,所以,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去怀疑最初的那个“相信”……有的人在怀疑中退失了,真的不相信了,有的人,在怀疑中,认出了实相,现量……你不怀疑那个最初的相信,最后你怎么打破法执呢?


其实一开始也可以不信,只是有兴趣。甚至不仅仅是不信,甚至反对,佛教史上有这样的人,为了反对,越多了佛经,最后,攻不破佛的教法的圆满性,跪了,信了。

所以,没有智慧的一味信,肯定是迷信,没有信的智慧,肯定只是说嘴儿,不会产生多少行,更别说证了。
这道理很简单,对善知识也一样,开始可能相信,可能怀疑,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思考的加深,就会变化,闻思嘛,不管信不信,先闻了,才能有个思,思了之后才能产生变化。这种关系是互相作用的。很难分清谁在先后。
说白了,信解行证,也都是互相作用的关系。
信和解,解和信,是一对回互,
解和行,行和解,又是一对回互,
行和证,证和行,也是如此,
证和信,信和证,也是一样。


至于楼主说的,科学家……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科学家是发现、观察存在的某种现象,然后去解决现象背后的原因,在寻找原因的时候,并不是相信什么,而是会利用到实验的方法,根据已有的理论或逻辑,假设可能性,再用实验去证明。再利用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到一般性规律,像定理,如是辗转增上的。就像我们追寻善知识,也是一样,听说哪位在讲法,那就先听听吧,听了几次,觉得真好,这个就是善知识吧,那就先选择是善知识,继续听,继续观察嘛,如果一直没有实际证据表明他不是善知识,就像科学院没有数据来说话,那么就这样一直学啊一直跟着啊。如果有一天发现了新的问题,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在科学上,是科学的进步,在佛法上,也有如理远离的教法。而过去的经历,并不是白费功夫,而是功不唐捐的。

按照楼主的逻辑,那么,我们就陷入了不可知论。最后就是没办法。
发表于 2016-7-20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肠金 发表于 2016-7-20 11:58
欲不是贪啊,窥基法师在《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中区分得很清楚。
言欲者。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言 ...

对,所以欲可能是贪,也可能不属于贪。
是有区别的。

就看你我他的所乐境究竟是啥。乐赌博,乐淫,乐杀,喜欢啥都可能,也可能喜欢布施。
如所乐是集聚,像葛朗台一样,那这种乐就障碍布施,就生苦。这就和贪有共性。
其它如是。
法非常法。视情况而定。
发表于 2016-7-20 1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龍騰四海 于 2016-7-20 12:56 编辑

说好了只讨论内容,不扯到团体与法号啊…
况且若真要讲,现在不是讨论已圆寂者是非的时候,更有问题的是目前带头女居士的伪鸡汤,要也是讲这个才对。

此外,标题既然说是广论开示,想必广论原文是从亲近善士修信念恩那里引出的,故该师长在这个段落如此开示,未必有问题,毕竟他总不能在开示修信念恩的段落时,叫你不要修信不要念恩吧,对不?

但如果有另一位带头者,不管在什么场合开示什么段落,都硬要植入修信念恩强调服从,那才是有问题。
发表于 2016-7-20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龍騰四海 发表于 2016-7-20 12:54
说好了只讨论内容,不扯到团体与法号啊…
况且若真要讲,现在不是讨论已圆寂者是非的时候,更有问题的是目 ...

李學長開講故事了(應該有其用意吧)
夢(一)-------過去
人物:老師父,大徒弟(僧人),大護法(居士)。
地點:南印度。
事情:參禮聖地佛寺。

  ※   ※   ※

一行三人,去到了心目中的聖地,非常虔敬。彷彿置身於淨土中一般。
某夜,居士做了一個夢。
場景在唐朝,那是個千年古夢。居士是大陸南方福建某地方的有錢人,父親過世後,繼承了整個田地家產,莊園很大。
某日,來了個法相莊嚴的和尚,後面跟著一群出家眾,向他借宿。
這個莊主很恭敬的把主臥讓出來給和尚住,並詢問他們,打那兒來?要去那裡?
和尚說:「我們從五台來,未定去處。」
「遊方行腳?」莊主困惑的問。
隨侍的出家眾敘述了原委:他們是五台山某大寺院的僧眾,師父為僧團之持律首座。這個大寺院規模很大,皇帝還固定撥款護持。
有一天,一個公主到寺院參拜後,跟左右侍衛說,這個地方很好,她想在這裡出家修行。
公主回去以後,朝廷向寺院正式下達指令,收納公主。
這時,寺院僧眾群起譁然。一個男眾寺院,怎麼可以容納女性住下來修行?
可是,她又是公主,地位崇高,有可能反對嗎?
住持認為應該接受,持律上座反對,主張要維持佛門清規,向朝廷說明。
最後,大眾決議,還是讓公主住進來。
好在,公主沒有跟大眾住在一起,而是由朝廷在寺院範圍內,單獨蓋一個別院,讓她清修。
這下,大眾算是放下了心!
公主生性嬌貴,來寺院修行,居然不只有獨立院落,而且還帶了不少僕眷來服侍,男僕、女僕都有。
因為院落獨立,所以僧團不太需要作什麼協助。只有朝廷送米糧來時,才有互動來往。
雖然如此,卻還是隨著時間流逝,傳出了公主的流言。她帶來的男眷們,並非幫她做普通事,而是床第之事!
這消息在僧眾間傳開了!原本持律和尚就反對讓公主住進來,現在在寺院所屬範圍內發生這種事,他就絕對不能接受了!
他上面的住持,碍於皇威,選擇妥協,他就只好選擇離開。於是僧團中一些重視戒律的僧眾,就跟著他離開了寺院。
他們並沒有先想好要去那裡,所以就一路掛單、化緣,往南方走,想在佛法較不興盛的地方安住、修行,以及弘法。
莊主聽完他們的敘述,非常感動這群人的清高,就表示:雖然他對佛法認識不多,但歡迎大家安住下來,他將盡己之力護持。
於是,他的土地範圍內,就開始蓋起了僧房,以及佛殿。
這群人都注重修持,所以沒有蓋豪華屋舍,完全採用鄉下土屋的方式來建造,而且還親自動手,一起興建。

  ※   ※   ※

在一片歡喜心情中,「莊主」從夢中醒了過來。
早餐時,他跟老師父說:「師父,我昨天晚上有夢見一千兩百年前的你呢!」接著,把夢裡的故事說了一遍。
講完了夢,他說:「師父,這個夢是真的嗎?」
師父說:「連昨天發生的事,都已經不是真的了,何況是夢!」
「那麼,這個故事要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出家修行,飲食(金錢)男女(情慾)是非常難排除的,一旦被貪所染,那就反著走了!」
居士問師父:「夢裡面,沒有說清楚,持律上座們出走以後,僧團會受到什麼影響?還有公主會怎樣?但是我好奇的是,這樣的出走,會不會傷害到留下來的人呢?」
師父沒有正答,只說:「幸好,德不孤,必有鄰,遇到了善人,收留這群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一楼所引相似的内容,在该大德的讲义中并不少见,比如:

【《宝炬陀罗尼》云:(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除疑度脱诸暴流,信能表喻妙乐城。信无浊秽令心净,能令离慢是敬本,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   

先说「信」的功德。「信」的内涵是净心为性,如果我们并没有产生真正仰望的心,不照着去做的话,产生不了效果的,所以一开头一定先说它的功德。就像我们相信三宝,怎么会相信的呢?因为了解佛有无边的功德,而佛的功德是由于法,如法去做的是僧,我相信了这些,才会产生羡慕之心,所以要先讲这个好处。同样的现在讲信,信有什么好处呢?「信为前行如母生」,信是根本,就像我们任何一个人一定从母体出生,根本如果没有,后面就不必谈了。所以学佛第一个根本是从信出生的。出生了以后要守护,譬如刚出生的小鸟,如果母鸟不管牠,那么小鸟非死不可。我们人乃至于一切生命,生出来以后不管他是不行的,不但要守护还要使他增长。同样地,所有一切佛法的功德都是从信而产生的。   

反之,对于信最大的伤害,或者说能够障碍生信,使我们进不来的是什么呢?疑,怀疑。疑有两种:一种是跟净信相对的疑。现在这里指的是这种疑,这是个恶法。另外一种疑,譬如说我们想要理解,在没有清楚之前,想要追究到底,虽然我相信但又的确不太清楚,所以要把它弄清楚。这两种疑不太一样,前面这个疑是一种恶法,一定要靠净信心才能拿掉,没有其它的方法。我们通常会坚持:「你要说得有道理我才相信!」这种话根本是错误的,但是我们还振振有词。这种疑要拿掉,拿掉了以后才能够生信。「信为欲依,欲为勤依」,有了信心以后才愿意去做,而且会勤恳地努力去做,这个勤就是佛法里的精进。
发表于 2016-7-21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肠金 发表于 2016-7-21 10:04
跟一楼所引相似的内容,在该大德的讲义中并不少见,比如:

【《宝炬陀罗尼》云:(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 ...

請問
對一個初學者(普通下士),連因果 有來世都不相信或不知道,您要如何引導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新手,对他们说来世之类肯定没用。我的建议是先思考人的价值,人类和动物有什么本质不同等等,引导对方激发内心的潜力。具体激发的方式,就是思维利他的好处,自私的坏处等等,这其实就是暇满的通俗版啦。如果对方能够逐步深入思维人的价值,那么会触及内心的潜能,在认识内心的情况下,才逐步谈得上前后世、业果。菩提心等等。
实际上,整个过程就是道次第。
发表于 2016-7-2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肠金 发表于 2016-7-21 10:58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新手,对他们说来世之类肯定没用。我的建议是先思考人的价值,人类和动物有什么本质不同 ...

所以您是用思維方式來引導初學者,即使是隱晦法與極隱晦法也讓初學者去思維後產生信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隐晦法是可以通过逻辑思维证实的,极隐晦法当然要靠圣言量,可是对圣言量的成立,还是依靠逻辑思维。
所以,无论对隐晦法还是极隐晦法,产生信心都需要思维。
发表于 2016-7-21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肠金 发表于 2016-7-21 12:44
隐晦法是可以通过逻辑思维证实的,极隐晦法当然要靠圣言量,可是对圣言量的成立,还是依靠逻辑思维。
所以 ...

所以您大至上是偏於解信行證的次第,有基本的了解再去信而後行修證悟
佛法上有將眾生根器分為
法行人
信行人
不同種生根器用不同方式引導,大部分眾生是以信解行證方式進入的,因為經典是如此說的
佛海大海為信能入
當然你可以解釋為是經過理解後產生信,但這不適合所有眾生進入佛法大海的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可能吧,有的信众在没有思维的情况下也可以接受佛法。
不过,从现状上看,没有理由的信和有理由的信,二者对内心的冲击力是无法相比的。
发表于 2016-7-21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肠金 发表于 2016-7-21 12:44
隐晦法是可以通过逻辑思维证实的,极隐晦法当然要靠圣言量,可是对圣言量的成立,还是依靠逻辑思维。
所以 ...

这个论坛上,或者汉地的佛教圈中,有人是先用逻辑思维成立了“圣言量”,然后再皈依的吗?
说实话,这种人也许一个都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论里面说的很清楚,形成皈依必须具备两个因。这两个因要成立,很难设想没有逻辑思维的参与。
当然,形式上的皈依,那就不好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10:49 , Processed in 0.03486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