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学道

南传发菩提心的四缘、四因、四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0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察就观察 于 2016-2-10 18:40 编辑
erake 发表于 2016-2-10 18:16
我想您搞错了吧。
本生故事中,释迦牟尼成佛前轮回是被称作菩萨的啊,南传并不认可《法华经》回小向大之 ...

南传把释迦佛前世称为菩萨,是陶匠发愿的时候开始,还是从弗沙佛前发菩提心是开始?还是从燃灯佛授记的时候开始???您能解释一下吗?
南传其实很复杂,因为有声闻缘觉道也有菩萨道,如果按照阿底峡尊者的划分,其实北传和南传都有小乘和大乘,因为根据菩提心来作为标准的话,北传照样和南传都有发菩提心和没有发菩提心的情况,这样的划分简单明了,而且有教理作为依据,如果纯粹按照上座部的分法,那么菩萨道就算作菩萨,这样根本无法解释修行大乘或者金刚乘反而堕落进入小乘的情况,尤其是舍利子尊者行菩萨道却还是堕落回声闻的情况,只要行菩萨道的时候退失菩提心,舍利子尊者照样堕落回声闻罗汉,而不是因为他行的是菩萨道就算他还是菩萨
发表于 2016-2-10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说的有道理,为啥上座部的理论没法解释北传的理论呢?不通!
发表于 2016-2-10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erake 发表于 2016-2-10 18:35
您何必纠结于何时算是凡、何时算是圣,这与讨论的中心没有什么关系啊。何时成为菩萨重要么?各自标准不同奇 ...

您还是没有看完我怎么说的,大小乘的教理划分是按照见。修。行。果等方面,您现在按照菩萨道和果这个方面来论证南传不应该算作小乘,不是挂一漏万吗?
发表于 2016-2-10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erake 发表于 2016-2-10 18:21
我的意思是,既然南传有菩萨道,可以成佛道,统称为小乘似乎也不太合适。

噢,我并不是具体对您的回复。是的,如果南传有菩萨道、可以成佛道(对此我没啥研究),笼统称为小乘似乎不合理。同意。
发表于 2016-2-10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上座部理论有义务解释"修行大乘或者金刚乘反而堕落进入小乘的情况,尤其是舍利子尊者行菩萨道却还是堕落回声闻的情况",否则他们说的菩萨道是挂一漏万的。
发表于 2016-2-10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erake 发表于 2016-2-10 18:44
是啊,上座部理论有义务解释"修行大乘或者金刚乘反而堕落进入小乘的情况,尤其是舍利子尊者行菩萨道却还是堕 ...

这样跟您说吧。。。您现在的理论依据无非是南传因为有菩萨道所以应该不能按小乘来判定,是不是这个意思
发表于 2016-2-10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觉得他们的菩萨道是不正确的?依此无法成佛果?
发表于 2016-2-10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按照阿底峡尊者和宗喀巴大师的观点,大小乘根本不是这样判定的,这就是我们的分歧
发表于 2016-2-10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佛之道未必是大乘?
发表于 2016-2-10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erake 发表于 2016-2-10 18:53
成佛之道未必是大乘?

唉,,,,看来您的依据和阿底峡尊者的某位弟子是一样的,他认为只要是菩萨道那么修行菩萨道的人一定是成佛的,,,但是阿底峡尊者却不这么认为,您可以查查阿底峡尊者和弟子谈某位修行喜金刚却堕落入小乘灭定的故事,大小乘的划分主要是菩提心的有无,不然很难解释很多大乘修行人反而堕落的问题,,,,,
这样吧,还是拿舍利子尊者作为例子,为什么他行菩萨道在退失菩提心就堕落回声闻罗汉了呢???您解释一下如何?
发表于 2016-2-10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我不懂这些复杂的理论,我只懂一些简单的逻辑。
我只想得出两种可能:
1.依南传菩萨道不可能成佛
2.依南传菩萨道可以成佛
前面一种可能,我不懂,不敢妄说;后面一种可能,我觉得成佛之道,不可以称为“小乘”。
发表于 2016-2-10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erake 发表于 2016-2-10 19:03
不好意思,我不懂这些复杂的理论,我只懂一些简单的逻辑。
我只想得出两种可能:
1.依南传菩萨道不可能成 ...

这就是秀才讲经,笑死老僧,也就是达摩祖师说的,若不见性,说的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
从南传菩萨道对于菩萨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所说的菩萨标准,基本上别说北传这些高僧大德,连释迦佛在修道的圣位菩萨阶段也不算做南传的菩萨道菩萨,因为释迦佛修道阶段也在旁生中转世过,在天人中转世过,也转世过女人,这些时候,南传菩萨道根本不会把他老人家当作菩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一定按照授记开始算菩萨,那么燃灯佛授记到成佛这么长的本生事迹算什么?这里面可是有转世为象王、鹿王等等旁生的情况,,,,按照南传菩萨道,,,这些释迦佛的旁生转世算什么???那好,如果不从燃灯佛授记开始起算,那什么时候算???迦叶佛的时候起算????
发表于 2016-2-10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rake 于 2016-2-10 19:18 编辑

所以您的意思是,南传菩萨道自相矛盾,无法依此成佛,对吧。实际上我们的分歧在于,您敢于这样说,我承认看不出自相矛盾(菩萨定义从凡到圣相差很多,并不奇怪),也不敢妄断。
发表于 2016-2-10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传菩萨道思想比较


  三、对菩萨的理解不同

  只要我们翻阅北传大乘经典,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菩萨的名号及故事,比如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等,多不胜数。

  所有这些菩萨,又可以分为因地菩萨与果地菩萨两种。因地菩萨是指从初发菩提心始,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功行圆满方证佛位的菩萨,如弥勒菩萨、地藏菩萨等是;果地菩萨谓于无量劫前已证佛果,然而为了广度众生、助佛教化,倒驾慈航,再现为菩萨身,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是。

  对于菩萨所修证的次第,北传诸经论中又分为四十位、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六位、五十七位等各种菩萨修证阶位说,其中又以“五十二位说”最为普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于此诸阶位菩萨中,前四十阶位称为“生死身菩萨”,即凡夫菩萨;初地欢喜地(或谓八地)以上的菩萨称为“法性身菩萨”,即圣者菩萨;妙觉菩萨即是佛位。

  在南传佛教经典中,通常只提到两位菩萨,一位是尚未成就佛果前的释迦牟尼,另一位则是美德亚(Metteyya,弥勒)菩萨。在斯里兰卡写成的《未来种姓》一书中曾提到有十个人被佛陀授记为菩萨,但此书是后人作品,不属于巴利圣典。

  南传经论只提到菩萨可分为慧者菩萨、信者菩萨、精进者菩萨三种,并没有不同阶位的分别;尽管菩萨的确是伟大的智者,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阶级的差别

  同时,虽然菩萨已经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观智要比阿拉汉圣者强得多,但在证悟佛果之前还是一位凡夫,因为菩萨的圣道智必须和一切知智同时生起。在证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巴拉密还未成熟到足以证悟道智与果智。未证得圣道的人都还是凡夫,即使其修行达到行舍智亦然。

  悉达多菩萨在身为释迦族太子时,曾在王宫中享受感官欲乐达十三年以上,而欲乐的享受乃是凡夫的行为。在《中部·圣求经》(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经·罗摩经》)中,佛陀自述其在觉悟之前是一个受缚于生、老、病、死、忧愁与污秽中的迷途众生。不仅悉达多菩萨如此,每一位菩萨皆相同。当悉达多菩萨出家之后,为了寻求出世间的至理,曾追随过当时的习定隐士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处学习,证得无所有处定。随后又跟随优陀迦·罗摩子仙人学习,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然而,一位圣者是不可能追随外道修习解脱之道的。在菩萨证悟无上全自觉之前,又曾以六年的时间修习极端的苦行。然而,圣者已经断除了戒禁取,不可能再修行八圣道以外的邪道法。因为当时菩萨还是凡夫,所以自然就还会有这些凡夫的行为。

  四、行菩萨道的条件不同

  根据北传经论,要修行菩萨道,首先必须发菩提心。菩提心全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心。菩提心是行菩萨道的根本;唯有发心,才能修习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趣向于无上菩提之目的。菩萨发心,以大悲为根本,以希求无上菩提,希求利乐一切有情为行相。

  对于发菩提心的因缘,世亲菩萨在《发菩提心论》中指出必须具足十种胜德方能发心;《大集经·不可说菩萨品》中又列举成就十六法才能发菩提心;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更说菩萨由于具足四缘、四因、四力而能发菩提心。

  在《显扬圣教论》中提到两种发菩提心,第一种为“世俗发心”,即发心者可于一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心而发誓愿;第二种是地上菩萨的“证法性发心”。修行者初发菩提心,即名趣入无上菩提,预在大乘诸菩萨数。

  许多北传经典中说只要一发菩提心,即远远超过了阿罗汉和辟支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说:发菩提心成就无量功德,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相同,因为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诸佛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在《大般若经》卷三六四中甚至说:假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趣声闻、辟支地,其所获福,比之于一位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菩萨摩诃萨所获福聚,百千俱胝那庾多分亦不及一。

  在北传佛教,一位修菩萨道行者除了发菩提心之外,还必须受菩萨戒。因为菩萨戒“是诸佛之本原,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梵网经),是众生之所以能成佛的根本原因。菩萨戒与具足戒等声闻戒不同,它能涵盖却又超胜于一切诸戒。在受戒对象方面,除了人之外,一切天、畜生、变化人等,但能解法师语者,尽受得戒。同时,菩萨戒不仅须“尽形寿受持”,尚须“尽未来际,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

  目前流传于汉地的菩萨戒法基本源自六种经典,即:《梵网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菩萨地持经》《菩萨善戒经》和《优婆塞戒经》;其中又以出自《梵网经》的菩萨戒法最为普遍,为历代僧人所重视和传授。在汉地所传授的“三坛大戒”中,即要求受过沙弥戒、比丘戒之后的出家众须进受菩萨戒,而成为菩萨道行者。

  如果说北传佛教要行菩萨道的条件是发菩提心和受菩萨戒的话,那么,在南传佛教要成为一位菩萨的条件就是被佛陀授记为“菩萨”。修行者被授记为菩萨又必须同时具备生为男人、遇见在世的佛陀、圣德成就等八项条件。唯有具足八项条件,所发的至上愿(菩提心)才能生效;唯有在至上愿生起之后,才肯定将于未来成佛,一切决不退转,此时才被称为“菩萨”。菩萨之所以超越声闻阿拉汉,是因为一切即将被授记为菩萨的人完全有能力通过聆听一尊佛陀开示一首四行偈而证悟阿拉汉果,连同六神通及四无碍解智。

  在《法句经注》和《胜者庄严复注》中说到,当佛陀从三十三天讲完《阿毗达摩》回到人间时,显现“自天下降神变”,范围上至有顶天,下至阿鼻地狱,四面八方远至无边世界,凡见到佛陀威神力之人没有一个不因此而发愿成佛。虽然发愿成佛之人不计其数,但其中信心、智能、愿力与精进力弱的人,都可能因为必须生生世世不可间断、不惜牺牲性命地实践巴拉密而退缩不前了,唯有坚忍不拔地圆满巴拉密才能成就无上佛果。

  所以,单凭向往或发愿并不能证悟一切知智,即使得到授记也不能产生佛果功德,菩萨还必须圆满巴拉密。比如迭瓦达答(Devadatta,提婆达多)在过去世曾与我们的菩萨一起发愿修菩萨道,但在之后的另一世里为了一个金碗而怀恨菩萨,此瞋恨心令他乖离了菩萨道,后来也被佛陀授记最终将成为独觉佛(辟支佛)。

  所以说:佛陀出世是极为稀有难得的,要成为菩萨也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五、对三乘的解释不同

  北传经论把佛陀所说的教法分为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其中,声闻、缘觉二乘被称为“小乘”(有时缘觉乘也称为“中乘”),以其唯自利自度,无利他之心故;菩萨乘称为“大乘”,以其能运载无量众生至菩提彼岸故。小乘乃佛对钝根劣慧之人所说,大乘为佛对上根利智之人所说。

  于《法华经·方便品》、《华严经·明难品》、《胜鬘经·一乘章》中,又立“一佛乘”(又称“佛乘”“一乘究竟教”),为大乘最高教义,谓三乘教法乃佛针对众生不同根基方便而设,三乘将究竟导归一乘。所以在《法华经》中喻二乘之涅槃乃如来方便权现之化城,并非真实;甚至说佛曾为摩诃迦叶等大阿罗汉授记,于未来世当得作佛。不过,大乘唯识学派护法一系亦有持“种姓说”者,认为有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等。

  南传佛教把菩提或觉悟分为三种:全自觉或三马三菩提(sammàsambodhi)、独觉菩提(paccekabodhi)、声闻菩提或弟子菩提(sàvakabodhi)。修行者可以随自己的意愿修习至证悟三种菩提的任何一种。

  此三类觉者皆证悟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皆成为阿拉汉,在证悟涅槃或解脱方面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佛陀除了证悟阿拉汉道智之外,还证得了唯有诸佛才能具足的“一切知智”,能明了一切值得了解的事情,并能断除过去世的习气。在三类觉者中,一切知的佛陀称为“济渡者”,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并教导他人;独觉佛只是“自渡者”,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但无能力教导他人;弟子称为“受渡者”他们必须受到佛陀之助才能觉悟。

  第一、佛陀,因为他已经证悟了佛果;

  第二、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未来将成为独觉佛或声闻弟子的人,因为他们肯定只会如佛陀所授记的那样;

  第三、已经证悟任何一种道果的人也不能证悟佛果。

  在证悟道果之前,修行者可以选择解脱道或菩萨道。但在证悟任何一种道果之后,声闻无法改作菩萨,因为佛陀所开示之道是“正性决定”(sammatta-niyàma,即固定的法则)。比如一位修行者证悟初果之后,最多将经过七番生死即证入涅槃,他们不可能再用无量劫的时间来圆满巴拉密。证悟道果必然导向涅槃,不再退为较低圣位或凡夫;阿拉汉阶段是最后的阶段,阿拉汉死后趣般涅槃,这是“正性决定”。正如佛陀说阿拉汉“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阿拉汉死后不会再投生,否则佛陀和阿拉汉所说的话就是虚假的话。但是佛陀和阿拉汉是不可能说妄语的,他们已经彻底灭除了造成未来生死的一切烦恼和业力,不再生死轮回,这是“正性决定”。因此,包括佛陀在内的所有阿拉汉都不会再生。

  根据北传经论,菩萨乘之所以称为“大乘”,即用大车来比喻此乘能将无量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载至涅槃彼岸。菩萨乘与二乘行人的最大区别是菩萨具备“自行化他,以诸佛道成就众生”的菩提道心。

  于《金刚经》中说,菩萨应当发起如此的菩提心:所有一切有情之类,皆当令趣入无余依涅槃而灭度之。特别是证得法性生身的圣者菩萨,由于已证无生法忍,舍弃了三界生死之身,受不生不死、不可思议变易之身,能随本愿力,随所应度而度脱众生。

  据《法华经·普门品》、《楞严经·耳根圆通章》等记载,观世音菩萨由于历劫修持,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成就两种殊胜: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所以能随众生不同根性,示现上至诸佛、缘觉,下至鬼神禽兽的三十二应化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多次提及地藏菩萨过去曾发下大愿:尽未来际不可称计劫数,为应有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众生度尽,方成佛道。同时,地藏菩萨也从久远劫来,以不可思议神力,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化度百千万亿人,永离生死,至涅槃乐。

  在大乘教区,菩萨能够化度一切众生的弘大行愿,已成为每一位学佛者心目中崇高的理想和不争的信仰。

  根据南传佛教,包括佛陀、阿拉汉在内的一切圣凡众生都不能违背因果律。一位修行者唯有在证悟阿拉汉道智时,才能彻底地毁灭导致轮回再生的无明、贪爱和一切或善或恶的业。因为菩萨为了追求无上的佛果,而在授记的那一生中即放弃了证悟阿拉汉果的机会,所以在其后漫长的修行过程中,必定还要随着所造作的善恶业而数数轮回再生,直到他证悟无上佛果。业因成熟必定要受果报,这是不变的法则。在本生故事中,我们的菩萨既转生为天神、人,也经常转生为畜生,甚至还会堕落地狱受苦(如德米亚王子的前两生)。

  当然,具足巴拉密的菩萨有时也会选择“决意死”(adhimutti-mara?a),即在他希望的时间死亡。菩萨因为大善业而可能时常投生天界,在长寿极乐的天界中很难有实践巴拉密的机会,为了不浪费时间,所以有时会选择“决意死”,投生到人间继续修积巴拉密。

  根据南传经论,菩萨只是在忘我地帮助和利益众生,但并不曾救度任何人,我们不能把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说成是救度。在大量的本生故事中,我们的菩萨只是在圆满巴拉密而已,比如在萨埵那饲虎本生,那几只老虎吃了王子的肉之后,并不因此而解脱生死;在维山达拉王子本生中,那些婆罗门并不因为得到了王子的布施而证悟涅槃。

  (以上参阅帕奥禅师《菩提资粮》、《如实知见》,台湾《佛光大辞典》、正果法师《佛教基本知识》、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等,及北传相关经典)
http://fo.sina.com.cn/intro/basic/2013-11-11/101714185.shtml
发表于 2016-2-10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传菩萨道相比北传菩萨道的菩萨标准,要苛刻的多,,,,所以从性质上来说,南传菩萨道不完整,因为无法解释释迦佛在发菩提心到修道的最后一地之间阶段的身份问题,如果按照有菩萨道就算大乘,那和阿底峡尊者的判定完全是不同的,而且会很难解释很多大乘和金刚乘修行人明明修的是大乘菩萨道,反而堕落进入小乘的问题,既然您这么懂逻辑,您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03:24 , Processed in 0.03503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