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学道

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把贪嗔痴的对境供养掉的法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0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清月现 发表于 2015-10-20 10:30
随喜赞叹。但是境界不高的人,比如我,还是要尊重缘起和因果,避免供一些不太好的,比如带刺的花,空碗等… ...

末学也只是想想了,或许就供养这个法行也可以写一部道次第,不知道有没有大德开示过呢
发表于 2015-10-20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估计你是看到街上的丰乳肥臀美女黑丝之类的,我认为可以观想为天女供养吧,先观空,然后加持再供养
发表于 2015-10-21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2014年5月30日
法王噶玛巴2014年欧洲弘法行:大手印禅修
时间:2014年5月30日上午
地点:德国,纽博格林赛道(Nürburgring),Bitburger Event-Center

。。。。。。。。
第二部分:大手印教授

■佛法,是为了消除生命中最大、最根本的痛苦

很多人觉得藏传佛教好神秘,似乎具有神奇的力量,当生活中遇到的任何痛苦时,彷佛都可藉由修习藏传佛教来消除;尤其听到「大手印」教法时,更会觉得很好奇,兴奋,觉得这是很特殊、特别的事物。

但我觉得,想藉此消除一切痛苦,譬如说寄望透过佛法,让病者痊愈,或让生意谷底翻身等,这种观念其实并不正确。

修持佛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除生命中「所有」的磨难和痛苦,实际上这也是无法做到的。修持佛法的目的,是用以消除我们生命中最大、最根本的痛苦,也就是「内心的烦恼」。

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健康、财富、成功等等,即使万般在手,常常内心仍是充满空虚、倍感寂寞,总是难以开心,这种内心的空虚寂寞,是一种心的疾病、辛苦,而这种「病苦」,就是能够以佛法能去克服和消除的。

当然,若有人具备非常大的修持力量,因为行者的修持力、心的力量开展,也可能解决例如身体疾病或生活中各种琐碎问题,但我觉得那是很困难做到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修持佛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改变自心,让我们的心得以平静,而那些例如「身体健康、财富」等等,都只是附带的好处。事实上,若达到核心目的时,附带的那些健康、财富,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压抑情绪,不是修行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心中过于痛苦时,就以修行来压抑等等,这些也都是对于「修行」的误解。

「压抑」并是不正确的修行方式。作为修行人,也还是会有生气、嫉妒等情绪,会有贪心等等烦恼生起的。

但旁人会说:「你都是修行人了,怎么还会生气呢?」,这种问法,就如同认为「修行人不可以生气」一样,让行者也会因此有「必须压抑」的感觉,觉得 「我不应该生气,不可以烦恼」,并对于「自己还是有烦恼」的状态,觉得很不好意思,或者觉得不可告人,只好装模作样,结果外在看起来很平静,内心却充满烦恼。

这种想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而且久而久之,是会憋出病来的,哪天暴发出来时,是会一发不可收拾的。因此,修行并非硬生生地去压制住情绪,那样是没有用的。

我个人有一个经验分享。由于我被认证为噶玛巴,大家都会想说,我是噶玛巴,觉得我好像是佛、是神,因此应该完全没有情绪、烦恼,因此如果哪一天我生 气的话,他们大概会吓坏的,甚至还可能自我解释说:「喔!噶玛巴其实不是真的生气,只是示现给我们看而已,只是装装样子、装得很生气而已。」

以我自身为例,我觉得其实大家都一样,很多人都对于我们修行人有所期待,觉得我们一开始修行,好像立刻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很好的修行者了,但事实上,修行没有这么简单,是需要时间的。

■练习和「烦恼」做朋友

以我自己来说,是如何跟烦恼相处、处理烦恼的呢?我其实也花了很多时间,例如「嗔恨」,我花了五、六年时间,学习如何去和情绪、和嗔恨沟通,学习认 识自己的情绪,我发觉,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其实根本不认识自己的情绪,因为不认识,所以觉得烦恼很可怕,像是个强盗一样。

而「修行」,就是「练习和烦恼做朋友」。逐渐地,就不再需要压抑情绪,而是自然而然地、甚至是很欢喜地就能控制住情绪,处理你的烦恼了,这时,你已经和「烦恼」成为朋友了。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这才是「修行」。

这里说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严重的婆媳问题,媳妇终于忍不下去,但又很爱先生,无法开口说要离婚,因此就对婆婆起了杀意,而跑去找一个医生讨论,希望医生给一些毒药,把婆婆毒死。

医生建议,若用药立刻将婆婆毒死,很容易就被发现,不如将药慢慢加在饭中,用一年的时间,慢慢毒死比较安全。但医生还给了一个条件,要这位太太一定要做到,就是往后必须对婆婆很好,随时面带微笑,而且言听计从,这样婆婆才不会起疑心,医生说,「不然,我们都会有危险。」

之后,这位媳妇就每天放一点药在婆婆的饭中,也真的按照医生所要求,不再像之前摆出臭脸,而是和颜悦色、面带微笑的去和婆婆相处沟通,刚开始确实是假装的,但随着时间过去,关系真的改善了,婆婆也开始对她很好。

这时候她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很喜欢婆婆,一点也不想杀害她了,因此赶紧跑去找医生问道:「我不想杀害婆婆了,但怎么办?之前我放了这么久毒药,怎么办呀?」

只见医生微笑地说,「那根本不是毒药,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药,所以不要担心,她不会死的!」。

由此故事,我们知道,人与人的关系,确实是能改善的。总之,我们要学习去控制、去认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心,做到之后,就能对治烦恼。光靠压抑是行不通的,要学习、认识何谓「烦恼」。

■戒、定、慧三学

修持,主要就是「戒」、「定」、「慧」三学的修持,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修持不包括于这三学当中。

一,    戒学:就是正确取舍之道

首先谈到「戒」学时,要先了解,我们人类具有分辨善恶、懂得取舍的智慧或道德观。而取舍方面,也分为「暂时和究竟」两种,也就是「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安乐」。

例如谈到环境生态、大自然时,若只为求眼前的快乐、安乐,很多时候我们就会变得短视近利,而未考虑到未来的生生世世,因此犯下很多过错,严重的破坏了大自然,这就是在「暂时眼前利益」和「长远安乐」之间,未能做出正确取舍,会产生的问题。

因此对于我们所在的、唯一的这个地球,若要为了后代的子子孙孙着想的话,我们就不应该只将她视为一种消费品,而应视为养育我们的母亲一般,去爱护她,而不是再无止尽地消费、使用她。

很多时候,问题不仅是我们错误地取舍,更是因为我们过于自私自利,总想到自己,没有分清楚「自利」和「他利」两者,而造成很大问题。

举例来说,为了个人利益,可能因此轻视或忽视其他人利益等,若扩大范围来举例,某个国家为己国之利而伤害到其他国家,让其他国家失去和平安乐,或种族、宗教之间的争执等等。

而以不同物种来说,人类由于太过重视人类一己的利益,因而破坏了其他生命、物种的栖息地、环境,甚至直接夺取她们的生命等,对其他物种造成巨大的伤害。

因此三学当中的「戒律」就格外重要,因为「戒律」的目的,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取舍」,在戒律方面尽力去遵守、如法地去「发心」和行持「行为」。扼要来说,「戒学」就是「正确取舍」。

二,定学:少了它,修行就不会进步

接着三学当中的第二个,「定学」,意指「禅定」、「禅修三摩地」的学处。我们很多修行人有时会无法进步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定学」。

举例来说,「止」的禅修。是将我们的心力,专注于一个焦点上,现在我们心力、注意力的焦点总是在向外、不清晰、散乱的状况中,「止」的禅修是让我们的心能专注在一个焦点、一个所缘境上,变得非常清晰而有力量,这就是「止」的禅修。

■修「止」,现在是最坏的、也是最好的时代

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当中,若有时间作止的禅修,或许是很好机会,但也可能很难去修,为何说这「现在(二十一世纪)是修「止」的禅修的最糟情况」呢?因 为各种娱乐、让我们散乱的因素,实在太多了,譬如网络、智能型手机等等,都可说是让我们散乱的因缘,因此许多人说,在二十一世纪,是不大可能做到「止」的 禅修的,太困难了,机会大概是零。

为何如此说?因为修「止」的首要条件,就是「安住在寂静处」,对初学者而言,外在条件对他来讲是重要的,他必须先要到清净、寂静之地,再进一步去练习让心得到寂静之法,但以现况而言,要找到这样的寂静地,相对是困难的。

但是换个角度而言,二十一世纪也可以说是修止最好的时代,因为二十一世纪中,我们每人的生命都非常繁忙,生活中不论是工作或家庭的各种压力,也确实种繁多,很难让心静下来,但相对也因此更需要让心平静,这是二十一世纪的情况。

因此我们要做「止」的禅修时,例如大手印止的禅修,不一定要到寂静处,而是在生活中各种情况中,不论行走或坐时,二六之时(一天二十四小时)中,都可以作止的禅修,这就是「大手印」的禅修教导我们的。

三,慧学:直接解除烦恼的方法

■大手印,就是无造作的将心放松

曾经有人问第三世法王噶玛巴说:「有没有不靠禅修就能成佛的口诀呢?可否请法王教导我?」这位弟子这样问,但其实这问题有点过份喔,不禅修就能成佛?怎么可能呢?不会有这样的方法的。

但第三世法王却说:「确实有『不用禅修就能成佛』的口诀,但告诉你也对你没用,因为就算我告诉你不用修的方式,你仍会刻意地想去修。譬如当我说『请你放松、自然安住在自心当中」,你不可能会这样做,仍会想要去『做』些什么,因此是不可能有用的。』

因此所谓的「大手印禅修」,就是一种「无修」,不需要禅修、造作,但有时这样一讲,反而很难理解,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人总是想「做」些什么。

我们都知道,人的心如同猴子一般,总是习惯于这种去造作,想去做什么、想分析什么,总是停不下来,而带来很多麻烦。

因此就算老师告诉你一个法门,说这法门就是「放松」、「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跟你自己在一起就好」,但弟子一听,仍会觉得无法因此放松,因为我们太习惯于「不放松」,总是想要做些什么。若听到「什么都不用作」,反而会觉得不太放心,觉得这教法太简单了。

因此,为什么这种禅修很困难?就是因为它太简单、太容易了,我们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因此,当我们谈到「大手印」的修持时,就是改变我们平常的习惯、那些「总是想做些什么、想些什么」的造作习惯,而去进入一种不造作的、自然的安住状态,这就是「大手印」的禅修。

■禅修,就是「回到自然的状态」

修「止」的禅修时,方法是很多的,例如专注在自己呼吸上。很多人都喜欢这个方法,为什么呢?因为「呼吸」是很自然、平常就在做的事情,由于如此普通、平常,因此若能安住于此,本身就具有意义,代表「禅修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另外一件事情,而就是回到自然的状态」。

但是有些人在做呼吸禅修时,会太刻意,一心想着「喔!我在禅修」,结果连平常的呼吸也变得故意,太用力了,他们真的忘了,平常随时都在呼吸,因此就继续放轻松安住、专注在自然的呼吸上,仅仅是觉知着你的呼吸就好。

但我们却会想得太多,想说要用力呼吸等等,就好像打针一样,越是说不痛不痛,就会觉得越痛。

或许佛陀不要告诉我们「要放松」还好,越说「放松」,我们就越紧绷,或许说「不要放松!」,我们反而会放松。有时光是听到「放松」,反而会让我们更加紧绷、有压力,或许未来不再用「放松」两字。

还有我们都有「妄念」,当我们想专注在念头上、想安住在一个妄念上时,会觉得很困难,因为第二个妄念立刻出现,让我们无法安住在第一个上,搞乱了,心中还因此有些罪恶感。
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担心,当出现任何妄念时,就觉知着那个妄念,即使无法长久觉知在那个妄念上,也没有关系,就让妄念一个一个出现,觉知妄念的这种来来去去,就可以了。
发表于 2015-10-21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妄念生起时,单纯觉知它,妄念就会失去力量

同理,当我们谈到「止」和「观」的禅修时,两者之间是有次序性、因果关系的,这次序是不能混淆的。修持大手印禅修时,也会谈到「止观双运」,经典中 会看到何谓「止」和「观」的各种解释,此处就不多说,仅以实际修持面来分享,譬如经典上讲得非常复杂,止有哪些禅修标准等等,那些我们就不多说。

要如何去修持「止观双运」?举例而言,当你生起妄念、生起嗔心时,对于这些念头,我们不必过于恐惧、不需刻意排除;同样的,也不需要去跟随或随之起舞。这里我们要看妄念的本质、自然状况是什么,心就觉知着这个念头,安住在本然状态中。

总之在念头生起的过程中,「觉知」至为关键,要去看着、觉照着这个妄念的本质。

但此时会谈到「妄念的本质」,此时不需要去分析「妄念的本质是什么?」,只要很直接、直观的觉知着,不需要刻意去分析是否为空性等,就只是看着。

若能做到,任何妄念烦恼都会因此失去力量、如同失去靠山一般。如果妄念真有其实质,当然难以处理,但当你觉知它后,妄念就如同一个无凭无据的说谎者一般,就会变得越讲越无力、越讲越小声,慢慢地自己不见了。

因此,当我们产生负面情绪时,不需要感到恐惧或紧张,只需单纯看着它,觉知着它生起的过程和状态,此时这个负面情绪就会变得像是个说谎者一样,因为被看穿了,你的负面情绪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就不再有力量,变得微弱。

当然我们还做不到「根除烦恼」,但当我们试图降伏负面情绪时,这种觉知会发挥很大作用。因此当大手印谈到「止观双运」修持时,当你安住心的本质中,同时觉知着,在心很平静中认识到妄念的本质,就是「止观双运」。

以上是谈到「戒定慧三学」的第三个「慧学」,也就是帮助我们根除烦恼、直接对治烦恼的方法,也就是「智慧」。

「智慧」不仅是一种理论和哲学,而是一种可以亲身体验,且必须经过实际经验而体会到的情况,这才是此处所谈的「智慧」。

■证悟大手印,需具备弟子的虔敬和上师的大悲

总之讲到「大手印」,在座大部分都是第十六世法王弟子,也亲近过很多噶举上师,包括很多我所恭敬的上师们,你们也是他们的弟子,我不需要一一说出他 们的名字,因此,你们可能比我还资深呢,我若在此装模作样的说着「大手印」,可能也不大好看,但因为课程上有此安排,因此我也在此分享了。

总之,所谓「大手印的证悟」,如同刚刚所谈,我们一般在世俗上,会努力做很多研究、分析等工作,但「大手印」很难藉由这些世俗途径来得到,大手印的证悟,必须具备「弟子的虔诚心」和「上师的大悲心」,才有可能成就。

下午有「八十四大成就者」的灌顶,这些大成就者们同样是具足了上师的大悲及弟子的虔诚,而以此得到成就。

但当我们在谈到藏传佛教的「上师」时,有时会讲得过于严厉,让人有点恐惧,感到有压力,不论是上师给的压力或自己想的,总之会有一些误解,觉得上师过于严厉,而让弟子心生恐惧。

■「上师」是最好的朋友,是自己心灵的一部分

其实「上师」就是「善知识」,是你可以非常亲近,并完全寄托的那种朋友,不是酒肉朋友,而是向善的、法上的朋友,而密乘上的指的「上师」,更是弟子百分百可以相信、寄托的挚友,我们在修持密乘、依止上师时,应该秉持这种观念,而不是对上师感到恐惧和害怕。

历史上有很多师徒关系的典范。在过去年代中,师徒关系非常亲近,每天会有一些佛法上的讨论,弟子会向上师报告修持状况,师徒之间是共同处理烦恼的关 系,并不是上师高高在上、命令弟子要做这做那,要发誓等等,这样的师徒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此时的「上师」就有点类似你的一部分,不再是另外一人,而已经化 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了,我觉得这样的关系是很好且很重要的。

现在的师徒关系则会有一些问题,首先,上师不知在何处,距离很远,可能上师在亚洲、弟子在欧洲等;但讲回来,有时候,「外在的距离」并非重点,关键是「内心不能有距离」,不然即使身体在一起、心灵很遥远的话,也是毫无用处的。

师徒之间,不应该建立在一种压力、恐惧上,或想得过于复杂,师徒关系并不复杂。先讲至此,之后要给予四加行简轨的口传。

。。。。。。。。
发表于 2015-10-21 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道 发表于 2015-10-18 20:31
想了一下,可能末学表达有误,境界本身不应该说清净与否,关键还是前面师兄说的,心被污染了,应该以心来 ...

外境可以作意供養,煩惱本身已經是心念,你作意供養的時候可能已經不存在了吧。

貪著的對境作意供養容易理解,就是把你心所戀著的人事物供養出去。
瞋恨的對境也可以如此,不見得穢惡的東西才會讓人瞋恨,好比說你對某人很恨,那個人不見得醜惡,只是對你不好,或者你愛他愛不到。在這邊供養的主要意義在捨,捨掉這個東西之後,也就平息了貪嗔。一般說來我們對空碗不會產生嗔心,但如果剛好你生嗔的對境不是適合供養的物品,那你用意念把它轉化成適合供養的東西好了,反正是作意供養。

又想到那個老故事:
一個瑜伽士四處雲遊,往往不見得有足夠的衣食。一天到了該作會供的日子,他在路上苦無食物,只有附近一隻死老鼠。於是他用死老鼠觀想為供品作了會供。後來有次他遇到生命的危難,空行母現身拯救,他拜謝空行母,空行母說"我特地來幫助你,因為我吃了你一餐死老鼠!"
发表于 2015-10-21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narraboth 发表于 2015-10-21 05:25
外境可以作意供養,煩惱本身已經是心念,你作意供養的時候可能已經不存在了吧。

貪著的對境作意供養容 ...

一个人也能做荟供么?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5: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inter 发表于 2015-10-21 01:43
■妄念生起时,单纯觉知它,妄念就会失去力量

同理,当我们谈到「止」和「观」的禅修时,两者之间是有次 ...

谢谢,忘了是在哪里看到,大手印对付烦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认出烦恼后即以相应法门而正对治,如以不净对治贪心等;另一种是观照妄念,“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大宝法王这里所说的应该是后一种吧!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1 15: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arraboth 发表于 2015-10-21 05:25
外境可以作意供養,煩惱本身已經是心念,你作意供養的時候可能已經不存在了吧。

貪著的對境作意供養容 ...

不是可以用发心来供养吗?说明心念也是可以供养的,末学理解您所说的要点是,把“舍掉对境界的贪嗔痴”的这个心路历程拿来供养,是这样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23:52 , Processed in 0.05115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