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学道

南赡部洲(Jambudvipa,南阎浮提)与地球的相关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4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lursky1058 于 2015-10-14 19:49 编辑
wuyuh 发表于 2015-10-11 13:22
友情提醒一下楼主,在佛教出现以前,或者直接说佛祖诞生以前,印度人就已经普通认为世界是这样的,须弥四洲 ...

敏公解释俱舍时认为,要看到须弥山这类的地理形态,需要“见道”程度以上才行
发表于 2015-10-15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俱舍: “上地色细,下眼不能见上色故”
发表于 2015-10-15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伐折羅伊喜伐羅 发表于 2015-10-14 17:22
是“平”这个汉字出现的早呢,还是“你们”的这个定义出现的早呢?我怎么觉得是“平”字出现的早啊!如 ...

暴露出缺乏基本的理科素养。呵呵
发表于 2015-10-15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水四见,同一水,天人看来是宝饰庄严之宝池;凡人见之,则是水池;而在饿鬼眼中乃一池脓血;鱼则视之为最佳居所。[摄大乘论释卷四、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1]。水并无实质,完全只是众生业识心识所变而已,就像幻术一样。须弥山也是如此,什么业识就会见到什么。
众生所见略同的东西,只是因为同业妄见而已。楞严经里面提过同业妄见和别业妄见的区别
发表于 2015-10-15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rake 于 2015-10-15 10:31 编辑

冒昧地问一个问题:经典中讲述这种古典世界观的时候,是否强调过需要“天眼”或者圣者,具有神通等条件才能见到?还是这些调和经典论述和现实差异的说法都是后来他人补充解释的?
也就是说,如果讲述的理论与受众现实的观念或者感受差距很大的时候,比较合理的讲述方式时,当时即刻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对方无法感受或者验证,否则很容易引起对方的疑问或者反对。
发表于 2015-10-1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金口所宣是圣言量。
发表于 2015-10-15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erake 发表于 2015-10-15 10:29
冒昧地问一个问题:经典中讲述这种古典世界观的时候,是否强调过需要“天眼”或者圣者,具有神通等条件才能 ...

佛经没有说过天圆地方的世界要天眼才能看见。所谓天眼或者圣者境界应该是后人附会的。六道存在也不一定要天眼才能看见。这种古代人的世界观和解脱没有关系,佛随顺众生而说,为何纠结这些?如果佛说地球是圆的,围着太阳转,反倒平添众生的疑惑,没有这个必要。还有四大种理解为粒子什么的,也没有科学依据。这些都是古印度既有的世界观,难道古印度外道有很多圣者描述他们的所见?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古希腊哲学里也有,地心说西方也是古而有之。都是凡人的天真想法,居然提高到圣人境界,实在是可笑。
发表于 2015-10-15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erake 发表于 2015-10-15 10:29
冒昧地问一个问题:经典中讲述这种古典世界观的时候,是否强调过需要“天眼”或者圣者,具有神通等条件才能 ...

这个问题不算冒昧,,,,,维摩吉经里面舍利弗尊者也是这个类似性质的问题
舍利弗尊者看到这个娑婆世界是个沙石遍地,高山底谷,种种不平等不美好,但是螺髻梵天王和佛不这么认为,,,,
这个没有任何后来的人去调和,因为这是经文里的,不是解释经的疏,也不是后来的论,,,,
其实在色盲和盲人的心中,也会有这些疑问,他们也会觉得为什么我看到的是某些颜色或者漆黑一片,凭什么有些人会说我是色盲或者瞎子呢?我看到难道不是正确的吗?这个可是我现量所见啊????会不会是有些人为了调和他们所见到的和我们所见到的不一样,才!!!故意这样说的吗?
这很正常,舍利弗尊者号称声闻罗汉中智慧第一,尚且有这样的疑问,我们这样的薄地凡夫,有这样的疑问毫不奇怪
发表于 2015-10-15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想想看,维摩吉经里面,很多的场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比如为维摩吉居士只是一个居士,竟然让很多声闻甚至菩萨都不敢去探病,如果诸位道友做维摩吉经的注疏,请问你们怎么去解释这个现象?
还有,维摩吉居士作为一个居士,为什么敢和菩萨叫板?
而某位天女散花的时候,花落在声闻罗汉身上,却不落在菩萨身上,舍利弗尊者很疑惑,不知诸位道友如何去理解?
还有,既然舍利弗尊者是阿罗汉,那他毫无疑问的,应该有天眼,凭什么他看到的娑婆世界还是和螺髻梵天王和佛所见完全不同?某些道友大概会引用金刚经中五眼六神通去解释,或者说罗汉的天眼不如菩萨和佛的天眼那么清净,那么,请教各位,既然舍利弗尊者号称声闻罗汉中智慧第一,为什么却不敢直接去探望维摩吉居士,而文殊菩萨号称菩萨中智慧第一,却敢去探病?
佛经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如果不系统去学习,恐怕会觉得佛经很矛盾,,,,但是如果系统去学习,却发现原来如此!!!正如金刚经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由于每个圣者和贤者因为自己的修为的境界不同,所以感受到的境界有所不同,罗汉有罗汉的境界,菩萨有菩萨的境界,佛有佛的境界,不管证悟空性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是有差别的,这是从能证这个角度,说通俗点,就是主观方面,但是从所证悟这个角度,也就是客观真理方面,诸法空相,都是空性,都是平等的
佛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意乐,受教育程度和语言风俗的情况,说出适合每个众生的佛法来,这是多么慈悲和智慧的事情,如果佛陀不慈悲,他老人家大可以按照自己的境界去说,管对方众生是什么样子的水准,管对方理解还是不理解,如果佛陀不智慧,那他大可以按照自己的证悟方式去推行修行方法,管对方能不能承受雪山的寒冷,管对方能不能几年就吃一点点东西
其实,看到佛经中佛祖对待每种众生的态度和做法,可以看到佛祖是多么的慈悲和智慧,他为了众生的安乐,尽量用众生能听懂能理解能实行的佛法去利益众生,而不是成了佛之后,只管自己舒服,自己安住在佛陀的常寂光土,而是尽心尽力,为了让众生从六道轮回中离苦得乐。他老人家苦口婆心,根据每个众生的根基和意乐,尽力屈尊降贵的去适应对方的水平,让对方能实实在在的理解,去修行。这是多么大的慈悲,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发表于 2015-10-15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kongyin 发表于 2015-10-15 11:42
佛经没有说过天圆地方的世界要天眼才能看见。所谓天眼或者圣者境界应该是后人附会的。六道存在也不一定要 ...

您的想法跟我一样,我就是提醒那些曲曲折折解释半天的人注意这点。
这些东西不过是谁顺当时大众的想法,本来不是佛法的核心内容,现代人不必纠结。
发表于 2015-10-15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道存在也不一定要天眼才能看见


请问我们的肉眼看到几个道?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楂 发表于 2015-10-15 08:19
一水四见,同一水,天人看来是宝饰庄严之宝池;凡人见之,则是水池;而在饿鬼眼中乃一池脓血;鱼则视之为最 ...

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洛桑日不丹 发表于 2015-10-13 19:31
尊者在某本書里說過,世親菩薩真是一位偉大的善知識,可是我忍不住會想,要是他沒有寫《俱舍論》(其中的 ...

可是这里有个问题,如果不知道四大部洲,广论中的相关内容如暇满,怎么修得起来呢?

此外,俱舍说如此世间种种差别由业生,对于情器世间情形的介绍是进而讨论业果的基础,而广论对于业果的讨论也多处采用了俱舍的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道 于 2015-10-15 21:16 编辑
blursky1058 发表于 2015-10-15 00:28
俱舍: “上地色细,下眼不能见上色故”

学习了!
但是四大洲也是人趣所摄,应该不属于“上地”吧,为何有的部分凡人能见,有的不能见呢?

回到主题帖说的“重合”问题,联想到,关于斯里兰卡得名的由来,有一个释迦菩萨降伏罗刹女的著名的公案,如《大唐西域记》卷十一的 僧伽罗传说:

  佛法所记,则曰:昔此宝洲大铁城中,五百罗刹女之所居也。城楼之上竖二高幢,表吉凶之相,有吉事吉幢动,有凶事凶幢动。恒伺商人至宝洲者,便变为美女,持香花,奏音乐,出迎慰问,诱入铁城,乐燕会已,而置铁牢中,渐取食之。时赡部洲有大商主僧伽者,其子字僧伽罗。父既年老,代知家务,与五百商人入海采宝,风波飘荡,遇至宝洲。时罗刹女望吉幢动,便赍香花,鼓奏音乐,相携迎候,诱入铁城。商主于是对罗刹女王欢娱乐会,自余商侣,各相配合,弥历岁时,皆生一子。诸罗刹女情疏故人,欲幽之铁牢,更伺商侣。时僧伽罗夜感恶梦,知非吉祥,窃求归路,遇至铁牢,乃闻悲号之声。遂升高树,问曰:“谁相拘絷,而此怨伤?”曰:“尔不知耶?城中诸女,并是罗刹,昔诱我曹入城娱乐。君既将至,幽牢我曹,渐充所食,今已太半,君等不久亦遭此祸。”僧伽罗曰:“当图何计,可免危难?”对曰:“我闻海滨有一天马,至诚祈请,必相济渡。”僧伽罗闻已,窃告商侣,共往海滨,专精求救。是时天马来告人曰:“尔辈各执我毛鬛,不回顾者,我济汝曹,越海免难,至赡部洲,吉达乡国。”诸商人奉指告,专一无贰,执其髦鬛。天马乃腾骧云路,越济海岸。诸罗刹女忽觉夫逃,遂相告语,异其所去,各携稚子凌虚往来。知诸商人将出海滨,遂相召命,飞行远访。尝未逾时,遇诸商侣,悲喜俱至,涕泪交流,各掩泣而言曰:“我惟感遇,幸会良人,室家有庆,恩爱已久,而今远弃,妻子孤遗,悠悠此心,谁其能忍?幸愿留顾,相与还城。”商人之心未肯回虑,诸罗刹女策说无功,遂纵妖媚,备行娇惑。商侣爱恋,情难堪忍,心疑去留,身皆退堕。罗刹诸女更相拜贺,与彼商人携持而去。僧伽罗者,智慧深固,心无滞累,得越大海,免斯危难。时罗刹女王空还铁城,诸女谓曰:“汝无智略,为夫所弃,既寡艺能,宜勿居此。”时罗刹女王持所生子,飞至僧伽罗前,纵极媚惑,诱请令还。僧伽罗口诵神咒,手挥利剑,叱而告曰:“汝是罗刹,我乃是人,人鬼异路,非其匹合。若苦相逼,当断汝命。”罗刹女知诱惑之不遂也,凌虚而去,至僧伽罗家,谓其父僧伽曰:“我是某国王女,僧伽娶我为妻,生一子矣,赍持宝货,来还乡国。泛海遭风,舟楫漂没,惟我子母及僧伽罗,仅而获济。山川道阻,冻馁艰辛,一言忤意,遂见弃遗,詈言不逊,骂为罗刹。归则家国辽远,止则孤遗羁旅。进退无依,敢陈情事。”僧伽曰:“诚如所言,宜时即入室。”居未久,僧伽罗至。父谓之曰:“何重财宝,而轻妻子?”僧伽罗曰:“此罗刹女也。”则以先事具白父母,而亲宗戚属咸事驱逐。时罗刹女遂以诉王,王欲罪僧伽罗。僧伽罗曰:“罗刹之女,情多妖惑。”王以为不诚也,而情悦其淑美,谓僧伽罗曰:“必弃此女,今留后宫。”僧伽罗曰:“恐为灾祸。斯既罗刹,食唯血肉。”王不听僧伽罗之言,遂纳为妻。其后夜分,飞还宝渚,召余五百罗刹鬼女共至王宫,以毒咒术残害宫中,凡诸人畜,食肉饮血,持其余尸,还归宝渚。旦日群臣朝集,王门闭而不开,候听久之,不闻人语。于是排其户,辟其门,相从趋讲,遂至宫庭,阒其无人,惟有骸骨。群官僚佐相顾失图,悲号恸哭,莫测祸源。僧伽罗具告始末,臣庶信然,祸自招矣。于是国辅、老臣、群官、宿将,历问明德,推据崇高,咸仰僧伽罗之福智也,乃相议曰:“夫君人者,岂苟且哉?先资福智,次体明哲,非福智无以享宝位,非明哲何以理机务?僧伽罗者,斯其人矣。梦察祸机,感应天马,忠以谏主,智足谋身。历运在兹,惟新成咏。”众庶乐推,尊立为王。僧伽罗辞不获免,允执其中,恭揖群官,遂即王位。于是沿革前弊,表式贤良。乃下令曰:“吾先商侣在罗刹国,死生莫测,善恶不分。今将救难,宜整兵甲,拯危恤患,国之福也;收珍藏宝,国之利也。”于是治兵,浮海而往。时铁城上凶幢遂动,诸罗刹女睹而惶怖,便纵妖媚,出迎诱诳。王素知其诈,令诸兵士口诵神咒,身奋武威。诸罗刹女蹎坠退败,或逃隐孤岛,或沈溺洪流。于是毁铁城,破铁牢,救得商人,多获珍宝。招募黎庶,迁居宝洲,建都筑邑,遂有国焉。因以王名而为国号。僧伽罗者,即释迦如来本生之事也。


《白莲花论》中的“桑嘎拉顽强抗拒诱惑”、十六尊者的故事中也记载了这个公案,这个公案对于我们修行很有教育意义,但是现在讨论的主要是其中关于南洲的小八卦。——虽然这不知道是哪个时代的故事,但这些版本的文本都最终都指向了我们这些凡夫所知道的斯里兰卡岛(僧伽罗、师子国)。这样看来,罗刹女国应该是南赡部洲周围海中的一个小洲,而印度大陆是可以看做南赡部洲的。

这或许是末学主题帖所说的“重合”的又一例证。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道 于 2015-10-15 21:50 编辑
观察就观察 发表于 2015-10-15 13:18
仔细想想看,维摩吉经里面,很多的场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比如为维摩吉居士只是一个居士,竟然让很多声闻甚 ...

受教了,只是佛教之前的古印度世界观如何,现在未见很全面的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2-17 03:17 , Processed in 0.03890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