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学道

何时能发起真正任运不退的出离心,如何发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海 发表于 2015-4-2 12:03
有时虽然一时修习出离心能有了一些觉受,但是遇到境界来又感觉不坚固了,还不能“昼夜唯求解脱心”。末学想 ...

感谢!根据各位初步的结论应该是这样吧:
行者需在进入五道十地的资粮道之前,先发起任运的出离心,再发起任运的菩提心进入资粮道;在见道时获得不退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确否,还请指正!

发表于 2015-4-2 23: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对,前面鸿泥师兄已经讲过,要不先仔细看看书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海 发表于 2015-4-2 23:30
不对,前面鸿泥师兄已经讲过,要不先仔细看看书

哦,不过鸿泥师兄没有说及出离心何时能够任运,何时能够不退吧?
发表于 2015-4-5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荷丹 于 2015-4-5 19:58 编辑
学道 发表于 2015-4-4 10:35
哦,不过鸿泥师兄没有说及出离心何时能够任运,何时能够不退吧?


师兄似乎把目标弄反了个,大约先是应该从下士的法类比如暇满等等开始,对自己贪著现世名利的心下手,把它转变成,以来世为主,现世为辅的心

当你真的产生上述的心之后,也许就再不会纠结出离心的什么任运不退转之类的问题,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荷丹 发表于 2015-4-5 19:56
师兄似乎把目标弄反了个,大约先是应该从下士的法类比如暇满等等开始,对自己贪著现世名利的心下手,把 ...

谢谢,您说的是“怎么修?” 而问题是,“要修到什么程度”? 何时何地够量,这总有一定的说法吧,难道完全是因人而异,或者需要师父的印证?
发表于 2015-4-7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道 发表于 2015-4-7 20:43
谢谢,您说的是“怎么修?” 而问题是,“要修到什么程度”? 何时何地够量,这总有一定的说法吧,难道完 ...

瞧师兄这纠结的劲儿啊,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弟子2005 发表于 2015-4-2 23:57
这就是佛教各派教义之间的差别,我智慧不够,不会判别高下,到此语穷。

至上愿

至上(abhi)是指圆满正觉。愿(nihara),是指朝向,或意向;由此至上愿即是愿得圆满正觉。
在第一次被授记成为菩萨时,修行者必须具备八个条件,即:
一、他必须是人;
二、必须是男人;
三、修行已圆满至可在那世成为阿拉汉;
四、遇见在世的佛陀;
五、出家;他必须出家为比库或是一位相信业报的修行者;
六、圣洁成就;他必须拥有四禅八定与五神通;
七、增上行;极强的诚意,不惜为佛而牺牲自己的性命;
八、极深之欲;极强的善欲,不畏艰难地去成就佛果。

当具备以上八个条件时,至上愿才有生起的条件。其时,菩萨即会不必受任何人指点之下如此思惟(如须弥陀隐士):


「当我脱离苦海之后,我必须渡脱众生;当我得以解脱娑婆世界之锁后,我必须渡脱众生;当我成功克服六根后,我当教导众生克服它们;当我消灭内心烦恼之烈火后,我必须去平静众生有如在火中燃烧之心;当我证得涅盘最美妙的寂静后,我当与众生分享此乐;当我消灭自己的三种生死轮回之火[ 三种生死轮转:业轮转(kammavatta)、烦恼轮转(kilesavatta)和果报轮转(vipakavatta)。]后,我当消灭焚烧众生之火;当我清除自己的烦恼之后,我当使众生获得清净;当我证得四圣谛之后,我当把它教给众生。(简而言之,我当为成佛而奋斗,再去解救众生。)
(没有具足八条件的这类思惟并不是至上愿。)


如此,成佛之愿这大善心(mahakusalacitta)及其心所则连续不断与强烈地生起。这发愿成佛的大善心与心所即是至上愿,也是十巴拉密的基础。


事实上,只有至上愿生起之后,他才能被佛陀授记为菩萨。被授记之后,「巴拉密思择智」即会顺序发生,再决意修习诸巴拉密至圆满。


至上愿的相是内心倾向于圆满正觉;作用是发愿成佛与希望成佛之后解救众生,让他们得证涅盘;现起是菩萨行的根本条件;近因是大悲心(或是主要的辅助条件已达到圆满。有关方面过后将会讨论。)。


至上愿的目标是不可思议的佛果与无边世界众生的福利,因此是巴拉密、舍离(caga)、善行(cariya)这些菩萨行的基础,也是拥有无比力量的最崇高善法。


简短地分析此特别力量:


在至上愿生起的那一刻,菩萨即已准备好进入「大菩提乘行道」(mahabodhiyana-patipatti)。他已肯定将在未来成佛。在至上愿生起之后,这一切已是不退转的了,因此他被称为菩萨。(当一个人还未具备至上愿时,他还不配被称为菩萨。)


从那一刻开始,菩萨完全倾向于成就圆满正觉。而其修习巴拉密、舍离与善行的力量也已具备。
由于须弥陀隐士已具备至上愿,因此他可以准确无误地以「巴拉密思择智」(parami-pavicayabana)来观察全部的巴拉密。这是他不需要导师的帮助而自己获得的智慧,因此也称为「自生智」(sayambhubana),也是圆满正觉的预兆。在明确无误地省察十巴拉密之后,他再以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时间去修习以达到圆满。





引用原文,从这里对近似于我们讨论的“不退菩提心”的描述看,是需要以足以证得阿罗汉果的禅定功底为基础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道 于 2015-4-19 12:13 编辑
佛弟子2005 发表于 2015-4-16 23:09
我正准备看大佛史的英文本,希望看到原文后,再做进一步交流。中文的部分,我不确定它的用词。

好的,赞叹,期待!声闻乘的菩萨道资料太少,有部的经律二藏失传,而南传则保留了较多资料。但是现在对于南传的译介和了解还很不够,对于知名的南传菩萨行者,似乎仅限于龙树林一系,相当有限啊。

以目前的南传信息来看,菩萨应该是在得燃灯佛授记进入“资粮道”,开始了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修习。但依有部,菩萨是在第二阿僧祇劫满时值遇燃灯佛的,看来部派间的时间观念应当有所不同。
再引一段对于“出离波罗蜜”圆满的描述:

菩萨以受头陀行加持的净戒水洗掉内心的烦恼,而具备了无可指责的清净身语业。他对任何所获得的袈裟、食物与住所都感到知足。跟从了圣者的四个传统[ 圣者的四个传统即知足于任何袈裟、食物、住所与乐于禅修。](ariyavamsattaya)之前三项之后,他致力于获得第四个,即乐于禅修(bhavanarama),而从四十种业处当中选修一个适合的,直到证得近行定(upacara)与安止定(appana)。证得禅那时,菩萨即成就了出离巴拉密。




此处虽也强调了禅定的重要性,但书中也明确了,直到最后一生,菩萨的观智都不会超越行舍智的第一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慧灯元照 发表于 2015-3-25 09:20
从观修依止善知识起就应该有。

感恩顶礼霞玛道次第!读略论释有这么一段,看起来与您在序中的观点很类似:
  “如是《解深密经》亦云:‘慈氏,或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或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亦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之果。’于此若不行正止观及二随顺,则三乘一切功德,为正止观之果无决定也。”

  此处经文,声闻亦摄独觉。由此可见,无真实止观及二随顺,则止观之果,必不能得。所谓止观之果,在大乘即指菩提心言,此心非专观心性,或不思善恶,即可发生。此心在小乘,正修止观,亦不能随顺修得。在资粮道正修止观尚不能得,必兼修随顺乃能得之。在加行道以上,则专修止观亦可得菩提心。盖止观与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皆无甚关连,故有得止观而后修菩提心者,亦有先得菩提心而修止观者。先得止观令心调柔,后修菩提心,是一种捷径,以所观易成故。总之随上师口诀而行,最为主要。有谓证空性即能任运发菩提心者,此不应理。果如彼所言,则堕无因生,或堕无为法也。

还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这里的“在资粮道正修止观尚不能得,必兼修随顺乃能得之。在加行道以上,则专修止观亦可得菩提心。”   是指大乘还是小乘呢?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弟子2005 发表于 2015-4-20 11:44
菩萨,在菩提树下,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成为阿罗汉之前,
乃至在菩提树的后半夜之前,都是凡夫。 ...

厉害,这是您的大作吗?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弟子2005 发表于 2015-4-24 14:14
明昆三藏大师的著作大佛史,佛陀宝鬘一章开头的节译,以诗歌形式整理而已。

赞,期待汉译本早日成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04:09 , Processed in 0.03350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