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格勒曲宗

龙吟。你宣传的印顺沙门是一邪师。他否定的不仅是大乘佛法,小乘佛法难道就没有反对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4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erake 发表于 2014-12-3 23:38
与楼上同感,印顺导师深入经藏实在令人敬仰。

一個主張大乘非佛說, 如來藏是梵我思想, 淨土來自太陽神信仰的僧人, 不管他讀了大藏經多少遍, 我也無法生出敬仰之心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小釵 发表于 2014-12-3 21:54
請貼出上下文
《新論》說:「性智者,即是真的自己的覺悟……它是自明自覺,虛靈無礙,圓融無缺,雖寂 ...

1、這種真常我的唯心論,有他的體驗處,也有他的顛倒處。
——————————————————————————————————————————
你说看了印顺沙门的所有的书籍。那么给大家说说,阿罗汉的证悟何来的颠倒处?印顺沙门凭什么说阿罗汉的修证法门有颠倒处?谢谢。

2、台灣日常法師的廣論還是印順法師從內地帶出來的,就當時的台灣,那本廣論的確是孤本,日常法師因為廣論而走向另一扇學習大門
——————————————————————————————————————————
此说法更让人笑话了。很多人先学的是李轮子的法,后而开始接触正法,难道这些人也要感恩戴德李轮子,说因为他才能学习到正法?所以李轮子功德无量?你还有点是非观念吗?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小釵 发表于 2014-12-3 21:54
請貼出上下文
《新論》說:「性智者,即是真的自己的覺悟……它是自明自覺,虛靈無礙,圓融無缺,雖寂 ...

他維持佛教,培養僧才
————————————————————————————————————————
笑死了。大乘非佛说、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为虚构、极乐世界为虚构等等,就这么维护佛教啊?你家的维护方法好奇特啊。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小釵 发表于 2014-12-3 21:54
請貼出上下文
《新論》說:「性智者,即是真的自己的覺悟……它是自明自覺,虛靈無礙,圓融無缺,雖寂 ...

“佛弟子对佛的信敬与怀念,……在意识上,从真诚的仰信中,传出了释尊过去生中的大行──‘譬喻’与‘本生’,出世成佛说法的‘因缘’。希有的佛功德,慈悲的菩萨大行,是部派佛教所共传共信的。这些传说,与现实人间的佛──释尊,有些不协调,因而引出了理想的佛陀观,现在十方有佛与十方净土说,菩萨愿生恶趣说。这都出于大众部及分别说部,到达了大乘的边缘。从怀念佛而来的十方佛(菩萨),净土,菩萨大行,充满了信仰与理想的特性,成为大乘法门所不可缺的内容。……悲愿行菩萨,愿在生死中悲济众生,及大菩萨的示现,也是由此而引发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
你是格鲁弟子,自然会认为宗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且有无量的诸佛存在。很可惜啊,印顺沙门将此一网打尽。按照他的理论,这全是虚假的。说说你的感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葉小釵 发表于 2014-12-3 21:54
請貼出上下文
《新論》說:「性智者,即是真的自己的覺悟……它是自明自覺,虛靈無礙,圓融無缺,雖寂 ...

但是至少他衷於思考,提出看法,
————————————————————————————————————————————
如果未证悟到四果阿罗汉,他凭什么敢忠于自己的思考,不过是世智聪辨,不过是危言耸听罢了。
提出看法?他的看法就一定有依据吗?你凭什么就认为印顺沙门的看法是正确合适的呢?李轮子也经常提出看法,难道李轮子的看法就是对的吗?
发表于 2014-12-5 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upid 于 2014-12-5 03:54 编辑
格勒曲宗 发表于 2014-12-3 17:17
小乘佛法有的是玄虚的“想象”,有的又“拘泥”,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印顺满意:

大眾系富於想像;說一切有與犢子系,又不免拘泥了些。(《唯识学探源》)

又是蕭平實一系的垃圾批評。我們先看看印順法師的原文:

比較上,分別說系要接近佛教的古義;大眾系富於想像;說 一切有與犢子系,又不免拘泥了些。

印順法師在此對不同部派作了一個一般性的評價。他先肯定了「分別說系要接近佛教的古義」,然後點評了大眾部、說一切有部部、犢子部。但你偏刪去了前一句,然後說「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印顺满意」。垃圾。

一個例子已足夠說明你如何斷章取義,其餘免談!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格勒曲宗 于 2014-12-5 07:00 编辑
stupid 发表于 2014-12-5 03:24
又是蕭平實一系的垃圾批評。我們先看看印順法師的原文:
分別說系要接近佛教的古義;大眾系富於想像;說 一切有與犢子系,又不免拘泥了些。
——————————————————————————————————————————
stupid ,你是印顺沙门邪论的支持者。
1、印顺沙门凭什么说这句话,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何依据?否则就是满嘴胡说,诽谤三宝。
2、你给大家说说:极乐世界是虚构的吗?十方诸佛是虚构的吗?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虚构的吗?给大家个明确的答复。
3、你给大家说说:大乘是否为佛说?给大家个明确的答复。
此贴竟然钓出这么多印顺沙门的忠实信徒,真难得。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stupid 发表于 2014-12-5 03:24
又是蕭平實一系的垃圾批評。我們先看看印順法師的原文:

2、你给大家说说:极乐世界是虚构的吗?十方诸佛是虚构的吗?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虚构的吗?给大家个明确的答复。
3、你给大家说说:大乘是否为佛说?给大家个明确的答复。

如果这两件事情你不敢回复,那你就没资格在这胡说八道的,你连印顺沙门百分之一的胆量都没有,即使印顺沙门把胆量用错了地方。
某些人少给大家做墙头草。鄙视这种丑恶的行径。
发表于 2014-12-8 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们好,末学近两晚跟看了“关于印顺法师及其著作的研讨帖”及本帖。本人算是初学(注明:账号向同修借的,可能IP还是其他原因未能顺利注册),也未曾读过印顺法师的著作以及了解其人。但看到太虚大师对其著书的序,突然对印顺法师的印象有改变。师兄们还是不要妄与评论人为好(因果),希望一些师兄能够看到下面的原文能更加公正的看待。

下面是网上摘录的《唯识学探源》太虚大师的序:
唯识学探源太虚

  日人先有著「唯识思想史」者,留学僧墨禅曾翻译而未刊,适汉藏教理院讲师印顺,亦有「唯识思想史」之作,先就其半,乞余检定。余告以唯识思想史,已有成书,别命他名为妥。闻之,因仅述至唯识学未成立前而止,余遂为题曰「唯识学探源」。唯识固原本佛言,而阅此则知转辗於部派思想,起非一缘,流长而源远矣。洵堪为学者探究之一异门方便云。


   三十三年十二月序於渝寓太虚

自认文言功底甚至语文功底浅,从中好像能看出太虚大师对于此著作的一定程度上的肯定吧。

虽然说我不认同“极乐世界是虚构的,十方诸佛是虚构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虚构的,但可能我们断章取义了印顺法师的意思(他未必是这个意思),或许事情远比我们理解的复杂。

下面再看一段原文:

唯识学探源自序

  妙钦与光宗法师,愿意负责印行本书,为本书服务;因此取出多年的旧稿,从头校读一遍,拿去校印流通。此时而能有此事,自然也有一番法喜!

  这是民国二十六年秋天的事了。我在武昌,读到了日人结城令闻氏的『关於心意识的唯识思想史』(原题已忘);作者的努力,使我钦佩。然因为见地不同,当时就想另写一部唯识思想史。不过,病多、事大,总是拖延又拖延,一直没有落笔。二十八年冬天,我在缟云山。月耀法师鼓励我,愿与我合作,代为笔记;这才向法尊法师商量稿纸,开始我的工作。谁知道写不到四分之一,他为了环境所迫,不能不暂时去照料油盐柴米;我也鼓起从来未有的勇气,到贵阳去,写作暂时停顿。一切是无常的!特别是乱离之世;动乱是世间的实相,这算得什麽?夏天,我自己继续写下去,把唯识学的先驱思想写完。把原稿寄呈太虚大师,虚公以为唯识思想史已有人译出,预备出版,不必再写下去。此文可以自成段落,称为『唯识学探源』。当时,我受求真意志的指导,开始转移思想到佛教的另一角,所以就此结束。我没有贯彻初衷,有愿未了,总不免抱歉似的。好在关於大乘唯识的思想,我在『印度之佛教』(第十四、十五章),『摄大乘论讲记』等,已陆续有过简略的提示了。


  我想写唯识思想史,倒不是为了与人诤辨,反而是觉得唯识学者的争辨,噪聒得讨厌了(我自己从前就是一个)!针对唯识学界的诤论,预备作一番清理工作,让大家了解自己,了解对方,一笑而罢。在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中,唯心论有真心派与妄心派二大流。傅到中国来,即有地论师、摄论师、唯识师三派。此两大流,真心派从印度东方(南)的大众分别说系发展而来;妄心派从印度西方(北)的说一切有系中出来。在长期的离合发展中,彼此关涉得很深;然两大体系的不同,到底存在。大体的说∶妄心派重於论典,如无著、世亲等的著作∶重思辨,重分析,重事相,重认识论;以虚妄心为染净的所依,清净法是附属的。真心派重於经典,都编集为经典的体裁∶重直觉,重综合,重理性,重本体论;,以真常心为染净的所依,杂染是外铄的。经典总是时代的先进者;西方的论师们,承受它思想的启发,给予严密的思辨化,又多少要修正它。这种东西印度的风格不同;不仅是第三期的唯心佛教,就是前二期的佛教,也有此种情形。甚至在婆罗门教中,也还是有此东西两大阵容的。这种区域文化的特色,本平常明白。但传统的唯识学者不大理会这些,他们的意见是∶我所学所宏扬的论典,或者经典,是究竟的;唯心非如此不可,这才是佛说。这样,诤论当然不免。本来,承受某一思想,对於另一思想,即不能无所取舍;真理愈辨愈明,辨论不一定是坏的。所以,真心论可以批评妄心论,妄心论可以反对真心论。不过,作为反对与批评的标准何在?这不外理证与教证。理证,各有思想体系,加上自宗规定了的了义不了义,如离开事实的证明,那种笔墨与口头官司,千百年来还没有断案。现在再覆述一遍,也不过多一番热闹而已。说到教证,真心论已融化於唯心的大乘经中;妄心者承认大乘经是佛说,即没有资格去动摇真心论。妄心论的根本论,是未来佛弥勒说,加上严密的思辨,真心者也无力摧毁他。以我的理解,真心论的卢舍那佛说,迦旃延佛说;妄心论的弥勒佛说,都不过继承根本佛教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区域中,经古人长期的体验思辨而编集的成果。承认此两大思想的分流(自然是互相影响的),同等的地位;从时代的前後去整理它。经与论间,经与经,论与论的中间,看出它的演变分化;从演变分化中把握它的共同性,这才是公平而又不 侗的办法。研究它的思想来源,考察它的思想方法。何以说真?何以要说妄?为什麽要说唯心?是否非唯心不可?从高一层的根本佛教去观察,自然能给予正确的评价。这样,我不能不感到结城令闻的大作,美中不足    ,不够了解唯识的思想了。     


  本书是预拟唯识思想史的上编;把序说删去,让它自成段落。作者的意见或者有点不易明了,即如最後的「无境论探源」,也不免简陋。「无境」,即唯识家的「空」义。真心与妄心说空不同;而且空义的阐发,从根本圣典到前二期佛教,多方面的关涉,比细心说与种子说,要复杂得多。预备另作专题去考察它,所以这里只略为一提。


第一章 原始佛教思想概说
第一节 原始佛教界说

  唯识学的确立,虽是西元四世纪的事情;但如要从历史的见地,去考察它思想的源泉,与发展中的演变,那就不能不从原始佛教研究起。不然,不但不能明白它思想的来源,也不能从佛教的立场,给予正确的评价。 [P2]


  佛灭一百年以後,佛教才开始显著的分化。一般人,称这分化了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分化以前的佛教为原始佛教。原始,只是说这一期的佛教,在理论上、制度上,不论那一方面,都比较要来得切近佛教的原始态。研究原始佛教,自然要依据『阿含』和『毗奈耶』(律)。关於大乘经,有人主张一字一句,都是释尊亲口宣说的。有人却否认它,说它完全是後人假托的。在我看来,大乘经有演绎整理的痕迹;说它全是後人的假托,却未免有点过火。反之,现存的小乘经律,虽比较接近佛教的原始态,但也未尝没有相当的变化。


  释尊依自觉的境地,适应众生的根机,用种种方便把它完美的表示出来。有的为个人说,有的为大众说,也有为诸天说,像这样的经过了四十九年的教化,它的遗教、景行,有谁能把它记得完全无缺呢?佛入涅盘以後,弟子们顿时失了指导者。迦叶们为了要使佛法长在世间,不致於人去法灭,才共同结集佛法。这个功绩,当然是非常伟大。但这结集,时间只有三个月;参加结集的人数,又只有五百(或说千人);并且还是偏於摩诃迦叶一系的。像这样匆促的时间,和少 [P3] 数人的意见,想使所结集的达到满意的程度,当然是不可能。它的遗漏与取舍的或有不当,也可想而知。在结集终了的时候,就有人说「我等亦欲结集」,这很可以想见当时情势的一般了。那时的结集,不过是一人口中诵出,经大众加以审定,并没有用文字把它写成定本,经过展转的口传,也就难免漏落、错误和次序的颠倒。「不见水潦鹤」的公案,岂不是大家很熟悉的吗?佛经的正式用文字写出,在阿育王以後;所用的文字,又有种种的不同,彼此的取舍出入,可以想像而知。何况那时的佛教界,早已染上浓厚的宗派色彩!为了适合自宗的理论,不但经、律的字句有增减,就是经典的有无,甚至连经典组织的形式,也全部改观。在这样的演变下,现存的小乘经律,能说它完全的代表佛教的原始态吗?能说它概括了释尊一代的教法吗?


  大乘经,在佛灭三百年後,陆续的公开流行。像多闻部的分裂,就为了接受一分大乘经。大乘经典的用文字写出,是和小乘经(用文字写出)不相前後的。大乘思想有收摄在毗尼中的,杂藏中的,也有为在家众说的,起初没有被收入出 [P4] 家众的公开结集里,只在一人、一地中流行的。在开始公开流行时,有的信仰它,有的否认它,这只是一部分学者向来没有传承学习罢了。不能因此说它完全不是佛法。不过、大乘有後人演绎整理的痕迹,其传出愈後的,附会的成分,确乎是很大的。


  总之,释尊说法,是适应众生根机的,在说明的方便上,有千差万别的不同;因之所开显的意义,也就有浅深。最初是口口相传,後来才用文字写成定本。释尊的教法,有曾经公开结集的,那便是声闻乘的经律。有是传播於某一区域,私相传授,融入学者的整理与发挥,到後来才公开流行的,那就是杂藏(一部分)和大乘经。因此,原始佛教的研究,不当偏取小乘,在思想上,早期的大乘经,是一样的值得尊重。




至少看到这里,我的理解是,印顺法师至少是肯定部分大乘经小乘经是佛法的。“因此,原始佛教的研究,不当偏取小乘,在思想上,早期的大乘经,是一样的值得尊重。”这个尊敬大小乘的态度,应该不难看出吧。
所以比较急切的希望师兄们能够止息一些不必要的纷争造业,而这些纷争只因我们对于相关事情了解的太肤浅且又过于执着。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492357816 发表于 2014-12-8 03:55
师兄们好,末学近两晚跟看了“关于印顺法师及其著作的研讨帖”及本帖。本人算是初学(注明:账号向同修借的 ...

太虚法师对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的批判 (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一场重要的路线斗争--转贴)   太虚明确地指出印顺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结果必然是动摇大乘信根之根本!至于印顺对于汉传佛教各宗的批评,太虚指出纯属印顺的误解。 一、缘起 印顺法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在当今两岸佛教界影响极大,并且以其与太虚法师的密切关系,和作为《太虚大师全书》和《太虚大师年谱》编纂者的地位,几乎被公认为是太虚法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殊不知两者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1942年,印顺法师将其成名作《印度之佛教》第一章寄给太虚法师,请太虚法师写序,太虚法师当即撰写"议印度之佛教"予以评论。在这篇不足1000字的评论文章中,太虚首先赞扬了印顺法师"读书好为精渺深彻之思,故其着作往往能钩玄揭要,自成统贯",所以预言他"以从事沉稳之印佛史,必有胜绩。"然后对于印顺法师的"佛教,乃内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的观点予以肯定,虽然也提出了自己对这句话的不同解释,但还是承认"虽说明不同,而大致可认为相差不远。"太虚对于印顺的印度佛教历史发展分期提出了批评,指出印顺"似因庄严'独尊龙树'之主见,将大乘时代揉成支离破碎,殊应矫正"[1],而文章的主体部分则是提出了太虚法师心目中的"公平看法"。太虚后来还写信给印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后来印顺法师在印出全书时附上了"敬答议印度之佛教"以回应批评。在这篇文章中,印顺从三个方面对于太虚法师的"议印度之佛教"及来信作了答辩。内容主要包括三点:1,论事推理之辨,主张3期划分的合理性。2,先空后常之辨,主张真常唯心论系佛法出于性空唯名论之后。3,空常取舍之辨,主张龙树空宗才是菩萨精神的完美体现。 结果,太虚法师在看到了全书及印顺法师的回应之后,批评的立场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强烈。在"再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中收回了原先对于印顺的"佛教,乃内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观点的肯定,强调彼此对于这句话解释的差异,并进一步扩展了批评。不仅如此,还于1943年8月30日为汉藏教理学院师生做了公开讲演。[2]事态发展至此,作为弟子的印顺法师自然不便继续争论。 这场争论形式上以印顺法师的沉默而结束,实际上印顺法师在太虚法师去世之后的着作中,仍然坚持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立场,其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路线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太虚法师"人生佛教"的路线,成为当代中国两岸佛教的主流思想。因此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在40年代的争论,实际上是"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两条路线斗争的前哨战,值得我们关注。也许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述太虚和印顺之间的"路线斗争",并不意味着太虚和印顺师徒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个人冲突,也不否认二者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和相当大的一致性,只是论者大多强调二者的一致性而少谈差异性,故强调二者之间存在着对于佛法的不同理解而已。   二、历史考证与佛学研究 太虚对印顺历史考证与佛学研究的方法提出了批评。太虚指出,中国古代虽然移译了小乘经论,但很少象大乘经论那样系统研究。"今得原着从四含、六足,以至大毗婆娑、顺正理等所曾辩涉各方,揭出虽译久晦之多种精义,及诸可为演生大乘之源泉者,益增教义内容之丰富。然亦因此陷近锡兰之大乘非佛说或大乘从小乘三藏紬译而出之狭见。"[3]这里,太虚法师一方面肯定了印顺从小乘经典中发挥大乘思想的做法,但是也明确地反对依据世俗考据学认为大乘思想是后世佛教徒从小乘经典"发展"和"创造"的观点。从目前的状况看,太虚法师的批评是很有远见的,联想到在将印顺尊为导师的台湾有那么多佛教徒攻击龙树菩萨、攻击大乘佛法,就知道用学术进化的观点来研究佛法的危险了!  本来太虚法师在尚未阅读印顺全书时所作的"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中曾称许印顺提出"佛教乃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的观点,但在阅读了全书后发现他与印顺的观点其实相差很大,"原议佛陀为本而原着则声闻为本,以致从此而其下重重演变均不能相符合矣。······大乘经源出佛说,非非佛说,亦非小乘经论紬释而出。"太虚认为,印度佛教是从佛的果证上发挥出来的,而印顺则认为是从小乘声闻的教法上发展出来的,差别极大,不可不知!太虚指出,"盖佛陀为本,以彰佛陀无上偏正觉与诸法实相之心境,由果德探溯因行,乃流出佛华严,并陶冶一切有情积化随施种种法门。"[3]这里关键在于,是将佛法当作佛陀超越意识所证的诸法实相来看,还是将佛法当作世间以意识心悬想计度的学说看;前者看到的佛教史是一味的佛法对于不同根基的众生在不同因缘下的展现,而后者看到的则是所谓"原始佛法"被后世佛教徒打着佛陀旗号改编、创造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太虚与印顺的根本区别。 太虚指出,"阿含亦载佛三时说法,晓诸天、昼人、晚鬼神,故于后行之大乘,皆有其根本。然冶当时印度文明特着一分——沙门团解脱风气所得之显赫成绩,则为声闻解脱,亦凡俗人间共见闻尊信者,故云佛陀为本之声闻解脱。设非佛陀为本,何自有声闻解脱?乃原着仅以印度文明一分所成之声闻为教本,则当然自塞于大乘ㄔ匆印!盵3]印顺只谈佛陀在人间的言教,认为佛经所称的佛陀对、龙以及非人等说法,都是后世佛子们神化佛陀的结果,由此可见印顺其实也并非是完全遵从阿含,而是用"科学化"、"理性化"后的阿含来理解佛法的。 在对于印度佛教历史的分期上,太虚的批评更加激烈。"原着于此千五百年中乃在马鸣后、无着之前短短百余年为龙树提婆独立一时,马鸣为大乘兴印度之本,抑令湮没,无着与密教极少关系,乃推附后时密咒为一流;约为第一时六百年,第二时一百年,第三时八百年,则除别存偏见者,无论何人难想其平允也。"而一脉相传的大乘佛法也因为"'独尊龙树',乃前没马鸣而后摈无着,揉成支离破碎也!"[3]因偏爱中观遂至扭曲历史真相一致于斯,令人惊叹!印顺时常批评坚持古代的祖师大德们陷入宗派偏见,标榜自己坚持理性的立场,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殉一己之观点而不惜歪曲佛教历史的所谓"研究",看到的却是既无佛教传承、又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强烈执着。   三、"人间佛教"的偏狭   对于印顺最有特色的"人间佛教"的立场,太虚也将这种立场和自己的观点划清了界限,并语重心长地提出了批评。"原着以阿含'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片言,有将佛法割离余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之趋向,则落人本之狭隘。但求现实人间乐者,将谓佛法不如儒道之切要——梁漱溟、熊子真、马一浮、冯有兰等;但求未来天上乐者,将谓佛法不如耶、回之简捷;而佛法恰须被弃于人间矣。"[3]太虚法师的批评确实抓住了印顺思想最为严重的缺陷。佛法是全法界的,而不仅仅是人本的,在这个问题上的疑惑实际上就是在具体问题上否定、或怀疑六道的存在。对于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印顺法师泛泛地说时也是肯定的;但一到了具体问题时,就开始说龙宫是和龙族、龙比丘有关[4],说普贤、文殊菩萨、大日如来等是众生虚构和想像的[4],阿弥陀佛是太阳神崇拜的净化[4],佛经上说佛之伟大、寿量久远是后世众生之想像、怀念[4]!其实,骨子里就是对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信不及,对菩萨、佛信不及,对菩萨、佛的果境和神通信不及!而且,太虚在此提出了佛学研究的学风问题,即对于佛陀的言教应该虚心体察,应该全面、准确地把握佛陀言教的精神实质,决不可断章取义,歪曲佛意。古德有云:"依文解意,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为魔说",诚哉斯言。 正因为印顺将佛法理解为狭隘的人本思想,所以竟将佛陀矮化为黄色人种的圣人。"又若撷取二三义证不坚之语句,于人种推论释迦佛出于黄种人,可为黄色种族人共奉之圣者。  此虽适于近代民族思潮,亦适于联合黄色人种以竞存于白色人种间之要求;然人种与民族方为德、日提倡谬论,为祸人间,而中国之民族主义反以对内平等对外联合进大同之世而见胜,于救国之仁、救民之仁外别颂佛为救世之仁,方欣有此一切众生世间最少全世界人类之大圣佛陀,殊不须再降格其为黄族之圣人。且依种族之见而限佛陀为黄族之圣,则阿利安种占优势之印度将益被排绝,尤非佛教之利也。"[3]此处印顺竟将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法与种族之见混为一谈,足见印顺的"人间佛教"有将世间与出世间相混的倾向,则目前"人间佛教"流行中的世俗化现象并非是偶然的,而是有根源的。 对于印顺过于强烈的人本思想,太虚敏锐地指出,"注重人事,固为中国之特性。但近人汪少伦说:中国过重人本,不唯神,使宗教信仰不高超;不唯物,使自然科学不发达,为近代濒危之病根。则虽重人间,而下基无边众生,上仰最高佛陀,适救儒术之隘,足以充实国族之精力。"[3]这实际上指出了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真实来源,即并非是象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来自印度佛教的纯正教义,而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混淆,是真正有悖于佛法真义的"华化"佛教。 而太虚所主张的"人生佛教",虽重视现实人生的改善,但强调的是人乘为菩萨乘的基础和准备,决非仅仅局限于人本而已,所以除对密宗有偏见外,对大乘各宗皆平等相待。他所设想的佛法体系是,"五乘共法以净化人间,进善来生。三乘共法以出离世系,解脱苦本。大乘特法以圆觉经悬示最高目标,唯识统贯始终因果,性空提持扼要观行,由此以发达完成一切有情界至上之德能,则均组入佛法新体系中,不应偏弃。"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492357816 发表于 2014-12-8 03:55
师兄们好,末学近两晚跟看了“关于印顺法师及其著作的研讨帖”及本帖。本人算是初学(注明:账号向同修借的 ...


三、"人间佛教"的偏狭

对于印顺最有特色的"人间佛教"的立场,太虚也将这种立场和自己的观点划清了界限,并语重心长地提出了批评。"原着以阿含'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片言,有将佛法割离余有情界,孤取人间为本之趋向,则落人本之狭隘。但求现实人间乐者,将谓佛法不如儒道之切要——梁漱溟、熊子真、马一浮、冯有兰等;但求未来天上乐者,将谓佛法不如耶、回之简捷;而佛法恰须被弃于人间矣。"[3]太虚法师的批评确实抓住了印顺思想最为严重的缺陷。佛法是全法界的,而不仅仅是人本的,在这个问题上的疑惑实际上就是在具体问题上否定、或怀疑六道的存在。对于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印顺法师泛泛地说时也是肯定的;但一到了具体问题时,就开始说龙宫是和龙族、龙比丘有关[4],说普贤、文殊菩萨、大日如来等是众生虚构和想像的[4],阿弥陀佛是太阳神崇拜的净化[4],佛经上说佛之伟大、寿量久远是后世众生之想像、怀念[4]!其实,骨子里就是对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信不及,对菩萨、佛信不及,对菩萨、佛的果境和神通信不及!而且,太虚在此提出了佛学研究的学风问题,即对于佛陀的言教应该虚心体察,应该全面、准确地把握佛陀言教的精神实质,决不可断章取义,歪曲佛意。古德有云:"依文解意,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为魔说",诚哉斯言。

正因为印顺将佛法理解为狭隘的人本思想,所以竟将佛陀矮化为黄色人种的圣人。"又若撷取二三义证不坚之语句,于人种推论释迦佛出于黄种人,可为黄色种族人共奉之圣者。


此虽适于近代民族思潮,亦适于联合黄色人种以竞存于白色人种间之要求;然人种与民族方为德、日提倡谬论,为祸人间,而中国之民族主义反以对内平等对外联合进大同之世而见胜,于救国之仁、救民之仁外别颂佛为救世之仁,方欣有此一切众生世间最少全世界人类之大圣佛陀,殊不须再降格其为黄族之圣人。且依种族之见而限佛陀为黄族之圣,则阿利安种占优势之印度将益被排绝,尤非佛教之利也。"[3]此处印顺竟将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法与种族之见混为一谈,足见印顺的"人间佛教"有将世间与出世间相混的倾向,则目前"人间佛教"流行中的世俗化现象并非是偶然的,而是有根源的。

对于印顺过于强烈的人本思想,太虚敏锐地指出,"注重人事,固为中国之特性。但近人汪少伦说:中国过重人本,不唯神,使宗教信仰不高超;不唯物,使自然科学不发达,为近代濒危之病根。则虽重人间,而下基无边众生,上仰最高佛陀,适救儒术之隘,足以充实国族之精力。"[3]这实际上指出了印顺"人间佛教"思想的真实来源,即并非是象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来自印度佛教的纯正教义,而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混淆,是真正有悖于佛法真义的"华化"佛教。

而太虚所主张的"人生佛教",虽重视现实人生的改善,但强调的是人乘为菩萨乘的基础和准备,决非仅仅局限于人本而已,所以除对密宗有偏见外,对大乘各宗皆平等相待。他所设想的佛法体系是,"五乘共法以净化人间,进善来生。三乘共法以出离世系,解脱苦本。大乘特法以圆觉经悬示最高目标,唯识统贯始终因果,性空提持扼要观行,由此以发达完成一切有情界至上之德能,则均组入佛法新体系中,不应偏弃。"  

四、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

印顺虽以提倡大乘佛教自诩,但认为阿含是佛陀的本教,所有的佛教经论必须要到阿含中找到一点暗示才首肯,实则是矮化、浅化和曲解大乘佛教,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着第三章佛理要略,仅列世间之净化,世间之解脱两表;而菩萨道一表,则列之第十一章第三节末,意许锡兰传大乘非佛说,以大乘为小乘学派分化进展而出。······或余他处所谓五乘共法与三乘共法,而特大乘法则竟未为承受。故虽特尊龙树亦不能完全宗奉,而有'已启梵化之机'之微词;所余大乘经论不为所尊重,复何足讶!其附摄大乘于小乘,不容有超出小乘之大乘,自当与大乘佛菩萨立场有异"。[3]太虚明确地指出印顺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而是温和版的大乘非佛说。

印顺认为菩萨精神,包括"忘己为人"、"任重致远"和"尽其在我"等内容。他在"敬答议印度之佛教"中为自己偏扬空宗贬斥他宗辩护时,认为龙树菩萨的空宗才真正代表菩萨精神。"菩萨乘为雄健之佛教,为导者,以救世为己任者,求于本生谈之菩萨精神无不合。以此格量诸家,无着系缺初义,《起信论》唯一渐成义,禅宗唯一自力义:净之与密,则无一可取,权摄愚下而已。"[5]原来大乘精神的完美代表只存在于小乘的本生谈,而大乘禅、净、密各宗甚至连无着这样的大菩萨也不入其"法眼",即使连他最为钦佩的龙树所大力弘扬的密宗在他的笔下也仅是"权摄愚下而已",则印顺的标准实在是高不可攀!然而他在"学佛三要"中认为中国净土宗只有信愿,缺少慈悲和智慧,却认为"儒家虽不够深广,而三达德的精神,与菩萨行最为接近"。[6]印顺一方面批评"华化"佛教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却对正宗的华夏思想推崇有加,其逻辑和思路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至于印顺对于大乘各宗的批评,太虚指出纯属印顺的误解:"令众生都脱苦安乐而发菩提愿,忘己为他,不求自利,大悲为根,大乘所共,安见无着系之缺此。起信不限时劫,华严短劫亦入长劫,禅顿悟不废渐修,天台六即尤解圆行渐,岂必违任重致远精神。唯识与台、贤、禅俱注重尽其在我之自力,但令净、密返于辅护修行之原质,则都无可訾议。"[3]虽然太虚对于净、密二宗的理解有可议之处,但是出发点似乎仍然是想要融会各宗、继承中国佛教传统的,与印顺偏扬空宗贬斥他宗、全面否定中国佛教传统的做法迥异。

太虚认为,"其(马鸣)揭示深圆证德,激发大乘正信,竖立菩提愿心,契根本法轮之直依佛陀者,则为宗地及起信二论。然其时马鸣处一切有派方盛之北印,外现随顺无诤,故惟赞扬十善、六度行及无我义,其宗本论则传一二人如坚慧辈潜待机缘。护法之三十论释,且隐俟玄奘乃传;马鸣之宗地、起信,数传后始宏布,不惟可能,亦其势有然也。既同为推测而绝无能证实二论非出马鸣者,则毋宁顺古认出于马鸣,故马鸣在龙树前,即法界宗——原着名真心——在法空宗前也。"[3]太虚法师用护法菩萨将三十论释隐而不传流待玄奘的史实,来佐证马鸣菩萨仅为少数有缘者传授宗地论和起信论,直到传承数代之后才开始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从而反对以当时不见流行来否定《起信论》为马鸣所作的论证。这种观点不仅符合中国佛教传统,而且也是符合学术研究惯例的,--即对于长期流传的观点,如无充足理由,即使有许多可疑之处,也只能存疑而已,不可断然否定。近代所谓强调学术标准研究佛学的学者们,不顾中国佛教历史上祖师的传承和修行体验的印证,仅以根据不足之"考据"和依文解义之研究妄诋《起信论》为伪论。这不仅误解了佛法的本质,将佛法当作世俗学问来研究;而且仅从世俗学术研究规则上看也是很草率、很不严谨的。这种观点,今天即使在世俗学界中也受到怀疑,却在教内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动摇了不少佛子的信心,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关于印度佛教的衰亡,太虚认为,"大乘本由综含而见优,时执皆空者力破唯识,持唯识者亦反斥空执,大乘分裂,重陷初五百年末部派苦诤余习。于是空识分宗,空与识又各分派;大乘已失其综含功能,小乘部派亦纷起分庭抗争其间。""令印度佛教衰灭,除外来政治社会原因外,咎莫大于此执空诤者。然此时在中国,则开展了摄末归本、本末融贯的综合论,故印度趋衰灭而中国则成全盛。"[3]太虚法师这段开示极其重要!汉地佛教的发展固然如印顺所指出者的那样有许多缺点,但并非印度一切都比汉地强,相反总体上说,印度可能比汉地要差。因为汉地毕竟保存了佛教,并传播至东亚,而佛教在印度本土却最终被灭。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印度佛教的各宗派不善融通、综合,以致互相攻击是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印顺将印度佛教衰亡归咎于真常唯心论,佛法的究竟了义仅限空宗的做法,太虚则有不同看法,认为空宗末流的流弊尤甚。"盖依中观内修观行,高者可证入空性,从容中道,如龙树,或成中国禅宗;而执空论者,善坏他论,自无可持,不流恶取空拨无因果,则惟有如清辨转入神秘密咒延续身命之一途。而他论被坏者,亦厌倦苦诤,同趋密咒为息心之地。"[3]太虚虽然和印顺一样对密教有较为强烈的偏见,认为密宗应当为印度佛教的衰落负责,但他又认为密宗之兴起源于中观末流之破坏,所以佛教之衰落未必象印顺所认为的那样都是如来藏一系惹的祸!印顺认为佛教在印度之灭亡、在中国之衰落,都是由于如来藏一系搀杂了太多的外道思想所致。如来藏末流固然可能有此弊病,但印顺高度推崇的空宗一系的末流同样也有毛病,如果说当时的密宗末流有问题的话,那显宗末流又怎能不负责任?无论表现为什么样具体的形式,佛教衰落的根本原因都是偏离了佛法的本质,流于形式,缺乏真修实证,而不应该归罪于某一宗派。时至今日,深受印顺等学者影响的佛子们仍然对如来藏一系的经论和教法有偏见,应该回过头重新阅读佛教的真实历史,充分认识如来藏系佛法对于中国佛教发展乃至延续至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新评价如来藏系统!如来藏系佛法更加擅长综合,虽末流有颟顸笼统之弊,但其维系佛法的整体性避免各宗互相攻击的贡献也不可抹杀。要想避免印度佛教衰落灭亡的悲剧,倒是应当注意避免执着某宗为究竟以排斥他宗的现象。

太虚认为,中国作为"大一统之国家,中和性之民族,非统贯一切之道不足以尽其情,非圆澈一切之理不足以定其志。而就其知识思想言论之所及,必于变中求得其常,偏中求得其圆为满足,非锡兰或西藏等边附国民之偏霸一方可自安。"[3]太虚大师此言表面上虽有民族主义之嫌,但其捍卫综合、融贯佛法之立场是非常正确的,是符合佛陀本怀的;相比之下,印顺一味偏赞空宗,贬斥他宗,倒是有沉溺于宗派偏见之嫌了。


五、余论

在对印顺《印度之佛教》的诸多问题进行评论之前,太虚法师是这样开始的:"然此种种有待于辨析之义,牵一发而动全身,千端万绪,殆非另一编印度佛教史不足以详达之。以余衰朽之色身,复何暇再从事于此,故一切舍置;但从前议所及者再申论之。"很显然,太虚法师的意思是说,该书问题很多,除了他所提及的之外还有许多,要符合他的基本思想必须推倒重来!而"再议印度之佛教"仅仅是就印顺回应的再回应而已。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印度之佛教》矛头直指中国传统佛教的主流真常唯心论,而太虚法师则从撰写"议印度之佛教"的1942年就开始侧重讲中国佛学,时间上的这种巧合是否说明太虚的弘法侧重点的转变是对印顺着作的回应,因资料不足尚不敢论定,但也至少反映了两种路线的分歧已经开始了[2]。考虑到在发表了两篇评论文章的4年以后,太虚法师就舍报圆寂;因此这些评论可以看作是太虚晚年定论,更加值得我们重视。

印顺法师的着作和太虚法师的评论问世已近60年了,今天印顺版的"人间佛教"作为太虚法师"人生佛教"的正宗嫡传已风行海峡两岸,已取得了佛教界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而太虚法师所担心的"佛法被弃于人间"也正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此时重温尘封已久的关于《印度之佛教》的争论,令人感慨万千!太虚法师当时因色身衰朽未能详细讨论的问题,在佛教面临种种危机的今天,也许是应当认真反思的时候了?本文的讨论限于个人能力、资料及篇幅,只涉及了非常粗浅和表面的层次,对于相关问题的理解容有可商和错误之处,深入的探讨尚有待于海内外专家大德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议印度之佛教"

[2],《太虚大师年谱》

[3],"再议印度之佛教"

[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5],"敬答议印度之佛教"

[6],"学佛三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stupid 发表于 2014-12-5 03:24
又是蕭平實一系的垃圾批評。我們先看看印順法師的原文:

宁可破戒如须弥山,不可被邪师熏一邪念   
对于印顺沙门等这样的邪见者,正确的态度是彻底远离,远离邪见者\不宣扬其学说,起码可以避免与其同坠地狱;破斥其邪见,可以避免更多无辜者受害,这是佛弟子应做的正业!   
有些人说什么:“佛弟子以与人不争为美德。”但这要看对什么不争。要是对离经叛道、扰法坏法的邪说谬论不争,就是对众生缺乏慈悲心和抑恶扬善责任感的糊涂表现,也是违犯佛律的行为。   
《宝箧经》中佛言——「对破坏教义之言行应予以破斥,对其不破斥者非我弟子,对其进行破斥者是我弟子,是我声闻。」   
著名的大格西喜饶嘉措大师(五十年代任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在《龙树庄严驳论》中说:“对释门中人来说,没有比分辨是非对错更重要的使命。”   
《涅盘经》云:“迦叶,世间众生有三种病极难消除,一谤大乘法,二造五无间罪,三生邪见。”   
《宝顶经》中佛言——「凡谤法者、破戒者,我开许待彼等如仆人,应当制伏。若非尔,我未开许。」   
莲花生大士也说:“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上师是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如果不善加观察,遇到邪知识,将毁坏信士一生的善资粮,并且将失毁已得的暇满人身。譬如,一只毒蛇盘绕于树下,某人以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被毒蛇害死。如《功德藏》云:“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 ----《如何选择和依止上师》   
佛经中还讲:若于三乘随轻毁一下至一颂。不应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若有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俱定当堕无间地狱。   
古德云:宁可破戒如须弥山,不可被邪师熏一邪念,如芥子许在情识中,如油入面不可出。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圆觉经》   
“如果我们的内心归依于智悲圆满的圣者,随学他圆满智慧,所见的法的真谛,且以见、戒、行一致的同道者为伴侣,那么我们必将趋入安乐的正道,由此将产生不可思议的暂时究竟义利。相反,如果所依是邪师、邪法、邪友,那么只能在邪恶之路上步步趣入恶趣的深渊。在邪师的欺惑下,不曾用智慧来鉴别的人们一厢情愿地接受了一整套神奇诱人邪说。遍计无明一旦熏习日深,便成牢不可破的知见。”----《警世钟》益西彭措堪布〕   
见解在佛法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见解,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所以佛在八正道中把正见排在第一位。而又在《佛藏经》中为我们分辨,‘邪见’过失罪业为十恶业中最重,重于杀生。   
我们平素里经常说“破见不可悔”,就是因为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源于我们的知见,而这知见如果是邪见,将是非常可怕的,不仅今世的修行资粮将转为零,不得成就,而且这邪见还会融在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里,跟随我们轮转六道,生生世世都不得成就。   
而且如果再向别人讲述,就将成为不净的说法,也会在别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里,种下祸害。   
古德云:宁可破戒如须弥山,不可被邪师熏一邪念,如芥子许在情识中,如油入面不可出。   
各位师兄请仔细体味“如油入面不可出”,各位师兄也请体谅古德今贤的良苦用心。   
至于如何才能“不邪见”,唯有“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唯有以戒为师,唯有远离邪师和邪知见者,不可不慎。     
发表于 2014-12-8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听说有两个印顺,不知道到底说的是哪一个,都晕了。以后最好不要同名。
总之记得有一个印顺的观点的确有错误
发表于 2014-12-8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宁舍生命,不舍戒律,宁舍戒律,不舍正见。
发表于 2014-12-8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1愿生净土 发表于 2014-12-8 13:35
以前听说有两个印顺,不知道到底说的是哪一个,都晕了。以后最好不要同名。
总之记得有一个印顺的观点的确 ...

一个印顺被称为导师,,,,太虚大师的弟子,这位问题不是一般的大,因为有太多奇谈怪论和经论不符
另一个是印顺禅师,因为是师承本焕长老,禅宗的法师。这位印顺禅师不是简单人物,能把禅宗和其他宗派调和的一片和睦,甚至连南传的很多僧王都很看得起他,给他很大的职位和荣誉
这两位并不是一个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05:53 , Processed in 0.04764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