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了 于 2014-10-24 22:40 编辑
日宗仁波切說:
“易於獲得勝者意趣之殊勝 分二: 第三個部分「易於獲得勝者意趣之殊勝」。這個科判當中最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初學者若無上師的口訣,無法順利獲得佛陀的意趣 第一個部分「初學者若無上師的口訣,無法順利獲得佛陀的意趣。」而這個部分正文當中提到了,諸大經典及其釋論雖是最勝教授,然尚未能遍學之初學者,若不依止善士口訣,縱趣彼等,亦難獲得彼中意趣,雖然我們了解了佛所說的經典以及論師們所造的這些釋論,都是最殊勝的教授。但是對於一位初學的補特伽羅而言,由於他所修學的法類有限,如果不依著聖士的口訣,比方《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論》、或者是《道炬論》這種修心教授的話,縱使他趣入了經典以及釋論的法類當中,但是也很難從中獲得彼中意趣,也就是佛他最終的想法。縱能獲得,如果能夠獲得的話,亦必有賴長時、劬勞,這時候他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並且遭遇到很多的問題。
透由上師的口訣便能順利獲得 這個科判當中的第二個部分「透由上師的口訣便能順利獲得。」若能依止上師口訣(及如此等),則易通達。如果能夠依止上師的口訣,比方宗喀巴大師所造的《廣論》、《略論》、或者是尊者所造的《道炬論》這種口訣,「及如此等」以及如同這些口訣的其他教授,這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能夠了解諸佛最終的密意為何。所以不管我們所修學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或者是《掌中解脫》、甚至《三主要道》,甚至是其他教派的道次第的這些論著,我們都應該從中了解到,它所依據的根源是佛所造的佛經;在了解這些論著的內涵之後,更進一步的了解,原來這都是佛最終的密意。
之前我們有提到這兩種人,第一種是他不知道該如何的去作聽聞、或者是他不想要聽聞,對於這種人而言,他想要了解佛經的內涵就顯得格外的困難。但是縱使你花很長的時間來研閱佛經,但是如果沒有配合上師的口訣、或者是修心的這些教授的話,其實你所懂的雖然相當的多,但是你也不見得知道該如何去實踐這些法類。
舉一個例子,比方佛所宣說的《般若八千頌》而言,在《般若八千頌》當中,依止善知識的部分,是在最後才講述到的。而《般若八千頌》一開始所講的內容,卻是發起殊勝的菩提心,所以它的次第是完全顛倒過來的。但是對於當時佛所宣說的所化機(也就是當時的眾生)而言,由於當時眾生的根器是屬於利根的根器,所以佛縱使以這樣顛倒的次第為他們宣說法的內涵,他們還是能夠如實的了解佛心中最終的這種想法。但是對於初學者我們而言,卻沒有辦法如此的了解,所以我們必須要透由上師們的口訣,或者他們所造的修心論典,從一開始的依止善知識,到最後的發起菩提心,這當中該講依師的就講依師,該講無常的就講無常,按照次第將大經論當中的內容完全總攝,並且以非常完整的次第無誤的為我們宣說,我們才能夠了知到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實踐佛法的內涵。”
初學和深入其中的,有一點學習上的分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