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柯南 于 2014-9-17 18:33 编辑
knightleo 发表于 2014-9-17 16:45
这个你要去问妙音翻译小组。。。哎~ 巳二 解釋龍樹意趣的發展史:
只有龍樹才能沒有顛倒錯謬解釋《般若波羅蜜多》等經典所說的一切諸法無自性、生、滅等道理.那麼詮釋龍樹思想的發展史又是怎樣呢?聖父子(即是龍樹和聖天)是其餘中觀師(藏: dbu ma pa,指弘揚中觀見的論師學者)的根源,即使如佛護、清辨、月稱、寂護等大中觀論師,皆視聖天與阿闍黎龍樹無別,以他為標準.所以,藏地先德把龍樹和聖天稱為「根本中觀師J (藏: gzhung phyi mo' i dbuma),而餘者則稱為「隨持中觀師」(各持不同觀點的中觀學者).
一些西藏先德曾說,若就安立名言(藏: tha snyad pa '即是概念及語言)的方法來說,中觀師可分為兩種:(1)於名言之中承認有外境者是稱為「經部行中觀師」.(2)於名言之中承認無外境者是稱為「瑜伽行中觀師」。若就「勝義」的看法來說,亦分為兩種中觀師:(a)主張「勝義諦是顯現與空性的聚合」者是稱為「理成如幻」.(b)主張「勝義諦是僅於顯現斷除戲論」者是稱為「極無所住」.
這些西藏先德認為在第二類(勝義)之中,寂護及蓮華戒是屬於第一種(理成如幻).一些印度論師亦使用「如幻」和「極無所住」來指稱各種不同的中觀師.
總之,在印度和西藏自稱為中觀師的論師,雖然也有使用這種術語來區分中觀師,但這裡只是要抉擇阿闍黎龍樹的弟子的大中觀師宗派.試問有誰人能夠清楚說明所有一切的微細差別呢?
此外,大譯師羅丹喜饒(Lochen BIo Idan shes rab)曾說這種根據「勝義」的主張來判分兩種中觀師的說法,只是要令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可謂至理之言,因為作出這種判分的人似認為(寂護、蓮華戒等理成如幻中觀師)僅以「理智比量」所衡量的對象(所量境)為「勝義諦」。然而, (寂護的)《中觀莊嚴論》(梵: Madhyamakalamkara)及(蓮華戒的)《中觀光明論》均說理智所衡量的對象是與「勝義諦」一致相順,所以才假名為「勝義」.其他的大中觀師亦不承認僅以正理(於顯現)斷除戲論便是「勝義諦」.所以,這不是一種妥善的區分方法.
智軍阿闍黎說在聖父子所造的中觀論典之中,並未明言「外境」是有抑無.後來,清辨論師破斥「唯識派」(梵: Vijnanavadin.藏: ream rig pa)並傳出「於名言之中承認有外境」的宗規.後來,寂護論師又依循「瑜伽行」的教典, 另立一支「於名言之中承認無外境,於勝義之中無心性」的中觀派,於是便出現了兩種中觀,前者是稱為「經部行中觀」(梵: Sautrantika-Madhyamaka.藏: mdo sde spyod pa'idbu ma),後者則稱為「瑜伽行中觀」(梵: Yogacara-Madhyamaka.藏: rnal’byor spyod pa' i dbu ma).
智軍論師的說法完全正確,然而阿闍黎月稱雖於名言之中承認有外境,但他的說法與其他宗派並不符合,所以不可把他稱為「經部行中觀師」,還有人把他稱為「毘婆沙師」(梵: Vaibhasika.藏: zh i Ihag zung‘brel)也是極不合理的.
在雪域西藏的後弘教期中,有採用「應成」(梵: Prasangika.藏: thal‘gyur pa)和「自續」(梵: Svatantrika. 藏: rang rgyud pa)來稱呼不同的中觀師,這種說法是符合《明顯句論》(梵: Prasanna-pada.月稱 造)的說法,絕非出於杜撰.所以一切中觀師皆可歸入於名言承認有外境或無外境兩類.即使就自心相續之中引生定解勝義空性的正見而判分,仍可歸入「應成」及「自續」兩者之中.
在這些大師之中,我們應依從哪一位來尋求聖父子的宗旨意趣?大尊主(阿底峽)是以阿闍黎月稱的宗規為主, 因此,奉持阿底峽尊者所傳道次第教授的歷代祖師,亦以月稱的宗規為主.
阿闍黎月稱在各種《中觀論根本頌》(梵: Prajna- nama-mula-madhyamaka-karika.又作《中觀根本慧論》,以下簡稱《中論》)的註釋之中,看見只有阿闍黎佛護(梵: Buddhapalita)才能圓滿解釋聖龍樹的宗旨意趣,所以便以他的宗規為根本,並採用阿闍黎清辨的多種善妙解釋,即使少許不合理處亦已破除.由於阿闍黎佛護及吉祥月稱的釋論對聖父子論典解說最為殊勝,所以這裡將會依循這兩位大師的見解來抉擇聖龍樹的宗旨意趣.
..呵呵 ps:不是我翻譯滴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