孱弱的乡村宗教 2013年01月30日 11:43:51 中国民族报
身为宗教研究者,平时参访调研较多的,多是宗教发达地区,或宗教活动频繁的场所。因此在言说与写作中,涉及宗教事务,喜欢用“发展”、“繁荣”、“积极作用”、“灵性资源”等术语。2012年始,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一个宗教追踪调查项目,拟以县域和宗教活动场所为对象,对中国宗教做连续10年的跟踪调查。略微走街串巷后,我们便看到了中国宗教的另一面,那就是在很多地区,宗教的表现都很孱弱。 宗教的孱弱首先表现在活动场所的数量上。依据调查设计,我们以县为单位,每种宗教选择3个活动场所,五大教合计调研15个场所。结果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县才具有5种宗教,大多数县的宗教种类在3个左右,有宗教协会的就更少。就宗教活动场所来说,分布最广泛的是伊斯兰教清真寺,其次是基督教、佛教、天主教,道教的场所分布最为稀少。而就场所的数量而言,很多地方全县的宗教活动场所加起来都不足15个。以河北中部一个35万人口的县为例,有天主教堂4座、清真寺2座,佛教家庭活动点3个,基督教家庭活动点3个,道教场所为零。在全县的社会生活中,这样几个星星点点的宗教活动场所,更多是符号性的,即:这里是有宗教的;至于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实际上可以被忽略不计。 宗教孱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教职人员的稀少。在很多县,佛教、道教、基督教都没有专职的教职人员,一般是在家居士、平信徒负责。而天主教神父与伊斯兰教阿訇,经常是一个人负责几个宗教活动场所。在现代化与少子化的境遇下,宗教教职人员无论能否结婚,似乎都不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职业选择。这个事实正在对宗教的现状与未来产生影响,值得正视。 贫困是乡村宗教的又一重要特征。大众媒体上的宗教,很多时候都是“少林寺”式的,锦衣美食。在调研中,有一个问题是,您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排名第一的答案是经济困窘。很多宗教活动场所一年的资金流量也就几万元,一些新建的比较雄伟的,可以容纳300人以上活动的大堂,冬季就关门。一是里面很冷,二是参与宗教活动的人较少,在小屋子里面就可以了。大多数的阿訇、神父,月工资不足千元,有些地方的阿訇还要兼职做小生意。收入偏低无疑是影响职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家宗教事务局大力推动的一个工作是落实教职人员的社会保障。从调查的情况看,这一工作还任重道远。乡村教职人员大多数是农村户口,而且绝大多数是人户分离,也就是户口不在其所属宗教场所所在地。这样,大多数教职人员只能享受家乡的合作医疗,其他的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都很难落实。 依据宗教社会学理论,宗教的发展依赖于宗教供给。此次调研我们发现,在很多乡村,宗教供给都处于萎缩状态。所谓的宗教供给,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维系宗教的延续,很少有创造性的、有吸引力的宗教活动。随着城镇化的进展,乡村宗教或许会出现萎缩的趋势。 参与乡村调查,每个人都感受到社会的现代化步伐。传统的乡村小道已经很少了,每个村庄都通了公路,汽车可以开到大多数农户的门口。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有中心广场,有健身设施,有很漂亮的党支部与村委会,有整齐的宣传栏,有打击邪教的大标语。我们似乎可以说,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大多数村民关注的重心是发家致富;宗教层面的需求,有,但还比较微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