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terry9688

成了佛是不是永远不死了啊?那可有点接受不了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4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佛=僵尸

笑了半天,搞笑死了,本来早上还哭了一场的,看了以后心情都好了
发表于 2012-12-4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怕死 ,有人怕不死,

发表于 2012-12-4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发表于 2012-12-5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lp0566 发表于 2012-12-4 14:00
如果这样分别的话,那就还需从究竟什么是佛以及何谓成佛、如何成佛进行讨论了。但讨论的结果则未必是楼主所 ...

关键是解释什么是佛,成佛的意义如何彰显,这个超级有难度啊
发表于 2012-12-5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死不死 和 成佛 是啥关系?

都成佛了,还能想死不死的事?

是不是把佛 当圣诞老人了。

发表于 2012-12-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不使师兄恐怖
所以佛陀示寂涅槃了 O(∩_∩)O~
据说 在佛的世界 佛菩萨 没有相的 只有光 一团一团的光
发表于 2012-12-5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发表于 2012-12-6 0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2-11-15 23:59 成佛=永远不死 僵尸=永远不死 所以:

楼主佛法方面有疑惑,如果能解答就解答,解答不了就不要说,你说的这几个字,不是笑话,是地狱种子,哪个教你拿三宝开玩笑,拿修学佛法的最终目的开玩笑的?
发表于 2012-12-6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风无爱 发表于 2012-12-6 02:28
楼主佛法方面有疑惑,如果能解答就解答,解答不了就不要说,你说的这几个字,不是笑话,是地狱种子,哪个 ...

个人理解,上善在说此番话时,并没有把真实把三宝当做对镜。
发表于 2012-12-7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意海-那伽 发表于 2012-12-5 19:19
为了不使师兄恐怖
所以佛陀示寂涅槃了 O(∩_∩)O~
据说 在佛的世界 佛菩萨 没有相的 只有光 一团一团的光 ...

这个说法我也听过,大光明世界?具体我也不是很懂
发表于 2012-12-30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善如水 发表于 2012-11-15 23:59
成佛=永远不死
僵尸=永远不死
所以:

老大,你这笑话还真不是一般的冷.....
发表于 2012-12-30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种类型的  死  与  不死     应该说的不是身体上的吧,    可以认为是思想上的
思想和灵魂上的不灭,应该可以解释成脱离死的意思了吧
发表于 2014-6-27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水游光 发表于 2012-12-5 10:26
关键是解释什么是佛,成佛的意义如何彰显,这个超级有难度啊

多识仁波切开示:
经过福慧双修,众生的色体转化为佛的色体,众生的官识和心识转化为佛的智体,这是粗略的分法。
细分,色身有报身和化身,法身有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共为四身。
色身如太阳的本体,自性身如太阳的能源,智法身如阳光。有光就有发光体,色身是发光体,法身是光。
理谛和事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失去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就无法存在。
佛的色体、智慧和慈悲、利众作用等属于有为法的功德属性,都属于事谛;
自性和法性的共性属于理谛。
这两方面的高度统一就是理事无碍的法性佛。
不分色体、法体,总称“法身”是指佛的“共性”,“自性身”是指佛的空性。
在佛法中只有共性和空性是永恒不变的,其余一切存在都属于有为法,都有运动变化的特性,所以佛的理智共相法身和自性身是永恒不变的。
智慧法身本质是智,是有为法;
报身是连续性的不间断存在;
化身是应化续流不断的存在。
当所有众生解脱成佛之时,就是佛的度众事业告终之时,那时佛的化身也将失去存在意义而最终消失。
但实际上众生成佛是有限的,永远不可能没有众生,因此也就永远不会没有佛的化身和佛法,所以佛经中说:“佛陀永不入寂,佛法永不熄灭。”
(一)佛的报身的定义和特性。
报身的定义是无量慈善功德福报成果,或者享用大乘道圆满法乐之有形身。报身也叫受用身、享用身,有五恒定和五特性。
五恒定是:
身有三十二相、八十好,永恒不变,为身恒定;
常住色界无上天为住地恒定;
身边听法之众只有登地菩萨圣众,为引渡对象恒定;
所说之法全是大乘法,为法恒定;
住世直到一切众生超脱轮回,为住世恒定。
五种特性是:
身显相好常说法;
声具六十四音说大乘法;
心怀大慈悲,利众之事永不停;
无意识活动生自然效应;
依众生的心意,应化无穷。(《宝性论》)
(二)佛的应化身的分类和特点。
应化身是从报身化出的引渡众生的变化身,分为殊胜化身、技艺化身、普通化身三种。
殊胜化身,也称应身,是身具三十二种伟人相和八十种随形好标志,以教主身份设教、转法轮、引渡众生的殊胜化身,殊胜化身如佛祖释迦牟尼。
小乘派认为佛祖是此身成佛,三十五岁成佛前为菩萨身,成佛后为佛身。
但大乘教认为印度的释迦牟尼是色界无上天成佛的释迦牟尼报身佛的应化之身,他的厌世出家、修行、证果、传法、斗法破魔、示寂等行为是引渡众生的一种方便现身说法行为,显示涅槃是为了说明诸行无常的道理。实际上释迦牟尼早已成佛,根本不需要坚持苦行,进行修炼。
殊胜化身和报身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简述如下。
三十二相是:
1.手足心呈现千辐轮纹;
2.足心平;
3.手足指间有薄膜相连;
4.手足皮肤柔软白嫩;
5.两手背、两足背、双肩、背部等七处肌肉丰满;
6.手指细长;
7.足跟宽平;
8.身材魁梧端直;
9.足踝不外露;
10.身毛向上向右倒;
11.小腿肌圆而丰满如鹿;
12.双手过膝;
13.男根内藏;
14.肤色金黄有光泽;
15.皮肤细嫩;
16.身毛右旋;
17.眉间右旋白毫放光;
18.胸宽背阔如雄狮;
19.肩头圆满;
20.双臂丰满;
21.口中津液能使食物变得香甜;
22.伸双臂与身高相等;
23.身体上下比例相等;
24.头顶有肉髻,高四指;
25.舌柔软宽长,伸出可覆盖面部;
26.声音洪亮清晰;
27.说话具有吐词清楚、音调动听、逻辑严密、韵味深长、叩人心弦等五种特点;
28.双颊丰满如狮面;
29.齿洁,平整细密;
30.上下各有二十齿;
31.双目漆黑明亮;
32.睫毛稠密匀称。
八十种随形好:
1.指甲红润;
2.指甲有光泽;
3.指甲丰满,中间高起;
4.诸指圆润;
5.诸指秀长;
6.指肌丰满;
7.脉深不露;
8.筋脉无结;
9.足踝不突出;
10.手足平直;
11.行走时前胸突起如雄狮;
12.行走稳健如大象;
13.行走轻盈如天鹅;
14.行走有力如牛中之王;
15.向右顾视;
16.行步姿态端庄优美;
17.行走身不摇摆俯仰;
18.身体柔软灵便;
19.皮肤润泽清净;
20.五官、身躯比例协调;
21.肌肤洁白透出红色;
22.肌肉细腻柔软;
23.身清秀;
24.呈现一切伟人相;
25.身体宽阔匀称;
26.行走步子很整齐;
27.体貌常如少年;
28.肌肉无扁平下陷状;
29.身躯丰满;
30.身体健壮有力;
31.肢节匀称;
32.目清秀;
33.腰圆;
34.腹部平整;
35.不伸手伸腰;
36.腹肌丰满下垂;
37.脐右旋;
38.脐眼深;
39.体形优美;
40.行为庄重;
41.身无痣斑;
42.手软如棉;
43.手纹有光泽;
44.手纹深而清晰;
45.手纹不断;
46.面非狭长形;
47.面相略呈圆形;
48.舌平整;
49.舌薄而柔软;
50.舌红润;
51.声音洪亮如象鸣,深沉如轻轻的雷声;
52.声韵优美、语气柔和;
53.齿形圆;
54.齿锋利;
55.齿洁白光滑;
56.齿匀称整齐;
57.犬齿尖细;
58.鼻梁高而端正;
59.鼻孔清洁;
60.眼球清洁;
61.眼睛大而眼角细长;
62.眉厚浓;
63.眼球黑白分明,如初开莲瓣,白里透红;
64.双眉弯长;
65.眉毛柔软;
66.眉毛生长整齐;
67.眉毛漆黑有光泽;
68.双耳肥厚垂长;
69.耳轮平正端直;
70.听觉灵敏;
71.额部宽广;
72.额部平正丰满;
73.头颅圆形饱满;
74.头发漆黑有光泽;
75.发厚浓;
76.发绵软;
77.发稠密;
78.发细润;
79.发有自然香气;
80.手足有万字状等吉祥纹络。


发表于 2014-6-27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技艺化身,是诸佛为济世利众,化生为具有特殊技巧的艺术师、乐师、医师、建筑师等各种能工巧匠,施以种种方便智慧,济度、开化众生,创造文明,造福众生的化身,如天工布肖格玛和度化乾达婆王的琴师等。
佛法认为在一切造福众生、利乐有情的事业中都有佛的参与或佛的感应。
认为佛菩萨只在佛教徒中的看法是对佛教理论所知甚少的表现。
普通化身。普通化身有情种化身和非有情化身。
前一种如《法华经》中所说的佛的应化三十二相,其中有化为声闻、缘觉、菩萨的;
有化为僧、尼、居士的;
有化为帝释天、自在天、天王、天神的;
有化为帝王、王后、大臣、将军的;
有化为长者、贤哲、才士、美女的;
有化为一般人和各类动物的。
应化动物的事例《佛本生记》中很多。
众生因缘各异,一种佛菩萨的形象未必能度一切众生,因此,诸佛以慈悲和无碍智慧,洞察一切众生的心理和因缘,因时、因地、因众生机缘应化济度。
这就是佛的智慧方便利众法门。
这种不以佛菩萨的公开身份出现的各种佛菩萨化身,除了从他们的利益众生的大善大德行为和造福众生的事业方面进行判断而外,无法确认,他们自己从不暴露大贤大德、佛菩萨身份。
这和当今社会上那些自称佛菩萨,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人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
非有情化身是应化众生所需生活条件,如衣服、房屋、五谷、清泉、车船、桥梁、钱财、药物、住宿环境、山川草木等等。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万物有灵”的观点,不是佛家的观点。
诸佛可以化现山水草木,但山水草木绝非有情识的生命,纯属无灵识的自然物,既无转世的生命,也非六道众生。
现在有些人认为“万物有灵”论是佛家的观点,那是大错特错。佛家从来就是反对“万物有灵”论的,读过《因明释量论》的人都知道这种说法的荒唐之处。
(三)佛的自性身定义及其分类。
自性身也称理法身,因其性质纯属空理,故称“理佛”。
万物自性本空,法性平等,没有空有的差别,因此,佛性也就自然是空的。《宝性论》中所说的“佛性本空”,就是指佛的自性身、理法身。
自性身的定义是:具有二净德性的终极理性为自性身。这定义说明:
第一,佛的自性身是“二净”境界。
第二,自性身是性空理体,是寂灭无为境。
自性身有两种,即自性净分终极理性身和离染净分终极理性身。
自性身具有五种功德和五种特性。
五种功德是:无量功德;无数功德;不可思议功德;无比功德;二障及其习气尽断功德。
五种特性是:非缘生而属无为法;与悟性功德融为一体;远离常断二边;断除贪著、阻碍、低趣三障;自性清净光明。
(四)智慧法身的定义及其分类。
智慧法身是佛的智慧和神通、慈悲、圣能的综合属性,因以智慧为主,或者说神通、圣能的本质是智慧,大慈大悲的理性也属智慧范围,所以通称“智法身”。
如理如量所见,遍及一切无上真智慧是智慧法身的定义。
从智慧法身的本质上分,只有两种,即如理智和如量智。
“如理智”是遍知一切事物的终极理性的真智慧,所见和事物的理性完全一致,所以是真智和实智。
这个“实”是“真实无假”之义,并非所见“实有”。
诸法性空,“性空”的“空”是“实有”的否定概念,与“实有”相对立。
所谓“实智”就是说这种智慧所见空相是正确的,并不是说实智所见为“实物”,因此,《般若经》中说“空亦空”。
世俗智理解为“空理”,只是抽象概念的理解,而不是无分别直觉现观。
菩萨和声闻、罗汉之类的见性圣众,能现观事物的理性,但不能无分别地现观所有事物的理性,因为尚未破除所知障。
只有佛才对一切事物的法性终极之理了若指掌,并且在一刹那间同观一切事物无滞无碍,这就是如理遍及智。
“如量智”是遍知一切事物的现象、状态、因缘、性能、种类、差别、联系、数量等情况的智慧。
对佛的这种遍知一切智的神奇性,佛经中举例说:“若把南瞻部洲的所有树木烧成炭,投进大海进行搅拌后,再捞出来,佛也能准确辨认每个炭块属于何地、何山、哪棵树的哪个部位,一一可以复原。”
这种“如量智”也称事智、权智。因这种智慧所见属于与理谛相对的事谛,故称事智。
因为这种智慧的作用完全是为了度脱众生,正确标准是按众生的所见标准确定的,众生所见受众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呈现虚妄相,故称俗智所见为假象。
凡人都是以假当真,习以为常,不知是假。但对以假当真的凡人,只能显示假象,以符合凡人习惯的世俗知见,开导引渡,才能见效。
因此,将佛的这种适应众生心理习惯的一切形象和智慧方便法门,统统称做俗谛事相。
因这种智慧是方便智慧、权宜之计,也称“权智”;与绝对真理如理智相对,也称相对智。
其真理性是相对的,与世俗的假见相对而言是“真”,与终极真理相对而言是“假”,因此,它是相对真理。
按佛智的不同作用分类,可以分为五种,即:
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唯识论持八识转五智之说。
中观派和金刚乘一致认为,由五蕴转化为五智、五佛,不承认唯识家的八识之说。
大圆镜智是五蕴中的色蕴转化成智的。
人体之五官识的五根属于色体(物质),触觉遍于全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体识的基础眼根(视神经)、耳根(听觉神经)、鼻根(嗅觉神经)、舌根(味觉神经)、身根(触觉神经)属于细微色体。
五官之识觉的功能完全是直觉,没有思维活动。成佛时这种细微色体五根和与五根不可分离的五官识,经过修炼净化,转化为智能。
因这种智能是无分别现观,如镜现影,故称“圆镜智”。
圆镜智的人格化的佛,在密宗中称大日如来、遍照金刚。
“受蕴”是人体身心的感觉功能。从性质上分,有身心感觉舒服愉快的“乐受”,感觉不舒服、不愉快的“苦受”和感觉不苦不乐、不喜不憎的“中性感受”三种。
受蕴经过净化,成佛时转化为平等性智。
因为一切苦乐感觉起源于虚妄心识,断除二障,已无妄心,苦乐的幻觉消失,诸种感受完全变得相同,诸法平等,人世的荣辱、得失、爱憎、苦乐、生死等对身心引起的不同感受完全消失,这种境界便是佛的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人格化的佛称“宝生佛”。
众生的苦是一种苦的感受,无苦的感受就是乐。生命最宝贵的是快乐,这种智慧境中,苦乐平等,无乐无苦,故称平等智为宝生佛。
“想蕴”是一种能分辨事物具体形象、标志,判断事物性质的认识功能。
众生的想蕴将各种事物分成可爱的、可恨的和中性的,然后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无端生爱恨,由爱恨引起各种造业行为。
众生的这种分辨功能,受众多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客观事物真相的妄想妄执占主要地位。
如果没有妄想妄执,就不会产生爱恨烦恼。
克服烦恼,首先要断除妄心妄执,其根源就在这里。经过净化,在成佛时,这种想蕴就化为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的人格化的佛是阿弥陀佛,义译为“无量光”。
无量光佛所代表的妙观察智,实质上就是遍知一切的事相智。无量光就代表遍及十方万物的妙智慧。
“行蕴”是色、受、想、识四蕴范围以外一切心理活动的总称。行蕴有与心识有关的相应性行蕴和与心识无关的不相应行蕴(详见《俱舍论》)。
行蕴经过净化,到成佛时转化为成所作智或叫“作事智”。
其人格化的佛为诸事成就佛或不空成就佛。
因行蕴直接与行为动作有关,所以其转化之智能称做“作事智”。
“识蕴”是诸识的综合体。
识蕴也包括五官之识,但五官之识与色体转化为圆镜智,所以这里所说的“识蕴”是指第六识心识。
心识的心并不是五脏中的心脏,心识的根也不是肉团心。眼识从眼根生,耳识从耳根生等等,前五识的物质载体是各自的“根”,第六识心识无固定的物质载体“根”,是“依前五种识而生”(《俱舍论》),就是关于色的心识依眼识而生,关于声的心识依耳识而生等等,依此类推。
心识对色声香味触的认识,要靠眼识、耳识等等为媒介,不能直接感受外境。
心识有直觉和思维两种功能。平常的心识直觉往往与思维混在一起,很难辨认。只有内向直觉和定境直觉比较好辨认。
比如眼见一熟人,眼识只能反映其人的体形、相貌、服饰,没有识别判断的功能。
想起名称,辨认出是谁,那是心识的作用。
心识是诸识的源泉、核心、主体,所以,此“心”字应解作“中心”之义。
心识经过净化,到成佛时转化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实际上就是如理智、见性智。
法界体性就是空性。
法界体性智的人格化的佛便是阿趋佛,即不动金刚。
五智中的圆镜智可以包括佛的色身(因为佛的色身非真色,是智慧所化色),法界体性智可以包括无为自性身。因此,可以说五智包括佛的色、法二身和如理、如量两种根本智慧。


发表于 2014-6-27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真 发表于 2014-6-27 23:57
接上文: 技艺化身,是诸佛为济世利众,化生为具有特殊技巧的艺术师、乐师、医师、建筑师等各种能工巧匠,施 ...

接上文:
佛的智慧法身按照弥勒《般若现观庄严论》,共分二十一组、一百四十六条,现依次分述如下:
1.三十七道品。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念住”就是意念集中在所观之对象上,久久观想所得的一种智见境界。四念住观想的意境是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
“法念住”的“法”指的是身心和感受以外的一切思想感情活动,观想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世俗对于身心等方面的常乐我净的错误观念。
四正断——断除已生之恶,杜绝未生之恶,增广已生之善,培育未生之善。
这是身心品质的修炼。断除世人与此正好相反的四种行为,故称正断。
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欲”是“欲想得到”,“观”是思考分析。修这四种定,能产生神通变化,所以称“神足”。
五根信——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其中“念根”的“念”指“思念”,即念念不忘所观之特定目标。
五力——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
五根和五力的区别是:“力”是经过修炼达到的纯熟阶段,足以对抗与信、勤等相反的思想行为的干扰;“根”是修信、勤等的未成熟阶段,尚不能抵抗相反思想行为的干扰。
七觉支——念觉支、分辨觉支、勤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念觉支。
这七种修定境界是产生超世真智的前兆,所以称“觉支”。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八正道包括戒行和定慧功德。其中“正思维”是指正确思考经典中阐述的义理;口不说妄言(撒谎)、粗恶语等为“正语”;不杀生、不盗、不淫等为“正业”;身不做恶事,口不言恶语,戒行无虚伪、假相等为“正命”。
此八正道是“见道”的思想境界,故也称八圣道。
以上三十七道品名称虽然与小乘道的相同,但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三十七道品作为佛的智慧法身,是指大乘菩萨以无相般若智慧修证三十七道品所获得的智慧功德境界。
2.四无量功德。
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平等心无量。
“慈心”是指对一切众生的“爱心”,其特点是希望众生“得乐”。
“悲”是对众生的“同情心”“怜悯心”,其特点是希望众生脱苦。
“喜心”就是“无嫉妒心”,其特点是希望众生不离快乐。
“平等无量”,是对众生一律平等、不分亲仇的思想境界。
3.八解脱。
以有色观色解脱、以无色观色解脱、观净美色解脱、观空无边界解脱、观识无边界解脱、观一无所有界解脱、观无想非无想界解脱、观息灭受想定解脱。
此八解脱禅是显现外界色、声、香、味、触的神变基础修炼。
4.九禅定。
初禅正定、二禅正定、三禅正定、四禅正定、虚空无边定、识无边定、一无所有定、无想非无想定、识灭尽定。
九禅定包括色界四正定、无色界四正定和无识定,菩萨修此禅定的主要目的是为度脱众生,掌握世间最高禅和神通,为超世禅奠定基础。
5.十遍处禅。
青遍处定、黄遍处定、红遍处定、白遍处定、土遍处定、水遍处定、火遍处定、风遍处定、空遍处定、识遍处定。
“遍处”之义是禅力遍及一切的意思。修成四色遍处定,可任意化现各种光色;修成土、水、风、火遍处定,可任意化现大地山水风火;修成空遍处定,可以隐形和穿墙过壁;修成识遍处定,可知他人心中事,或改变别人的思想意识。
6.八胜处禅。
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胜处、黄胜处、红胜处、白胜处。
“胜处”是一种改变外界事物色相形状的禅力胜能。以色界和无色界定,改变外界的大小形状胜处四种,改变外色风土水火(四种颜色代表四大)性能的胜处四种。“有色想”指色界定,“无色想”指无色界定。
7.无烦恼禅。
断除烦恼所生之禅慧。
8.愿觉知禅。
由于获得了愿如意功德,一有愿念便能觉知一切的禅。
9.六神通。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天眼通能看清三界的诸种色相;天耳通能听到三界的一切声音。色界天人有此视听功能,所以称“天眼”“天耳”。
能知前世、数世功能称宿命通。
能改变天地自然状况,能化现多种身相的分身法等功能是神足通。
破除烦恼障,生漏尽通。
天眼、天耳、他心通之类的一般功能有身具、业生、密咒生、药物生、禅力生等几种。
身具神通天人、魔鬼、精灵之类均有;
业生是前世造有某种神通的业,本世生来就有,如生来就有特异功能的人;
咒生和药生神通是密咒和药物产生的神通;
禅力生是修禅定的成就。
另外,还有一种精灵附体的神通现象。所以,有神通未必是好现象。凡有点一般的神通就觉得了不起,就认为是“佛”“菩萨”,那是世人无知的表现。
10.四无碍智。
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辩才无碍智。
四无碍智是语自在的功德,真正的“四无碍”智慧,到第九地方能获得。别说一般凡俗众生,就连八地以下圣菩萨也难达到这个语无碍境界,所以有些人凭自己有限的知识,想揣测佛法的奥义和佛陀的本义,评头品足,太有点自不量力了。四无碍中“法无碍”是指对万物性能的认识无碍。
11.四如意。
身如意、缘如意、心如意、智如意。
四如意属障净功德,也称“四净德”。
身如意是靠禅力获得生死自如能力。
缘如意是变化各种事物。
心如意指在一刹那间进入无数禅境。
智如意具有不可思议的记忆和反应能力。
12.十自在。
生命自在、意识自在、财富自在、事业自在、意想自在、转世自在、愿心自在、神通自在、智慧自在、说法自在。
“自在”是自己完全可以掌握和控制的意思。如生命自在是能够掌握生死之义;意识自在是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随时可以进入禅境之义;意想自在是想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意思。
13.十力。
知何种业生何地之智力、知因何业得此果报之智力、知何人作何想之智力、知众生生理心理差别之智力、知根器优劣之智力、知道正邪与众生趋向的智力、知种种禅的净染与出入之智力、知前世与数世前生在何处的智力、知何时死且转生何界的智力、知漏尽之智力。
因佛的智见,没有任何障碍,不受任何干扰,所以称“智慧神力”。
14.四无畏。
说觉智无所畏惧、说染净无所畏惧、说解脱道无所畏惧、说障蔽无所畏惧。
因佛自具一切断悟功德,智慧无碍,对佛所开示之法,无人能提出异议,故称“无畏之德”。
15.三不自律。
身不自律、言不自律、心不自律。
“不自律”有人曾译“不护”,因佛的身、言、意均远离习染过错,自然庄严纯洁,无需约束自律,故称“无自律”功德。
16.三念住。
对敬信者不喜、对不敬不信者不怒、对敬信与不敬信兼具者也不相应地生喜怒。
这个“三念住”是佛对引渡对象的无量平等心态度。对敬信喜悦、对不敬不信者生恼怒是一般凡人的情态。佛去凡俗心,以四无心对待众生,故无喜怒情。
17.不遗忘性。
佛不遗忘众生的疾苦,时时刻刻惦记众生、救应众生的特点。
18.永断习染功德。
佛已永远破除二障的种因及极微习染,获得“常净”。
19.大慈悲心。
即像母爱一样,无限热爱众生,怜悯众生,勇挑救度众生的重担。
20.十八不共法。
身无失误、言无失误、心无疏忽、定无散乱、见无相异、事无遗误(以上六条为行为不共法);
不失意向、不失勤奋、不失观注、不失禅思、不失智见、不失净慧(以上六条为觉心不共法);
一切身业不离智慧、一切言业不离智慧、一切意业不离智慧(以上三条为业不共法);
知过去一切事无碍、知现在一切事无碍、知未来一切事无碍 (以上三条为智慧不共法)。
“不共法”是佛独具的特点,不但外道无此特点,就连小乘罗汉和菩萨也无此特点,故称“不共法”。
21.三圣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众生的六根、六境、六识、种姓等为“根基”,声闻、菩萨和佛对“根”法的明了智见称为“知根智”,旧译“一切智”。
菩萨与佛对三乘道的明了智见称为“知道智”,旧译“道种智”。
佛的明了一切法的智慧称“遍智慧”或“一切种智”。
有的佛学辞典中说“一切智(根智)为声闻、缘觉之智慧”是错误的。声闻、缘觉有一切智,但并非其独有之智慧,佛菩萨也有此智慧。佛的一切种智不仅指遍智慧,也包括慈悲心和舍、戒、忍等利众善行(详见《般若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等)。
以上二十一组,共计一百四十六条,为佛的智慧法身的特点。有的经中还载有佛的不共功德三百条。佛法无边,佛的功德无量,非我辈能尽知,有智之士,可在上述的“滴水”中窥视“大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17:28 , Processed in 0.03701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