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技艺化身,是诸佛为济世利众,化生为具有特殊技巧的艺术师、乐师、医师、建筑师等各种能工巧匠,施以种种方便智慧,济度、开化众生,创造文明,造福众生的化身,如天工布肖格玛和度化乾达婆王的琴师等。 佛法认为在一切造福众生、利乐有情的事业中都有佛的参与或佛的感应。 认为佛菩萨只在佛教徒中的看法是对佛教理论所知甚少的表现。 普通化身。普通化身有情种化身和非有情化身。 前一种如《法华经》中所说的佛的应化三十二相,其中有化为声闻、缘觉、菩萨的; 有化为僧、尼、居士的; 有化为帝释天、自在天、天王、天神的; 有化为帝王、王后、大臣、将军的; 有化为长者、贤哲、才士、美女的; 有化为一般人和各类动物的。 应化动物的事例《佛本生记》中很多。 众生因缘各异,一种佛菩萨的形象未必能度一切众生,因此,诸佛以慈悲和无碍智慧,洞察一切众生的心理和因缘,因时、因地、因众生机缘应化济度。 这就是佛的智慧方便利众法门。 这种不以佛菩萨的公开身份出现的各种佛菩萨化身,除了从他们的利益众生的大善大德行为和造福众生的事业方面进行判断而外,无法确认,他们自己从不暴露大贤大德、佛菩萨身份。 这和当今社会上那些自称佛菩萨,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人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 非有情化身是应化众生所需生活条件,如衣服、房屋、五谷、清泉、车船、桥梁、钱财、药物、住宿环境、山川草木等等。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万物有灵”的观点,不是佛家的观点。 诸佛可以化现山水草木,但山水草木绝非有情识的生命,纯属无灵识的自然物,既无转世的生命,也非六道众生。 现在有些人认为“万物有灵”论是佛家的观点,那是大错特错。佛家从来就是反对“万物有灵”论的,读过《因明释量论》的人都知道这种说法的荒唐之处。 (三)佛的自性身定义及其分类。 自性身也称理法身,因其性质纯属空理,故称“理佛”。 万物自性本空,法性平等,没有空有的差别,因此,佛性也就自然是空的。《宝性论》中所说的“佛性本空”,就是指佛的自性身、理法身。 自性身的定义是:具有二净德性的终极理性为自性身。这定义说明: 第一,佛的自性身是“二净”境界。 第二,自性身是性空理体,是寂灭无为境。 自性身有两种,即自性净分终极理性身和离染净分终极理性身。 自性身具有五种功德和五种特性。 五种功德是:无量功德;无数功德;不可思议功德;无比功德;二障及其习气尽断功德。 五种特性是:非缘生而属无为法;与悟性功德融为一体;远离常断二边;断除贪著、阻碍、低趣三障;自性清净光明。 (四)智慧法身的定义及其分类。 智慧法身是佛的智慧和神通、慈悲、圣能的综合属性,因以智慧为主,或者说神通、圣能的本质是智慧,大慈大悲的理性也属智慧范围,所以通称“智法身”。 如理如量所见,遍及一切无上真智慧是智慧法身的定义。 从智慧法身的本质上分,只有两种,即如理智和如量智。 “如理智”是遍知一切事物的终极理性的真智慧,所见和事物的理性完全一致,所以是真智和实智。 这个“实”是“真实无假”之义,并非所见“实有”。 诸法性空,“性空”的“空”是“实有”的否定概念,与“实有”相对立。 所谓“实智”就是说这种智慧所见空相是正确的,并不是说实智所见为“实物”,因此,《般若经》中说“空亦空”。 世俗智理解为“空理”,只是抽象概念的理解,而不是无分别直觉现观。 菩萨和声闻、罗汉之类的见性圣众,能现观事物的理性,但不能无分别地现观所有事物的理性,因为尚未破除所知障。 只有佛才对一切事物的法性终极之理了若指掌,并且在一刹那间同观一切事物无滞无碍,这就是如理遍及智。 “如量智”是遍知一切事物的现象、状态、因缘、性能、种类、差别、联系、数量等情况的智慧。 对佛的这种遍知一切智的神奇性,佛经中举例说:“若把南瞻部洲的所有树木烧成炭,投进大海进行搅拌后,再捞出来,佛也能准确辨认每个炭块属于何地、何山、哪棵树的哪个部位,一一可以复原。” 这种“如量智”也称事智、权智。因这种智慧所见属于与理谛相对的事谛,故称事智。 因为这种智慧的作用完全是为了度脱众生,正确标准是按众生的所见标准确定的,众生所见受众多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呈现虚妄相,故称俗智所见为假象。 凡人都是以假当真,习以为常,不知是假。但对以假当真的凡人,只能显示假象,以符合凡人习惯的世俗知见,开导引渡,才能见效。 因此,将佛的这种适应众生心理习惯的一切形象和智慧方便法门,统统称做俗谛事相。 因这种智慧是方便智慧、权宜之计,也称“权智”;与绝对真理如理智相对,也称相对智。 其真理性是相对的,与世俗的假见相对而言是“真”,与终极真理相对而言是“假”,因此,它是相对真理。 按佛智的不同作用分类,可以分为五种,即: 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唯识论持八识转五智之说。 中观派和金刚乘一致认为,由五蕴转化为五智、五佛,不承认唯识家的八识之说。 大圆镜智是五蕴中的色蕴转化成智的。 人体之五官识的五根属于色体(物质),触觉遍于全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体识的基础眼根(视神经)、耳根(听觉神经)、鼻根(嗅觉神经)、舌根(味觉神经)、身根(触觉神经)属于细微色体。 五官之识觉的功能完全是直觉,没有思维活动。成佛时这种细微色体五根和与五根不可分离的五官识,经过修炼净化,转化为智能。 因这种智能是无分别现观,如镜现影,故称“圆镜智”。 圆镜智的人格化的佛,在密宗中称大日如来、遍照金刚。 “受蕴”是人体身心的感觉功能。从性质上分,有身心感觉舒服愉快的“乐受”,感觉不舒服、不愉快的“苦受”和感觉不苦不乐、不喜不憎的“中性感受”三种。 受蕴经过净化,成佛时转化为平等性智。 因为一切苦乐感觉起源于虚妄心识,断除二障,已无妄心,苦乐的幻觉消失,诸种感受完全变得相同,诸法平等,人世的荣辱、得失、爱憎、苦乐、生死等对身心引起的不同感受完全消失,这种境界便是佛的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人格化的佛称“宝生佛”。 众生的苦是一种苦的感受,无苦的感受就是乐。生命最宝贵的是快乐,这种智慧境中,苦乐平等,无乐无苦,故称平等智为宝生佛。 “想蕴”是一种能分辨事物具体形象、标志,判断事物性质的认识功能。 众生的想蕴将各种事物分成可爱的、可恨的和中性的,然后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无端生爱恨,由爱恨引起各种造业行为。 众生的这种分辨功能,受众多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客观事物真相的妄想妄执占主要地位。 如果没有妄想妄执,就不会产生爱恨烦恼。 克服烦恼,首先要断除妄心妄执,其根源就在这里。经过净化,在成佛时,这种想蕴就化为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的人格化的佛是阿弥陀佛,义译为“无量光”。 无量光佛所代表的妙观察智,实质上就是遍知一切的事相智。无量光就代表遍及十方万物的妙智慧。 “行蕴”是色、受、想、识四蕴范围以外一切心理活动的总称。行蕴有与心识有关的相应性行蕴和与心识无关的不相应行蕴(详见《俱舍论》)。 行蕴经过净化,到成佛时转化为成所作智或叫“作事智”。 其人格化的佛为诸事成就佛或不空成就佛。 因行蕴直接与行为动作有关,所以其转化之智能称做“作事智”。 “识蕴”是诸识的综合体。 识蕴也包括五官之识,但五官之识与色体转化为圆镜智,所以这里所说的“识蕴”是指第六识心识。 心识的心并不是五脏中的心脏,心识的根也不是肉团心。眼识从眼根生,耳识从耳根生等等,前五识的物质载体是各自的“根”,第六识心识无固定的物质载体“根”,是“依前五种识而生”(《俱舍论》),就是关于色的心识依眼识而生,关于声的心识依耳识而生等等,依此类推。 心识对色声香味触的认识,要靠眼识、耳识等等为媒介,不能直接感受外境。 心识有直觉和思维两种功能。平常的心识直觉往往与思维混在一起,很难辨认。只有内向直觉和定境直觉比较好辨认。 比如眼见一熟人,眼识只能反映其人的体形、相貌、服饰,没有识别判断的功能。 想起名称,辨认出是谁,那是心识的作用。 心识是诸识的源泉、核心、主体,所以,此“心”字应解作“中心”之义。 心识经过净化,到成佛时转化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实际上就是如理智、见性智。 法界体性就是空性。 法界体性智的人格化的佛便是阿趋佛,即不动金刚。 五智中的圆镜智可以包括佛的色身(因为佛的色身非真色,是智慧所化色),法界体性智可以包括无为自性身。因此,可以说五智包括佛的色、法二身和如理、如量两种根本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