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notwind 的理解是可接受的.
据此, 原文的對應還輯形式只有 (A↔B)→(¬A→¬B)是正解.
禮進兄在考察梵藏兩文後的新譯: "假设存在任何的不空者,才可能存在一些空者", 雖然將 "kiṃcit...kiṃcana" 的字面意思都補譯出來了, 但這種譯法就中文所表達的邏輯上實質沒有超出原譯. 也就是說, 新譯依然還是 (A→B)而已, 其並未達到 (A↔B) 的意味. 而禮進兄的"加強"版解釋為 (B→A), 就難免使 harrypotter 生疑.
個人建議是否可譯成: "若有幾許不空者, 才有[如]許之空者". 這裡以 "幾許...如許..." 譯 "kiṃcit...kiṃcana", 既不失字面之意, 又可使之前後成等量之意, 這便有了分析成 (A↔B) 的可能了.
此譯中, 因為 "如" 字或許對 "kiṃcit...kiṃcana" 略為用強了, 故使之入 [ ] 之內. 對此若能於<入中論>等公認可信的印度注釋本(最好是梵本)找到同類解釋以為佐證則最好. 若無, 則而作一個footnote作點解釋即可. 好在此譯並無太出 "kiṃcit...kiṃcana" 字面之義, 應該不至有不可消解的攻難吧.
未揣淺薄, 僅奉陋見, 幸望有智者雅正.
[ 本帖最后由 寶僧 于 2011-7-22 19:2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