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礼进

龙树菩萨违反初等逻辑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2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好像出现问题。再跟一个水贴试试看
发表于 2011-7-22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的帖子

只有理解为充要条件这个假设才成立。
由此可见有空法就是不空法,不空法就是有空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rrypotter 于 2011-7-22 12:53 发表
礼进兄的问题并不涉及 简别词的应用, 而是 若。。。则 的语义理解的问题。
这个问题,最好看看原文的梵文是什么样子的,也许是翻译家的问题呢?
不管如何说,若。。。则 理解为 只有。。。。才有。。。 ,  ...


原文是这样:
yady aśūnyaṃ bhavet kiṃcit syāc chūnyam iti kiṃcana|
na kiṃcid asty aśūnyaṃ ca kutaḥ śūnyaṃ bhaviṣyati ||13.7 ||

  这里的yady ... syāc (yadi ... syāt ...)是哲学类著作中非常标准的表假设的句型。古代好像都是翻成“若……则……”的。
  但我觉得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1. 古汉语中“若……则……”是不是不一定机械地只表示充分条件?因为“只有……才……”、“当且仅当”之类表示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词在古汉语中好像并不发达。
  2. 虽然yadi ... syāt ... 是翻成“若……则……”,但syāt是一个虚拟语气,这和不带虚拟语气的yadi句型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并且这里“若……则……”两端都用了虚拟语气,前者是bhavet,后者是syāt.
  3. 原文中有两个不定代词:kiṃcit和kiṃcana(任何,一些),藏文都翻成cung zad(少分)。汉译没有译出来。这两个词应该是有作用的。
  综合2, 3, 若用现代汉语,我倾向于可以把这颂翻成:

假设存在任何的不空者,才可能存在一些空者。
[然而]不存在任何不空者,空者岂能存在?

当然,加不加自性简别,那是另一层问题。


原帖由 北方將領 于 2011-7-22 00:59 发表
前一偈應是列敵宗所說,第二偈破敵宗。大致敵宗未分判自性空與無的差異,以為一切法皆空,則「空」亦是一法,則空亦非有。《廣論》詳論其錯誤所在,闡明不可復執空性實有的道理。
原帖由 notwind 于 2011-7-22 10:46 发表
依上所说,这一偈本身应该不算敌宗吧。只是敌宗错误理解了这偈,以为龙树菩萨是在破除空性;而自宗则说龙树菩萨破除的并不是空性本身、而是有自性的空性。

  我同意n兄所说。因为依各家注释,这一颂都是自宗观点。


拙译月称《明句论》(梵文本,L. V. Poussin, 1903-1913, pp. 245-246):
  若言“无无自性有,而许诸有有其空性,故有空性所依有之自性”,此亦非理。颂曰:
若有不空者,则应有空者;实无不空者,何得有空者?
  若有任何所谓空性,则可有彼之所依有之自性。然非如是。此中,由许“所谓空性,谓一切法之共相”,则无有不空法,故无“不空”。若时无不空之句义,且无“不空”,彼时当许:空性亦无,不待对治故,如空华鬘。又,若无空性,则彼所依句义亦无,此为定然。

宗大师《正理海》(英文本,Geshe Ngawang Samten and Jay L. Garfield 2006, p. 297):
  如前所述,“诸法自性空”亦非有,一切法空故。是故,言“空性所依之体性是自性有”不应理。何以故?若有任何空性自性有,则可有其所依自性有,亦即不空。然此中许空性、无我性是周遍一切法之相,无我之法亦无所有,则空性岂能自性有?[意为:]不能。不待缘之对治,如空中花。


  照此,据月称和宗大师,这颂是表达两个含义:
  第一,对方认为:既然一切法空,那么“空性”就是一切法的自性,也就是说,一切法有一个叫做“空性”的自性。反驳:假如“空性”是自性有,那倒可以说一切法有一个叫做“空性”的自性;然而“空性”本身也是空,因此不能说“空性”是一切法的自性。
  释中“空性所依”当指有空性的诸法。
  第二,对方若再问:为什么“空性”本身也是空?回答:既然一切法空,则没有“不空”的东西;既然没有“不空”的东西,那也就没有“不空”。既没有不空的东西,也没有“不空”,那当然空性也是空。

  因此我觉得,从颂和释的直接语义来看,其实并没有谈到自性简别,也没有谈到空与不空的相待。当然,自性简别和空与不空的相待的确也暗含在其中,这是宗大师在《正理海》第二十四品释和《毗钵舍那》里头指明的,也是自宗的特色。不过仅看字面语义,这颂只是把“空”当做一个特殊的“有”在处理(因为对方把“空”本身当成是某种有),即:假如存在不空的东西,那么有可能“空”这个东西是不空的;但是佛经里明说“一切法空”,那么“空”这个东西当然也是空。

[ 本帖最后由 礼进 于 2011-7-22 15:1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edpony 于 2011-7-22 14:35 发表
只有理解为充要条件这个假设才成立。
来,请解释一下,为什么?
当A是B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A←B)时,¬A→¬B为什么不成立?
(B→A) →(¬A→¬B)为什么不是重言式?
发表于 2011-7-22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进兄所引宗大师之义趣为:若“空”有,则“不空”亦有,以“空”不空故,“无性”反成“性”,“无我”反成“我”。凡夫颠倒如是。礼进兄所引宗大师之义趣为:若“空”有,则“不空”亦有,以“空”不空故,“无性”反成“性”,“无我”反成“我”。凡夫颠倒如是。
发表于 2011-7-22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树偈:1、诸法自空,非别以空而空。若有实执,则应以空理破;若实执破尽,无需更有破(我)立(空)。2、我若有,定有无我,相待起故(此有彼有,彼有此有),我若无,无我亦无,(此无彼无,彼无此无)。
等等
发表于 2011-7-22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6# notwind 的理解是可接受的.

据此, 原文的對應還輯形式只有 (A↔B)→(¬A→¬B)是正解.

禮進兄在考察梵藏兩文後的新譯: "假设存在任何的不空者,才可能存在一些空者", 雖然將 "kiṃcit...kiṃcana" 的字面意思都補譯出來了, 但這種譯法就中文所表達的邏輯上實質沒有超出原譯. 也就是說, 新譯依然還是 (A→B)而已, 其並未達到 (A↔B) 的意味. 而禮進兄的"加強"版解釋為 (B→A), 就難免使 harrypotter 生疑.

個人建議是否可譯成: "若有幾許不空者, 才有[如]許之空者". 這裡以 "幾許...如許..." 譯 "kiṃcit...kiṃcana", 既不失字面之意, 又可使之前後成等量之意, 這便有了分析成 (A↔B) 的可能了.

此譯中, 因為 "如" 字或許對 "ki&#7747;cit...ki&#7747;cana" 略為用強了, 故使之入 [ ] 之內. 對此若能於<入中論>等公認可信的印度注釋本(最好是梵本)找到同類解釋以為佐證則最好. 若無, 則而作一個footnote作點解釋即可. 好在此譯並無太出 "ki&#7747;cit...ki&#7747;cana" 字面之義, 應該不至有不可消解的攻難吧.

未揣淺薄, 僅奉陋見, 幸望有智者雅正.

[ 本帖最后由 寶僧 于 2011-7-22 19:29 编辑 ]
发表于 2011-7-2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月称菩萨已经讲的很明确了,就是充要条件嘛,“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彼有故此有,彼无故此无。”,原中译文极妙,字字玑珠,不必修改了吧......
不过我感觉此偈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发表于 2011-7-22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则……”是“只有……才……”的意思吗?

“若……则……”是“只有……才……”的意思吗?古汉语中“若”有“只有”的意思吗?
“若……则……”是“如果……那么……”或“如果……就会……”或“假如……就应……”的意思吧。
“这里的yady ... syāc (yadi ... syāt ...)是哲学类著作中非常标准的表假设的句型。古代好像都是翻成“若……则……”的。”礼进兄此言正确,古人译为“若……则……”正是表示假设!恐怕是礼进兄对古汉语的理解有误,非古人对梵文的翻译有误吧。:)
发表于 2011-7-22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24楼说的对,“若则应实何得”表达的含义很多,可尽述性与空的甚深微妙关系。
古代一些译师学问很大证量很高,译作字字玑珠,,非现今很多寡问识少证量的译师可比,若法师资格都无,译作会靠谱?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寶僧 于 2011-7-22 19:13 发表
6# notwind 的理解是可接受的.
据此, 原文的對應還輯形式只有 (A&#8596;B)→(&#172;A→&#172;B)是正解.
禮進兄在考察梵藏兩文後的新譯: "假设存在任何的不空者,才可能存在一些空者", 雖然將 "ki&#7747;cit...ki ...

  法师垂赐高见,末学不胜荣幸。
  但末学认为,如上文所引《明句论》和《正理海》,虽然我们说“空与不空相互观待、两者互为充要条件”是没错的;但是这一颂在语义上并没有强调充要条件。换言之,虽然(A&#8596;B)→(&#172;A→&#172;B)当然是重言式,但这一颂只是运用了(B→A) →(&#172;A→&#172;B)。末学之所以理解为"假设存在任何的不空者,可能存在一些空者",也是尽量把它往B→A的方向靠。比如我们说:


  只有经过努力,才能成功。


这是个必要条件,是B→A。就此我们可以说:

  假设张三付出了努力,他有可能成功。


但不能说:


  只要张三付出了努力,他能成功。


因此这个句子是B→A,而不是A→B。

  把"ki&#7747;cit...ki&#7747;cana"理解为"幾許...如許...",我觉得是强了一些。虽然梵文《明句论》没有对这两个词做什么解释,但按《明句论》和《正理海》的语义,对方是把“空”本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不空”的东西(iha hi &#347;ūnyatā nāmêti sarvadharmā&#7751;ā&#7747; sāmānyalak&#7779;a&#7751;amity abhyupagamād a&#347;ūnyadharmābhāvād a&#347;ūnyataiva nasti |)。也就是说,在这里“不空”是一个较大的概念,“空”是其中一个较小的概念。假如有“不空”的东西存在,那么“空”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不空存在,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既然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我认为这里"ki&#7747;cit...ki&#7747;cana"只是构成存在量词用的,而似乎并不强调一一对应的关系。否则用yam ... tam ... 或yathā ... tathā ...之类的词更好。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的帖子

我可没说“若……则……”是误译哦。我只是说我们理解时不能直观地照充分条件来理解。同意吗?:lol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的帖子

化身菩萨,你就别再凑热闹了:lol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两句话加起来才是充要条件。
  这个地方只说到“若有此则有彼”半句,然后用它去推“若无此则无彼”。这叫充要条件吗?
发表于 2011-7-22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自在一人 于 2011-7-22 20:57 发表
24楼说的对,“若则应实何得”表达的含义很多,可尽述性与空的甚深微妙关系。
古代一些译师学问很大证量很高,译作字字玑珠,,非现今很多寡问识少证量的译师可比,若法师资格都无,译作会靠谱?


我不知道您是否精通梵文藏文,如果不是的话,你怎么知道古代译师译作字字珠玑,现今的在家译师译作不靠谱?
请问您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还是证悟极高能够了知古人的证量,还是古代的大译师向您作了示现?否则你怎么知道古代一些译师证量极高,而当今一些译师证量少?
请问译作的靠谱程度和出家在家有什么关系?出家的译作就一定好嘛?在家就一定不靠谱嘛?据我所知,在家者也有圣菩萨,出家者也有未入道的凡夫,难道在家的圣菩萨所译的经纶就是不靠谱的嘛?
师兄这句话打击面实在太大。我们平时所用的仪轨、所学的经纶,许多都是像江译师、任老这样的在家居士所译,如果你说没有法师资格者译作不靠谱,请指出究竟哪里不靠谱。人不能没有良心,一边吃着别人的劳动果实,一边说果实是酸的人,不要说佛弟子,就是一般世俗人也会瞧他不起。
另一方面,古代的译注,由于种种原因,误译之处的确存在。这不用我说,玄奘、义净等后来的译师早就指出过前人的错误。翻译毕竟还是以语言为基础,梵语藏语好的现代人,同样可以指出古人的错误。古译不可迷信,今译不能轻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发表于 2011-7-22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礼兄所引月称菩萨文已说:若有空性,则可有...;若无空性,则...亦无,此则定然;且无不空...,空性亦无。只剩下是否“若有不空,则定有空”了,成立的话二者就构成充要条件了,不是吗?礼兄所引月称菩萨文已说:若有空性,则可有...;若无空性,则...亦无,此则定然;且无不空...,空性亦无。只剩下是否“若有不空,则定有空”了,成立的话二者就构成充要条件了,不是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16:49 , Processed in 0.03507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