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不要否定持名念佛.
其次只要談到持名念佛,就一定加上具足信願.
具足信願,信字內容很廣,根據藕益智旭法師的阿彌陀經要解,是六種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六種信,不深切的話,無以發生確實的願,厭穢土願生淨土(目的是自他二利得不退轉,關鍵是不退轉).
信願內容很深,若按照廣論的用詞,可說深觀廣行福慧二種資糧,都可以收攝進去.最好能閱讀阿彌陀經要解.
當然這裏不無問題,比如信自,基於天台宗對實相的認識,藕益大師講如來藏性根據涉及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巻地藏菩薩所講述的大乘菩薩行.在講生佛不二時強調性具,以此爲念佛的能念之體.涉及如來藏,可能會有所爭論.但是若要避免爭論,轉換成空性,法性,佛性是不是也可以成立,可探討.
淨土怎麼去得成,是現實問題.
圍繞漢傳淨土宗,以及一些具體的人具體的說法,爭議較多,但是很多時候爭論需要把握好破立的界限.
淨土宗基本的是信願行三者,無信不能發願,無願不能修行,無修行,所信不能證得,所願不能圓滿.這樣的關係.而行有多門,多種方法,只是近代祖師大德特別強調持名念佛的行持方法,並且用盡全力,把信願融攝在持名的一念心內.這也是漢傳天台教法的特點,對於舉心動念念念不斷的這個念,以世俗諦勝義諦事理二諦,收攝教法.不是叫人呼喊佛名而已(但是不是說不能呼喊佛名,痛哭流涕).
本願法門,在這現前念佛的一念心上面,是沒法講通的.純粹靠阿彌陀佛的本願,那麼法身本來生佛不二不增不減,漢傳說的性德不二;說願是說修行,若是全靠阿彌陀佛的願,那這一念心是誰的?
漢傳淨土宗一直說淨土法門是甚深難信卻簡便易行法門.所以甚深難信,是因爲發起信心,得以全部教法來轉變心意,徹底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說來說去每一句離不開諸法實相.所以說淨土宗不讓人學教法,那是很荒唐的.
但是這裏面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教法學習,一種是今生深入經藏,廣學三藏,一種是依據總攝佛法的一些論著,如藏傳佛教就根據菩提道次第教授,獲得一個總的教法,聞思修行.可以討論漢傳的大德著述是否圓滿含攝道次第內容,但不能否認漢傳的論也是論,也收攝佛教,並且有時候是特別的,不共的.深入的比較,以及能否從藏傳中借鑑,水乳交融的融化到漢傳的體系內,恐怕有待高僧大德出現.
淨土宗有些說法也不要隨便增益或損減,比如說對於深入經藏,淨土宗教人發願往生,講極樂世界的殊勝,很大一方面就說學法的便利,因此他不可能反對學教法.但是具體到根器,強調總攝佛教,投入專修的同時,確實須非常注意不要偏離正軌,弄成謗法或謗法的因.但是在評論淨土宗的時候,也同樣需要注意,本來人家沒有謗法的,不要幫人家推進一步,弄成謗法.比如宗大師廣論每每說到,一切的佛語都是教授,三乘的教法互不違背並且是一個衆生從因至果所需,但是對於具體的經教以及次第,能學的學,暫時不能學不能信不能行的,要發願儘快的具備能學能信能行的條件,然後學信修行.那麼淨土宗強調發願往生,這個願,就是在願最快的具備能學能信能行能證一切教法的條件,這不要因爲我們自己不具備辨別能力,將別人的善根和功德當成錯謬,將錯謬當成功德.這也是宗大師說的學佛法的根器所具備的不墮黨類,理辨教義,求法義利三方面品質之一.
像護持自他的心一樣護持教法,像護持教法一樣護持自他的心.
(生當末法,深感學法之難.慚愧自己一無是處,但以誠心願作爲供養以及自他往生淨土見佛成佛的資糧.)
[ 本帖最后由 noname 于 2011-5-25 19:3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