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最后介绍下求生极乐世界的法门,从此不提该事情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6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11-4-6 13:42 发表



阿弥陀佛!沉重祈祷早日转世。


呵呵! 佛智無所不見, 我可是認為阿彌陀佛在看著我們討論.
发表于 2011-4-6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竹随缘 于 2011-4-6 12:53 发表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

这个十念很重要,貌似不是念十遍这样简单的解释
发表于 2011-4-6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呼應樓上

所以所以, 解經不是那麼簡單, 須多番推敲. 過去大乘論師廣覽諸經, 尋覓佛陀本懷, 覺非以一經一文為斷. 針酌的內容從該經文前後,到同系列經典,有時乃至須延伸到所有佛語。

宗喀巴大師在《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也說, 連了不了義的判別,也不能以經典自說為斷。

[ 本帖最后由 北方將領 于 2011-4-6 14:54 编辑 ]
发表于 2011-4-6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北方將領 于 2011-4-6 13:58 发表


呵呵! 佛智無所不見, 我可是認為阿彌陀佛在看著我們討論.


他好像也“往生”极乐世界了嘛!
发表于 2011-4-6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11-4-6 13:42 发表



阿弥陀佛!沉重祈祷早日转世。


楼主说是往生了,你就来个祈祷转世。貌似彼等圣菩萨不曾往生,不曾为众生做表率。笑话别人浅陋的方式,也蛮多姿多彩的。

而将领也貌似于楼主他贴之中发现:楼主颇有言辞,冒犯格鲁的虎威,甚至他宗的虎威。故而,有本帖4之说。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11-4-6 13:42 发表
阿弥陀佛!沉重祈祷早日转世。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精校本)
卍新纂续藏经 No. 012
失译人 今附西晋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顶,与大比丘众及诸大菩萨、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恭敬围绕,而为说大菩萨本生因缘。尔时佛前有大光明,遍照南阎浮提,渐及佗(他)方国土。而光明中说偈言曰:
成就大悲解脱门  常在娑婆补陀山
昼夜六变观世间  本愿因缘利一切
是时众会见此光明,闻说偈言,生未曾有想,莫不疑怪,次第问因缘,无答者。尔时众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总持自在,从座而起,便白佛言:「世尊!有何因缘,现此光明?谁人所放?我等大众,见斯光明,闻说偈颂,未知因缘。愿为我等,当说其因缘。」佛告总持自在菩萨:「善哉!善哉!汝等谛听。从此西方,过二十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其国有佛,号阿弥陀。三乘圣众充满,其中有一生补处大士,名观世音自在,久植善根,成就大悲行愿,今来此土,为欲显示往生净土本末因缘,现此光明,普照世界,不久自来,汝等当问偈颂因缘。」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百千大菩萨众,俱共来诣鹫山顶。头面礼佛,赞叹供养已,退坐一面。时总持自在菩萨,承佛威力,往观世音所,共相慰问。白观世音言:「善男子!所放光明,演说微妙伽陀,未识本末因缘,其意云何?」时观世音告总持自在言:「乃往过去,不可说阿僧祗劫前,当于南阎天竺,有一国,名摩涅婆吒。其国有一梵士,名曰长那,居家丰饶,有妻□名摩那斯罗,未有子息。夫妇常叹恨:我等财产虽丰足,亦无余念,未有子息,是为遗恨。祈祷天神,殷重求子。其妻未久之间,有身月满,生男子,端正无比。至有三岁,复生男子。梵士得二子,欢喜踊跃,招占相使见二子。相者见而不悦,良久告言:『此儿虽端正,别离父母不久。』兄号早离,弟名速离。虽闻其言,夫妻相共爱养无厌。早离年至七岁,速离年至五岁,时母摩那斯罗,四大乖违,重病卒起,形色衰损,辛苦病恼,不得安卧,水食绝,将入死门。时,二子有(在)母左右,瞻仰面目,忧悲啼哭。长母闻子悲声,血泪交流,从病床而起,以左右手,摩二子头言:『生死败坏,不可免脱,占相所言,有实唯然。所恨汝等未及盛年,舍而别离。我有何罪报,汝等何无幸!』尔时早离在枕侧,闷绝而卧,良久苏起,呼天唱言:『我等如今者幼稚无识,非生母者,谁示明操道!天地空旷,神心无据,一何舍告别离!』悲母则诱谕言:『世间法尔,生者必灭,譬如驶流,必不久住。今听悲声,深生病惜。』又速离以幼稚心,舒于二手,繁细颈,高声啼哭。是时摩那斯罗语二子言:『明操至道,无过发菩提心。菩提心者,大悲是。若至老大时,欲报四恩,宜须发心。如只今者,汝莫渧哭,我虽死亡,共父住。』即呼长那,而语遗言:『我今与汝,如车轮,如鸟翼,而有二子。我死汝生,汝爱养,不异我生时。曾从佗(他)缘,莫心改变。』梵士闻妇遗言,闷绝僻地,苏起,唱言:『车无一轮,不进寸步;鸟无一翼,不飞尺空。汝入死门,我与谁人,养育二子。夫妇别离,恩爱至悲,我不乐世间,将舍命入死门。』时妇复言:『二子者,汝与我共生,愿止别离,养二子。』言讫闭眼。父及二子取其遗言,葬死尸还家。兄在右膝上,恋慕母;弟在左膝上,求食而悲。梵士忧怀中,而作是念:我无力,求佗(他)女为妇,养育稚子。爰有梵士,名毗罗,有一女,心情贞良。即取(娶)彼女,收为妇。
时举世饥苦,财谷渐尽,库藏空无,生活无凭。长那即语妻言:『我闻从是北往七日,有山名檀罗山,有甘果,名镇头。将行彼山取妙果,养汝及二子。汝我还来间,将可养育。』妻受其语,养育二子,如生母。夫差彼山独往,去后二七日,更不还来。时妻生异念,作是思惟:长那若住彼山不来者,我如何养育二子?若采果虽来,彼爱念二子,我有何等分?今以方便,除遣二子。思惟已,语海师,定出时已,更告二子:『我养汝等无力,汝父既未还,从此南方,近有岛,海岸孤绝,岸有甘果,滨有美草。我与汝等,共往绝岛。』即诣船师所,二子俱乘船渡海,到绝岛岸,语二子:『汝等二人先下,戏滨弄(一本作抃)沙。我在船中,料理余粮,次下欲求草果。』二子即下,东西驰走游戏,不知余事。后母密乘本船,还古乡。二子还到本滨,见之无船,及母不知去所。海侧走疲,举声呼母,更无答者。二子昼夜悲哭,兄早离作如是言:『悲母告别离,一去更不来。慈父往檀那罗山,更不还来。后母者置绝岛,密还去,如何存身命耶?』时忆念生母遗言,我须发无上道心,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先度他人,然后成佛。若为无父母者,现父母像;若为无师长者,现师长身;若为贫贱者,现富贵身。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四众八部,一切随类,无不现之。愿我常在此岛,于十方国,能施安乐,变作山河大地、草木五谷、甘果等,令受用者,早出生死。愿我随母生处,不离父生处。如是发一百愿,寿终。
父长那从檀那罗山,采镇头果,还来本宅。先问其二子,后母即答言:『汝子只今乞求饮食游出。』其父有朋友,往其所,问子在所,彼答言:『汝出后,过二七日,后母送置南海绝岛,饿死定不疑。』尔时长那,呜呼甚自责:我往檀那罗山,取甘果来者,为养二子。而有何罪,忽遇二别离悲!先别离难忍,今亦值生别离,不堪任。即求觅小船,到绝岛滨,四方奔求,唯是白骨一处聚集,衣服散在海滨。知是我子死骨,怀衣骨,啼哭发愿:『愿我度脱诸恶众生,速成佛道。或变大地,或水火风,或变草木藂林,为众生作依止,或变五谷,增益佗(他)身;或若天若人若神,一切贵贱种形色,无刹不现身。』如是发五百愿。又愿我常住娑婆世界,说法教化。如此时间,不食命终。阎浮提大动,诸天来会,禽兽悲鸣不安。空中散化(花)供养白骨。
尔时梵士长那者,今释迦牟尼如来是也。母摩那斯罗者,西方阿弥陀如来是也。兄早离者,我身是也。弟速离者,大势至菩萨是也。朋友者,总持自在菩萨是也。昔檀那罗山者,今灵山是也。昔绝岛者,今补陀落山是也。劫坏之时,器界虽坏,劫成时,先相还现。彼山北面有堀,若金刚,有大石,号宝业。我常在彼石上,说大悲行解脱门,成就众生。昔为早离时,发愿处山顶,有七宝殿堂,庄严奇妙。我常在宝宫殿,示教利喜,昔呼父母处也。我依彼思往生净土,得不退位。思昔舍身,故常在彼山。异类禽兽,昔我所化现,草木向舍身所,而低其叶。当知光明中,偈颂亦如是,始末因缘。」
尔时,释迦牟尼如来,赞叹观世音菩萨:「善哉善哉!诚如所言,往生因缘,一一如斯。汝等当知,如今日者,我及阿弥陀,一化始终也。譬如父母有一子,幼稚堕井底。其父入井底,救其子,置岸上,其母在岸,抱取养育。诸亲属助母养志,结朋友仪,不还本井秽中。我如慈父,五浊众生如堕井底,阿弥陀如悲母,在岸上如净土。观世音等如朋友,得不退如不还。当知入娑婆五浊秽中,教化六道愚痴众生,今生净土,弥陀引不舍,观世音、大势至守护,令不退还,皆依往昔誓愿因缘也。」
尔时,阿弥陀如来无数百千圣众,现空中,说偈言:
善哉释迦文  在浊利众生  闻名见身者  决定成佛道
往昔因缘故  今来现空中  欲生我因(国)者  必来迎西方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阿弥陀,说偈曰:
善哉两足尊  能利娑婆界  证明真实法  慈悲施一切
若有重业障  无生净土因  乘弥陀愿力  必生安乐国
若人造多罪  应堕地狱中  才闻弥陀名  猛火为清凉
若念弥陀佛  即灭无量罪  现受无比乐  后必生净土
尔时观世音从座而起,说偈言:
二尊如日出  能破生死暗  显示往因缘  经劫不败亡
我念无量劫  在于绝岛侧  发心时因缘  常在补陀落
昔在生死时  二尊为父母  今在净秽土  互助化世间
尔时大势至说偈言:
我从初发心  随二尊不离  今闻昔因缘  能知缘不已
我动一足时  三恶离苦恼  若生净土时  授手迎西方
尔时总持自在王亦复偈说言:
我昔为朋友  今日能知之  当来得闻者  决定生净土
尔时,阿弥陀佛忽念不现。大众欢喜,作礼而去。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北方將領 于 2011-4-6 13:01 发表
回6#
我的推敲來自樓主其他帖的說法. 只是再提醒提醒樓主. 既然樓主要引述宗喀巴大師的願文, 就要考慮宗喀巴大師的本懷.
能不能往生的確是阿彌陀佛的事, 只是提醒:想往生淨土的話, 自身份內該做好的事.

不用你来推敲。
即使是推敲也要有证据,否则就是胡说诬陷。
发表于 2011-4-6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念”念佛中十念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

夏坝仁波切回答:我想在这个问题上着重地讲一下“十念”的问题。新罗·元晓谓十念有显了及隐密二种:即十声称佛为显了十念;《弥勒所问经》所说十念为隐密十念;又《佛说观无量寿经》十念唯显了十念;《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之十念通显了、隐密二种。


新罗国的元晓大和尚在讲到“十念”的时候,以两种方法作了解释:一种是显了义,一种是隐密义。十声称佛为显了十念;而《宝积经》里弥勒菩萨说的十念为隐密十念。这个显了和隐密也就是了义和不了义之说。不了义的说法是念十遍阿弥陀佛,了义是按照《宝积经》里的十念。他为什么用了义和不了义来解释十念呢?我想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十念”就是念十声阿弥陀佛,这种解释方法,既避免与他们的直接冲突,也能鼓励一些人念更多的佛号,又能表达出十念的真正含义,由此我看元晓法师是作以方便说。一般来说,对佛学问题的解释不能随便说说,一定要有经典的依据,这非常的重要。《观无量寿经》里面“十念”的解释是怎么说的呢?“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说,具足了十念的心,称南无阿弥陀佛。另外藏文的《无量寿经》的翻译,里面也说了以十种心来念无量寿佛号,很显然十念就是十种心。


是哪十种心呢?就是在《宝积经》第九十二卷《弥勒所问经》中说:“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生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弥勒所问经》里边所说的,如何能够到达西方极乐佛国的十念。所以这是没有办法回避的真实义。


那么有的居士提到如何修这十念,到底是先要具备十念后修阿弥陀佛呢?还是修阿弥陀佛的同时要念想十念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啊!非常关键。我要告诉你们,从修行的时间安排来说,我建议一边念想十念心,一边修阿弥陀佛可靠。但是念阿弥陀佛称号的时候,应该要念想这十念心,起码以造作或者以主动心去想十念心,然后念阿弥陀佛合适。怎么样做两者互不相违呢?我前面的意思是说,每一天要争取想办法修一些十念心,这个十念心不可能从头到尾一天都作完,而是要一个接一个生起十念的证悟力,同时每天也要修适当的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及《往生极乐愿文》等等,这样就做到了同时修。但这个所谓的同时修,只是从每一天的角度来说和从每一年的角度来说的,但是从每一次的角度来说不是这样修的。每一次修念阿弥陀佛之前要发十种心,然后念阿弥陀佛的称号,这就是每次的修法,也就是说一般的修法和实修两者要区别开来。


现在就讲讲如何修第一个大慈心,第二个大悲心。大慈心和大悲心修法一定要依照《菩提道次第速道》里面所说的,通过平等舍,视一切天下众生为母,观一切众生做我母之恩德,生起对天下一切众生报母恩之念,然后来修大慈大悲。为什么一定要先修平等心、知母、念恩、报恩呢,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你才能生起真正的“愿一切天下众生具得一切安乐及安乐因”,并且如同《宝积经》里面所说的,发自内心地希望天下一切众生远离一切损害,得到永久安乐,这就是大慈心的修法。


有了大慈心之后,再修大悲心,因为有了大慈心之后,你就会爱包括苍蝇蚊子在内的天下一切有情父母众生,如同爱自己今生亲生母亲一样,并且愿以一切办法让他们获得一切快乐。只有生起这样的心念之后,才能在看到他们受苦的时候生起非常强烈的悲痛之心,发自内心地希望他们脱离一切痛苦及痛苦因,这样才能生起大悲心,也就是愿一切众生脱离一切逼恼的痛苦及痛苦因。而且有了这个之后才能够生起真正的不惜生命守护如来正法之念,为什么呢?因为你要解救一切众生的话,唯一的方法就是令他们听到如来教法,修习正法,最终证得正等正觉如来果位。由此佛法住世乃是度化一切众生的最主要的方便法门。


然后你要修观一切万法自性皆空,因果善恶缘起不虚的道理,然后放下一切为利自己的下劣之心,包括贪欲名闻利养等等,生起一心一意地利益天下一切苍生那种清净的心。然后思维解救一切有情众生。什么才是最殊胜的呢?惟有佛陀解救一切众生才是最殊胜,既然如此,我只有证得佛陀果位之后才能够圆满地度化一切有情父母众生。为解救一切有情父母众生,断除一切所知障及烦恼障,我要一分钟也不忘失寻求具足一切功德的佛的一切种妙智和佛陀果位之心。为此,我要对众生生起如同对善知识一样的恭敬心,不执着一切世间的荣华富贵等等,一门心思地听从三十七菩提分法,学习一切菩萨学处,行菩萨行道,做无量的、没有贪嗔痴也没有执着杂染的、通达三轮体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四摄的修行,破除一切我执和我所执,舍离诸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一切着相,最终破除一切执着根源的种子——所知障和烦恼障,到达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果位。这就是十念。前前是后后的基础,当然,我们要真正具有这十念心可不容易呀!但是没有关系,有办法。有什么办法?就是每天拿出《宝积经》十念文,每次念七遍,心里强烈地去念想,思维这个内容,那也算是发了十念心。然后念无量寿佛的称号,因为《宝积经》是佛说的经,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非常有加持力的,每一句话念七遍、二十一遍,然后非常强烈地如是思维,最后念无量寿佛号,这也是比较好的办法。老年人没有太多的时间按照菩提道次第的方法修行,这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念 在 <佛学大辞典> 中的 解释:
(术语)念佛等之十念也。【参见: 念】。【又】十遍之称名也。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净土宗如他宗之授三归五戒等,以十遍之称名授其信者,谓之授十念。

十念 Bulkwang Fo-Kuang 中的 解释:
<一>指念佛等十種念。又作十隨念。增一阿含經卷一載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止息心意之想動)、念安般(數息)、念身非常、念死等十念。
 <二>稱名之十念。無量壽經卷上第十八願文有(大一二&#8231;二六八上)「乃至十念」,觀無量壽經亦說(大一二&#8231;三四六上)「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二經均載有以十念念佛即可往生彌陀淨土之說,此說係淨土宗重要教義之根據。
 關於「十念」之解釋,諸師說法不一,據曇鸞之往生論註卷上載,觀經(觀無量壽經)所言之十念,即憶念阿彌陀佛之總相及別相,又稱念其名號,不摻雜他想而專心持續者,可由此完成往生之因,故有「不必具足十念」之說。善導將十念解釋為十聲稱名,日本源空之選擇本願念佛集即承此說,謂諸師依觀無量壽經之十念,而認為必須具足十念之數始可往生,此是為「十念往生」之說;但善導之十念,係指一生之稱名佛號乃至一聲之稱名,均可往生淨土,故立「念佛往生」之說。又念與聲同,故十念一念又作十聲一聲。其他諸師對此十念亦有種種說法,在元曉之無量壽經宗要中,有所謂「顯了十念」、「隱密十念」,而以觀經之十念為顯了,慈等之十念為隱密,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之十念則通於顯了及隱密。又義寂謂,每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次,稱為一念;宋代遵式之晨朝十念法載氣息十念之說(大四七&#8231;二一○中):「修淨業者,須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良遍之念佛往生決心記亦稟此說。空海之祕藏記則解十念為十波羅蜜之義。
 <三>慈等之十念,係彌勒所問經(失佚)之說法,即憶念慈、悲、護法等十種,以為性質及能力較佳之菩薩,可依此往生淨土。大寶積經卷九十二亦有此種說法,而稱「念佛十種心」。
 <四>念過去佛等十念。菩薩受齋經載菩薩之十念,即念過去佛、念未來佛、念一切十方之現在佛、念尸波羅蜜持戒、念禪波羅蜜、念漚噏拘舍羅、念般若波羅蜜、念禪三昧六萬菩薩在阿彌陀佛所、念過去當來今現和上阿闍黎。此係針對前述念佛等十念為小乘聲聞法,特明此為菩薩所護之十念。#p445

十念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中的 解释:
1.念十声的南无阿弥陀佛。2.念十口气的南无阿弥陀佛。

十念 佛光大辞典 中的 解释:
 (一)指念佛等十种念。又作十随念。增一阿含经卷一载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止息心意之想动)、念安般(数息)、念身非常、念死等十念。
 (二)称名之十念。无量寿经卷上第十八愿文有(大一二·二六八上)‘乃至十念’,观无量寿经亦说(大一二·三四六上)‘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二经均载有以十念念佛即可往生弥陀净土之说,此说系净土宗重要教义之根据。
关于‘十念’之解释,诸师说法不一,据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上载,观经(观无量寿经)所言之十念,即忆念阿弥陀佛之总相及别相,又称念其名号,不掺杂他想而专心持续者,可由此完成往生之因,故有‘不必具足十念’之说。善导将十念解释为十声称名,日本源空之选择本愿念佛集即承此说,谓诸师依观无量寿经之十念,而认为必须具足十念之数始可往生,此是为‘十念往生’之说;但善导之十念,系指一生之称名佛号乃至一声之称名,均可往生净土,故立‘念佛往生’之说。又念与声同,故十念一念又作十声一声。其他诸师对此十念亦有种种说法,在元晓之无量寿经宗要中,有所谓‘显了十念’、‘隐密十念’,而以观经之十念为显了,慈等之十念为隐密,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之十念则通于显了及隐密。又义寂谓,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次,称为一念;宋代遵式之晨朝十念法载气息十念之说(大四七·二一○中):‘修净业者,须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良遍之念佛往生决心记亦禀此说。空海之秘藏记则解十念为十波罗蜜之义。
(三)慈等之十念,系弥勒所问经(失佚)之说法,即忆念慈、悲、护法等十种,以为性质及能力较佳之菩萨,可依此往生净土。大宝积经卷九十二亦有此种说法,而称‘念佛十种心’。
(四)念过去佛等十念。菩萨受斋经载菩萨之十念,即念过去佛、念未来佛、念一切十方之现在佛、念尸波罗蜜持戒、念禅波罗蜜、念沤和拘舍罗、念般若波罗蜜、念禅三昧六万菩萨在阿弥陀佛所、念过去当来今现和上阿阇黎。此系针对前述念佛等十念为小乘声闻法,特明此为菩萨所护之十念。
发表于 2011-4-6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三十年自由时间,我愿好好诵经持咒至心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多做善事利益众生;
如果能有十年自由时间,我愿好好诵经持咒至心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多做善事利益众生;
如果只有一年自由时间,我愿好好诵经持咒至心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多做善事利益众生;
如果只有一天的时间了,我愿好好持咒至心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只有一分钟可活了,我愿好好持咒至心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这不是该不该学的问题,“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的善法皆可修持,但修了某些法你今生能否获得真实的利益,换句话说:你修了这个法,是增加了佛学的常识还是可以实在的利益众生,而不仅仅是口头上利益?我们要看的是行动,以及对今生解脱有实实在在帮助的。
在没有充足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怎么分配这点有限生命去学哪些法会最有益,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如想种个善因种子,念声佛号就可以了,甚至恶视佛像也能有此功效(不赞成恶视);今生的关键不是为了种善因,而是为了解脱轮回。
学五部大论,完全可以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再学不迟。


这是你原话吧
但是大概你自己都没发现这些话后面隐藏的是什么?
总结一下就是:今生学经论根本无用,唯有念佛得度生死。(顺便纠正你一个错误观念:往生不等于解脱。)

楼主在一楼 二十一楼 二十四楼的发言
跟楼主自己说的话完全不对路
请别用对往生根本没用的经论来证明你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觉得这个算诬陷
那么请你自己说说 你认为今生学经论对往生净土有用吗?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于 2011-4-6 18:51 发表

不用你来推敲。
即使是推敲也要有证据,否则就是胡说诬陷。
发表于 2011-4-6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仔细去看看噶玛在学不学五大论里的所有的言论
不了解这个事情的前因 别随便乱说话。
原帖由 风火 于 2011-4-6 12:22 发表
楼4的大大师兄注意了,楼主没说的意思,宗大师没说的意思,你就不要说了。
所以:
楼主没说念念佛就好,你就不要说了。看来看去,楼主只是说西方极乐世界好,没说别的地方不好,所以别乱推敲。
宗大师没说念念佛就 ...
发表于 2011-4-6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的帖子

  理解概念,光停留在查字典粘字典的水平,是没有用的。
  《无量寿经》梵文原文中“十念”是da&#347;asm&#7771;ti,即十种念想。“sm&#7771;ti”是念想的意思,没有“念十声佛”的意思。《观经》“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同样是说“具足十念地称念佛号”,而不是念十声。不过,中国和日本净土宗祖师,自善导大师以后,大多的确倾向于把它诠释为“念十声”。如善导大师著名的第十八愿取意文,即把原经文的“乃至十念”修改为“下至十声”。这我认为是出于慈悲度众。当然,日本人的发挥则越来越极端,人所共知。若按文义本身,“十念”并非如此。
  夏佛恩师对“十念”隐秘义的解释,乃是出自《大宝积经》中的弥勒菩萨所问会。须知《无量寿经》也是出自《大宝积经》。而且其中的十念的的确确就是讲十种念想。显然,这样解释是十分合理的。
  “十念”的解释,在净土宗史上是个大问题。推荐大家看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以知道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
发表于 2011-4-6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礼进 于 2011-4-6 23:06 发表
  理解概念,光停留在查字典粘字典的水平,是没有用的。
  《无量寿经》梵文原文中“十念”是da&#347;asm&#7771;ti,即十种念想。“sm&#7771;ti”是念想的意思,没有“念十声佛”的意思。《观经》“具足十念称南 ...


从梵文原文上考证很重要,可以避免许多无聊的争论,更好说明经文原意,避免某些想贪便宜的师兄误读。
发表于 2011-4-6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念是指临终十念,在信愿具足的前提下,又有临终十念是可以往生的。

问题是这“临终十念”非常不容易,不知诸位为往生的同修助念过没有?没有平时的日课一万二万的功夫,临终十念是提不起来的,多数人在临终之际都是昏沉的,能够清醒的很少,能够具足十念更是少之又少。

任何法门都来不得懒功夫,“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能够做到预知时至,安然舍报的始终是少数,这都是持戒精进,潜心修行的结果呀。

还是那句老话,法门无高下,关键看修的人所下的功夫了!

[ 本帖最后由 small2 于 2011-4-6 23:42 编辑 ]
发表于 2011-4-6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27楼
先贴观经原文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依经文看,先有这样的情况:A彼人苦逼不遑念佛。然后才有下面的方便:B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也就是 显然B要比A 得来简单。不然A 都不会了,还让他搞B这种比A 还难的事情,是呼是没有什么意义了。那么不能“念佛”的人。如何能“具足十念”(这里的十念按上面的解说)而称佛名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20:53 , Processed in 0.03682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