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16# 的帖子
梵文转写当然没变过。但是对于这些没变过的转写怎么个读法,的确是各地有所不同。这是怎么个回事,等你学了藏文和梵文,了解藏文转写到底是怎么回事,就能明白了。
打个比方,古希腊语
Μῆνιν ἄειδε, θεά, Πηληιάδεω Ἀχιλῆος
它的拉丁转写为
Mēnin aeide, thea, Pēlēiadeo Achilēos
这个转写,与希腊文是完全对应的,学过希腊语发音规则的人,就能照着它读出标准的希腊语。但要是英国人,照英语的发音规则来读,读出来的就像是英语。比如他可能把thea读成“/θi:/”,可能把th读成“/t∫/”。德国人读,又可能带有德语的腔调;法国人读可能带法过的腔调。这些是各地语言自身的读音规则所致,转写的字本身却是一样的。你绝不能说它是英语、德语、拉丁语,因为它就是希腊语,只不过使用拉丁字母转写了而已。
不说别的,就说梵文。比如:
नमो भगवते शाक्यमुनये तथागतायार्हते सम्यक्संबुद्धाय॥
拉丁转写为:
namo bhagavate śākyamunate tathāgatāyārhate samyaksaṃbuddhāya ||
它与梵文天城体是一一对应的。任何学过梵文发音规则的人,都能按它读出来。但没学过梵文的人,比如中国人和美国人,很容易把t、k读成英文的t、k,把th读成英文的th,把bh和dh读得跟b和d没有区别。这与梵文的读法是很不一样的。但这不是转写本身的问题,而是读的人用自己语言中读这些字母的规则来读所致。
藏文转写的梵文也同样有这个问题。虽然师父在上面读了一遍,但是下面的弟子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很容易按照自己地区的发音方式来读。对没有学过梵文发音规则的人来说,这太正常不过了。有如英国老师指着黑板上一句英语念一遍,下面学生跟读时广东人是广东腔,东北人是东北腔,江浙人是江浙腔。比如上面的kya,在卫藏以外的地区就读jia。ś,标准读法是∫,但藏地很多地区读得与德语buch的ch一样。你能说没传承吗?当然有传承,但是受了一定的影响。然后,比如有可能你到某地受了一堆咒语传承,回到老家给弟子们传法,弟子们也照这样接着传下去了。
虽然有这样的问题,但只要是学过梵文(声明)的上师,知道梵文的发音规则,自然就会去避免用当地的发音方式干扰梵文读音。我的两位上师就都是如此。例如恩师夏佛讲《成就盛宴》时,还特地提醒弟子第二个语加持咒的第二行,按梵文不能读成“tsa tsha …”,而应读“ca cha …”。古代西藏极重视声明。师父曾说,那时只要是个有文化的学者,哪怕装也要学一点梵文,翻几个赞颂。在这种情况下,能读错的情况是非常少的。
不过听说后来大约在解放前的一段时间内,不光梵文,连同藏文语法,还有工巧、医药等,对这些五明学科的重视程度,都有所下降。据说那时三大寺里要是有人成天学习这些学科,会被人认为不务正业,想还俗。以至于有一些法师考完了格西,藏语说得是滔滔不绝,写是一点也写不来,或者满篇错别字。后来,学过梵文的法师,包括从印度回来的、知道发音规则的法师,要是跟别人讲:“这个不对,应该这么读”,别人会抗议:“怎么不对?我们师父就这么读的,哪怕错的也是对的!”这大概是由于大德们想让学僧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五部大论的学习,不要分心。不过这种情况听说近年来是有所好转。
总地来说,你或许参加过传法法会,应该也知道,一般的传法,传咒语,就是上师在上面飞快地读一遍,下面的听到了,就是得到传承了。至于具体怎么个修法,包括怎么个念法,那都还有专门而详细的引导——这不是人人都想求的。对于不求甚解的人,差不多也就算了;等到念习惯了,也懒得改了。而学过一点梵文、知道发音规则的人,自然就不会把咒读成藏音。那要是你念不准,可不能埋怨传承呀!要怪只能怪自己,只得到了咒语的口传,而没有注意去求学相关的梵文发音技巧传承或引导。
我个人的习惯是,比如要开始认真念某一个咒了,或者修某一个法了,就去翻书或请教上师,把这个咒的转写给写下来,然后请师父照着文字开示读法。并非听一个口传,就凭着自己的记忆叽里呱啦地开始念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