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居士

不要用修行伤你的心!(大宝法王开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
发表于 2011-1-10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法王!感恩!
发表于 2011-1-18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11-1-24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頂禮大宝法王

我以佛法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回應大宝法王的一番開示。此經紀錄佛陀回答聖者須菩提當時所問問題的一番話。經中第一問為須菩提向佛陀問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佛陀的答案是:「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當時祂是面對須菩提說這一番話的,但說的時候祂在須菩提面前做過什么,則沒有人知道了。說到這裏,我們就停在此處加以咀嚼吧﹗因為整部《金剛經》的精華皆在我們看到的九個字裏了。在看過法王的開示「不要用修行傷你的心」後,令我對心之體味有了一番感受,不得不讚歎一番,也期望修行覓心者,多一點頭緒,懂得落實眼前一切之修,不生疑惑,得大吉祥。

法王實在太慈悲了。在他的話語裏,已經把佛法之本末究竟放在其中了。而更令人讚歎的是,原來他已把六祖高唱之修行也歸納其中,例如不論在家出家的行者均有機會體味佛法對天下人的關顧。六祖是這樣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出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原來世間一切事,無一不顯佛法所在。

在法王的開示裏,我們可以找到佛法的本末究竟。為什么呢?

本在哪裏――心需要一個家(這暗示出一處地方,可作安心之所),這個家不在外面……內在有個家,心就可以休息休息(難道佛陀於《金剛經》回答聖者須菩提所問問題「心應云何住?」的答案,正如法王在這兩句中所暗示的一樣?)。心可以止息在哪裏呢?(是否那個本來本處呢?本來本處怎樣形容呢?在哪裏呢?就是這個當下凝聚於心的地方嗎?深思吧。)或者心處於什么狀態下,才算是得到休息呢?(會否就是把心安住在那個空寂無生之地呢?究竟心處於怎樣之狀態,才算是空寂無生呢?請再加多一點深思吧﹗)佛陀對應問心之答案是「應如是住」,從字面上理解會不會可能就是:

1. 這個「住」的地方,是不是心見到無嘢時那個存在空間?(正如你用心看鏡面時,鏡面雖然有眼見之幻象,但鏡面真實存在之面目,對心來講,心是知道鏡中真的是沒有東西的,這個什么都沒有的空間,就是有(眼看見有)得來見到無嘢的空間了。)

2. 這個「住」的狀態,是不是心處於空性時,所有要心處理的事情都消失了的狀態呢?

3. 綜合起來的結論為:因為什么都空了,要心處理的所有事情都消失了,是否那個空得來又無處不在、連虛空也被它承載著的大覺體就是心要安住的地方呢?

上述那么多事情都是由「我」這裏跑出來的,這個大覺心的來源難道就在一個從屬於「我」的某處地方?莫非就是當下全面徧透、全無分域屬我的這個承載胸襟?

末在哪裏――所謂修行,就是修心。他指出心有一部分是要修的,我們要清楚那一部分是用來修的(即止息由眼看見事物後生起的境界風或把名相妄想也轉成正智的部分),這就是末的部分了。

究竟在哪裏――有了光明的心(即本來成佛之地是也),就算明天死,光明的心也不會死。這就是光明心的力量﹐它能把世間一切逆緣扭轉。而心的本質,就是清涼,透徹,喜樂。所謂修行,就是恢復心的光明、清涼、温暖。

大家可以透過上述三點,一起研究法王的心是一顆怎樣的心。

開示的第一段一開始就指出:

第一個重點為修行就是修心。

第二點是心需要一個家。

第三點是它不在外面。

第四點是能夠把心安住在心應該安住的家後,一切都變得不重要了。這暗示原來所謂修行,就是要千方百計把心安住在這個狀態就OK了。

第五點是,所謂「修」,是指心中的慈悲與關愛;所謂「行」,是付諸身語的行動。這兩個字都是動詞。換句話說,修行即是清楚內在,對一切事物生起正確的看法,從而作出正確的判斷,然後就發出行動指令,付諸實行。

結論是:所謂修行,即以心中本有之恒德(即無漏德相)透過理解與理念之解讀,然後以行相把它從空性中(轉成德行)展現於行為上的一種生命藝術。

開示的第二段由「你的心,听話嗎?」開始,說到修行就是恢復心的光明、清涼與温暖:

第一個重點說到我們都有一個不听話的心(這即是我們的妄念),這個不听話的心之特點是喜歡向外馳求,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它,不要讓它到處跑,要讓它回家﹗這就是孔子所說「學問之道,求其放心」的意思了。

第二點直言光明心的重要,亦無疑說出了修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以找到這個光明心為終極目標。(在此,提議大家思考此光明心與不听話的心有什么關係?是不是把不听話的心修好之後,就會變了光明心呢?這個野性的心又憑什么力量回復光明不再妄動呢?還是光明心的本體與不听話的心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呢?)

[附加資料:源於《圓覺經》的一段經文可以幫助行者確認光明心與妄心是怎樣存在的。經文如下:「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又說菩薩及與眾生,修習此心(光明心)得成就,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與六祖所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的意思一致)

第三點解釋到心的本質與特性,並指出光明心在修行路上可發揮什么力量,而它真正之力量就是源於一股覺照之力。(原來借助本有的光明心,是可以把那個不听話的心消失於無影無踪的呀﹗切記﹗切記﹗)

於此段開示中,法王已很清楚地把光明心的體、相、用都和盤托出了。

第三段說到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不要很暴力的希望一下子解決問題:

第一點直接指出三個錯誤的修行觀點,會為修行者帶來障礙,使修行者無法讓光明心與恒久不變常在不斷的覺照力接合在一起。(世上所有修行人若不懂相應光明心本有恒常不變的覺照力,問題便會不請自來,小心﹗小心﹗)

有一句話剛好可以用來形容這樣的修行:「二六時中念念不離這個」,其文雖異其義實為相同的。

第二點提到菩提心與慈悲心。為什么他要說到這兩個心呢,這是否相應光明心的途徑呢?就猶如我們回家,都要由門而入才可以的。於意云何?找到菩提心與慈悲心的人,就找到光明心;相應光明心的人,在他身上就一定找到菩提悟性與慈悲,這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道理。

第三點提醒我們修行是慢慢熟練的過程,不要期望一步登天,不要用暴力,要以正確的修行方式進行。修持過程中必經的每一個階段,必須按部就班。於覺知層面,我們要把斷層形成的缺口全部堵塞,並掌握著一個正確無誤的修行方向與正確的衡量標準,從而達到透過正確之修行方式,包括自然、平靜、習慣等,於生活中學習相應每個當下俱在之永恒性。

第四段由種種譬喻談到觀修慈悲――要無思維這四無量心的功德:

第一點是修行不應當成有時間性,於此法王是要教人運用自發之願力與發心,祈盼一切眾生早日學懂明因識果之修的重要性,並以道法自然的腳步開展由慈悲驅動之原動力。

第二點是修行不應當成是功課。法王提醒我們,重點是在明了「心性」之修,要借助修行之事而成就相應心性之功。所謂「歷事驗心,借假修真,不墮行相,不墮有為」,就是期望行者都能相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真諦,好讓心於一切現行法中,全不染着。法王之苦口婆心,對心性之啟迪,我們不可不知呀﹗

第三點是不應把修行當作儀式。法王說不要把珍貴的法宝變成鄉下的祭祀儀式,要學習及發揮觀修本尊而得成就之法,重點在於懂得如何去思,由此成就性覺(清淨與神聖)成性相藏不可思議入想之力。這是一種可以衝破行者內心深層潛意識識蘊深藏之障蔽的超能力,不可低估其力量和這個法。

最後一段,法王對修行一事作出總結:

第一點是明確說出修行就在生活中,法王告訴我們要把生活變成活生生的體驗,超越文字的框框,變成以進入道體的存在方式運作,入如如化也。

第二點是說出修行要進入生活不同層次的事相中,如工作、如養妻活兒、如相夫教子等,並透過比喻引導我們,要我們把修行修心內觀之法融入事相行為與工作中,變成聖凡不二圓滿方便之修,如六祖所云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圓融妙法。這是一種自利利他,成就各贏各勝之妙。其結論是希望所有發心的修行者,心中之法與行者本身變成互動與互利,好把修行的事,變成一件世上最好和最容易接受的東西。
发表于 2011-1-25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大宝法王!
发表于 2011-1-26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11-1-26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頂禮大宝法王
发表于 2011-3-16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D
发表于 2011-3-31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法王!
感谢lz分享!实在令人深思~~
在我为修行而修行,希望快进入我想要的状态时,没有进入生活时总是免不了听到一些反对的声音~~
发表于 2011-3-31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lz分享.

顶礼大宝法王!
发表于 2011-5-9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法王
发表于 2011-5-9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大宝法王!
发表于 2011-5-9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11-5-9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不忙赞叹大宝法王,有谁说说我们为什么会用修行伤自己的心?

发表于 2011-5-9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啊,我的大宝法王,赞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5 09:58 , Processed in 0.03309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