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喜饶嘉措 于 2010-5-5 10:39 发表 你是在说玄奘大师的旧有译文不准确吗?呵呵。 不过,因的两个遍及性,的确如你所说更精确些。白话一下,就是:因,仅在同品上有,在异品上绝对没有。
原帖由 青鬃狮子 于 2011-2-1 09:36 发表 那是因为现在人们用的是白话文,不是古汉语。
原帖由 notwind 于 2010-5-5 11:33 发表 汉传说“同品定有”。“同品定有”与“异品遍无”是不等价的,则三相不可缺一。 藏传说“唯同品有”。而“唯同品有”与“异品遍无”是完全等价的。故而藏传的“因三相”其实上是“因二相”。 ...
原帖由 harrypotter 于 2011-2-1 13:09 发表 不是的。玄奘法师的翻译,和梵文比对,此处也有出入。
原帖由 bigg 于 2011-2-2 05:27 发表 对于“同品定有”, 如果理解成同品中“确定”会有, 而不是理解成同品中“一定都”有, 加上后面的“异品遍无”,其实也大概能等同于藏传的“唯同品有”。 保不准这又是一个文字官司,很恶心的。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原帖由 harrypotter 于 2011-2-2 20:07 发表 玄奘法师应该不是在用方言写作吧。如果这样,那么对于他翻译的东西是不是全部要找出他的方言归属才行?而且还有奘门弟子注释为参考。你可以看看窥基等的注释对此如何解释的。
原帖由 xinjian 于 2011-2-3 01:18 发表 嘿嘿!方言,是一定地区人们使用的交流语言,保存着许多原始语言特色,是研究语言演变的重要依据。玄奘大师的生活背景和他成长时的地方方言是不可分,这不是问题吧。窥基大师也没否认吧。:lol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4-5 04:00 , Processed in 0.05227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