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eslielo

不知是法而謗法, 其果報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8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福智學員s:
你們自己視為菩薩的人 一定就是菩薩嗎?
发表于 2010-2-28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丙看到甲正在教訓乙
於是,丙很生氣地對甲說:「如不知道眼前人是菩薩而辱罵了祂? 果報是很輕微?」
甲微笑對丙說:「如果並不知那個是法, 而輕毀誹謗, 果報是很輕微?」:$
发表于 2010-2-28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夫如果無法辨別哪位是菩薩,同樣也是沒有能力辨認哪位是佛?!
所以"丙"只擔心"乙"可能是菩薩,卻不擔心"甲"或許是佛,這也是不合理的!

"丙"唯一比較能夠確定的就是"自己是凡夫"
发表于 2010-3-1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辨一下:如果不知道诽谤对境是菩萨,那么是否就没有诽谤菩萨的罪过?

首先明确几点:
(1)业果里面,因为造业的“事”而业很重,菩萨是其中一例。广论“由事故重者,谓若杀害大身傍生,人或人相,父母兄弟,尊长委信,有学菩萨,罗汉独觉,及知如来不能杀害,而以恶心出其身血。违此五因,为轻杀生。”
(2)区分两种业:失手从楼上掉下一块转砸死了张三,和当面有意地把砖头扔到张三头上把它砸死了。因为缺乏意乐,所以前者几乎没有完整的业。即使张三是菩萨,这个业应该相对也不重。但是就后者,如果辩解说:我不知道张三是菩萨,那么就没有砸死“菩萨”的业。这个成立吗?
(3)广论上讲到有个杀害菩萨的公案:“《三摩地王经》说:“勇授大王,杀华月严,遂起追悔,为建塔庙,经九十五俱胝千岁,广兴供养,一日三时,悔除罪恶,善护尸罗,然寿没后,生无间中,经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无边众苦。”虽则如是,然其悔罪非为唐捐。若不悔除,须受极重恒常大苦,尤过彼故。”
这个汉地对应的经典是《月灯三昧经》。找到其中对应的公案,摘要于下:
=====================
阿难。尔时善花月法师即便往诣城邑村落。为诸众生而应说法。……尔时有王。名勇健得。时王从后宫出升于金车。白银栏楯胜妙栴檀以之为辕。毗琉璃为轮上张幡盖。宝幢庄饰宝树严列。诸缯罗网弥覆车上垂众绢叠。有八百童女执持宝绳而牵宝车。其女端正具众妙色。愚者爱乐非智人也。有八万四千刹利豪族侍卫于后。复有八万四千婆罗门豪族及八万四千长者豪族悉皆侍从。亦有五百玉女。升于种种宝庄严舆在王前行。彼女俱时见是比丘。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不退转。六百八十万宫人悉见是比丘。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尔时众人皆脱璎珞及宝革屣。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咸皆合掌向彼比丘。作礼恭敬在前而立。尔时女人宿殖善根之所熏资。即下宝舆。偏袒右肩整理衣服。右膝著地。合掌敬礼彼比丘已。而说偈言……尔时勇健得王作是念。此诸宫人心皆变异违叛于我。云何知也。悉脱臂印及珠璎珞。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于此比丘合掌作礼。时勇健王。见善花月颜容端正。自顾形貌不如比丘。寻即惊怖恐夺王位。极大嗔怒。时彼比丘住于王道。吹尘入目视瞬动睑。时勇健王作如是念。比丘染心著我宫人瞬眼期会。谁有能杀是比丘者。尔时勇健得王具足千子侍从其后。便诏儿言。汝今可断是比丘命。其王千子为比丘故不受王教。王作是念。儿等尚不受我教敕。我今独一而无伴侣。谁复能杀是比丘也。时勇健王有旃陀罗。名曰难提。常令杀戮毒害凶暴无所顾惜。王见难提欢喜踊跃。必能为我杀是比丘。寻时敕唤。时彼难提即诣王所。王语之言。汝今能杀是比丘不。若能杀者当重封赏。唯然大王。我当奉敕随王所遣我能杀之。即于是日便断其命。王告难提汝应当知今正是时。宜执利刀截彼比丘手足耳鼻。以其染心看我宫人。当以铁钩挑出其目。尔时难提。即受王敕手执利刀。割截比丘手足耳鼻并挑两目。王杀比丘已寻诣园林。是时众人悲号懊恼。还复入于珍宝王城。尔时勇健王。七日之中在于园苑。心无悦乐都不喜戏亦不娱乐。过七日已。从园而出还来入城。于其王路见此比丘。死经七日弃之于道。七日之中形色无变。尔时勇健王便作是念。比丘死来经于七日身色不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定得不退转无有疑也。我造恶业。必堕地狱受苦不久。作是念时。有八万四千诸天。在于空中一时同声。如是大王。如汝所念如汝所言。此比丘者。真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王闻是语惊怖战悚。身毛皆竖心生悔恨。尔时勇健得王。忧愁苦恼心悔恨已。而说偈言……
=====================
勇授大王=勇健得王,善花月法师=华月严菩萨。
这里很明显勇授大王不知道对境是菩萨,而且他心里也深知菩萨不能杀害。不过,这个果报,其实不会因为“无知”而减小。所以如果有眼不识泰山而杀了菩萨,这个“无知”是不会免罪的。

[ 本帖最后由 bigg 于 2010-3-1 00:07 编辑 ]
发表于 2010-3-1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同样推理一下,如果不知是“法”而谤法,如果不知是“大德”而诽谤之,而对方却真就是了,那么效果都是一样的:有罪。
所以如果实在手痒,那么找个实在不象大德菩萨的瘪三通扁一通,还是相对稳妥一些的。当然有人会说,你怎么知道这个瘪三不是菩萨?这个从理论上说,凡夫实在是没法知道的,不过凡夫很多是讲概率的,那么如果我们推论这个人只有0.0001%的可能会是菩萨,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开扁了。这个推论怎么来的?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的,呵呵。
发表于 2010-3-1 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扁要罵之前,比較穩妥就直接問:「請問bigg你是不是菩薩? 我想…:lol 」
《廣論》卷五:
妄語。事者,謂見聞覺知四,及此相違四。能解之境,謂他領義。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見變想不見,及於未見變想見等。煩惱者謂三毒。等起者謂覆藏想樂說之欲。加行者謂或言說默忍現身相,此復所求或為自利為利他隨為何故說悉同犯,此中說於妄語離間及粗惡語,雖教他說其三亦成。俱舍本釋,於語四業。皆說教他亦成業道,毘奈耶中,說起此等究竟犯時,要須自說。究竟者謂他領解,俱舍釋說若他未解,僅成綺語,離間粗語,亦皆同此。

所以同樣推理一下:
菩薩不會因為怕被罵而說妄語(自己真的”是”卻說”不是”或是不答讓別人誤以為”是”)
所以當對方回答”不是”或”不答”時,那時就…………

[ 本帖最后由 柯南 于 2010-3-1 02:46 编辑 ]
发表于 2010-3-1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柯南同学也比较聪明,呵呵。
bigg此刻应该还不是菩萨,因为bigg相续上似乎找不到一丝慈悲心。所以想扁他要趁早。
但是你问其他人,可能也有风险的。
(1)如果你真得碰巧问到一个菩萨,人家可能已经修得很谦卑了,说不定会自称“老衲就是一个普通比丘”罢了。
(2)如果你问到一个心术不正的凡夫,人家说不定会故意误导你:“我可是很厉害啊,我可是××大师转世,××菩萨化身……”,于是一个本来你可以开扁的对象,却错过了。
发表于 2010-3-1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igg 于 2010-3-1 00:16 发表
所以同样推理一下,如果不知是“法”而谤法,如果不知是“大德”而诽谤之,而对方却真就是了,那么效果都是一样的:有罪。
所以如果实在手痒,那么找个实在不象大德菩萨的瘪三通扁一通,还是相对稳妥一些的。当然有 ...


谢谢你在19楼的明说。我只考虑意乐,而没想到事实。
1、事:因为不知道是菩萨而事实上却是菩萨,那么对菩萨所作的业是肯定的。
2、意乐:意乐增上而业重。
发表于 2010-3-5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uyuh 于 2010-2-27 11:09 发表
第一条,我答不出。
第二条么,如果菩萨不让你看出他是菩萨,也就是说不对你现菩萨相,你当他不是菩萨就行了。
很多时候,人们说话都是“非量”,你有意见,别人就说“你怎么知道他就不是菩萨呢?”,这是诡辩!按 ...


此言差矣!
建议您仔细复习一下《掌中解脱》
帕祖多次提到,正因为我们无法分辨别人是不是菩萨,所以万万不可轻易毁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30 06:42 , Processed in 0.03259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