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zq123

一个问题搞不清楚,请大家集思广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凉子 于 2010-1-11 11:37 发表
接上楼雪师兄,
既明此句意思,那他接下来的问题“他这里说,在见道时但得有余。如果是共通的安立的话,那么在有学位,就有有余依涅槃了吗?”。

岂非一风一马?:lol


主要是 释解 上下 欠精当?
故  zq123 师 以理疑之、促大家深入学习而谈:
“见道时但得的有余依是指一般共下部的安立,
还是 应成不共的安立?”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10-1-11 11:50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1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一般共下部的安立”?大乘与小乘不共啊。大乘中观唯识在广行般若方面是一致的。
见道位属于有学位,见了道就证有余依涅槃(大小乘都对,但内涵实义不同)。这是疑问吗?

“根本位是无余依,后得位是有余依”通俗点讲的意思是,定中见空,一无所有,故称无余依。出定后仍然有根尘境的幻见,故称后得位是有余依。——这与有无余依涅槃,是两个概念啊。所以我说这位法师问的问题概念混乱。
发表于 2010-1-11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的帖子

师兄的问题的确是个极好的问题。沉下去太可惜。叹自己学力不够,没法探讨。改天问师父去...
发表于 2010-1-11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凉子 于 2010-1-11 10:42 发表


你在印证业力吗?看来有的人就是为了辩论而辩论。


好奇怪,开句玩笑这么认真做什么?
楼主的问题本来是我跟他玩“相扑”的时候玩出来的。他说要上论坛,我说不必了,这里不可能有人有能力解答。事实证明果然。
托人去问上师。上师说必须先找到藏文原文,否则都是空谈。
谁能找到四百论释的这段藏文原文,请不吝赐告。
发表于 2010-1-11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慧灯元照 于 2010-1-11 12:57 发表


好奇怪,开句玩笑这么认真做什么?
楼主的问题本来是我跟他玩“相扑”的时候玩出来的。他说要上论坛,我说不必了,这里不可能有人有能力解答。事实证明果然。
托人去问上师。上师说必须先找到藏文原文,否则都 ...


我也好奇怪,这是开玩笑的地方?

[ 本帖最后由 清凉子 于 2010-1-11 13:0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7楼

(2)地道的建立
「處於『根本定』592當中之聲聞及獨覺阿羅漢之心相續中,以『斷除二我執及其種子』而顯出差別的真如性593」是「無餘涅槃」594;「處於『後得位』595當中之聲聞及獨覺阿羅漢之心相續中,如上那樣〔以『斷除二我執及其種子』而顯出差別〕的真如性」則是有餘涅槃」596。597-------------至尊法幢宗义研究关于应成部分。

小注:597 參:S&H(1989, 317)。應成派以下的學派將「有餘依涅槃」定義為「具
有由染污業及煩惱所引生的殘餘諸蘊」,若是如此,則這樣一個補特伽羅
似乎不可能以有餘依的方式新證涅槃。這個補特伽羅似乎只能證得無餘依
涅槃。因此,這可能是不須先證有餘依涅槃就可以證得無餘依涅槃的一個
情況。關於這二個術語,應成派有不同的意義。對他們而言,無餘依涅槃
是指「緣空性的根本定」,透過這個,小乘的諸行者最終將成為阿羅漢。
在那個時候,他們克服了實有的執著,因此證得涅槃--已經超越憂苦。
此處的「憂苦」指的是「解脫的障礙」(煩惱障)。因為在那個時候,他們
直接了解空性,因此他們也暫時沒有實有的顯現,因此沒有任何「殘餘的
顛倒顯現」。然而,當他們出了根本定時,縱使他們絕不會再接受這個顛
倒顯現從而執這些事物為實有,但諸事物仍然“顯現”為實有。因此,阿
羅漢是先有「無餘依涅槃」,然後才有「有餘依涅槃」。逐漸地,阿羅漢轉
入大乘,在累積許多資糧之後,也淨化心中實有的顛倒顯現。從而斷除所
知障而成佛。「涅槃」是「一個已經完全並且畢竟斷除“所有”障礙的人
的心續當中心的空性」。「滅諦」則是「一個已經完全並且畢竟斷除“部分”
障礙的人的心續當中心的空性」。-------------------如果看完这个,阁下还不能了解顶楼中的问题的意思或还认为在下概念混乱的话,阁下可以不必参于此讨论而退出。
发表于 2010-1-11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凉子 于 2010-1-11 12:19 发表
什么叫“一般共下部的安立”?大乘与小乘不共啊。大乘中观唯识在广行般若方面是一致的。
见道位属于有学位,见了道就证有余依涅槃(大小乘都对,但内涵实义不同)。这是疑问吗?

“根本位是无余依,后得位是有余 ...


师兄,:handshake

   “当下,对此探讨有二,即说 涅槃总的建立 与别说 有余、无余的建立。
  首先有的,即 烦恼障尽无余断除的别择灭为 涅槃的体性;而若从堪 以声词而说上区分,有:自性涅槃、无住涅槃、有余涅槃及无余涅槃四种。初者,如说为法性,这是由 越出 或 遮遣 将超越的实有之忧苦而作如是说。
次者,安立为断除二障的灭谛,因为是由 彼修习不住 轮涅边之道的力量所得到的究竟所断。对此。虽 有不解者认为诸圣者菩萨的灭谛为无住涅槃,但是观待于大乘。忧苦与敌二者同义。因此。应想超越彼(所知障)的补特伽罗与摧灭彼(所知障)的补特伽罗为同一关要。
  
    其次,别说 有余、无余涅槃。这有三种宗规,即声闻部宗规、唯识派宗规、中观宗宗规
  第一有的,即声闻二部 主张总的涅槃为无为法,且是三种或四种无为法中的别择灭;内在予以区分,则有部主张为 非遮,经部主张为 无遮。
  问:那么,此宗有余、无余的意趣为何?
  答:对此,以前有人主张两种下劣涅槃都以断集为所依事,而许以苦蕴的具与不具(而分)。——但此非彼(声闻部)宗义,因为并不认许有余涅槃者断业集故。《释量论》说:
  “离贪安住者,由悲或由业。”
  所说的是 有余者由业故而住轮回。又彼论说:
  “已越三有爱,余业不能引,俱作已尽故。”
  另在《俱舍论明义释》中:“诸阿罗汉并非未留下凡夫位时所造善业、恶业与不定业,然以彼等已远离惑恼,故无力现为成办后有。”所说的是,虽然有余涅槃者的心续有业,但无彼惑恼俱作缘,因而不再取受轮回之生。
  因此,彼(声闻部)决定宗义是:两种涅槃以断烦恼为所依事,而主张以蕴体续流未失 及 续流断灭(而分有余、无余涅槃),以《六十正理论释》说:“有余涅槃是已脱离烦恼系缚,唯余五蕴而已;无余涅槃则已断舍五蕴的续流。”证成了前说主张。所谓断蕴体续流,意即断一切有为的趣入续流,且许殊胜化身(佛)在入灭后也断了心智续流,小乘经说:“任心不怯者,具受而自取,彼心乃解脱。”是指有余涅槃。“如灯火熄灭,任身灭想遮,尽离一切受,行亦最寂灭,心识成隐没”是指无余涅槃;由所说的,悉得有力证知。
  
    第二,唯识派的宗规,有二,即 随教行唯识派宗规、与 随理行唯识派宗规。前者主张 在无余时已断了有为的趣入续流,同于声闻部,《摄决择分》说:“安住 有余涅槃界中,可安立为有障、无障;安住 无余涅槃界中,毕竟无障可安立,何以故?因一切众相与诸粗重皆永息故,皆永灭故。”
  
         随理行唯识派则不认许这一点,因为《释量论》中以教理二者证成了心智的无始无终故。
  
    第三,中观宗的宗规,有二,即 就小乘而言、与就大乘而言。
      前者有的,断尽烦恼障而具以前惑业所牵引的苦蕴的下劣别择灭,是下劣有余涅槃的体性;彼蕴体的下劣别择灭,是下劣无余涅槃的体性。此外,不认许 无余涅槃时已断了有为的趣入续流,因为说于无余涅槃者由如来的语之光明予以敦促而得趣入大乘道故。《入楞伽经》说: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如于我此身,见而得佛法。”
   《妙法白莲经》说:
  “虽汝极脱轮回苦,但汝仍未悉涅槃,还应寻引此佛乘。”
   《宝性论》说:
  “极住涅槃道,想为得涅槃,《妙法白莲》等,由展彼法性,摧灭前所执,悉护方便慧,成熟彼胜乘,授记胜菩提。”
    后者,就大乘而言也有的,即 以两种色身断了实执习气而具无漏五蕴的理由说为有余涅槃,以自性身断彼而离蕴体的理由说为无余涅槃。《金光明最胜王经》说:
  “由依彼二身,说诸佛薄伽梵有余涅槃;由依法身,说无余涅槃。”
  释彼密意的《入三身门论》也说:
  “有余涅槃于,能仁二身立;离一切蕴故,法身中无蕴。”
  
    又在应成派的诸具量论典中说:
  “在现行等持法性的有学圣者的等持体性中,以无剩余实有显现,故说为无余;由彼而起的后得时,因有剩余实有显现,故说为有余。”
  这是依于实况而说的,故不认为与自续派宗规相违,因为仅就如此(等持后得之理)自续派也认许,而应成派并不许彼为涅槃。
  
    以前有人基于《宝性论》说:“是故不成佛,即不得涅槃,如断光光明,即无力见日。”而主张 小乘涅槃不是涅槃。——但这是不合宜的;如果这样,小乘阿罗汉就成不是阿罗汉,则杀阿罗汉的无间业也不能安立了。论文之义,是指 未得究竟证德佛果,也就不得 究竟断德的涅槃的意思。
  如上所说的 无为法的解脱涅槃,依著依止五火、断食等方法是不能成办的,必须唯一修习亲证无我智慧之道而得。《三摩地王经》说:
   “若极分别无我法,观择此而任作修,彼为涅槃果得因,其他诸因不寂灭。”
   《四百论》也说:“寂静无二门。”

                                      引自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俱释《解心要庄严疏》义善说  ——显明佛母义之灯

敬请 众师兄们参考学习 :loveliness: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10-1-11 14:08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1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 编辑顶贴一下:

       “應成派有不同的意義。對他們而言,無餘依涅槃是指「緣空性的根本定」,透過這個,小乘的諸行者最終將成為阿羅漢。在那個時候,他們克服了實有的執著,因此證得涅槃--已經超越憂苦。此處的「憂苦」指的是「解脫的障礙」(煩惱障)。因為在那個時候,他們直接了解空性,因此他們也暫時沒有實有的顯現,因此沒有任何「殘餘的顛倒顯現」。
         然而,當他們 出了根本定時,縱使他們絕不會再接受這個 顛倒顯現從而執這些事物 為實有,但諸事物仍然“顯現”為實有。因此,
羅漢是先有「無餘依涅槃」,然後才有「有餘依涅槃」

         逐漸地,阿羅漢轉入大乘,在累積許多資糧之後,也淨化心中實有的顛倒顯現。從而斷除所知障而成佛。

「涅槃」是「一個已經完全並且畢竟斷除“所有”障礙的人的心續當中心的空性」。 「滅諦」則是「一個已經完全並且畢竟斷除“部分” 障礙的人的心續當中心的空性」。 ”


         另外补充,“按照 应成中观宗见,一般的执实妄见 属于 烦恼障,只有 执实妄见的细微习染 才算 所知障,从圣菩萨八地才开始破断!”

[ 本帖最后由 雪冬儿 于 2010-1-11 13:50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1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引似乎答案已经自解:
见道:证入了少许空性,或说初次见证空性
有学位:不断扩大所证空性的范围
无学位:彻底见证空性。
这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开始一点点的有余涅槃,逐渐扩大有余涅槃的范围,直到最后的无余涅槃。
发表于 2010-1-11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曰:若生和苦是非法,那么,什么是法呢?答曰:损害他的意乐,及由此意乐为等起的身语业,是名损害他;不害即与此相反,是十善业道,是故如来所说的法,略言唯有不害与涅槃二种。修不害为等起的善业,是生人天善趣的增上生法;得解脱的法者,即观诸法自性空,是自性涅槃,又现证真性,见诸苦毕竟不生,远离新垢,离新垢的涅槃。如《六十正理论》云:“现法即涅槃,亦所作已辨。”得见道时但得有余依涅槃,得此涅槃,无须无余永尽。此处须要说的是:为得解脱必定要说现证空性。
                                                                                                      --------------《四百论释》


1.這是賈曹杰尊者對四百論的解釋,全名不是四百論釋。又月稱論師(也)寫了四百論釋,如果有譯本,請不吝告知。
2.《六十正理论》云:“现法即涅槃,亦所作已辨。”-->我對照了其他的翻譯,這句話對照他人的翻譯是:「見法實義已,能滅一切苦」。前後文是:12、見法實義已,能滅一切苦,若悟法性後,於此有差別,13、事物微妙性,由因而觀察,無有善巧故,不見緣起義。
尊者解釋說到如下所引。
3.也就是,那段話前文是引六十正理論,從尊者的解釋,是在講應成的說法。那段話之後「解脫必須要證空性」,也是應成的說法。
4.該句話應該是要查藏文才是:得見道"時",是否翻譯無誤?

12、見法實義已,能滅一切苦,若悟法性後,於此有差別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一般來講的話,我們講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可以作有沒有剩餘苦蘊,作這個解釋。如果在證得涅槃之後,我們的苦蘊剩餘的話,這叫有餘涅槃;證得了涅槃之後,苦蘊沒有剩餘的話,這叫做無餘涅槃。雖然有這種的說法,但是在此的有餘和無餘的一種涅槃的說法,是說有沒有剩餘戲論的這種幻相。如果有餘和無餘的這種解釋,最主要是以有沒有剩餘戲論幻相來作解釋的話,那無餘涅槃先獲得,有餘涅槃後獲得的。原因是什麼呢?阿羅漢他剛開始證得阿羅漢果位,剛開始斷除一切煩惱的時候,是在根本定當下斷除了一切煩惱的。所以在根本定當中他獲得了阿羅漢果位,那時候的涅槃是屬於無餘涅槃,因為它沒有戲論的幻相,所以無餘涅槃先獲得之後。那阿羅漢出了根本定之後,就會有戲論的幻相存在,所以這時候他所獲得的涅槃是有餘涅槃。所以以一個次第來講的話,無餘涅槃先有,有餘涅槃是後有的。
所以在此說到了「見法實義己」以根本定現證空性的當下,了解諸法的究竟性質之後,就能夠斷除一切的痛苦。為什麼呢?因為現證空性當中,斷除了一切煩惱之後,才獲得無餘涅槃的,「見法實義已,能滅一切苦」。我們看「若悟法性後,於此有差別」也就是說,因為下部論師他們認為見道,也就是了解四諦十六行相的這樣一個見道,所以他們說了這十六種行相的不同。於是見道在根本定當中,會有不同十六種的一種相。那對於勝義諦有不同的十六種相的話,那變成勝義諦有十六種不同的性質了。如果你認為諸法最究竟的法性,有十六種不同的差別,所以「若悟法性後」也就是在見道,在現證空性的當中,他看到四諦十六種行相,而且四諦十六種行相互相有這樣的區別,它不是同位法性的話,有這樣差別的話:
13、事物微妙性,由因而觀察,無有善巧故,不見緣起義。
「事物微妙性,由因而觀察」這種因緣所產生的緣起,甚深的緣起你就沒有辦法看到了,因為「無有善巧故」因為無有善巧的緣故。因為以諸法的究竟性質來講的話,應該都是一致的、同等的、沒有任何差別的。但是因為你不了解諸法的最究竟的性質,所以你認為說見道在看空性的時候,在空性當中又有一個差別,不同的相而存在。如果你這樣主張的話,那我認為你並沒有了解事物的這種微妙體性,或者是由因緣所帶來的這種甚深的緣起道理,因為你缺乏善巧的緣故。
发表于 2010-1-11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win2 于 2010-1-11 14:29 发表
问曰:若生和苦是非法,那么,什么是法呢?答曰:损害他的意乐,及由此意乐为等起的身语业,是名损害他;不害即与此相反,是十善业道,是故如来所说的法,略言唯有不害与涅槃二种。修不害为等起的善业,是生人天善趣 ...


按照此种所述:见道是在根本定中首次获得无余涅槃了。然后一出定,就变成了了有余涅槃了。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出定了嘛?为什么要出定?
有没有答案?还是这个描述不够准确?
发表于 2010-1-11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 ... page%3D1&page=5

用相关 至尊仁波切恩师传授之 涅槃的现观初稿(谨供参考) 内容 顶一下贴:

      “ 福称大师的“具意趣的涅槃”到底是哪一个?看出来了吗?“具意趣的涅槃”即八地以上菩萨的“等持”。
         这里的“有学者说”又是指的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去年讲过,就是“正住实际”部分。前面的智者、学者说“熄灭行苦的寂静作为具意趣的涅槃”,但是“熄灭行苦的寂静”是不是真涅槃呢?是阿罗汉果位的真涅槃,也就是说认许的是 小乘的阿罗汉的涅槃,比喻的时候引用《二万颂明亮光明释》;
         而福称大师 不认为 这里的涅槃是 熄灭行苦的寂静,而认为是 正住实际的实际、八地菩萨不可以正住实际的那个 等持,对吧,福称大师是不是这个意思?虽然没有说到正住实际、但是说到了“三行”非圆满不能安住等持,这个等持实际上就是正住实际的等持。不能“三行”圆满 不能正住实际,为什么?因为 不具有佛、如来所拥有的净土、本愿圆满、成熟利益有情等等。
                             
         现在我们看看 克珠丹巴达杰大师对此是怎么解释的,你们看看笔记,克珠丹巴达杰大师是站在福称大师这边呢?还是站在前者的那边呢?看来克珠丹巴达杰大师真是至尊大师啊。
         你们看《显明佛母义之灯》第87页 前面有学者或智者的观点、我读克珠丹巴达杰大师的观点,看有什么区别。
                           
         对八地菩萨遮止的异趣涅槃是什么呢?讲这个的时候,克珠丹巴达杰大师 引用了《心要庄严疏》第112页说,这方面于 圣解脱军尊者 之注释中,可理解其他诸解说。倘若稍加说明所谓:“于第八地破斥 具其密意之涅槃”之义理,则是所谓“于发心方面以观见观察而超越一切智”  以及 “欲超越童子地 . . . . . .”。故 观见而超越 以及 安住而超越二者中,首先即是菩萨于见道之际,以知见观察后从彼声闻、独觉地作超越。第二为不退之第八地,超越彼之义。即于第八地以虚疑之方式;若诸佛不激励,则(菩萨)立即中断众生之利益,而等持于无漏法界;是故藉由诸佛激励,虽连续等持于第八地,但脱离现起之义。

         就这个问题,以上是至尊克珠丹巴达杰大师的引用,并说到了一个解释 。

         请看 福称大师《显明佛母义之灯》第87页,有智者说 的那个地方,八地菩萨 不由佛激励、令其后得时造积广大福德,那么就会 非时即不是时候 现起或现证于“熄灭行苦的寂静,即具密意的涅槃当中”,对吧。
         《心要庄严疏》里面所说的 无漏法性之寂静 为此处 具密意的涅槃,这样的 无漏的寂静在没有做“成熟有情、发愿圆满、清净国土”之前, 切莫正住实际 而作教授之故。
                          
          此外,《心要庄严疏》里面是这么说的:不曾经过劣道的菩萨即决定大乘种姓的菩萨,就是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位,在未作“三行”之前,能否有能力 正住实际呢?如果能够正住实际,到底会怎么样呢?
          如果愿意的话,大乘见位的时候菩萨都可以正住实际,那八地菩萨就更不用说了。但是七地以下正住实际的可能性比较小,八地菩萨的时候可能性比较大,所以说,如来对八地菩萨的等持要唤醒,此位非是正住实际,但是呢,当时就会认为是正住实际 而所说的。
                        

          现在看起来,你们现在想一想,(克珠丹巴达杰大师),至尊大师和福称大师的焦点在哪里呢?他们所说的文字你们都记录下来,你们说说这二者的焦点在哪里?发现了焦点没有?他们俩的焦点在哪里?
        
          (焦点就是)“异趣涅槃”或“密意涅槃”到底指的是什么?“异趣涅槃”,“密意涅槃”是一样的。“异趣涅槃”或“密意涅槃”就是在这个的认明上,福称大师认为是什么?至尊大师认为是什么?克珠丹巴达杰大师又认为是什么?他们和贾曹杰大师的《心要庄严疏》的差异和区别在哪里?
           其实,至尊大师 和 福称大师提出的第一种有的学者认识一样,把熄灭一切行苦 寂静的涅槃,作为八地菩萨 假如的安住正住实际,对吧;而福称大师不认许这样,不认许这个的原因是什么?
        
           福称大师抓住了“密意涅槃”的意思,他说 如果 是 认许的是 熄灭一切行苦 寂静的涅槃的话,显然,就不是什么“异趣涅槃”或“密意涅槃”了,就是 真的涅槃了!因为它本身是声闻缘觉的涅槃,对吧。所以说,又要何苦 非要说 “具密意的涅槃” 或者“异趣涅槃”呢。
                       

           所以,在他看来,八地菩萨正住实际的清净等持 不认为是 声闻独觉小乘的阿罗汉熄灭一切行苦 寂静的涅槃的等持 ,这二者不是同一个问题,应该是同一个问题;但他没有说出来 这个又有什么区别呢?第二种是对 八地菩萨佛需要唤醒的 “密意涅槃”,前面的和后面的都是;
                       

           可是,克珠丹巴达杰大师 似乎说出了一个问题,观点可能跟福称大师接近,他比福称大师说得更一步的说法,福称大师虽然引用了《入中论大疏》等和实际佛经的,但是没有把实质说得太开,太明白。
                       
           而 克珠丹巴达杰大师 把这个说得很明白,说到什么程度呢?他把 八地菩萨住于等持、住于实际的“实际”是什么呢?八地菩萨相续得到 断除 现起执著的无分别的智慧、 串习力得到自在的一种等持慧,这样的等持慧作为这个地方的“异趣涅槃”或“密意涅槃”的事相,很明白,所谓的异趣涅槃就是这个。这样一来,似乎把福称大师想说 而没有明说的问题,克珠丹巴达杰大师很明白地提出来了。
                     
           但是,他后面又说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把这个等持作为异趣涅槃、而且把它作为一个不应该做的一个事情呢?把它作为应断的事情看待呢?这个理由是这么说的:
                       
           如果 在这样的等持当中长时间安住的话,那么就会大大地耽搁了造积福报,对吧,所以说,佛需要去激励他,或者说唤醒他。

           但是,他也没有丢掉 至尊大师的那句话,但他把它当成比如来说,比如(声闻阿罗汉、缘觉阿罗汉)当得到了熄灭一切行苦的寂静法喜之后呢,以此为所缘而从此永不等“起”的心态,我再也不起来了,住于这样的等持之中的话,那么,他就没有办法投身到人间,没办法投身人间就没办法入大乘,没办法修菩提心,没办法利益众生,因为这样的等持当中、一切分别心都没有了,注意啊,就是处于我们那天所说的寂灭状态下,即一切粗分别心全部静止的状态,这样一来,佛也要唤醒这些众生,你们起来发菩提心,赶紧再入大乘,跟这个是一样的,他就说了这种情况,在这个时候很显然,他也说这个要唤醒;

           八地菩萨也要唤醒,但有一个不同呢,前个是真的唤醒;八地菩萨是 预防性的唤醒,不是真的唤醒。一般来说,八地菩萨是不会正住实际的,只是有这种可能性;而(声闻阿罗汉、缘觉阿罗汉)当得到了熄灭一切行苦的寂静法喜的唤醒 将来会有,必定会有,所以,这两个做个区分。
                     

            我们还得看看《心要庄严疏》第112页,第二为不退之第八地。是指的是上面的那个?是超越彼之义。即于第八地以虚疑之方式;什么是“虚疑之方式”?就是假如,万一,或者 是有可能的话,若诸佛不激励,则(菩萨)立即中断众生之利益,而等持于无漏法界;是故 藉由诸佛激励,虽连续等持于第八地,但脱离现起之义。就是 脱离了住于这样的无漏的法界当中,不会中断众生利益的现起,就是变成为现实的、现证于实际的意思。
            这里很显然,何为 具密意的涅槃 呢?就是在八地的时候,作为虚疑的、佛如果不激励的话,则(菩萨)立即中断众生之利益,而等持于无漏法界,这样的话,和 克珠丹巴达杰大师解释的话 相同。
            这样一来,也不仅仅是等持的意思啊,那么又有一个问题,克珠丹巴达杰大师说会 住,但是呢,不仅仅是这个问题,还有 “现起”和“等持”作了个区分,对吧,这个问题还是有思考余地的。不过呢,关于这方面克珠丹巴达杰大师的解释是最为全面的 ”
发表于 2010-1-11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风火 于 2010-1-11 16:40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1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火 于 2010-1-11 16:33 发表


克主丹巴达杰和克主杰是两个人:lol
发表于 2010-1-11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 的帖子

竊以為您沒有了解本帖的問題。
我認為原問者的問題已經很清楚了。我自己的想法是前後文都是在講應成的說法,中間應該也是。剩下的,不懂藏文,不知道。

[ 本帖最后由 yuwin2 于 2010-1-11 17:0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5-2-17 09:39 , Processed in 0.03932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