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lxfx123

批驳:上师们的缺点(再贴一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5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信老大,你的帖子真的让我很纠结啊~
发表于 2009-6-5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5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跟进,新贴

前提:已成立师徒关系的具相善知识,即或是仅具悲德与戒德的善知识。

那么,有悲有戒的善知识就可以依止,单具戒德可暂时依止。

这里谈依止有悲有戒的善知识,成立了师徒关系,善知识又具相,视师如佛就是必然的选择,此时应只观德相不见“过失”,观什么德相学什么德相?悲德、戒德!其他的“德相”慢慢观察,其他的“过失”视为自己的业障,因为先确立观察好的是戒德、悲德,学的也是戒德、悲德,这与具慧弟子没有矛盾,因为做弟子的本来就应该学修作为弟子的五种德相,把仅具悲德与戒德的善知识视之如佛,因为有了弟子的德相也完全可以稳速无偏地在菩提道上前进。
发表于 2009-6-5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6-5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众师兄们 相关参考 一下 “分别 ”吧,
        1、怎样对待“上师”的错误?
         凡上师的话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吗?

       在修佛的道路上拜师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中称拜师是道本,作了详细的论述。尊师重教是文明社会的美德,对学佛的人来说,对上师的尊敬和一般意义上的尊师还有所不同,应将具德的上师视为代佛传道的佛的化身和三宝合一的皈依对象。因此,对上师尊敬与否,忠诚与否,就会成为学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因此,不能不重视师道,在拜师之前要十分慎重,不能“见庙”就烧香,要从品德、学问、教派传承各方面对投拜对象进行了解,慎重决定取舍。上师的品德、学问必须按佛教的标准衡量。不能靠商品社会的虚假广告,要经过可靠的途径了解。经过慎重选择而决定投拜皈依的上师,就应该看作入道之本,加持之源,尊敬供奉,不能有三心二意。只要上师所做所为,合乎教义,就应服从支持。如果有些上师的行为不合教义法规,弟子应该像子女对待父母的错误那样,善言奉劝改正制止。

        这就是《菩提道次第》中指示的对待上师错误言行的态度。这有以下经典根据:《律》中说“所说背离教义,应制止。”《宝云经》中说,“对善法行,应随从奉行,对恶行为应当背弃”,这就是说,对上师的服从并不是无条件的。
         
         问:怎样对待以前拜的不具格老师才不违背亲师法?

        答:以藏传佛教亲师法衡量的老师应该是传授佛门正道的大德善知识,具格与否应以法衡量,不合法者应远离之。
            如果拜过传假法、邪法、骗法之类的无德恶知识,应当像远离一切恶人那样远离之,否则便会近墨者黑。
  ------------多识仁波切
此转引自  清凉子 师兄 以前发的宝贴

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ad.php?tid=7741
      
          2、格西担心大家把  分别心  归为不好的那一面,这样会有危险。
          事实上,分别心有二种,一个是错乱的分别心,一个是不错乱的分别心。我们修行上去要靠不错乱的分别心,比如现在闻、思、修,闻思所决定义,这些都是分别心,不管听到的慈、悲、佛的功德、道次第、皈依、无常、暇满等,全都是分别心。如果说要离分别,那这些都不要了,像支那堪布一样,黑狗、白狗都不要了,那我们凡夫就都上不去了。格西怕大家不了解,把分别与错乱夹在一起,以为分别都不好,都不要了,这样就错了。

        补特伽罗所化机分二种根器:钝根、利根。
        所谓利根是指凡事要去审察、怀疑,于不疑处有疑,就是利根。所谓钝根是指从来不去怀疑、思惟,这就是钝根。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利根,那就要养成去怀疑。所以今天上的怀疑是很重要的,刚讲的从等分疑、合理疑、伺察意、比量到现量,所有的瑜伽师的修行过程都是如此。
        钝根的人都是用跳的,一下就跳到伺察意,问三宝好不好?很好,什么理由?不知道,从来也不怀疑。如果一直都是这样的话,永远不会从比量到现量,如果养成这种习惯,就永远无法到现量;而修行的目地是要到达现量。
        所以 嘉瓦尊者就 再三的讲,上师所讲的我们必须一再地去审视,以怀疑的心来看他所讲的,必定怀疑;如果他讲的如理去思惟,因为他讲的是随顺真理的,而你也如理作意、思惟,就会从等分的怀疑到合理的怀疑。因为我们是随顺真理的去思惟上师讲的话,上师讲的如果是随顺真理的话,就很容易能吻合,真的是如此,就能进入合理的犹豫,再不断的思惟,横看竖看你的伺察意就会生起。因为伺察意是必经的过程,我们的理由由浅入深,再慢慢深广时,那你不退转的决定识——比量就会生起;一旦有比量,思所决定义再去修,修所成慧才能产生,整个过程就是如此。今天如果用跳的话,就会变成迷信,一个迷信的人是不可能把佛法修得很好的。

        如我们平常讲“差不多先生”,什么都不是很精准,不是很确定,这对于我们学佛是个障碍。为什么?因为佛法是很深很广的,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趣入、了解的,如果你的习气变成这种显而不定的话,那这么深广的佛法就不可能进入。只是大概了解,这种心不会让你很确定,所以这个习气不要养成。
        那要养成什么习气?要养成与这个相反的,很确定、很精准的习气。
        没错,很深很广的佛法,我一定一开始不是很了解,甚至会了解错误,这是一定的,一定会走错!可是因为你的习气跟这个相反,我要就事论事,追究到底,如果我错,错在哪里?对,对在哪里?这些都很确定、很清楚。我们在善知识那里不断地吸取佛法,善知识讲的那么深奥的佛法,都是包括基、道、果:基,基础;道是怎么走;果当然就是成佛、解脱。这整条道路是很深广的,一开始不了解,或是误解,可是因为你已经养成一个就事论事,很斤斤计较,很清楚的习气,而透过基、道、果整个法的讲解,不断地吸取,一年二年三年,这时候你就真的会很清楚,过去错,错也很清楚;对,对也很清楚。这样的好习气一旦养成的话,修学佛法就会越来越深入,然后只会愈来愈趋入,而不会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结果学了多年还是不懂。

        说凡夫都是以分别心来看到,包括我们学的这些科学科技的知识,全部都是分别心。可是分别心大多数都会掉入有分别的颠倒识,有分别的颠倒识刚刚讲范围很大,从我执开始,三毒,这一切都是有分别的颠倒识,所以我们所做一切的业都跟这个有关。可是分别心好不好?分别心不见得不好,为什么?因为比量也是从分别心来的,讲到量这个字就是真实不欺诳,譬如说我们读的那些教法、佛法、经论,就是透过我们的思惟观察去推理,有业果、有前后世、有解脱,这些都是比量来的。

        所以,分别心有两个部份,一个是颠倒识的分别心,另外一个是比量的。
        我们要看的是──分别心中有分别的颠倒识的错误,它的过患,透过这样的观察,然后慢慢把我们的比量给成办。比量既然是量的话,我们就要成办,就是等于我们会成办定解,广论常讲定解,而比量还要再进一步变成现量,现量就证到见道位了,证圣道了。我们现在还没办法办到,因为我们没有止观,但是我们可以开始练习,透过我们的分别心,先把错误的、有分别颠倒识,慢慢地一一地剔除掉,然后证成比量。有此比量后,再透过止观修,将来就会达成现量。之后,再慢慢将现量扩大,现前识如果到一百分就成佛了。


转引自  雪域情缘 虚空白云师兄之日志    http://love.mybudala.com/space.p ... do=blog&id=2783
发表于 2009-6-5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风 于 2009-6-5 12:00 发表
正信老大,你的帖子真的让我很纠结啊~


刚看了一个抓狂的帖子,好像上善没抓狂。
现在围观这个。看看谁抓狂。
发表于 2009-6-5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和众师兄们一起 学习一下:

            智慧的正违缘,即愚痴的原因是什么?近恶友、懈怠懒惰、爱睡眠、不喜欢观察和深入思考、明明不知假装知道、高估自己、有强烈的邪见、没有自信、不喜欢亲近善知识或智者。所以宗大师说到,如果要增长智慧,应多亲近智者,以自己的力量去多听闻法义。由闻生闻所生慧;以听闻的内涵反复地去思维的缘故,而生思所生慧;这样,我们才有内容可以修啊,由修才有办法生起修所生慧。如果不多闻法义,不知修何法,就没有智慧生起的根本。



            智慧从哪里来?是精进地去多学多闻,依据无垢大论典的法义内涵,透过教理、比喻等,让自己的思维来安立、成就智慧的。有一些修行人不觉得听闻很重要,所以在修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产生定解,因为他所听闻的内容不多,思维的内容有限,以智慧去观察的时候,就会有偏倚,不能全面化,没有办法以真正的智慧去思择,反而生起颠倒解。这就是没有听闻的过失,所以我们应该要远离不闻的过失。
            什么时候,学习才会结束?成佛的时候。

            有人说,我们最主要是以修法为主,干吗要去学习这么多呢?如果有这种想法的话,那是自毁前程,这是寡闻者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不是讲法的人需要听闻法,如果光是讲法不修,多闻反而让他造恶业,会拿佛法当买卖,这样的人还不如不要听闻,不知道反倒还好。因为不闻,他就不知,就没东西可讲,就不会造这种恶业了。
            谁需要去多闻多思呢?是真正要学法的人。要去修行成办智慧,因缘就是多闻、多学、多行,不可缺少。在定解还没有发生之前,要透过反复地观察,这反复观察的部分,是相当困难的。
            宗大师在世的时候,虽然有很多的人成就,但也有许多不真懂法义的人,自许是三藏法师。或者另一派认为,多听多闻只是修行的前行,修行是有根据的,听闻只是一种佐证的作用而已。以为正修与所听闻、思维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修行是要透过口诀的。
            要成佛,就要勤修;要利圣教,才去多闻。于是就把内自修与利圣教 别执为二,宗喀巴大师说“此是矛盾最大狂言。以圣教中 除 教、证法,别无圣教。前者(经律论教法)是令了知修行之轨,后者(戒定慧证法)是令知已予以实行,故修行 能无错谬者,即 是 最胜住持 圣教。”


转引自  雪域情缘 虚空白云师兄之日志             http://love.mybudala.com/space.p ... do=blog&id=2979
发表于 2009-6-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批
静风师兄的帖子,掺杂不成熟的我见比较多。
发表于 2009-6-5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汝是凡夫,上师显现缺点
这是关键。
因上师显现缺点,汝将离去,故,汝将继续寻找与你具缘之上师。
上师是佛的教法本身就是对治自己的凡夫见地的教法。并非简单说上师是不是佛这样一个事情。

[ 本帖最后由 风火 于 2009-6-5 16:31 编辑 ]
发表于 2009-6-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前提是上师:
1.我们可能会看到缺点,但是不是真正上师有缺点,还是自己的业障,很难说,但尽量胜解为自己业障所致,因为这是经论教导的;
2.即使在宗喀巴的广论中,也没有说上师要求自己做的都必须不加观察地执行,如果上师的要求是让自己做不如法的事情,可以善为遮止。(不要提帝洛巴、玛尔巴,因为我们不是那若巴和米拉日巴)
如果前提不是自己上师:
1.我们可能会看到缺点,如果自己不想拜师,也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我们同样无法知道他的缺点到底是真的还是示现的,反正也没打算亲近,就搁置;如果想拜师,就继续观察。
2.如果自己看到的缺点大于优点,即使有可能他们是示现的,我觉得还是暂时不拜师的好。或者继续观察,或者另寻。
发表于 2009-6-5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也想就此一辨的,没想到已有师兄先人一步,好!
发表于 2009-6-5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喜饶嘉措 于 2009-6-5 16:30 发表
如果前提是上师:
1.我们可能会看到缺点,但是不是真正上师有缺点,还是自己的业障,很难说,但尽量胜解为自己业障所致,因为这是经论教导的;
2.即使在宗喀巴的广论中,也没有说上师要求自己做的都必须不加观察地 ...



赞叹随喜。
发表于 2009-6-5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在世的时候,弟子们自己怎么做也是千差万别的。
弟子怎么对待佛,也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办的。
不要以为佛一出来,所有弟子就会不欺骗,不嗔恨等了。
大家之所以怀疑上师是佛这个教法,其实主要还是担心自己的钱袋子。
其实,有佛在,汝仍然还有各种烦恼,不要担心。除非,汝已经非凡夫。
发表于 2009-6-5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学者大都是一种外的皈依,以此建立的师徒关系也只是最基本的一种,所谓上师的缺点,也应分两类,一种做为凡夫的缺点(或是说不符合自已期望的部分),一种是关于法方面的。。。第一种的缺点应在皈依前观察,如果接受不了有这样缺点的上师,那么不皈依就好了。。第二种关于法方面的,在皈依后也要观察,只有皈依了才可能接受上师传的法,那么通过实修就可以知道,上师传的法是否是佛法,如果法没问题,那么继续跟随就好了,至于示现出来的凡夫的缺点,当成自已修心的对境。。因为之所以看到缺点而心里不舒服或是感觉不好,只不过是自已的期望或是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已,这些是与法无关的。。

[ 本帖最后由 空空 于 2009-6-5 16:52 编辑 ]
发表于 2009-6-5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俗人 于 2009-6-5 10:26 发表
上师的行为一切都是圆满的吗?         嘉瓦仁波且
  
一般而言,在修学依止上师法中,最重要的是要把他的一切行为都看成圆满无缺。但依我的看法,我不喜欢这一个教法应用得太过度。虽然我们在佛经上看到「上师的行 ...


至尊仁波切的话说得滴水不漏!我很佩服!
顶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10:35 , Processed in 0.0337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