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seven

有个关于空性的问题怎么越观察越清晰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6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空性——宗萨将扬钦哲仁波切开示

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20080508205729.html

  问:请仁波切详细开示什么是空性?

【宗萨将扬钦哲仁波切答】

  虽然“空性”是佛教最有名的教法之一,但它和“无我”以及“业力”一样,也是最常破人误解的概念。

  人们常认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有的时侯则认为空性是没有了什么东西,譬如说空杯子里没有茶。有些修行人误认为思想暂时停止的辽阔感就是空性,另外有些人则认为.空性是隐藏在一般现象界或经验之后的某样东西,或某种隐藏次元,只有具定智慧的人才能看得到。

  这些误解是可以谅解的,因为佛法中空性的慨念非常难于了解,而我们唯一具有的,又不足以表达或描述它。我们使用文字、片语所组成的语言来说话,在我们心中为每个字和概念都创造了一幅图像,这些图像障碍了我们的沟通。“空性”超越了这些图像和概念,只有从“没有这些图像”的观点上,才能讨论空性。

  但由于我们没有这种影像,所以只要一讲到或想到“空性”,一般都设法先把心里已经有的图像去掉,以我们假想的“空性”图像取代——这只是另外一张图像而已。因此,我们的心企图捕捉或抓住“空性”的见地,这本身就是个错误。札巴妾臣曾说:“若有执着即非正见。”

  可以这么说:无见就是正见。伟大的中观论师龙树菩萨曾说过:“我没有创造任何理论上的见地,因此没有任何过失。”这句话指的是绝对的层面。在相对的层面上,龙树当然接受平常的现象或传统性的真理中所指“事物的显现”和“事物的本性”。

  当我们研读和思惟佛法的时候,必然会讨论和分析绝对真理,这时候就可能有困惑发生。每当我们说到或想到“绝对真理”的时候,必须警觉到.我们是在相对的层次上,以概念来说或思考非概念的绝对真理。

  有两种绝对真理:一种是真正的绝对真理;另一种是为了沟通所建立的绝对真理模型,这种模型是相对的。我们能讲、能思考的,只有后面这种模型绝对真理,因为真正的绝对真理超越一切概念,而我们却局限于概念之中。   

  如果你必须找一个从未见过的人,认识那个人的朋友可以为你描述他,或给你一张照片。当然,你绝不会把相片当成真人,你会利用这张照片,在你碰到那个人的时候,就可以认出他了。同样地,佛教老师试着给你绝对真理的概念化模型,帮助你在见到它的时候认出它来。在试图沟通的时候,老师们有时候会说:“有智慧才能了解空性。”似乎空性是客体,而智慧是主体。试图解释,有时候只是徒增困惑,因为没有一个坚固的客体可以标明为“空性”,也没有一个坚固实存的主体可以标明为“智慧”。只要有主体、客体,就有二元对立——二元对立是自我的观点,不是空性见地。

  不幸的是,在相对的层次上所建立的绝对真理模型,反映了“自我”的观点,否则我们无法了解它。然而,我们还是能够利用这样的模型让我们远离“自我”的观点,走向究竟;不过千万不要把模型与真实混淆,这很重要。

  “空性”不是某种坚固存在的物体,也不是空无所有或虚空,例如把一切现象消失掉所遗留的空间当成是空性。消失表示先有个东西在,然后才能“消失”;这就是像认为“自我”是不存在的问题一样:“自我”先存在,后来才不存在——但从来就没有的东西根本谈不上什么存在或不存在。

  我们标示每一种客体。“空性”的意思是,事物并不是依照你所标示的样子存在。佛法告诉我们:凡夫所见的一切,都是透过情绪、习性和二元对立等自我的滤光镜,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阳眼镜的例子一样,使我们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显现,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实的本性。首先你看不见事物的真实本性;接着,虽然你看到了显现,却不明白这种显现可能只对你而言是这样,并不通用于其他众生。我们自然倾向认为自己的见解最正确,别人见到的显现是错的,然后经常变得很生气,并且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无益的争论,试图说服别人——接受所谓“正确的看法”,而这种正确的看法其实是我们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显现是由于你所戴的有色眼镜,别人所看到的显现是由于别人所戴的有色眼镜,大家都没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么你与别人就会更和谐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众生都不明白每个人都戴着有色眼镜,因此他们对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认真,其结果是,大家卷进了包括战争的各种冲突之中。

  “无二”或“无分别”是说明空性的另一种方法。有些对佛陀的祈祷文说:“顶礼大力佛陀,能把整个宇宙放在一个原子上。”密勒日巴尊者与弟子惹琼巴也有类似的故事:惹琼巴想要到印度去研习无二空性,密勒日巴告诉他没有必要,可是惹琼巴坚持去了印度。当惹琼巴回到西藏的时候,密勒日巴去见他,惹琼巴对于自己新学到的知识感到十分骄傲。在师徒二人走回密勒日巴洞穴的途中,突然落下一阵大冰雹,密勒日巴看到路边有个牦牛角,就进入牛角里,但牛角没有变大,密勒日巴也没有变小。密勒日巴在牛角里对着惹琼巴唱了一首歌,说牛角里的空间对任何了解无二的人还大得很!

  这样的故事和祈祷文对于怀疑论者而言,简直就是宗教上可笑的符咒;而缺乏智慧的虔诚信徒,把它解释为“神一般的英雄,利用凡人所没有的超能力,表演了一些奇迹。”仔细研究分析这些祈祷文和歌集,就能知道,这并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对于实相的某种了解或知识——他们了悟事物大小内外的不二性,也就是“空性”。

  强烈的习性限制了像我们这种以我执为导向的人。我们和我们所处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征,例如颜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对我们而言,“小”的特质代表有个小的现象真实存在,而“大”就表示有个大的现象真实存在。在我们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质,它就永远被困在那些性质的框框中。

  我们僵化地生活在认为现象实存的自设牢狱中,这些成见是我们根本的问题所在。如果我们认为某人很坏,这种见解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我们也会说他在做坏事;相反地,如果我们爱上了某人,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连他的粪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杀了人也是被杀的人不对。

  依照佛法,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假像;但在这之后,我们就落入自己对它的成见中,不再觉知事物的真正面目。这样的造作不仅出现在例如美丑等粗劣的层次上,而且也在例如主体、客体或天堂、人间等极微细的概念层次上运作着。
发表于 2009-5-6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2

没有图像、标签等成见而能够见到真相的人,就不会受“小永远是小”和“大永远是大”的概念束缚。超越自我观点的人,不仅不会僵化地认为他就是他的自我(与充满实存的东西的世界分离的一个实存主体),而且因为没有二元对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体、客体都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颜色.大小、形状、年纪、性别、地点等任何固定性质的拘束。

  有时,在梦中,我们能瞥见没有成见的自由。梦中可能有一千头大象舒适地在我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间和大象却都没有改变它们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对于时间、空间的成见,瞬间在一个地方,下个刹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平常我们认为杯子比桌子小,所以我们把杯子放在桌子上,绝不会把桌子放在杯子上;我们心中认为小的东西很容易放在大东西上,大东西却绝不能放在小东西上——我们被教导成这样,这也是我们所认为、所感受的情况,这种概念卡住了我们。距离、重量、向度等事物对我们而言都像这个样子。

  不在二元对立陷阱中的人,就不会黏着某个特定的大小。杯子并不是究竟地小,只是和桌子相比显得小而已;和调羹相比,杯子又显得大了,原来“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灭掉了,现在杯子大了;而调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显得大了,于是原来所认为的小就消失了,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连原子和原子内的粒子相比也显得大——这样的步骤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像这样的比较可以让你知道,没有任何物体是绝对的小或绝对的大,因为小和大是相同的、是互相信存的(这又好比最先和最后的数字一样,每个数字之前和之后都还有另一个数字,因此永远找不到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数字)。了解“无二”的人知道这一点,因此不执着于无条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念,这样的人能够把整个宇宙放在一颗原子上,就像我们把茶杯放在桌上一样容易。

  有人会想,看佛陀表演这种魔术一定很妙——的确也是这样。你可能会想,佛要花多少时间、用什么工具才能举起这样庞大的宇宙呢?但是就算亲眼看到佛举起巨大的宇宙而把它放在一颗微小的原子上,这也完全是想像所虚构。我们是充满了奇思幻想的人,会看到东西、会作梦、会见到种种境界等,但是这一切都与证悟无二真理了无关系。

  如果你真的要看佛陀成功地把宇宙放在原子上面,那么,首先你必须了悟不二,才有资格当观众;这并不表示佛陀是做某件事的另外一个人,而是代表了超越一切标示的悟境——不去强加限制地把某些感受标示为“主体”,把另外一些感受标示为“客体”,也不区分现象,标示为“大”.“小”等等,这样一来,宇宙很容易地就可以放在原子上面,就连“可能”和“不可能”也都只是标签而已。

  惹琼巴的例子也是一样的。惹琼巴了解无二,所以他才能清楚地看到密勒日巴表演的事情。二元的难题,例如“牛角那么小,密勒日巴怎么进得去”等,都不会产生。如果像我们这样的人站在旁边,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因为我们完全陷在二元对立之中,只能够看到自己对于实相的成见。

  就连日常生活中,成人也无法看见小孩们奇想的天地;因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无法超越他们所谓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坚固信仰。

  佛陀和密勒日巴都是无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现;至于你如何看他们,决定于你自己的悟境层次。虽然在相对的层次上,佛陀把鉢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把桌子放在鉢上面;但究竟上,佛陀并没有像小、大、自、他种种的偏见。同样地,对密勒日巴而言,究竟的层次离于大小、内外。事实上,任何知道无二和实证无二的人的概念,都能够看到非常美妙的实相表演。如果你真的能够看到这场表演,就具足了西藏人所称的“塔瓦托巴”——证悟了见地。

  谈到“无二”时,我们总是这样说:“佛陀做了这样的事。”有时候,我们误解了真正要传达的讯息——而以为我们可以在相对的层次上看到这样的事情——就好像魔术表演一样。

  二元对立表示我们只见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们这一面。我们习惯性地改编实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于自他分别以及拚命地执着“自我”,所以我们除了自己的见解外,什么也看不见。二元对立使我们和其他的人、事、物分开,严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为没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议可以不经改编地进入我们心中。

  这种和万物分离的感觉,常被解释成孤独和无聊,结果我们不断去找寻和执着一些能娱乐自己、捕捉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来忘记孤立的感觉。

  为了补偿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制造了成见所形成的替代性虚假的实相和激烈情绪,藉以安慰自己,让自己全神贯注——把生活变成夸张的连续剧,而自己则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着痛苦的来源会带来快乐。

  就好比去看一场强烈而又有力的电影,因为太专注于情节,忘了那是一场电影,把它当成自己的生活一般;有时候你陷得太深,甚至于看完电影的几个小时之后,还为电影的结局哭泣和忧虑。由于二元对立的成见,把自己和他人画出界綫,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忽略了,这是我们的作为,不一定是事物本来的面目。

  另外一个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见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对立”的一切极端——避免“二元对立”的极端本身就是“空性”。一个自我本位的人永远都会掉到某个极端中,因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会自动形成例如美丑、好坏等的判断;他相信这些性质天生就存在那件事物之中,并自认了知那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坏等概念支解事物,只看事物本来的面目,就非常近似于空性的体验。

  你可能会认为,只要抑制对事物的判断,对它们漠不关心,就成就了某种空性——这种冷漠只不过是一种愚痴,同样没有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有时,某些事物既不吸引也不让人排拒,我们完全忽略了它们——这种空白茫然是因为忽视,所以也是愚痴。

  真正的空性觉知一切事物,因为它不受贪、嗔、痴等自我的观点所遮蔽。见到空性并不意味着达成“见到某种东西”的佛教目标。见到空性表示“见到一切事物”,因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函括了一切事物。见到某件特别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没有见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没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没有感受到。空性去除了那些“没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讽刺的是,见到一件东西是“二元对立”,而见到一切事物却非“二元对立。”

  趋近空性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空性当成满。虽然现象并非天生以某种事物的状况而存在,但也并非天生不以某种事物的状况而存在。现象并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本性,逭就是它“满”的性质。正因为这样,对同一个现象,甲、乙二人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事物的真相与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并不相同。例如,假设有真正存在的美丽东西,那么每个人都会把它看成美丽的东西,而它也绝不可能成为不美的东西。

  因为并没有真正存在的美丽或丑陋限制着事物,不具美丽和丑陋本质的空性,才可以同时具有成为美丽和丑陋的可能性。空性的意思是:虽然事物并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质,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质,这使得事物具有成为任何柬西的可能性——事物并不是那个样子,但也不是“不是那个样子”。因此,空性并不是一种断灭论,并没有否定任何东西的存在。空性是离于二元判断,因此没有任何限制。

  空性也指“因缘相依”的真理。一切事物都互相依靠其他的东西而存在,就像左和右,如果没有右,那就没有什么叫做左——那就是空性。没有独立存在的左.也没有独立存在的右。如果右能够独立存在,不依赖其他东西,那么应该有一个不以左为参考点的右;同理,也应该有不需要客体的主体、有不需要他人的自己等等。由于存在与不存在是互相依存的,因此没有所谓的“真正存在”,也没有“真正不存在”。

  龙树在《中观论》里说到,我们不应该说一切是空,也不应该说一切都不是空;此外,事物不是又空又不空,也不是非空非非空——这样说是为了沟通的缘故,龙树还提到,如果有的现象不是空性.那就表示有的现象是空性。但因为没有事物不是空性,那么空性又如何存在呢?

  有些人误以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而且执着于那种想法,试着去观修空无所有——释迦牟尼佛在《大宝积经》里谴责这种见解。执着“有”大如须弥山还容易解决.但执着“空性”即使小如芥子许,都是很麻烦的事。空性的见地是最高的见地,但若执着空性真实存在,就无药可救了。

  为什么佛陀赞美空性是至高的见地,却又谴责对于空性的执着呢?因为真正的空性超越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这四种极端,它也超越了可能产生执着的主客二元对立。在相对的层次上,佛陀教导以空性见地来对治众生相信现象实存的这种虚妄见地,因为现象本身既非真实存在,也不是它们的“不存在”就是真实存在。你误以为,空性就是你原先认为真正存在的现象,不再存在时所留下的“空无所有”,然后你又执着于它们的“不存在”是真实的——这样的见解完全扭曲了空性的真谛。这种谬误远比原先执著事物实存的见地更难根治。空性的见地不会把你带到愚人的天堂,也不会以各种想像的未来苦恼和折磨来吓唬你。空性展现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实相”。
发表于 2009-5-6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even 于 2009-5-6 14:21 发表
此“我"平时不显,须於后得位时,於日常生活中,尤其贪,憎烦恼炽盛时,分一分心,轻微地从旁观察,则显然见一浑然自成之我,独立存在,观察之意稍重,则此“我"不显矣。平日熟悉各派承许我执之见,最好依中观应成之见,於贪,憎烦 ...


笨笨说的好!

另:随喜seven师兄学习思考空性的热忱,然空性见在菩提心之基础上衍生,而菩提心又在出离心基础上建立,试想你我连对一个“盒子”都爱不释手,此时说空性之道理,也是枉然。纵然有高僧大德对空性一再的开示,然空性见如哑巴做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终归不是你我亲证所得,此时此刻,深信业果,体会无常更是重要。还是那句话,随喜师兄学习思考空性的热忱!
发表于 2009-5-7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然空性见在菩提心之基础上衍生”
——二乘证悟空性并未发菩提心。:)
发表于 2009-5-7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缘结合的现象实存不妄,
非缘合的独立自性空不可得。
——摘自至尊多识仁波切


佛并没有告诉你:你不存在。只是说:你没有“自我”。

——摘自一行禅师
发表于 2009-5-7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凉子 于 2009-5-7 12:43 发表
“然空性见在菩提心之基础上衍生”
——二乘证悟空性并未发菩提心。:)


然没有被菩提心所摄受的空性见虽得解脱,但非大乘。而且成就之道更加漫长。而先升菩提心,再升空性见即是大乘,所积功德均为成佛只因。
发表于 2009-5-7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嘉瓦仁波切 讲授

林耿如 整理

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日至八月一日于洛杉矶



因果是不爽的,所以佛法根据因果说法;佛陀在讲缘起因果时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见缘起即见法,是说不管谁见到缘起,就是见到了法性;见到由因果产生的缘起相,等于证得了世俗谛;一切法因为是因缘所生的,所以是无自性的,了解这点,便了解胜义谛。
…….
九、不具通达实相慧 虽修出离菩提心 终不能断生死根 应勤通达缘起法


第九偈至十三偈是修空性,第九偈是说明修空正见的原因。法相的性质,并不是根识现量,它的性质是法本有体性,就是实相,最究竟的性质就是空。实相同空性意思一样,所以涉及二谛道理;外道也讲二谛,佛教四部论师也讲二谛,但是他们二谛的安立都不同的,我们所说是中观的主张,二谛是异体同一性。无论任何法均为互依而产生的缘起,因为是互依的关系,所以本身是无自性的,是空的相,是缘起的相;每一法均具有这二种相,因此认识此二种相的智慧,各有个别名词,即思察真实慧及思察名言慧。因为众生根性不同,佛陀所说也分很多种;无我分粗分及细分。佛陀所说经典有些完全依词义安立,有些是不依词义安立。所以佛说:我所说的法,不必完全依虔诚心来相信,必须像炼金一样,观察后再相信。因此,不能百分之百依佛陀所说的词义来相信安立,所以成立四不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是佛陀所说的,不要依词义就相信,主要是佛陀说的内涵,是法的内涵而非词义,所以依义不依语,因为不依词义,所以要依了义,依正理所安立的内涵,所以不依不了义。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了义或不了义,必须依空正见,也就是依靠智,所以依智不依识。

佛陀所说依词义安立的经典分二,了义经及不了义经。了义经是空性的意思,不了义是世俗的意思。以空性所说的经典是了义经,以世俗所说的是不了义经,这是中观的说法。唯识有一派的说法,所谓了义不了义是可否以词义能安立及不能安立,可以安立及是了义,不可安立的是不了义。这是两派不同的。

我们常说真实义谛是空性,空是什么?我们又说无我,那又无什么我?因为我们要断的实执,执着真实存在。无我有粗分及细分,所以要断的也有粗分及细分。外道所说的我,是跟蕴体毫无关系的,是常、一、自主的我,这种我是要断的,因为没有这种的我,所以称为无我,是最粗分的无我。

第二种所断的我,是同蕴体有关;但五蕴好比仆人,「我」好比主人,「我」控制五蕴。好比国王与百姓,主人与仆人。这种我是有办法体会的。有个人老了,身体衰弱,而有个身体强壮的人,要来同他交换身体,如可以交换的话,衰老的人一定答应。这表示身体心识,好像主仆,是隔开可以交换的感觉。这种是比较细分的,称为补特伽罗实体我,这种我是所要断的。

所断稍微细的我,即唯识所说的我,究竟是什么?是外境我。何谓外境我?我们看到一些事物,均认为是存在的,但寻找时却又找不到。能见的识及所见的物是很有关联的,当事物消失时,我们能见的心识也消失了,这东西便无法接触到。因此所接触的事物与心识很有关联,外境我的存在并非无关,这个我是稍为细微的,就是所断的外境我。

现在讲更细微的我。龙树菩萨说:一切法无真实有,无真实存在。他的弟子分为两派,虽然都承认一切法是无真实有;但一派认为见到的境,是自相存在的让我们见到,就是自续派认为是实有。一切法必须依心识安在而存在,这种我是假有的,是所要断的。不依其它安立而存在便是实有,这是自续派所说的。尤其所安立的心识,本身是不颠倒的,是无违害的。

以中观应成派来说,从境上所见到的,假如是存在的,那就不需依其它法而独立存在,也不需因缘,因为他本身就在境上存在了。事实上不是如此,一切法必需依其它法而存在,这是缘起相。佛陀在经上说:此有故彼有。以及龙树菩萨的论常提及缘起相,以及因果相等。「种种可爱妙花敷,悦意晶宫相辉映,其意未曾有作者,皆从分别心上生,分别假立诸世间。」一切法均是世间的假相,它不是境上自相的存在。我们见到的是实有相,那是最深的我,最细微的我执。龙树菩萨说,缘起便是无自性空,因为无自性,所以空的法是由缘起而成立。一切法是互依的,不依的法就是不存在了。不依的法没有的,不依的真实也不会存在了,这是断了常边、有边;因为是空,必需依其它法而成立,是缘起法,是有的,所以断了断边、无边,称之为中观、中道

中论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是缘起性空,性空当然也不是真实了。我们对外面的事物产生的实执,是可以断掉的,但我们对性空而产生正念,就觉得那是实执的话,如果这样认定的话,那是无法改变的邪见。一切法必需完全依靠其它法成立的关系,因为境上本身没有存在的条件,所以本身没有自性,也没有真实的存在。这种我没有的话,就是最深细的空性,也就是无我。所以我们了解性空,一定要了解缘起的道理,认识性空的话,便会体认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这样不会堕常边及断边,则我们可以很快的积聚二资粮;以缘起法的概念积聚福德资粮,以性空的概念,积聚智慧资粮

龙树菩萨的弟子,对于解释无实有,有粗细的分别。清辨、月称、佛护、寂天等论师,以他们解释经论探讨,就可知道其中的分别。以清辨论师造的一部论,说到我们的识是「我」的假名施设处,这等于说明心识就是我。清辨论师在破唯识宗的遍计所执无自相,这表示自续派主张遍计所执是有自相的。而且说遍计所执无自相,若是指施设遍计所执的分别心无自相,这是错误的,因遍计所执的分别心有自相的。佛护论师在一部论中,提到诸法不自生,这是破外道的论文,清辨论师在他的般若灯释中,指出这意思是错误的,因为清辨论师主张诸法有自相。月称论师说,如果名言上有自相的话,则无法安立一切圣法,无法安立所破四生,在迦叶问佛经中的诸法自性空,也无法安立。月称论师说过,了解外间事物的量,这是错乱识,因它所现的量,见到一切法,均从自己那方面而产生,事实不是。清辨论师认为一切法是从自已那方面产生,能测度法存在的心识是不错乱的,月称论师认为能测度的心识是错乱识。因它这牵涉到是否有共乘的有法。所以说一切法唯名言安立,为分别心安立,不是说只有名言的存在,也不是除了名言以外,名言所诠的意思也没有,一切法均要依名言来安立。

经说一切法如虚空,虚空是遮自己所遮而成立遮遣分而已,是没有自相的,一切法是依自己的因缘而成立,所以这些法是无自相的。以应成派来说,执着一切法从自己方面而产生,如同所现而执着,事实上是如此的事,即是所谓无明。自续派来说这执着不是无明,不是颠倒识,一切有为法是有自性的,如同见到的与事实上是符合的。


如果无法了解空性,则最细微的无明无法断除;因为无法了解空性,轮回的根本----细微的无明无法断除,所以应勤通达缘起法;缘起法是可以把现分现为缘起,而缘起法可以现为现分。证得缘起法之识,是无法直接害到无明,要认识细微的无自性,要靠缘起法的理由去了解它,能依缘起法了解最深的空性,性空缘起最正确的是无自性。一般空性在自续派、应成派、及唯识派见解均不同,一般空性唯遮所破。成立空性的原因是缘起,所以一切法是无自性的。依缘起法而了解无自性,这缘起性空要双修,互相运用。

[ 本帖最后由 lotus0619 于 2009-5-7 16:45 编辑 ]
发表于 2009-5-7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三

嘉瓦仁波切


佛法问答

问:凡夫离解脱尚遥远,是否也需要学习空正见,是否也修学菩提心,是否凡夫也可以同时修学菩提心、出离心、空正见?

答:以龙树菩萨及月称菩萨的正解来讲,假如我们不学空正见,不要说解脱道,连资粮道中品,都无法达到。以大乘种性来说,有些人先生起菩提心,再生起空正见但有些种性是先生起空正见,后生菩提心。以我们初学者,菩提心空正见互相修持是最好不过;以修菩提心可以帮助空正见空正见可以帮助菩提。在修习菩提心同时也可以修出离心
……
问:圣道三要是要一起修吗?还是先修出离心,再修菩提心,最后修空正见?


答:空正见是在出离心菩提心两个修持时,均可同时利用,所以一起修最好。以我自己的体验,这是很小的体验,以修广论来说,只专对一个修,跟上面的双修有很大的差别,配合修的话,成果会较好。




[ 本帖最后由 lotus0619 于 2009-5-7 16:27 编辑 ]
发表于 2009-5-7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上面用的“观察”可能不准确,我想表达的意思不是眼睛越看越清晰。也许我应该用“指认”。我看书里说,如果是有自性的东西,我们在指认的时候,就应该越来越清晰。比如在寻找“我”的时候,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不会被指认为“我”,因此“我”是没有自性的。请问大家,按照这种方法来破除对“我”执著,这样思维方法正确吗?
------------------------
是正确的。这就是宗大师所传的比较纯正的观察修。

对于考试60分及格这件事情,虽然我也知道它是由很多因素够成的,可是为什么我没觉得它是空的呢?对于“我”也是一样,我虽然知道“我”是有很多要素构成的,但是我怎么觉得当这些要素组成在一起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真真切切的“我”呢?
-----------------------------
观察修要如理如法地进行。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空”?空是指没有独立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性。如果如理如法地进行观察就会发现所谓真真切切的“我”找不到一丁点这种独立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性。

空性既然不是“什么都没有”,一切现象都是存在的,那空性空的又是什么呢?
-------------------------
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因缘聚合的有为现象中,没有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体。

思维空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比如下面这个图片,这个金胎珊瑚雕云龙福寿纹桃式盒肯定是自性空的、无常的,但怎么还是对它能生起贪心呢?
----------------------------
只了解自性空的、无常的道理并不一定能够马上破除对自性的执着。因为,仅仅思维空性好比有了一把智慧的宝剑但还没有使用这把宝剑的技巧和力量。使用这把宝剑的技巧和力量是出离心和菩提心。特别是修学菩提心等于修学八万四千种法门的精华。其他的法不过是修学菩提心的支分而已。
发表于 2009-5-8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楼主几点建议。
1,首先要在教理上对我执有所认识理解。四部各宗对我执的定义不同,由粗到细。不可泛泛的认为“非唯名言安立,从其自性不共而有”就是我执,如同修学菩提心,不可口诵“为利有情愿成佛”就可以的。建议学习四部宗义、广略论的大小胜观等相关论著。打个比喻,比如抓贼,这步就如画影或模拟画像。
2,试着在实际中认识我执。我执平时隐藏着,在你高兴、愤怒、恐惧等时候凸显出来。比如夏坝仁波切在《修心日光论》讲解中说:“有人经常半夜三更到坟地做断法,来认识“我”。断法就是通过打坐,念想把自己的身体切成一块块,然后把坟地及天下所有食肉饮血的鬼神全部招引来,为他们布施自己的血肉。当有把自己的身体真地给吃掉了的感觉时,他就会害怕,就会出现那个“我”被吃掉了的心态。”
在和“贼”碰面以后,如果你很注重的观察它,它就会狡猾的溜走了。所以,此时要用心的一分从旁边观察,就如2个人走路,你用眼睛的余光去关注朋友一样。如果成就了奢摹他以后,就可以把这个“我”作为所缘,用各种正理去观察破它。
3,破我执有几种方法,比如缘起正因、金刚屑、破有生无生、破四句生、离一多。对于初学来说,用离一异的四扼要方法比较适合,可以参考《速道》《掌中解脱》等。
4,从破我执的次序来说,是先破人我执后破法我执的。

供参考。
发表于 2009-5-8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证得空性

记得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毗钵舍那部分的开头有写,大概是这么几个条件:
1、依止具格善知识的指导
2、积资净障
3、闻思正确的空性经典(入中论等,很明显,格鲁巴是不会认同宗萨将扬钦哲仁波切等外派大德所说的空性的)
4、有善修“止”的基础
5、如法修观

诸法因缘起,诸法因缘灭,因缘具足,则空性不难证得,因缘不具足,虽劬劳而无实益。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前辈了!

其实没有奢望证悟空性,只是想通过对空性的简单思维希望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慢慢来吧~~
发表于 2009-5-15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借助空性解决生活问题。老兄你的目标有点大撒!

一般来说,先是得把课本上的标准空性鹦鹉学舌地理解很久。。。慢慢积累了资粮,就有可能搞通达。。。这和学数学有点象。。。学数学就是多做题。。。然后突然有一天就通了。。。那个做题就叫做“忏悔业障,聚集资粮”。
这样下来,基本上碰到真的问题还是不管用。因为会例题,还是不会应用题。。。。这就好比很多博士。。但是真正的科学家。。。是很少的。。。
然后继续笨手笨脚地思维应用题。。。
然后。。。可能在死翘翘前搞通一点。。。
然后,搞通了的人,才有可能解决不那么实际的问题。。。。。
总之,很漫长。。。。这中间不如学习学习出离心啊,皈依啊,训练训练菩提心啥的。。。有助于理解空性。。。因为那些习惯都和传统习惯相反。。。而传统习惯是往加强我执方向走的。。。。
不过,如果学习了空性,也能对出离心啊,菩提心啊,皈依啊,有帮助。。。因为这些都是一套的,你一个跑远了,另外几个慢慢也就跟上来了。。。跟不上了,就拖后腿。。。当然,这是一般而言。。。。
发表于 2009-5-15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凉子 于 2009-5-7 12:43 发表
“然空性见在菩提心之基础上衍生”
——二乘证悟空性并未发菩提心。:)


二乘只破烦恼障,未破所知障
发表于 2009-5-1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28楼

仲敦巴请教(阿底侠)尊者:佛法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

尊者说:佛法最根本的东西是以慈悲心为核心的性空见。它就像万灵妙药,可对治一切烦恼。
仲敦说:为什么有些自称开悟了的人,其贪嗔心未减分毫?

尊者说:那些人是吹牛撒谎,真正悟空性者,已成圣人,不会有那种情况,提婆大师说,对空性进行思索,也能粉碎轮回之道。何况真悟?
仲敦问:觉悟空性有那些道行?

尊者说:悟空的道行全包括在六波罗密中。彻悟诸法性空者,对身内身外诸物没有贪恋心,故具有舍波罗密;对诸物无贪恋心,就会远离罪恶行为,故具有戒波罗密;悟空去我执我爱而不生嗔恨心,故具有忍波罗密;对所悟之道饶有兴趣,故具有精进波罗密;悟诸法性空而无可思念,故具有禅定波罗密;自他与诸物三者俱空而不生执见,故具有慧波罗密。
仲敦又问:只靠观修性空就能成佛吗?

尊者说:这所现所见一切,无非都是自心所生,心是明空,悟到明空是“见”,心常住明空之中是“修”,用明空心观万物为虚幻而修积二资粮是“行”。现在心中常观想此事,就会在梦中出现此心境,若梦中出现此心境,就会在中阴中出现此心境,若在中阴中出现此心境,就能获得最胜成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7 12:41 , Processed in 0.03623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