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般若净土123

祈竹仁波切:如果认为“空”就是什么都不存在,其实是在诽谤空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心经.释义明光》仓忠仁波切
    何谓断边、常边?断边、常边是从「境」方面建立。断边执、常边执,则是从「具境」(或称:有境)方面建立。断边执属是损减执,将存在损减为不是存在(将有损减为无)。常边执属是增益执,将不存在增益为存在(将无增加为有)。例如,无业果是断边,执无业果之颠倒知(无业果之执)是断边执。又如,瓶非存在是断边,执瓶非存在之颠倒知(瓶非存在之执)就是断边执。瓶谛实成立是常边,执瓶谛实成立之颠倒知(瓶谛实成立之执)就是常边执。
    前二句经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色即是空」阐明于色上破除常边,也就是,于色上破除自性成立而建立色之空性,如是破除常边(色自性成立属是常边)。以「空即是色」阐明于色上破除断边,也就是,以空性的角度而阐明,色之空性的施设处「色」是唯名言安立而存在,如是破除断边,(色不存在属是断边)。要言之,此二句经文乃是阐明——破除常边与断边,以及空性与缘起之建立。
    如宗喀巴大师于《缘起赞》中多以缘起为所表而阐明空性。因为,缘起与空性是相辅相成,绝对不是离缘起而建立空性,也绝对不是离空性而建立缘起,所以,若是了解缘起则必然定解空性,若是了解空性则必定了解缘起。譬如,被某人殴打成重伤,一想起某人就自然害怕,以此譬喻,思及空性则必然也思及缘起,思及缘起也必然思及空性,因为,既是依他缘起,则必定非自方成立、非自性成立。如是,前一句「色即是空性」,是以缘起的角度阐明空性而破除常边,后一句「空即是色」,是以空性的角度阐明缘起而破除断边,也同此理而显明世俗谛、胜义谛之建立。
    再者,经文又说「色不异空,空亦不异色」,此二句主要阐明:色与色之空性是一体、返体异。并且由此表征:二谛是一体、返体异。此中,「色不异空」是从色方面而阐明「色与色之空性不是异体」;「空亦不异色」则是从色之空性方面而阐明「色之空性与色也不是异体」。为何彼二是返体异?因为彼二的返体是各别的法,故是返体异。为何彼二是一体?因为,色之空性是色的特法,彼二必定是一体。换言之,就是说,与色是异的他法上,并无色之空性。或是说,异于色的体性以外并无色之空性。
    总之,此四句经文是阐明「色上四轮空性之理」。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阐明——于色上破除常边与断边,且彰显空性与缘起之建立。以「色不异空,空亦不异色」阐明——色与色之空性是一体、返体异,且彰显二谛是一体、返体异。如是道理,类推受、想、行、识等,如后经文所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审慎辩论》晋美彭措法王
◎有的人明明已经失败了,却还要强词夺理、胡说八道。还有些人认为自己智慧超群、见解过人,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管任何事情,都坚持说自己永远正确,就算他人已经将所有的正确道理和盘托出,他也依然不愿接受。这种人刚愎自用、顽固透顶,他们的我执大大超过了常人。
◎一个品格正直的人,往往会把辩论过程中的失败看成正常现象,不仅不会大惊小怪或为之沮丧,相反,还要从中汲取许多经验教训,以便增长个人智慧和辩论才能,好使自己的修行不断增上。而那些在辩论过程中,观点既站不住脚、语言又自相矛盾,明明知道已经无法挽回局面,却仍然要绞尽脑汁为自己竭力辩护的人,却总是迟迟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他们表面上看来天资聪慧、能言善辩,实际上却是愚蠢之极,即便是旁观者也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这种人争强好胜、虚荣娇蛮,其性格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长此以往,他们的智慧将很难得到提高,其他方面的才能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虽说一切并无自性,但却不是在声称它们不存在》
  ——祈竹仁波切《利器之轮讲记》
◎我们在无波无浪的湖水上,就能看到月亮的倒影。为何我们能看到月亮的倒影呢?这必须依赖缘起具足,譬如无风的晚上、平静的湖水等等。我们不能说倒影不存在,但它的存在端赖各种条件的同时具备才能显现。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必须把空性和缘起两边的因素融合而修,通晓它们两者不对立、不矛盾、不冲突,在明白业果性空之同时,当知对善恶、黑白当作取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才是正确的中观见。

◎我们虽说一切并无自性,但却不是在声称它们不存在。譬如说,我们在梦中置身火灾之中,这虽然并非真实,可是我们所体验的痛苦却很真实。再举一个例子:地狱确实是无自性的,可是因为我们有业的缘故,我们仍然会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大苦,一点不虚。

◎苦乐等等,如果我们不观察,它们似乎很真实,可是如果我们观察,就能知道苦乐等并非独立自存,可是却又不是不存在。这一点并不容易通达,它非常难明白,在中观以下的见都无法明白这个意思的核心。如果我们把自己所看见的,和空性化为一体,就能了悟到缘起作用和空性其实不但并不矛盾,反而互相符合、互为一体,这就达到了殊胜见了。
◎菩萨境界的行者,能够见世俗谛和胜义谛,可是他们在住于胜义谛时不同时见世俗谛,而在建立世俗谛的时候却不同时见胜义谛。要同时住于二谛,唯独佛陀的境界能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6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净土123 于 2020-11-16 20:24 编辑

《空性慧》
    ——第102任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2002年讲于慧炬
    下来我们介绍空正见,所谓空正见就是了知万法皆为空性的智慧,这种智慧所面对的境界也就是空性。经论将空性归类为二十种,可以统摄在十六种当中,最后归结到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当中。何谓人无我(补特伽罗无我)?何谓法无我?所谓人无我,是建立在补特伽罗(凡夫所执着的实我)之上的。所谓法无我,是建立在蕴之上的。这里要特别强调补特伽罗和蕴的关系,蕴是补特伽罗的所依,补特伽罗是在蕴之上所安立的法,透由这种方式让我们了解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的内涵。在了解空性之前,必须先了解为什么我们要听闻空性这种甚深法?也就是说,若没有办法了解空性的内涵,对于自己有什么损失呢?若了解了空性的内涵,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呢?很多人在听闻的过程中,认为空性是一门很新鲜的学问,若能了解这门学问,对自己似乎相当不错,会变得相当有知识,或是在了解之后可以为他人介绍这种法门,我可以变成他人的老师。如果有这种想法而来听闻空性的内涵,实际上,动机已经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先知道为什么我们要了解空性?如果没有办法了解空性的内涵,就无法生起了知万法皆空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对这点产生定解,才会对修行成佛产生强大的信心。
  《入中论》说到,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生、老、病、死都是由业及烦恼所形成的,追根究柢可以发现业及烦恼的造作是由萨迦耶见(身见)无明而生起。如果每个人都不想痛苦,就必须断除痛苦的因,也就是断除业及烦恼,同时,必须了解成办业烦恼或形成业及烦恼的因素是萨迦耶见,也就是执着一个实有之身。我们必须先了解无明的心是颠倒心识,我们想要破除颠倒心识,就必须先了解心识所执着的境界是不存在的。透由这样的方式,修学空正见才能断除内心的无明,断除心中的萨迦耶见。透由了知空性的内涵,我们可以跟他人辩论或了解经论中某一个内涵,这只是学习的一个支分,最重要的是断除内心的我执。如果没有这样的认知,只是觉得这个学问相当新鲜,我可以透由了解之后向他人宣说或跟他人辩论,就和一般商人无异。
  《入中论》讲到:空性的听闻者,必须具有在听闻空性甚深法的当下感觉到内心非常欢喜,甚至听完之后因为内心欢喜而流下眼泪或汗毛直竖。有这样的感动是相当不易的,但至少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要来听闻这样的法?这种甚深法对于我而言有什么重要性?最后我们会了解痛苦之源都是来自无明。我们不想承受痛苦就必须断除无明,在断除无明之前要先了解空性的内涵,以这样的动机、这样的念头来听闻空性的内涵才是正确的。
  为什么会有无明?无明是我们内心的我执,它存在每一个人的心相续当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睡梦中,时常会生起“我”的念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要主宰一切。这样的念头力量是非常强烈的,这样的念头也会时常出现,例如:我想要快乐,我想要做什么事情……我想要名位;我不要痛苦,我会恐惧。因为有我执的缘故,我们便有分别心,分别你、我、他,对我所拥有的一切生起“贪”,对他人所拥有的一切生起“嗔”,一切烦恼、过失都来自于我执。“我”是存在的,但它存在的方式和我们内心执着它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要了解无我的内涵或是空性的内涵,都必须先了解我的本质,“我”的本质是什么?我的内心在“执”的过程中是怎样执着的?要透由这种思想来修学无我的内涵。
  讲到“无我”,必须先了解“我”的状态,“我”是不存在的吗?执着我的心念是颠倒的心念吗?“我”是存在的,在《入中论》讲:一个修学空性的瑜伽师所要破除的我并不是一般的我,因为如果我不存在,那么证得空性的我也就没有办法成立,所以“我”是存在的。既然“我”是存在的,为什么又要说人无我呢?瑜伽师所要破除的我并不是一般的我,“无我当中的我”和“一般的我”是有相当大差距的。也就是说,我们内心执着境的同时,执着境的我是存在的;但是执着境的方式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要破除的“我”是我们内心执着境的那种状态。如果我们在阐释无我的内涵过程中觉得“我”是不存在的,在这个当下就是堕入了“断边”。觉得“我”是存在的;但是存在的方式就如同我们心所执着境的方式,就是堕入了所谓的“常边”。我们讲述到无我内涵的当下,必须了解到:所谓的无我,是断除了常、断二边之后所安立的一种法,也是因为远离了常、断二边的缘故,所以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会觉得这种法相当的困难。
  修学无我法门之前必须先了解所破,也就是在证得无我的当下,我们所要空的我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所以认识所破无我的这一点就显得格外重要,真实的“我”跟我们内心所执着的“我”有什么不同呢?其实这种心念在我们内心会时常生起。也就是对一个没有办法证得空性、没有办法证得无我内涵的人,会在内心生起一个名言我,也就是“一般的我”,跟“五蕴成立的我”这样一种心念是混杂在一起的。也就是执着我的心念跟了解五蕴成立我的心念是混杂在一起的。我们必须仔细分别我们心在执着境界的过程中,是透由什么样的方式执着境的,这种境界在我们内心现起的当下是何种面貌呢?透由这样的方式来认识无我,所以在认识无我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了解我们的心在对境的同时,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如果我们在心对境的同时能够了解,执着境的方式是错误、不存在的,我们才有办法破除它,才有办法证得无我的内涵。譬如说,我们今天要去捉小偷,在还没有捉小偷之前,必须先知道个小偷的长相、衣着、行为,也就是要透由了解小偷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形象,我们才有办法捉到真正的小偷。所以我们要了解无我、空性的内涵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所破,也就是透由了解所破之后才能破除所破,而证得空性,证得无我。既然了解空性的内涵必须先了解心在对境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如何执着境的,所以认识所破对我们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由于我本身对空性的内涵并不是相当了解,再加上时间不够,纵使我讲述此内涵,对你们来说似乎没有多大帮助,而且我本身修学的证量不够,内心没有什么感受的。
  总之,我们想要了解和体证无我,就必须先了解心对境的状态,所谓我也好,补特伽罗也好,它的本质是安立在五蕴之上的,对有形体的众生而言都是具有五蕴,对没有形体的众生而言仅有四蕴,不管是五蕴也好,四蕴也好,补特伽罗是安立在蕴之上的,这是补特伽罗的本质。在五蕴的任何一蕴安立,补特伽罗就呈现出来,这就是补特伽罗的本质。我们内心在执着这样的境界的过程中无法现起这种面貌,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觉得补特伽罗是我们所安立的。我们会觉得在蕴上有一个真实的我呈现出来,不会觉得这个我是透由心的安立而呈现在蕴体之上的假我,这样的观念是很难生起的。当我执在内心生起时,会觉得蕴上有一个真实的我可以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心在对境时以及所呈现出来的面貌,不同于境的本质。
  因为修学空正见相当困难,在平常的修学过程当中,应该以修学菩提心及空正见为主。至于菩提心的内涵已在前面谈过了,我们可以透由这种方式来思维,看是否能在菩提心中生起菩提心的觉受。在修学空正见的过程中,也就是了解空性内涵的同时,我们必须格外的小心,因为在思维空性的当下,如果不仔细思维的话,就很容易堕入边见。所以我们必须透由证理来做抉择,不管是菩提心也好,空正见也好,这两种法门都是修学佛道的行者所要重视的。修学的同时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无我”的内涵,就必须透由修学佛法才有办法了解,外道有很多论点,但都没有办法正确阐述“无我”的内涵,对于外道的行者而言,他们认为我是存在的,也就是补特伽罗成立的我是存在的,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的观念呢?因为在我们内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就是如此。有很多佛教徒都会讲述无我的内涵,但只是嘴巴说说罢了!外道所提出来的见解及看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是照着内心观察境界的结果所提出来的见解。
  无论如何,想要了解无我的内涵,必须透由修学佛法。因此,如果你想要跳脱生死轮回,就必须透由修学佛法。在修学佛法时要时常发愿,希望世尊的圆满教法能长住世间。为什么世尊的圆满教法要长住世间呢?我们都知道,一切众生的安乐来自佛法,这样的法门,这样的宗教,若能长久住世,将可以利益众生。我们自己在修学中的种种障碍也都希望能够尽除,可以透由这种方式来做回向。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世俗谛是存在的,故胜义谛是有的》
    ——仓忠仁波切《《上师与观音无二瑜伽前行开示》
    基(基本法、所知)分有二谛──世俗谛、胜义谛;所以,道也分有二──行、见;果也分有二──色身、法身。如是「基、道、果」,这是实际上存在的。
    基有二谛,由二谛开展出四圣谛,由四圣谛开展出十二因缘之理。
    换言之,如何由二谛开展出三士道的内涵?
    胜义谛是真实的,因为其实际情形是不欺诳、正确的;世俗谛是虚假的,因为其实际情形是欺诳、不正确。以一般世间言说作譬喻:这是真的、这是假的。或是:他说的话是真的、他说的话是假的。
    由基法之「世俗谛」而建立有「轮回」。「轮回」是由集谛引生苦谛,也就是,由业及烦恼而引生苦果,就是轮回。这是「世俗谛」的部分。由基法之「胜义谛」而建立有解脱。「解脱」是缘空性而断除烦恼,也就是,以通达空性智而断除烦恼,就是解脱。这是「胜义谛」的部分。因为世俗谛是存在的,故胜义谛是有的;因为轮回是存在的,故解脱是有的。世俗谛、胜义谛是基本的;轮回、解脱也是基本的。如是,基法是二谛。
    世俗谛是虚假的,为何世俗谛是虚假的?因为世俗谛的根本是「我执无明」,由「我执无明」而显现真实有的世俗法,例如真实有的房、真实有的树等等,因为我们心续中有我执无明的缘故,所以见法为真实有,但是,佛唯是见法上的空性。此等内涵如《入中论》及《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毗钵舍那」中说佛圣者缘法之观察。如是,世俗谛是虚假的,其虚假的根本是我执无明,并由无明我执而执取有「我」及「我所」(我的),所以,缘悦意境而生贪、缘不悦意境而生瞋,如是非理作意,以烦恼为动机而造业。由上说可知,由我执无明才有世俗谛,并有身语意的行为,动机若是善,所造即是善业,动机若是恶,所造即是恶业,所以,轮回所摄的善业与恶业的根本是「我执无明」。
    总之,世俗谛是有的,所以,轮回之集谛与苦谛是有的。烦恼是集谛所摄,由烦恼推动的身语意之行,即是业。业即是身语意之行,有称为「行业」。由动机是善或恶的差别,所造即有善业或恶业的差别,善业感得人天善趣果位,恶业感得三恶趣果位,此二皆是与世俗谛有相关。又,修定的善业感得色界、无色界的果位;布施、持戒等等善业,感得人道或欲界天的果位;由猛利贪瞋等所造的恶业,感得三恶趣的果位。
    世俗谛是有的,故有四圣谛之集谛与苦谛,并由集谛与苦谛开展出「十二因缘」之理,此是「轮回流转因果」。「十二因缘」之中,第一支「无明」、第八支「爱」、第九支「取」,此三是烦恼;第二支「行」、第十支「有」,此二是业;由此五所引生的果位,即是其余六支。如是,十二缘起支总摄于集谛与苦谛。又,此等道理,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士道、中士道所说。造恶业感得三恶趣果位,这是下士道所说的业果内涵;造善业感得人天善趣之增上生果位,这是中士道所说的业果;因为惧怕轮回苦,故请求三宝救护,这是皈依所说的内涵。
    「苦谛」的来源是「业及烦恼」,也就是「集谛」;但以「集谛」而言主要是烦恼;烦恼,主要是「我执无明」。破除我执的执取境(我执的耽着境)即能通达无我;通达无我之后,再透过串习通达现证无我之道,断除烦恼一分而证获灭谛一分,于修道上渐次断除各地所摄的烦恼,最终断尽烦恼。也就是,破除我执的耽着境而通达胜义谛,依于胜义谛而渐次断除各地所摄烦恼,最终证获解脱果位。所以是,依于胜义谛而证获解脱果位。总之,因为胜义谛是有的,故解脱是有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1-31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而言之,与“有法”毫不相干的空性是绝对没有的》
       ——拉卜楞寺班字尔慈智嘉措上师
    如果不明白二谛的道理,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说:“若人不能知,二谛之分别,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正如文中所言,如果不懂二谛的道理,就不会了知佛经的真实义。有些自以为是的学者,只重视胜义谛,而忽视世俗谛,其实这种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因为胜义谛是世俗谛认识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如果不了解世俗谛,就无法了解胜义谛。如果不了知胜义谛又如何?说“不得第一谛,则不得涅槃”,如果不了解胜义谛,就无法证得涅槃。因此,对于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了知二谛的道理是极为重要的。

     总而言之,与“有法”毫不相干的空性是绝对没有的。所谓空性,就是指法本身不是自力、自性存在,由此“有法”而安立空性。空性与世俗不可分,因此,色法与色法的空性,是同性异体,依世俗谛说它的究竟性质。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也就是说,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的关系是同性异体的关系。胜义世俗如果不是“同性”,就会产生四种过失:(一)二谛如果不是同性,见色的空性,无法破除对色的自性实执;(二)假如不是同性,色的空性,不会成为色的法性;(三)假如不是同性,色不会成为色自性的破除对象;(四)如果不是同性,在圣者智境中色和色的性空不会同时显现。
     如果二谛不是异体,也有四种过失:(一)二谛如果不是异体,见事相的世俗智就应同时见空性;(二)如果不是异体,世俗事相产生烦恼,胜义也应产生烦恼;(三)如果不是异体,见世俗事相就应见空相,何必修见性智慧;(四)如果二谛不是异体,胜义谛也应和世俗谛一样有形有色。但以上四条与实事不符,由此可以证明二谛是异体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说,二谛应是同性异体的存在,即同一事物的两种性相。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7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但是无自性;无自性,但是有
    ——图滇悲桑格西《2009 华人请法团析释》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把「有」与「自性有」混为一谈,长时串习成为很深的习惯,一讲到「有」就会认为它是「自性有」;一讲到「无自性」,就会觉得是「无」,于是对于「有,但是无自性」难以接受。若从自己方面而有,与正理相违;若是名言无,又与我们的经验相违。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结论是:除了「依赖于名言分别心」这种存在方法外,没有其他的可能。我们要这样去串习,让我们的心朝这个认识养成习惯。一旦习惯了,有一日,我们的内心才有办法开始接纳这个观念,而能够说「无自性,但是有」。当你的心真正能接受这个观念时,你的见地才真正算是达到中观见地。否则,只是「找,找不到」,这并非难以理解的观念,而且,只停在这个层次,也算不上是中观见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2 08:43 , Processed in 0.048270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