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初学者2

法界赞教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无常苦空”,说断除烦恼污染的方法。无常—刹那转变—的认知, 或死无常之粗分无常的认知;无常者是如我们的暇满人身。就暇满思 惟,依无常见断除我暇满是常的常执,了解这暇满是苦断除乐执,所以 “无常苦”。就暇满体会粗分无我,断除粗分我执、我所执,暂时松缓我 执,“三事净化心”,就是暂时松缓我执。要彻底断除我执的一切根本,是 这句“最胜净心法”;加“最胜”的意思是说,唯有透过空正见才能正对治我 执。  27孕腹中有婴 然眼不能见 如是烦恼覆 法界亦不见 28我我所分别 皆由名想因 而生四分别 此复生己生 虽有具生原始明光,为何无法见到?因为还有四种障碍:我之分 别、我所之分别,及名想、因相的分别。  29诸佛之愿力 无相亦无性 别种趣别门 恒常佛法性 “愿力”,由诸佛的愿力而现起的佛陀色身。《般若经》说由无明习气 为基础,加上无漏的业缘,所现起的意身成办佛陀的色身。虽然显教说 了成办佛陀色身的方式,但是在无上密说到能成办佛陀色身的因素是幻 身,以幻身成办佛陀的色身。  “无相亦无性”,色身无自性。  “别种趣别门”,佛陀三身是由不可思议的无边资粮累积而成。  “恒常佛法性”,三身恒常。此处的“常”,不是无为法是常法、有为法 是无常法的常、无常,怎么说呢?佛陀的法身可分为自性法身、智慧法 身,自性法身是无为法,因为性质是常,所以取名为“常”。佛陀的报身, 因具备五种圆满功德,续流清净且永远安住,所以取名为“常”。因为报身 存在,所以佛陀的化身、胜应身能一直现起,即在这个世界,佛陀已经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示现涅槃相了,在另外一个世界,佛陀正在示现诞生相等,佛陀的事业 及示现是无止尽、无间断的,一直延续。所以把佛陀的三身取名为“常”。  30犹如兔头角 妄执实是无 如是一切法 妄执真非有 如果解释为“如兔子头上没有角,一切法是没有的”,那就错了,这种 说法否定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否定了诸法的存在,则述说成佛之法 等,岂不没有意义了?所以这句话是说,兔角是不存在的,可是执兔角 的能执识可以现起兔角的相。在执兔角的意识显现兔角的相,除此以 外,境上并无兔角。同样的,一法就境上去观察是找不到的,唯有执此 法的意识看到而已。也就是,法是存在的,但是从境上又找不到,那就 只有一种存在的方式:唯名而有。就像安立兔角的意识能执取兔角,执 诸法的意识执取诸法,诸法并不是从境上而有。  执兔角的意识执取兔角,执诸法的意识也执取诸法,两者都不是从 境上而有,都是由意识安立而有,安立的方式一样,为什么说兔角不存 在,而色法等却存在呢?差别在那里?差别是以有无名言识违害决定一 法是否存在,世间共许兔角不存在,世间共许色等存在。  31微尘之体性 牛角亦非有 如过去未来 于此何能计 牛角是存在的,牛会用牛角撞人啊!经过仔细分析牛角,牛角是在 牛角的顶端、还是中间、还是底部?若牛角在牛角顶端,顶端还有它的 顶端、中间、底部,到底又在那里呢?牛角细微的方分也有东西南北之 分。这样去解剖分析时,找不到牛角的存在,所以“微尘之体性,牛角亦 非有”。任何一法都不是从境上成立,只是名言安立而有,如《般若经》 说“诸法仅名言有,名言安立而有”。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是因缘和合而有,所以法的存在是唯有依靠他力、他缘而存在; 因为依他缘,所以不是以自性、依自力存在,是自性空。“如过去未来, 于此何能计”,一切法的究竟性质是无自性,这一法形成时就已存在了。 如过去未来是互依观待而有,不依他缘的法是不存在的。  32依赖而生起 依赖而灭故 无一者存在 童稚岂能悟 法完全是观待他缘而有,所以不会有不观待的自性成立、自主而 生。若法是自力或是从自性而生,观察之后,应能找到一种从自所生的 性质,却看不到。因为其是完全依赖他缘,并不是自性有,凡夫再怎样 观察自性有,都无法了知它的存在。  如《宝鬘论》:士夫在那里呢?经分析后,找不到。于是讲到士夫 是六界所摄的,士夫非真实有。《入中论》也说到,透过七相正理观 察,也找不到车;找不到,但车存在,其存在是由它的支及支分安立而 有。色法等,不要说胜义中,就是于名言中去寻找,也找不到。透过七 相观察,既不能获得,那么如何安立它的存在?是以世间共许之名言量 安立有或无,这一切完全都是依赖它的支及支分安立而有。  缘起正见非常重要,了解甚深空性最有力的道理就是缘起理。提婆 菩萨的《四百论》说“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 断。”在五根里,身根可以遍布其余的四根,身根灭,其余四根就消灭 了。相同的,三毒烦恼中,痴心遍布于一切的烦恼,如果痴心断除,一 切烦恼将可以断除;痴心要由缘起理断除。  33何以兔角喻 善逝成立此 诸法皆中观 免角是不存在的,牛角是存在的;不存在的兔角与存在的牛角,于 境上皆不存在,没有任何差别,可是牛角因为在世间名言共许具有作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所以我们不否定它的存在。即使兔角被世间共许,但是被其他的名 言识损害,所以不存在。因此,虽然兔角、牛角皆无自性,并不能以此 理由说名言有无都要同等。既然是存在,又不是从境上而有,即是唯名 安立而有;由此解远离常断二边而入中道。  34如日月星相 清澈器皿中 水清见其影 圆满亦如是 用一个器皿盛水,清净的水中可以反映日月等影像。影像是存在 的,但是日月并不在器皿中,器皿中不是本来就具有影像,是日月和器 皿的清水等因缘聚合使可以看到日月影像。轮回和涅槃等诸法都如同影 像、梦幻,虽然可以看到物体,物体也有作用,并不是从境上有;亦如 谷响,也是幻化、虚假的,虽然可以听到,但不是从境上有。  35前中后皆善 稳固无欺诳 如是无我性 不计我我所 具生原始明光,在前、中、后,因为没有烦恼污染,故皆善;不会 变化,故称“稳固无欺诳”;并非是有我(自性)、并非是真实的,也是依 赖他缘安立而有。  36犹如夏际水 谓其是温热 若于寒天际 则谓是冰冷 37如烦恼网覆 谓其是有情 若离烦恼缠 则谓是成佛 第三十六句是比喻,第三十七句是内容:明光续流有暂时烦恼污 垢,称为有情;明光续流远离烦恼和所知障的纒缚,就称为佛陀。  38如依于眼色 离障能明现 远离无生灭 法界善了悟 这是依五根识而了解五境的无自性,先由眼识说起。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根、境、识种种因缘,眼识看到某种形色。虽然能清楚看到现 象,但是仔细观察眼识到底在哪里时,寻找它的假义,又不能获得;因 为不能获得,就远离生;既无生,就无灭、无住。无真实生、灭、住 等,所以“远离无生灭”。  39如依于声耳 生起三净识 无性之法界 有分别能闻 以阿阇黎说法为例,现在我讲说的声音,你们听者借由耳朵听到声 音,之后了解讲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即产生了利害等作用,而生起三种 净相识。在整过程中,仔细观察声音从哪里来?是由上颚、舌头,还有 之间的气互相配合而有。声音在哪里?因为我们的耳朵能听到,所以称 它为声音,除此以外,不是还有很多很细小的虫类,牠们会发出很细微 的声音,但是我们耳朵无法察觉,所以就不把这种的声音归类为声音, 实际上是自己没有听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范围里,我们把它取名为声 音,声音主要是因耳识能听到而安立的。  以菜为例,对人类而言,菜是一种食物,但对虎、豹而言,牠们不 会把菜当作是食物。以衣服来讲,对人类来说,是穿在身上的衣服,但 对住在衣服上的蛀虫来说,衣服是食物。所以一切可食或不可食,可穿 或不可穿,完全观待当时的因缘而安立这是可食、这是可穿,除此以 外,没有自性的可食、可穿。依各观待处,我们的名言识安立了许多名 言。  在共许的情况下,因为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我们安立名言“过去 时”、“未来时”。如果没有现在时,不可能说“过去时”和“未来时”,所以 过去、未来依现在而有,因为从现在时算起,它已经过去了,所以名过 去时,因为从现在算起还没形成,将要形成,所以称为未来。仔细观察 现在时到底在哪里?从年、月、星期,或一天、一时、一分、一秒,这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样仔细找,找不到现在时,因为前一秒就是过去时,后一秒就是未来 时。去找,但找不到的情况下,又会随着世间的名言安立,互相观待安 立有现在时、过去时、未未时。仔细找时找不到,不找时又有名言安立 存在,诸法皆是如此。  “如依于声耳,生起三净识”,透过声音,我们可以了解这个声音要表 达的而生起三种净相识。“无性之法界”,仔细观察后,又找不到。我们仔 细寻找声音在哪里而无所获,却可以听到声音,可以了解这声音要表达 的内容。  40如依鼻香嗅 此乃无色喻 如是以耳识 观察于法界 能嗅的鼻子和所嗅的味道也是如此。嗅有作用,但寻找之后又找不 到,只是名言存在而已。  41舌根自性空 味界亦远离 了知法界体 意识无是处 42清净身根体 诸触缘体性 远离诸因缘 称谓是法界 43于主意识法 断分别伺察 诸法无自性 观此是法界 所触也是如此,是依缘而安立,经仔细观察之后又找不到。  能观察的意识和所观察的境,虽然有作用,但是观察它们在哪里? 又找不到。找不到却能产生作用。  44见闻嗅尝触 如是一切法 瑜伽行持者 通达而圆满 45眼耳鼻舌身 意识亦如是 六触皆清净 此即彼体性 第四十四句是说明六境,第四十五句是说明六根。六境及六根是并 非真实有,名言上,因为有作用,所以是存在的。即内外的十二处是名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言有,而且这种作用是因众多的因缘安立,并非以自力存在,是依他力 而有。  一切千变万化的万相中,透过六根,我们能够享受到色、声、香、 味、触、法等,这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同现在,我们可以享受 各种各样的相,眼识看到影像,耳识听到声音,鼻识闻到味道等,万相 存在,而且变化非常多,但这些都是没有真实基础的。没有真实基础, 却能呈现万相,这就是现空二聚。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因为实际状况都 不是自性有,于是我们可以体会得到所现和事实不同的幻相。如是观 修,见到诸法的显现,内心深信诸法无自性,所以见到诸法时,能看作 幻相。见到诸法,相信它是自性存在,就是被真实执着欺骗了。所以, 修习空性的信众们,不要被自己所现的真实欺骗了。内心不应该散乱, 应保持一种无自性的正见,不被真实相所转。了解无自性之后,看万相 时,会觉得所现与实际存在不符,见诸法时有如梦之感,再以如梦幻的 觉受引生诸法无自性的定解,如此,根本定和后得智互相双运。  46见心有二相 世间出世间 由我执轮回 自证则解脱 有三种状态:暂时污垢不清净状态、已经去除了部分暂时污垢的状 态、彻底断除暂时汚垢状态。一般而言,分为未清净及清净具生原始明 光二种。“见心有二相”,如世间及出世间二种性相,明光具有暂时污染及 远离暂时污染二相。具有暂时污染、未清净的具生原始明光,是因为有 我执,被我执束缚,所以无法由轮回中解脱。“由我执轮回,自证则解 脱”,我执所执境的正对治—无我见—了解心的究竟性质,了解究竟性质 而获得涅槃。  47息贪是涅槃 尽断嗔及痴 灭彼即是佛 亦是有情归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涅槃分为断除部份障碍的涅槃及断除一切障碍涅槃。“息贪是涅槃”, 一般而言,要断除三毒的烦恼才能获得涅槃,为何这里特别针对贪而说 “息贪”能获得涅槃呢?因为经中说贪而让我们堕落轮回,而且在有部宗说 圣者的种性是无贪。因为贪心而让我们堕落轮回,所以轮回主要是由贪 造成的。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有时候会善巧地以贪为助伴行利众事。所以贪 并不是全都是过失,而嗔是一定要遮挡的。此处的“痴”是不了解实相的无 明,或实有执所留植的习气。若此等彻底断除,“尽断嗔及痴,灭彼即是 佛,亦是有情归”。  48依了悟迷执 由身起一切 自分别缠缚 自悟得脱离 无明对身口意三门任何境见为实有而执着,由此分别妄念使我们一 直在轮回中。若能了悟我及我所依的五蕴是无自性,将会获得解脱。  49菩提非近远 非来亦非去 于烦恼牢笼 唯是见不见 了悟空性,菩提将不再遥远,不了悟空性,菩提离我们就很遥远, 菩提之远近是由了悟或不了悟空性而有差别。  “非来”,如果认为菩提是透过佛陀加持可以得到,而等待佛陀的加持 即可,这是错误的想法。“亦非去”,如果认为菩提是个地方,能向彼去, 这也是错误的想法,菩提不是一个地方。   “于烦恼牢笼,唯是见不见”,“牢笼”是有缺点之意。了解烦恼及烦 恼的缺点才是重要的。透过空性而了知烦恼的缺点,则能见菩提,因为 已经见到空性;不了知烦恼的缺点—实质所执是颠倒的,则不能见菩 提,因为不见空性。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50若住智慧灯 能最胜息灭 恒常住于我 诸经藏是说 了悟空性使内心改变,最后获得菩提。  51十力于孩童 加持同初月 具烦恼有情 不能见善逝 了悟空性之后,自心续流慢慢清净,会得到佛陀的加持。具粗重烦 恼的有情,由于污垢障碍,不能见如来。  52如是诸饿鬼 见大海干涸 无明覆盖之 妄计无诸佛 53劣卑福鲜少 世尊何能为 如于盲掌中 置放珍贵宝 54诸造褔有情 光明且殊胜 三十二灿烂 世尊现其前 55依怙其色身 安住于多劫 为调有情故 界非成别异 这不是指诸佛法身皆相同,是说虽然法界是同一味,但诸佛的相续 是不同,有种种色身行相。  56心境了达后 于此入止观 若自证清净 诸地其体性 此说法身的殊胜。原始明光已经净除一切实执所留下的习气—所知 障,此时永远安住在现证空性的三摩地中,绝不会再出定。在现证空性 的根本定中,又能够了解到尽所有法。因为一切世俗相都能如实了知, 所以根本定和后得智已融为一体。  57大自在胜地 密严此庄严 吾说三意识 是一并相融 “大自在”指十地。三意识是指十地菩萨的圆满、密严净土庄严、十地 菩萨的智慧法性。亦有指作者、作事、作处的解释。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萨伽派的却登大师有其他的解释。这位大师是位很有修行的学者, 在论典中说到他空的主张,并曾破斥萨伽班智达所造的《三律仪论》, 但被另一位学者—果然巴—反驳。有位对因明非常有研究的外国人曾赞 叹却登关于量的解释,但我没看过。这位大师曾作过《法界赞》的注 释,他解释“三意识”,指的是报身功德、密严净土庄严、十地菩萨的智慧 法界。  58孩童中遍知 圣者中多种 大自在光佛 何为劫寿因 因凡夫有不同的根器,所以佛陀会示现不同的相去度化。只要凡夫 的因缘成熟,佛陀就会示现,如示现桥、石头、花草等,帮助他们。  圣者分声闻圣者、独觉圣者、菩萨圣者、佛圣者。对声闻缘觉圣 者,佛陀示现胜应身相,满足他们的需求。对菩萨圣者,佛陀示现报身 相,让菩萨亲自见到报身;声闻缘觉无法见到佛的报身,唯有菩萨才能 见到。所以说“圣者中多种”。  “大自在光佛”,大自在是具二清净的法身,无量是报身的意思。  “何为劫寿因”,乃至虚空未尽之前,法身都安住,因此没有时间的限 制。  59外之圣贤者 于无量劫中 何能护其命 诸有情寿命 60其因复无尽 其果亦无尽 由无相分别 是为慧善住 61菩提非近远 非来亦非去 无有六境相 如实见真实 “菩提非近遥,非来亦非去”,前已解释过了。了解空性,菩提就离我 们很近;不了知空性,菩提就离我们很遥远。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有六境相,如实见真实”,反覆串习六根六境的究竟性,专注空性 时,一切世俗幻相将慢慢消除;后如《中论》所说,远离一切实执戏 论,而获得涅槃。所以空正见的观修能获得清净法身。  62如水乳混淆 置于器皿中 鹅吸饮牛乳 而非饮其水 63如诸烦恼覆 于身智一体 瑜伽师取智 无知则弃之 牛奶与水混杂时,天鹅能只喝水中的奶,不会把水一起喝掉。具生 原始明光的续流虽有妄念,但明光现起时,瑜伽师取所需要的智慧,排 除负面的妄想等,无明者舍弃智慧。  64若我我所执 乃妄执外境 了见二无我 有种则息灭 有了我执、我所执,执自身或外境实有,会使烦恼更加坚定,故轮 转三有。若观修人无我及法无我,即能灭除轮回的种子—实执。  65是故佛涅槃 净常善基净 童愚计二者 瑜伽住无二 佛陀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得涅槃,故“净”。佛永远清净安住在轮 回和涅槃不二的法性中,所以“常”。“善法”指由无漏智慧而累积的善法。 “计”就是执着,执着二种相—所取的色法和能取的意识为实有。瑜伽者不 会安住在这二种执着。  66多种苦行施 律仪有情摄 利有情忍辱 三者令界增 行布施自己的身财善根等难行,以戒摄受行善法,为利益一切有情 而忍辱。此三种能增长佛种性。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67于诸法精进 于禅定入心 智慧恒坚固 此亦菩提长 智慧有多种,此处指般若智慧—了解空性的智慧。如来藏的增长是 由禅定与般若。  前二颂是说六度。  68方便兼智慧 誓愿极清净 住力之智慧 界增长四法 有些经典说十波罗蜜多,就是六度加方便、愿、力、智四度。  69不礼菩提心 此说是恶说 若无菩提心 法身亦不生 此解释大乘法是佛说。小乘认为大乘非佛说,主要的原因是大乘经 有“出家众可礼在家菩萨众”,这与戒律不符合,还有“若菩萨在马车中, 却无人驾驭马车,佛陀可以驾这辆马车”,这也很不合理,以种种理由说 大乘非佛说。这个偈颂说,否定了菩提心,就永远不会有法身,佛将不 再说法了,因为佛是智慧法身而说法,智慧法身要有菩提心才能成就。  70嗔蔗种无用 却欲享糖味 若无蔗种子 糖则不能生 71如守护蔗种 珍惜且培养 由此必得生 诸蔗糖砂糖 72善护菩提心 珍惜且培养 生起阿罗汉 亦证诸佛果 73如同稻谷种 农夫守护之 胜解大乘者 诸如来守护 因为有菩提心,故能累积利益有情的广大资粮,成就佛果位。因 此,才能以佛语使声闻缘觉证得阿罗汉果位。三乘的资粮,皆由菩提心 而生。  74如下弦十四 能稍见月亮 胜解大乘者 能稍见佛身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75如见月初光 刹那刹那增 见登地菩萨 渐渐而增长 76如上弦十五 月亮极圆满 若初地究竟 法身明圆满 内心的污垢是暂时性,必须经由正相违对治才能慢慢减少,最后完 全断除,其断除方式并不像光明一现,黑暗立刻消失般。  初学者修学大论典的内容,渐能相信佛果是可以获得的。如果能反 覆串习观修空正见,则粗分的烦恼会减少。如果配合菩提心的观修,就 不会被爱我执宠坏,能较具惭愧心。爱我执的行为肆无忌惮,若观修菩 提心,爱我执也会收敛,变得较为温柔。由此可见因修学菩提心,内心 会逐渐转变。之后再配合止观双运修学空性,就会慢慢了解断除烦恼之 解脱是存在的。  如同每月初一,只能见到上弦月—月亮的一小部分。同样的,最初 现证空性时,因已经断除了某些烦恼,如遍计执,这些烦恼永不再现 起,见到法身的某部分。如是渐渐增长,从初地、二地、三地,就好像 月亮初一至十五渐渐圆满。直到金刚喻定的第二刹那,成就佛果位,就 圆满法身功德。  77于佛法僧宝 恒坚固胜解 此心善发后 不退反复生 这是说大乘资粮道。为利一切有情而发心,发心后令增长,依各种 广大资粮配合。如同《现观庄严论》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说 到发心相应的二十二种譬喻,如大地之发心,如金之发心,如月之发心 等。经由累积种种广大资粮,增长我们的发心。  在资粮道累积无边资粮,从资粮道下品转为中品,中品转为上品。 资粮道中品以后,一定要生起空正见。以一般而言,中品资粮道一定要 生起空正见,这是下限。从资粮道中品以上,菩提心就非常坚固了。上 根菩萨在大悲心生起前,就生起空正见,因空正见而生起悲心。如果是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学者,依次第,由暇满、念死无常减少对今世的贪着,由思惟业果及 轮回过患,减少对后世的贪着。当然这是对趣入大乘者而说,主要是以 上根者的修持次第,如是,再观想自他换的利益、爱我执的过患及爱他 心的功德,而减少爱我执,思惟无我而减少我执。当生起菩提心,就是 大乘资粮道。  前面先讲到暇满,后说到皈依,必须依皈依而行。虽然所皈依对象 是导师释迦世尊,但是我们无法亲眼见到,然而我们可见如同释迦世尊 的代表—上师,而且可以从上师处听闻世尊当时对弟子所说的法,因此 说到依止善知识等。如是观修道次第。  至于上根和下根的差别,是如《现观庄严论》所说,于加行道生起 不退转功德,是上上根者,另一者是初地见道时获得不退转功德,下根 者于八地获得不退转功德。  78断除诸黑基 善持白基法 尔时了悟彼 谓其是欢喜 这是说加行道。加行道分煖、顶、忍、世第一法,慢慢观修,断除 了对色法及能执—意识—的实执,现证空性的当下,便获得初地—欢喜 地。  79贪等种种垢 恒常具垢染 无垢净除故 谓是离垢地 此是二地离垢地。  80绝断烦恼网 无垢慧极明 灭除无量暗 此是发光地 此是三地发光地。  81常净光而明 断除散乱相 智光极围绕 此地是焰慧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4: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是四地焰慧地。  82诸明技工艺 多种禅定相 烦恼极难断 断故极难胜 此是五地难胜地。  83三种菩提果 含摄诸圆满 承许尽生灭 乃为现前地 此是六地现前地。  84轮回貌恒常 光明网照曜 跨越苦海泥 谓此是远行 此是七地远行地,断除了一切实执烦恼。  85佛定论于此 趣入本智海 无勤任运成 魔眷不能动 此是八地不动地。开始断除所知障,所知障分三地断除,八、九、 十称清净三地。  86四种无碍智 于众说法言 瑜伽者圆满 此地名善慧 此是九地善慧地。  87本智体性身 无垢等虚空 由诸佛执持 法云恒常现 十地菩萨利众事业几乎与佛相等,唯一差别是佛陀能在入根本定 中,同时广大利益一切有情。佛的根本定和后得智同时任运,十地菩萨 无法做到。得了法云地之后,再由金刚喻定对治最细微的所知障,这时 候入根本定后不再出定。顺着根本定续流,第二刹那断除一切所知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19:09 , Processed in 0.03400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