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strol

分享讯息:2018《略論》與 道次第實修课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堂課

※上課時間:2018.5.29(二)下午14:30-16:30

※課程大綱
11-20180529
範圍:P149L12-P155L10
主題:集業之理、死歿結生之理、十二緣起
一、如何集業之理
(一)依《略論》說明集業之理
(二)依《廣論》補充
1. 釋疑:隨順之集
2. 提醒:動機的重要性
二、死歿結生之理
(一)死緣
(二)死心
(三)中陰
三、於生有受生之理
四、十二緣起
(一)總說緣起義
(二)別說生之緣起
1. 引《華嚴經》略說十二緣起
2. 詳說「無明」
五、問答
1. 求生極樂淨土的正確動機是什麼?
2. 對治煩惱的方法是什麼?除了一般的說法,隨煩惱是否有別別的對治法?
3. 為何毗婆沙宗與中觀應成派都認為業是色法?
4. 關於非天苦①他們有沒有死兆現前之苦?②他們的苦,是屬於惡趣苦還是善趣苦?

※翻譯修正與段落整理
一、三種意業屬於思業還是思已業?
若從「思業是五遍行中的思心所」這個角度來看,則三種意的不善業屬於思已業;若從「思業是身語二業的等起(促使者)」這個角度來看,則三種意業也許應該屬於思業。不過這個部份似乎經論裡並沒有清楚的說明。在大班智達洛桑班丹的道次第論中說,意業與思業同義,若按照這種說法,則三種意業屬於思業。

二、《略論》150頁「若修靜慮及無色地所攝奢摩他等,則是集不動業」的解釋
光修奢摩他無法獲得這種結果,從奢摩他的近分、加行到獲得靜慮正行,例如若要生於初禪天,必須獲得第一靜慮正行,再往上類推也是如此。

三、從中有到生有的過程
《入胎藏經》:「又彼中有欲入胎時,心即顛倒。若是男者,於母生愛於父生憎;若是女者,於父生愛於母生憎,於過去生所造諸業,而起妄想做邪解心。」(《佛法科學總集》上冊p364)
《廣論》中引《佛為阿難說處胎經》,但這部份的說明在《入胎藏經》較多。

四、中陰身進入母胎後的身體姿態
如果胎中懷的是男嬰,於母胎右邊以蹲姿面朝母親的脊椎;如果懷的是女嬰,於母胎左邊以蹲姿面朝母親的脊椎;若是陰陽中性者,則依愛父欲或愛母欲何者較強烈而定姿態。如《說處胎經》云:「阿難,如是之身,若是男者,蹲居母腹右脅而坐,兩手掩面向脊而住;若是女者,蹲居左脅,兩手掩面背脊而住。」(《佛法科學總集》上冊p364-365)

五、十二緣起
(一)《稻稈經》說十二緣起
「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
「此中何者是因緣?言因緣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純極大苦之聚。此中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歎、苦、憂、惱得滅;如是唯滅純極大苦之聚。此是世尊所說因緣之法。」

(二)《華嚴經》說十二緣起各支的體性
「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諮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大苦蘊,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

1. 無明:不知真實情況。
2. 行:由無明而作的業之異熟。
3. 識:行最初住的心。與業產生關連性的識。
4. 名色:與識同時產生的其他四蘊。五蘊包括屬於色的色蘊,與屬於心的受想行識四蘊。屬於心的受想行三蘊是此處說的名,色蘊是此處說的色。
5. 六處:名色增長而產生五根稱為處。心識與父精母血聚合後漸漸進步,五根便會慢慢出現,在這個階段的五根加上意處,就成為六處。
6. 觸:根境識三者會遇。
7. 受:根境識三者會遇而證知對境,依此而生受。
8. 愛:以受為所緣而生起貪欲。
9. 取:愛增長後,對於自己喜愛的對境生起想要的欲求。
10. 有:由愛取滋潤已造過的業,使得業對於投生變得有大勢力(能力)。能投生的因緣都聚合稱為有。
11. 生:一旦近取因與俱生緣都具備,就會投生。
所謂投生,首先要成辦中陰。這部份內容在顯乘經典說得並沒有很清楚,要清楚說明必須結合密續典籍裡的論述。當與心識俱在的微細風轉為粗分體性時,便成辦中陰身。中陰身與心識二者產生關連即是生,若與生有結合而說則是,心識與父精母血產生關連即是生。
12. 老死:老是蘊體成熟,意即蘊體變化;死是心識與色蘊分離。

★「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諮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大苦蘊,但有大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
死時心會不忍此苦,此為愁;因為愁而歎;五根識領受苦,或說身識領受苦受,此為苦;以此苦為所緣而意不樂,此為憂;由於憂苦多而錯亂,此為惱;身苦意不樂而生惱,使得苦更增大。「大苦蘊」意指使得眾多苦聚合,「大苦樹」意指產生各種苦的生處,就像從樹幹而生樹枝、樹葉、果實等一樣。

六、無明
(一)主張無明是唯愚蒙
1. 經典根據
《稻稈經》:「大黑闇故,故名無明。」
《緣起經》:「不知諦,是為無明。」
《緣起經》:「云何無明。謂於前際無知。於後際無知。於前後際無知。於內無知。於外無知。於內外無知。於業無知。於異熟無知。於業異熟無知。於佛無知於法無知於僧無知。於苦無知於集無知於滅無知於道無知。於因無知於果無知。於因已生諸法無知。於善無知於不善無知。於有罪無知於無罪無知。於應修習無知於不應修習無知。於下劣無知於上妙無知。於黑無知於白無知。於有異分無知。於緣已生或六觸處。如實通達無知。如是於彼彼處如實無知。無見無現觀。愚癡無明黑闇。是謂無明。」
2. 理由
在六根本煩惱中,無明屬非見煩惱,薩迦耶見(壞聚見)則屬見煩惱,所以前者是不知之心,後者是錯知之心。

(二)主張無明是我執
1. 經典根據
《十地經》:「世間所有受生施設。一切皆由我執而起。 若離我執即無世間受生施設。」(藏譯:世間所有惡行,皆由著我而起;若不著於我則不起。)
2. 《稻稈經》:「何者是無明?於此六界,起於一想,一合想、常想、堅牢想、不壞想、安樂想;眾生、命、生者、養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餘種種無知,此是無明。」
3. 《空性七十論》:「諸法因緣生,分別爲真實,佛說即無明,發生十二支。」

(三)辨析
1. 《廣論》p181中說「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其中業果愚這種無明是認為沒有業果,又說若有業果愚會造投生惡趣之業。 有人說,這種無明只有遍計的,沒有俱生的;但十二緣起的初支無明則有俱生的。
然而投生惡趣的業,沒有這種遍計無明者也會造,例如沒有認為業果不存在的人也會生氣,也會造投生惡趣的業。不知或不信業果,應該就可說是業果愚了。聖座是這樣說的:「業果愚一定要說它是遍計的嗎?就像我們雖然嘴上說有業果,但實際上卻捨棄業果,無視於業果地造惡業,這就是我們有業果愚的表現。」也就是說,這種人雖然沒有遍計的業果愚,但不確定是不是可以說有俱生的業果愚。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堂課

※上課時間:2018.5.30(三)

※課程大綱

12-20180530
主題:十二緣起
一、十二緣起
(一)各支體性與分類
(二)幾世圓滿
(三)支分略攝
(四)十二因緣圖
偈頌:「汝當求出離,於佛教勤修,降伏生死軍,如象摧草舍。於此法律中,常為不放逸,能竭煩惱海,當盡苦邊際。」
二、問答
1.十二緣起中的觸若只是明了對境而沒有受,似乎不合理,因為受是五遍行心所,任何一識皆有受心所。請格西拉再詳說。
2.十二緣起中的「有」是果立因名嗎?還是因立果名?
3.請問非理作意與十二緣起的關係?
4.若能以如理作意面對由受到愛的過程,是否能切斷輪迴?
5.對照《廣論》176頁,取得中陰身的因是對蘊的貪還是對我的貪?
6.預流一來仍有對我的貪,所以仍會投生。既然如此,《廣論》174頁為何宗大師在此處要談「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制伏嬴劣」?

※翻譯修正
youtube47:46 有,是在因上安立果名
youtube 2:04:07所謂「有」是生,例如會說到生有、中有、死有,它是果的意思。第十支有,是因立果名,在因上安立果的名字。這樣做的原因是,若有這個因,之後就會生,透過這樣的命名馬上就能了解這個意思,所以在因上安立果名。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堂課

※上課時間:2018.6.2(六)晚上19:00-21:00

※課程大綱
13-20180602
範圍:P155L11-P158L1
主題:十二緣起、生此意樂之量、除邪執
一、十二緣起(續)
(一)順逆次第
1. 流轉門的順次第與逆次第(略)
2. 還滅門的順次第與逆次第
(二)十二緣起還滅門談的內容是滅道二諦
甲、道諦在「確立解脫道性」與「止觀」部份才談
乙、如何確立「滅應證」
1. 總說
2. 透過「煩惱生起次第」與「集業之理」明白輪迴根本是我執
3. 透過理路明白我執能夠被消滅
4. 一旦獲得解脫,就不會再返回輪迴
乙、滅諦四行相
(三)修十二緣起的利益
二、生此意樂之量
三、除邪執
(一)說明爭議的來源
(二)引經論證成菩薩應修對輪迴的厭離
1. 許多佛經都有說菩薩如何透過實修產生對輪迴的厭離與出離
2. 根據《現觀莊嚴論》的內容可知出離心是菩薩的必修內容
3. 根據《菩薩地》說明
4. 根據理路成立
5. 對「菩薩不應畏懼輪迴」的正解
四、問答
1. 《廣論》p.175 說:「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看起來是以貪為動機,卻能感得來世增上生的果。為何以貪為動機,卻不能投生極樂淨土?兩者的差別何在?
2. 《廣論》p.175 :「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為何一緣今生樂,一緣來世樂,造的業卻不同:前者是「非福業」,而後者是「福業」?2. 若如《廣論》上述所說,則為了生活而工作或去購物等行為,是否都成「非福業」?
3. 《略論》p.151:「預流及一來者,雖於自我亦生貪念,然以智慧觀察並作遮止,而不忍受,譬如具力者捶打力弱者;諸不還者於我則不生貪。」請問:初果到三果聖者死亡後,是否沒有中陰?如果沒有貪,他們如何投生?
4. 第八堂時格西拉說:「除非修止的動機是為了修空性、菩提心,由於善的動機而有造善,但修止本身它的體性是無記的。」這個意思是說即便做某事的動機調整為善心了,也無法轉變所作的事情本身為善業嗎?在家人平常做的很多事,如做飯,打掃房間,上下班,工作等等大多都是無記業,師長們經常說要調整做這些事的動機,以菩提心去做,那麼這些本來沒什麼太大意義的事情就也可以轉為善業,成為成佛的因,這些話該如何理解?
5. 去年上課時提到,我們所遭遇的一切並非唯一由業決定,而是靠著以前造的業與現在種種暫時的緣。請問「種種暫時的緣」是指煩惱嗎?還是指引發煩惱的外境?

※翻譯修正
1. 01:29:55 重譯如下
《現觀莊嚴論》與《般若經》的所化機是大乘利根者,在談實修方法時,中士道的修法在講「基智」時說,講「道智」說的是「了知聲聞道的道智、了知獨覺道的道智、了知菩薩道的道智」,其中前兩者的內容是中士道時講的四諦與十二緣起。
2. 02:05:22 「九住心」為錯譯,應該是「九等至」。
 楼主| 发表于 2018-6-5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堂課

※上課時間:2018.6.3(日)晚上19:00-21:00

※課程大綱
14-20180603
範圍:P158L2-P161L8
主題:抉擇能趣解脫道性
一、前次問答補充
(一)區分欲與貪
(二)以求得生活資具為所緣而造的業,是否都是不善業?
(三)解釋《廣論》177頁「無始樂著戲論已薰習」

二、以何種身滅除輪迴
(一)現得暇滿時,要盡全力追求解脫
(二)出家身是最勝的滅除輪迴之身
1. 引《寶積經.郁伽長者會》說明出家功德與在家過患
2. 引《本生論》說明在家過患
3. 如何才能真正體會身居靜處的快樂
4. 如何才能真正獲得經中所說出家功德
5. 引經與續說明出家功德
6. 說明「比丘為教本」的理由

三、修何種道滅除輪迴
(一)應修三學
(二)定慧二學於上士道講說的理由
(三)略說戒學
1.守戒利益
經典根據:《親友書》、《妙臂請問經》、《涅槃經》、《廣大遊戲經》
2.不守戒過患
經典根據:《比丘珍愛經》、《文殊根本續》、《地藏十輪經》
3.濁時守戒利益更大

四、問答
1.之前您提到修苦的順序時,未說天與非天苦應置於何處思惟。能否補充?
2.《俱舍論》:「重近串習先。」但略論p151中說:「死時善與不善二心何多串習彼即現起,不隨餘心而轉;若於二者串習相等,何者先念,則彼先起。」似乎把「串習」放在「近」之前,理由為何?
3.格西拉解釋十煩惱的「慢」是緣自身的功德,而二十隨煩惱的「憍」是緣財物受用等。那麼《略論》 p.146 「慢」煩惱項下的「緣內外之高下、優劣」要如何理解?
发表于 2018-6-8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讲到十二因缘了,这个部分一直都是个人觉得很难的,去年的业因果以及下士道部分先是在藏人文化网听到,后来又下载了了师兄分享的云盘文件,格西拉讲的实在是精彩,前后反复听了几遍,可惜台湾网站的音档文件好几次一直打不开,平时工作又不能每天同步YY,敢问师兄能否逐步分享一下百度云文件,不方便也无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steinway洛桑 发表于 2018-6-8 12:27
终于讲到十二因缘了,这个部分一直都是个人觉得很难的,去年的业因果以及下士道部分先是在藏人文化网听到, ...

师兄,我是外国人,没有中国手机号,所以无法申请百度云。
不过不知您能否上这个网站 www.geshetp.com ?
里面有格西拉的课程。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堂課

※上課時間:2018.6.5(二)下午14:30-16:30

※課程大綱
15-20180605
範圍: P161L9 - P163L11
主題:如何修戒學
一、如何對治犯戒四因
(一)無知之對治
(二)放逸之對治
(三)不敬之對治
(四)煩惱熾盛之對治
二、信解業果對清淨持戒的重要性
(一)引康隆巴尊者的教言
(二)引內鄔蘇巴尊者的教言
(三)什麼是真正的成就
(四)掌握重點才能事半功倍
三、即便是輕微的制戒也不可放縱而為
(一)引《律分別》說明
(二)為不犯根本墮與性罪不應輕忽制戒,在家人亦然
四、再論持戒的利益
五、概攝中士道觀修架構
六、口傳兩部淨土論文

※本日課後口傳宗大師《極樂淨土願文》與《無礙往生極樂世界速道》

※口傳教材與課程音檔下載處:
https://drive.google.com/…/1dN92CwnkS_GOVBSbculUfHYDVC…/view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堂課

※上課時間:2018.6.6(三)下午14:30-16:30

※課程大綱
16-20180606
範圍: P165L1- P169L6
主題:為何應入大乘、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一、應學上士道的理由
(一)面對有情,成佛是我責無旁貸的事
(二)面對佛與師長,成佛是我報恩最好的方式
二、無論顯密,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一)引經典證成
1. 引顯乘經論證
2. 引密續典籍證
3. 引論證
三、勸勉:以全付心力在菩提心與證空慧上努力
四、問答
1. 為何「恭敬同梵行」是犯戒四因中「不敬」的對治?
2. 《略論》154頁說「遂起忿恚,此時中陰即歿而生其中」,是說由於生起瞋心後而結束中陰嗎?
发表于 2018-6-8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steinway洛桑 发表于 2018-6-8 12:27
终于讲到十二因缘了,这个部分一直都是个人觉得很难的,去年的业因果以及下士道部分先是在藏人文化网听到, ...

這裡: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lj_3pSTbuErSvzbn6Roag 密码:7era

发表于 2018-6-8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了 发表于 2018-6-8 14:00
這裡: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lj_3pSTbuErSvzbn6Roag 密码:7era

感恩!
发表于 2018-6-8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了 发表于 2018-6-8 14:00
這裡: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lj_3pSTbuErSvzbn6Roag 密码:7era

感恩了了师兄,格鲁有您真好:)
发表于 2018-6-8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teinway洛桑 于 2018-6-8 15:40 编辑
astrol 发表于 2018-6-8 13:24
师兄,我是外国人,没有中国手机号,所以无法申请百度云。
不过不知您能否上这个网站 www.geshetp.com  ...

非常非常感谢诸位师兄!敢问17年道次第略论翻译,吴师姊的声音清晰脱俗,朗朗上口,但是今年文姊妹录音文件多了一些杂音,真是遗憾呢~17年的略论道次第翻译是个人听过的诸多录音文件最清晰好听的:)
发表于 2018-6-8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steinway洛桑 发表于 2018-6-8 15:13
非常非常感谢诸位师兄!敢问17年道次第略论翻译,吴师姊的声音清晰脱俗,朗朗上口,但是今年文姊妹录音文 ...

那是第一講的時候錄音不是很清,後來的就沒事了。估計是剛開始的時候忘記用線錄,而我又用軟件把聲音最大化,所以杂音也同時提高了,但是也不算很差。
发表于 2018-6-1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了 发表于 2018-6-8 16:03
那是第一講的時候錄音不是很清,後來的就沒事了。估計是剛開始的時候忘記用線錄,而我又用軟件把聲音最大 ...

是的,后面的文件好了很多,很清晰,翻译也很好
 楼主| 发表于 2018-6-14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堂課

※上課日期:2018.6.9(六)晚上19:00-21:00

※課程大綱
17-20180609
主題:入大乘門唯是發心、菩提心利益

一、人大乘門唯是發心
(一)引經典證成(續)
引《夏瑪爾道次第》(原文附錄於後)
(二)引理由證
甲、基本論述
1. 果,是由在因上精進而成;在因上精進,是由對果的欲求而成
2. 透過大乘基道果與因果緣起,認清佛果與成佛之因。
3. 真正認識佛果位後,會知道要成辦佛果位,必須長時行捨自利他的無量苦行
乙、提出理由
1. 能長時行難行苦行,需不怯懦與精進心,此二之因是強大的大悲心與菩提心,否則無法入道。
2. 具備菩提心,才能把「成辦佛果」當成最重要的事,於入大乘道行苦行一事上,能壓伏種種懶惰,不墮入寂滅邊。
①入大乘道非易事,若連相信業果與出離心都沒有便想入道,則會墮入三種懶惰之任一。
②相信業果,並有些許下士道意樂,只會把「來世不墮入惡道」當成最重要的事努力,不會想要成佛。
③有具量的出離心,但沒有菩提心者,只會把「獲得無餘涅槃」當成最重要的事去努力,不會想要成佛。
④只追求自利者,不會覺得一切遍智與具備佛色身很重要。
《入行論》:「他人為自利,尚且未能發,珍貴此願心,能生誠希有。」
3. 若有大悲心與菩提心,便能歡喜於利他
丙、以祖師行誼為例,說明應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
1. 引《廣論》說明
2. 以祖師大德的行誼為例說明

二、菩提心利益
1.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門
2. 菩提心可快速累積福德資糧
①引經證
②引理證
ⅰ《父子相會經》中所說之理
ⅱ《中觀寶鬘論》中所說之理
《中觀寶鬘論》:「有情無邊故,常積無邊福,由彼無邊因,證佛果不難。諸住無量時,為無量有情,求無量菩提,作無量善法。菩提雖無量,由四無量聚,無須經長時,如何不能得。」
ⅲ《入行論》中所說之理
《入行論》:「若令思療愈,有情諸頭疾,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
3. 菩提心可快速淨除罪障
4. 菩提心可將惡業轉為善業
①引論
聖天菩薩《四百論》:「菩薩由意樂,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無著菩薩《攝大乘論》:「煩惱成覺分,生死為涅槃,具大方便故,諸佛不思議。」
②引經

三、問答
1. 之前課程說到「證無我慧有方法可使之增強,但我執沒有方法可以使之增強」,但我們每日都在串習我執,這不是可以使我執增強的方法嗎?
2. 根據「重近串習先」的道理,今生感得人身,是上輩子臨終時善業先成熟,要不就是①過去生善業大於惡業,要不就是②善惡業相等,但在臨終時善心先起現行而感得。無論是上述兩種情況的哪一種,我都覺得過去生的惡業沒有很重,不然怎可能會善業大於惡業或善惡業相等。請問,上述思惟的問題出在哪裡,以致於我在思惟曾造過的惡業時,不覺得很可怕?

※引文附錄
1《夏瑪爾道次第》引文
有說:「於此道次第,薰染點習氣後,理應快速趣入密咒。」若是由強烈悲心催動心意,觀見利他圓滿者唯佛而已,從而願快速成佛,極為稀有難得。然而如現在很多人的思想,是感到:「漸次修道太過艱辛,若入速道或許容易?」當有這樣的想法時,即是於任何顯密道,悉未解其中扼要的表現,以若未於諸道次第,經由修心,令心續上生起非造作菩提心,則不堪為修習密咒道的法器故;以《金剛手灌頂續》說:「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金剛頂續》說:「歷經百千劫,設若發精進,四類人於世間,雖修不成就。未發菩提心,心中懷疑惑,不依教奉行,無信不成就。」如是若未生起非造作的菩提心,則不堪為密咒法器;而於三士道,漸次發生無功用的覺受,生起非造作的愛他勝己之心,亦唯依賴於長期精進專一地修道。
慮及此義,善知識仲敦巴對博朵瓦說:「尊者!你此生不要趣入密咒道!此道如同乘騎烈馬,不知道會摔倒在哪裡!」博朵瓦大士年青時曾想著:「聽聞一種大乘密咒法,到康地後專修!」但據說到了善知識仲敦巴前,求得此法後,由粗略定解,既斷了趣入密法的念想,又斷了去康地的念想。
諸佛菩薩在無數劫的時間裏,縝密地觀察:「前往一切種智之道是怎樣的?」這時,觀見無任何法能超勝菩提心。如《入行論》中說:「多劫佛深思,見此最饒益。」至尊一切智也說:「乃至多劫,以稀有智,最極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見此是速能成佛勝方便故。」因此,我們應收斂起攀求其他深法的喜好,理當於此大寶菩提心,竭盡己力地薰染習氣!

2《上師供養法》引文
「隨所出現善惡顯,諸法心要五力修,轉成增長二心道,專修悅意祈加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08:12 , Processed in 0.03404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