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2-2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们赞成这些浮雕是描绘的圣地的话,那么很自然地就能想到,艺术家在描绘每个圣地时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描绘菩提伽耶的浮雕中,出现的图案是神庙或者树,而在描绘鹿野苑的浮雕中,出现的图案是轮,在描绘佛涅槃地或者是舍利所在地时,出现的图案是塔。与此类似,在描绘其他圣地时,艺术家也会采用相应的最有代表性的图案。
在斯里兰卡的佛教中,所见到的现象可以证明,那些建造在佛教圣地上的物件本身就可以是崇拜对象,而不仅仅是作为禁止造佛像的替代品。这个现象看起来像是有其印度源流的,可能可以追溯到所谓无像时代(约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世纪)。斯里兰卡佛教徒相信,佛陀曾三次到达斯里兰卡,并有部分舍利保存在此。斯里兰卡十六圣地,构成了这个国家文学和艺术的中心主题。该国许多佛寺都有这十六圣地的图画或雕塑。乍一看,这些图像可以被解释为无像主义,因为图像上面有菩提树、塔或足印而没有佛像。可是在斯里兰卡人看来,这些图像的内容毫无疑问是圣地。
在佛教当中,圣地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佛经得到验证。根据佛经,遗迹可分为三类:1, sariraka (佛舍利). 2, paribhogaka(佛用过的物品). 3, uddesaka (用作提醒的物品,比如佛代表物件或佛像)。“舍利”的含义是无比清楚的,它不但包括佛火化后的灰烬,还包括他的其余身体部分,如头发、牙齿、骨头碎片、指甲等。装有这种神圣遗物的小匣子成为佛教崇拜的重要焦点,据说在整个佛教世界都发现了包含这些遗物的纪念碑和圣地。第二类遗迹,paribhogaka,包括佛的袈裟,钵,头巾,以及坐具及其他。最重要的paribhogaka遗迹就是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了。但是佛访问过、休息过或穿行过的其他地方,也可以归入paribhogaka类。第三类遗迹uddesaka,往往特指佛的图像(pratima)。
无像主义理论有这样一种期望,即佛像必须是最重要的,而其他图案,比如菩提树,是次等重要的。然而在佛经里,是sariraka和paribhogaka,为佛教圣地的朝拜和崇拜提供了主要动力。根据《大史》引用佛说:“记住我曾使用过这些,并对之起尊重心”。更进一步在《大般涅槃经》中,佛解释说这些地方应被礼拜。若人在朝圣时满足地死去,可以升天。在一家斯里兰卡的寺庙里,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供奉在大塔中的遗迹。第二重要的是菩提树。确实在斯里兰卡的每间寺庙,都有至少一颗大菩提树。第三重要的才是佛像室。这么看来,在斯里兰卡的寺庙里,佛像远没有塔和菩提树重要。
当然,斯里兰卡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在印度也存在过这样的崇拜顺序,但是我相信,sariraka 和paribhogaka遗迹的重要性被西方学者大大低估了。他们认为在早期佛教艺术中没有出现的佛像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与佛相关的特殊地点的圣树,佛塔等特征本身就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对佛像的崇拜才是次要的。这个概念在《分别论》中有提到。其中说,通过观察佛塔中供奉舍利的房间,或者菩提树,可以获得Buddhalambanapti(通过观察或思考佛陀的喜乐或狂喜),却没有提到看佛像会如何。将菩提树、塔和其他形象当作佛像的替代符号,就是误解了它们在佛教中原本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