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论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几个重要特点---------多识仁波切
4.佛教的哲学观点不全是唯心主义
、、、、、、、、
除了唯识派以外的其它各派,无一例外地承认"识生于境,无境便无识"(《菩提心经》).意思是说:主观意识是客观事物引起的,若无客观事物,便无主观认识.唯识派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客观世界是主观意识的外现,只有意识才是真实的存在—(唯识为真).他们的理由是如色的美丑,各个人所见不同,同一件事物,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丑,有人又认为不美不丑;以此类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形相性质都依人们的主观意识而有所不同,若是客观存在,怎会有这样的差别.又如眼见的形相,耳闻的声音等未必是客观存在,如梦中形象,声音之类.唯识家将梦境当作客观世界是主观意识外现的典型例子,中观各派均对唯识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驳,认为佛说"三界唯识",是否定大梵天之类的所谓"造物主",并非否定客观存在.月称《人中论》中说:"若无所知对象(客体),就不可能有能知的意识."寂天《人菩萨行论》中质问唯识论者说:"若先有识而后有境,其识缘何而生 若境与识同时生,其识缘何而生 (因境是因,识是果,先生因,后生果才合乎因果之理,若境与识同时生,就成为识无因).若境先灭而识后生,其识缘何而生 "又说:"认识来源于所识对象,苦乐产生于自身的业缘."小乘分别派和经论派都认为,主观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认识如"镜子",反映客观事物,佛的圆镜智的名称由此而来.在反映的方式方法上分别派和经论派各有不同的看法,前者认为心识对客观对象直接接触,后者认为心识直接认识的对象是五官识中形成的形象.
、、、、、、、、
这是原文,括号与里面的四字都是仁波切所为。
另外,还有《破魔金刚箭雨录》中有关内容:
因为“唯识”二字把唯识论的本质说得非常清楚。“唯识”这句话出自《华严经·十地品》,原话是:“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唯识”的“唯”者是简别之义,唯识诸家通释:“唯识,遮遣心外之法,表心法。”又说:“三界唯一心,心外别无法。”《楞伽经·语心品》说:“心外无所见。”井上玄《唯识三十颂讲话》中说:“只谈万法唯心,不许心外有实在之法。”“论一切万法,非心外实有,皆是唯识。”“所谓‘唯识’者,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
“唯识无境”、“唯识无尘”是唯识论根本见。“唯识无尘”的“尘”指微尘形成的色声香味触等外五尘和眼耳鼻舌身等内五尘(也称五根)等物质性的存在。“唯识无尘”或“唯识无境”的意思是:“阿赖耶识是内在的主体,外部的现实世界是由它所变现出来的。”(见黄卓越等编《中国佛教大观》383页)既然“心外无法”,那么,色是哪里来的呢?他们认为:“色是识之所变。”(见《唯三十颂讲话》)以上这些是正宗唯识学的观点。
[ 本帖最后由 清凉子 于 2009-1-10 21:4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