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海天

就是照片上这个人将会对大家进行佛教修行上的交流与指导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6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们现在谈到出离。这裡的出离指的并不是捨弃雪梨而去选择尼滨(Nimbin)〈註2〉;这不是真正的出离,虽然许多人认为这样是。或者有人以为过著资本主义者的生活、从事社会主义者的工作,这就是出离;也不见得如此。这样做只是懒惰,基本上是欺骗自己,让自己从这个轮迴转移到另一个轮迴。

我们现在谈的不是这种出离,而是真正看清楚这种无止境的世间生活并无任何实质意义。这个认知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沮丧,但我认为这是好的。我开始了解到沮丧是好的,尤其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我想这就是蒋贡康楚仁波切所说的:悲伤之心。
      
    看清楚世间生活的徒然无益,会使你渴望证悟与解脱;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其原因是,当寻求证悟成为你主要的动机,迟早会有一条路引领你到一位真的能够向你指出证悟之道的上师,因为你知道你要的是什麼。你心中有数,你追求的是证悟,所以当你寻求上师时,迟早会找到能够带给你证悟的上师。
      
   有这样动机的修行者就像蜜蜂一样,飞来飞去寻找花朵,终究一定会找到。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像是苍蝇,如果有好东西,我们当然会吸吮;但途中找到的若是粪便,我们也还是照吸不误,我们不会想到花朵,因为苍蝇觉得粪便有价值。但蜜蜂觉得粪便很臭,所以自然而然只会飞向花朵。所以开展出离心真的很重要,其根本是渴望证悟,这应该是你心之所繫、心之所愿。如此一来,上师的容貌、身高、体魄、学歷、影响力、领导魅力或嗜好都不再重要了,他是否能够提供你证悟之道才是你最主要的考量,其他都变得次要。现在,这些东西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都很重要,因为我们不是真正在寻求证悟,我们寻觅的是同伴、是朋友,而非善知识。
      
    关於善知识的讨论把我们带到这个问题:要寻求怎样的上师?我们显然已经明白,理想的上师必须解悟知见。我们讨论的是证悟者,他或她是一位证悟者、一位持明尊者〈vidhyadhara〉〈註3〉。

    持明者〈Vidyadhara〉和金刚持〈Vajradhara〉是最高的层次〈藏文称为rigpa dzinpa〉,基本上,他们是解悟空性或至少是瞥见空性的人。如果你可以遇见并且亲近这样的上师,事情就不太会出错。当然,道路总不时会出现一些隆起,但不完全是因为这些隆起,而是因为我们的轮胎有肿块,所以我们感到路的颠簸不平。
      
   上师了悟空性是很重要的,你知道为什麼吗?因为了悟空性者具有最真诚的慈悲心。举例来说,知道某种疾病并了解如何治癒它的人,最具有真正的慈悲心。但是,如果某人仅是在智识上了解某种疾病的症状,仅能在智识的层面谈论如何治癒它,那麼他的慈悲心也就只停留在智识的层面上。
      了悟空性的人,即使只是一丁点的了悟,都会明白痛苦的根源。不仅只是被公司开除或帐单未缴的那种痛苦,还有真正的痛苦根源、所有问题的根源,这个人都了解。因此,证得空性的人拥有真正的慈悲心,这是很重要的。
      
     此外,证得空性者的另一个长处是无所畏惧,关於这点,我将多作一些解释。无惧是很重要的,上师需要无所畏惧。你们读过吉美林巴的祈祷文吗?祈祷文中说:「愿我永不堕入传统世俗的期待裡」,上师应该永远不要被世俗期待所俘。这真的是很困难,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平凡的喇嘛!我代表所有具染的喇嘛作此发言,我自己本身甚至不去想了悟空性这件事。但有的时候,虽然并非总是如此,当我读著伟大的吉美林巴的祈祷文时,我感受到冲击。尤其是身为喇嘛,我们不应该成为世俗期待的受害者。
      
    无惧来自於了悟空性。不知道你们当中是不是有人知道恰查仁波切(Chadral Rinpoche)或多竹千仁波切(Dodrupchen Rinpoche),我认为他们与卓扬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这样的导师,都是无惧大师的最佳典范。这些导师从世俗面上检视有时并不太成功,许多学生很难真的被他们所吸引,因为他们不会投其所好。现在的学生只对那些知道如何协商的人感兴趣,而证悟空性、无所畏惧和真正慈悲的上师是没得商量的。他们的世界裡没有谈判桌,这就是标準。如果你接受这点,并且以「我不谈判」的心态去接触他们,你会获得许多益处;但如果你以「我给你这个,你可以给我那个吗?」的心态去接触他们,那是不会有用的
           了悟空性是上师最主要的特质,了悟空性同时代表他们具有慈悲心和无所畏惧。除此之外,如果他们博学多闻、持守戒律、很仁慈,若刚好又是你的金刚上师,那麼他还必须领受来自不间断传承的所有必要教导并且据此修行。这些特质都非常重要。另外,容易亲近、使用你了解的语言、有时间…这些特质都能具备,当然更好,但如果没有也没关係。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怎麼知道这个人已经证得空性呢?因为只有证得空性的人才知道对方是否真的了悟空性;这才是最主要的问题。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只得相信一本製作精美的手册,「嗯…某某人今天要给个开示,我们一块去听听看」,或者依赖那些极度想要改变我们信仰的友人的话语等等。
      
    但你们不要忘记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业力;业力在此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寻找一位上师有点像是寻觅一位爱人,我无法确实具体地对你描述什麼样的爱人是你应该寻求的,我只能模糊地叙述。但在你寻觅的过程中,你很有可能碰见其他人。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如果你恰巧是一隻蜜蜂,那你很幸运;如果你恰巧是一隻苍蝇,那可就没这麼幸运了。这是你必须考量到的,业力在此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让我们回到如何寻找一位已经证悟的人这个主题。我们怎麼知道某个人究竟是否证悟了?身为凡夫,我们不可能由直接的认知得知某人是否证悟,所以我们唯一能判断的方法,是使用推理的逻辑、各种参考点与经验。
      
    但我们的逻辑系统非常有限,这个有限的系统即所谓的理性经验。而这些所谓理性的、符合逻辑的判断并不真的可靠,因为我们大部分判断上师的方式混杂了许多自己的感觉。你也许不是对证悟真的有兴趣,甚至一点兴趣也没有,你只是非常非常希望获得同伴。你寻觅的是一位mitra,一个一般的朋友,而非Kalyanamitra,一位灵性上的友伴。诸如此类的情况都使得理智地去寻找一位具格的上师变得很困难。
      
     也许某种出离心〈或许是希望过资本主义者的生活、从事社会主义者工作的那种出离心〉,使得你前往加德满都或西藏。在那裡,你走进一间僧院,香炉很风雅地燃烧著,面貌纯真的年轻僧侣上下来回地走动。你推开主殿的门,裡面的僧侣穿戴精緻的僧袍与帽子、拿著鐃鈸与鼓器,正唱诵著颇具异国风情的调子。上方那个由八隻雕刻的狮子所支撑的高大法座上,坐著一位上师,他戴著一顶肯定比棒球帽好很多的法帽!种种这些都让你以为:「哇!他就是我的上师!」
      
    或者我之前提到的製作精美的手册,它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在压力繁重的工作中,你刚与同事起了争执,或正处於被开除的边缘。你晃进了一家健康食品店,在佈告栏上看见一幅日本书法写著:想放轻鬆吗?请来这家或那家禪修中心。这种情况也会奏效。感觉是变幻无常的,或许你正以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身分积极鼓吹女性的解放。「哇!有一位西藏的女喇嘛来了!」瞬间,证悟等等这些议题被拋往九霄云外,只因为要来的喇嘛是女的,而你是一位女性主义者!
      
    对于那些刚接触佛法的人,如果你因为我说的这些看似严苛的话而感到沮丧,你必须要习惯。真的,学习佛法就是像这样,它是一个非常严苛的道路──你必须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地检视,直到没什麼东西可留下来被批判!直到每一层皮都被剥光!这很痛苦,但我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精神保险。      
     现在我们正讨论如何知道某人是否具备上师的资格,我们只能依自己的逻辑、使用非常有限的分析方法。除此之外,我们别无他法,而上述的逻辑系统又常常沾染了各式各样的期待与感觉。感觉,这是我们一直在谈论的。「趋势」是什麼?是「时尚流行」。我认为这些也都是由感觉所驱动。
      纵使如此,我们还是有好消息:佛教中四项基本的正见,即我们所称的「四法印」,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一、 流行会改变,趋势会改变,感觉会改变,但绝不会有一天,某人发现和合的现象其实是永恆的;这永远不会发生。所有和合而成的现象一直都是无常的,过去如此,未来也将如此,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佛陀教法中最基础的部分。
      
二、所有源於自我的情绪,终将带来痛苦。绝不会有一天,有人发现源於自我的情绪其实带来永恆的喜乐;这肯定不会发生。
      
三、绝不会有一天,有人发现一种或两种现象是实有的、是真实存在的、是佛陀所错失的;这绝不会发生。
      
四、并且,也不可能有人会发现涅槃具有真实存在的属性;涅槃超越二元极端。
   上述「四法印」永远不会改变,这是你的保险。它们不会改变,会改变的是我们挑剔的心。

      所以我们需要听闻与思惟。你应该要研读与听闻教法,实际上佛陀给过一个忠告叫做「法四依」:不要只依赖人而要依赖教诲〈依法不依人〉;不要只依赖教诲而要依赖它的意义〈依义不依语〉;不要只依赖暂时的意义而要依赖它究竟的意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而且不要只依赖你的判断力而要依赖你的智慧〈依智不依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不要依赖任何人而要依赖教法。这些是有关寻找上师的话题,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人,也许你会觉得有点矛盾。事实上,这看似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有关连性的。你将逐渐发现,在佛教裡,上师这个议题不单单是就人而言,它指的是道路;上师应该被视为修道。
      所以想要寻求上师的学生必须闻、思、修,这一定会有帮助。这会延展我们这狭小、受限、讲究逻辑的心,使它开阔与更加成熟。此刻,我们多疑的脑袋是受情绪主宰的、是趋势及时尚导向的,如果我们开始闻、思、修,这些倾向就会渐渐消褪。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甚至进行一些禪坐也会有所助益。

      之后,也许经过一年的听闻与思惟,当你寻找上师时,先寻找第一个特质。如果他学识渊博,如果他精通各种善巧方便,尤其最重要的是精通使你富裕──得到证悟这种财富──的善巧,那会很有助益!

      比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持守戒律。许多喇嘛不遵守戒律。戒律有三种层次。第一是别解脱戒,指的是有没有伤害其他眾生,这点很重要。如果一个喇嘛伤害了其他人,他即是破了这个戒,尤其这个喇嘛又是比丘或比丘尼的话。他们必须要尊重这个戒,戒律很重要。

      比别解脱戒更重要的戒律是菩萨戒。一位上师可以离弃他的学生吗?其实学生丝毫不需要担心被上师拒绝,因为上师是不被允许拒绝学生的,上师不能够拒绝学生!如果这位上师真的是一位持戒严谨的上师,即使只是离弃一个有情都算是破了菩萨戒!所以我们要问:这位喇嘛遵守戒律吗,不只是遵守别解脱戒也包含了菩萨戒?
      
除此之外,如果你的上师是金刚乘的老师,金刚乘的戒律绝对是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位学问渊博的上师,更重要的是寻找一位遵守戒律的上师。而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有一位愚笨的老师,他学识不怎麼渊博,或者一位不驯的老师,持戒也不是很严谨,但有一项,上师必定要具备的第三项特质,那就是慈悲。上师必须要有慈悲心或具足美德。事实上,这些特质都息息相关,一位真正慈悲的上师肯定会持守戒律并且学识渊博。基本上,如果我们要为上述三项特质的重要性排序,根据帕楚仁波切,慈悲被认为是上师最重要的特质。      〈本文译自英文Gentle Voice第25, 26期〉


译註:
1. 萨杜为印度教的苦行僧。
2. 尼滨是位於澳洲东北海岸、雪梨北边的一个嬉皮城市。
3. vidya意指「觉知」或「证悟」,dhara指的是「持有者」。

[ 本帖最后由 sindweller 于 2008-11-26 18:20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26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他还说

http://www.almostbuddhist.com/ssks.asp

但是,假如你将来真想好好修行,尤其是金刚乘(密乘)的修行,最好能有某种指导。在我收到的问题中,很多人都问我是否能做他们的上师。我希望告诉大家,当然,我非常乐意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你们,这也是我选择的利益众生之路。虽然我帮助众生的愿望很多时候都并非出自真诚,但我会将装做教授他人当作是自己修行的机会。但是,我也提醒大家,首先,我并非具格的上师,更不是具格的金刚乘上师,甚至在声闻乘的水平上也不是。假如你以具格上师该有的功德来检验,真诚且坦白地说,我什么都不具备。我可能有的,只是曾经从很多伟大的上师那里得到了一些教授,可能比诸位略微多知道一点信息,这些我可以跟大家慢慢分享。如果这是诸位想要的,我将尽力传授给大家,但是,如果你们想要寻找一位能用手指头点拨你开悟的上师,那你们可找错人了。 color]

[ 本帖最后由 sindweller 于 2008-11-26 18:39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26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想说---另一位前辈教导过我

我们学习佛教是学佛的’教’授,即学’法’,不应一开始即认为佛是绝对完美哲学家,或是神秘的神通人士.即不因人而学法,而应由法来判断说此法之人.一开始即毫无怀疑执圣信量,或执佛是无误,此种信心是堪忧,所以先思佛法之理,应用于生活,直至相信此佛法是自己所知的生活哲学中最好,无自相矛盾后,才去相信说法之佛,才进而相信佛所宣说之圣言量.

就算世界公认之大活佛如嘉瓦仁波切,您也要观其言,察其行,思考一段后,才由其所说之法来确定他堪为上师,至于其是不是活佛,且置一边吧!

但一开始不观察即相信任何活佛(除非是特殊根器者),而非由观察入手,绝对是不正确.
发表于 2008-11-26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1-26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末学也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入菩萨行论》的作者寂天菩萨当时外在显现的行为是吃了睡,睡了吃,对于修行很不精进,以致于很多僧众都对这位圣者有看法,可是当他传完《入行论》腾空而去时,大家才发现以前误解他了;
2)济公和尚示现了又喝酒又吃肉的行为,可是丝毫不影响他内在的修证;
3)每个众生的根机不同,调教的方式自然也不同,有些众生或许就得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引导。以前释迦佛在世时,有一次让舍利弗到皇宫去度化宫中的众生,舍利弗以中规中矩的方式去教导他们,结果没有度化成功。而后,由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去宫中度化,文殊菩萨到了宫里后,与宫中的人一起吃一起喝一起玩,以宫中众生喜欢的方式与他们融合在一起,最后成功度化了宫中的众生;
4)有些人对我们藏传佛教中的愤怒像不认同,因为他们观念中的佛像应该现寂静像,否则看起来让人感到不慈悲。而看到宗萨钦哲仁波切着装有些另类,可能觉得仁波切就应该怎么怎么样,要不看起来不像一位仁波切。

藉由上述四点,我并不认为宗萨钦哲仁波照片上的行为有何不妥,或许有的人不喜欢,可是我们得承认有些人就特别喜欢这种方式。每位仁波切来到这个尘世都是为了度化与他们有缘的众生,以这样的方式示现完全是为了度化与他们有缘的众生。而且这位宗萨钦哲仁波切恰恰正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从第一世的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到其后的转世,如:蒋扬钦哲罗卓仁波切、顶果钦哲仁波切都是特别优秀的大修行人,无论是品行、学问乃至内在的证量,都是为人称颂的。现在的宗萨钦哲仁波切也一直以他独特的风格在利益着众生,他真诚、坦率、谦虚、博学、幽默、睿智、慈悲……若是不真正去了解,而仅仅是“以相取人”的话我觉得这种认知行为本身就欠妥。而且若是自己不喜欢也希望别人不要去喜欢,这样本身也很不好。要知道若是我们诋毁一位圣者,将会造下无边的恶业,善护口业是作为一个学佛人的基本要求!若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实在很不喜欢,不要亲近便是。宗萨钦哲仁波有两本书《正见》、《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不妨看看,相信会有收获。

以上若是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在此忏悔:嗡班则儿沙垛哞!


[ 本帖最后由 般若空性 于 2008-11-27 00:26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26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我也供养一篇宗萨钦哲仁波切的开示给众师兄

一切都会很完美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在佛教里,出离有很多种含义和解释,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离理解为远离人世,就象悉达多太子曾经做过的那样。不过这种解释容易把尚未准备好的人吓跑,佛陀并不打算剃光每个追随者的脑袋。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喝桶装水,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来说,悉达多的出离在多数时候只能是一种遥远的梦想。他们可能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话,你可能只能在这样的环境里修,在地铁里,在公司里,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饭之后。但你同样可以出离,要知道,出离心并不只有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离心,可以以这种方法检验:在过去对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现在是否对你一点都不重要,过去可以轻易激怒你的事,现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话,那么你就从这里出离了。

  你需要出离的东西很多,并不只是不抽烟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开始。所谓出离,就是不再执着过去执着的事物。当你不再执着一件事物或一种习惯,它就失去了指挥摆布你的能力。你也就获得了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必需出离所有的事物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我这里所说的所有的事物当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包括很多细微的东西。例如,如果你看到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令你不舒服,那么说明你执着于一个相反的观点。这个观点奴役着你,所以你会不舒服。这样的事情也应该出离。不管这个相反的观点正确与否,或是谁所说,如果他可以让你不舒服,那你已经被攻陷,你都应该从那里出离。应该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观点都是为了破除另一些观点而出现,但它不应该成为你的新主人。

  你也许经常会变得很生气,那是因为你的生活里总是出现与你所预期的相反的东西。例如,你请的小时工可能让你非常不舒服,仅仅是因为她擦桌子的方式与你不同,你很不喜欢她那种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甚至有时候你在街上看见一些打扮夸张把头发染成绿色的人也会生气。那是因为你执着于古老的审美观。

  要摆脱这种不爽的心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你改变心态,不再执着于每个人必需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还有一个就是换一个擦桌子的方式和你所期待的一样的小时工。

  很显然,前者是一劳永逸的方法(佛教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后者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你可能必需不断地更换小时工(这也是很多人不断更换老公的原因)。你可能花了很多时间找到一个照你说的方式去擦桌子的小时工,但你很快会发现,她上厕所的时候居然忘了冲马桶。

  因此,试图以改变外在的世界来追求完美是徒劳无功的。永远会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把毫无准备的你激怒。你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痛苦,要摆脱痛苦,你必需从所有的执着里出离。

  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应该看一下自己的心为什么会生气。是否因为出现了与你期待正相反的东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执着的东西。佛陀不会被任何事情激怒,因为他出离了所有的执着。你可能因为任何事情生气,你可能因为公共汽车开的太慢而生气,可能因为找不到所需要的东西而生气(她把东西放哪了?她总是乱放东西),甚至可能因为你想让他生气的人不生气而生气。这说明你非常脆弱。你很容易被激怒。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之后,你可能还是未能了悟空性,也不知道金刚经在说什么。但你还是和过去有所不同,过去你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而现在你已经可以容许很多不完美的事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现。例如,你可以吃一道比较咸的菜而不会抱怨。所谓完美主义者,也就是说,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要达到你所希望的样子,你希望住在墙壁是天蓝色的屋子里(如果不是,你就会睡不着觉),你不喝桶装水之外的任何水,你希望用自己喜欢的杯子喝茶,希望茶的味道不要太浓也不要太淡。做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坏处就是,你会经常痛苦,因为这个世界上多数事情都不会轻易俯首听命,它们不会事事顺着你。要让他们达到你所希望的样子,你必需花很多时间。

  很多人试图创造完美的世界,不过他们最终都被证明失败了。事实上,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调整,一切都会很完美。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是因为你有各种执着和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你可以从这里出离,你会变的非常强大,你不再坚持必须住在有蓝色墙壁的屋子里,不再坚持必须喝桶装水,不再坚持必须用自己喜欢的杯子喝水,不再坚持茶的味道必需不浓不淡。如果你出离了所有的执着,那么你就会变得非常自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伤害你。


[ 本帖最后由 般若空性 于 2008-11-26 23:41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27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1-27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 仁波且太特别了,害我昨晚想了他一晚,呵呵.挺可爱得仁波且,他那笑容明摆着就是在和我们开玩笑嘛.明写着,看你们怎么看我.
发表于 2008-11-28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没出家,这么穿可以阿,菩萨等化化为居士种种方便渡人!
发表于 2008-11-28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上师确实喜欢这样“糟蹋”自己,他还曾经公开对人说自己有很多“女朋友”,但其实他根本就没有。
也许像他这种程度的修行者,会故意用这种方式摧毁自己的我执吧。
发表于 2008-11-28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这位上师的看法。

最初丝毫不了解这位上师。
看到楼主出的这位上师的照片,吓了一跳。以为又遇到一位假上师。
当接着看到后面各位师兄引用的这位上师的开示之后,我被震撼了。
从这几段开示来看,这是一位很伟大的上师。
我看完他关于“出离心”的精彩论述,我才明白。
他的奇怪装扮,恰好揭穿了我执著于一种特定观点而无法出离的痛苦。我在为这样的装扮而不解,而反感,而这位智慧的上师却在用他慈悲大度的笑容注视着我,希望我早日从自我设计的泥潭之中摆脱。
发表于 2008-11-28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地 于 2008-11-28 18:58 发表
最初丝毫不了解这位上师。
看到楼主出的这位上师的照片,吓了一跳。以为又遇到一位假上师。
当接着看到后面各位师兄引用的这位上师的开示之后,我被震撼了。
从这几段开示来看,这是一位很伟大的上师。
我看完他 ...

恭喜恭喜,大地大法王又认证了一位很伟大的上师了。
发表于 2008-11-28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再好,也要看做的咋样!还是可怜可怜我们这些学佛的弟子吧!济公是罗汉再来,他的行为,不是谁都能学的!

[ 本帖最后由 wisdomsea 于 2008-11-28 19:55 编辑 ]
发表于 2008-11-28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萨迦班智达言:“无有闻思而独修,犹如无臂攀悬崖!”
这也许是萨迦班智达对某人的授记。
发表于 2008-11-28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1、我们都是凡人,不可能具有足够的智慧知道这个人是否是开悟者,是否是大菩萨。在无法确定一个人的行为是正确还是错误时,为了可能的正确而犯下口业害到自己的行为是愚蠢的,是一种由于“我慢”导致的执着。
2、济公似乎说过类似的一句话:学我者下地狱,谤我者上天堂。当然具体的记不得了,不知道是不是这句了。
当然了,如果回帖中有人认为自己是大成就者那当我没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3 10:23 , Processed in 0.03743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