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sindweller

想请上善师兄谈谈这两个人---仓央嘉措和更敦群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2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另外,他的诗我看过几个版本的翻译,翻译水平的高下直接决定了汉人看这些诗的感受。有人译得感天动地,有人译得比顺口溜还不如
发表于 2008-10-22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meetao.cn/m/post.aspx?feeditemid=0e3e677d-89ef-4fc1-97ac-da5c22c10da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社区

x
发表于 2008-10-22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慧灯说:
六世直到他那位女朋友死前,都没有离开过她,两人同睡一床,但没有男女之实。


回应:
1。六世不只一位绯闻女友啊。
2。‘没有男女之实’这类的话,客观说也无从证实啦。
3。有关他的诗和‘没有男女之实’一类说法,我觉得这是西藏主流为解释他的行为而说的。情诗不是情诗而是有密意的道歌一说,我也觉得说服力很低,哪部分是‘道’?没看出来。‘密意’也没发现,只看出蜜意。

发表于 2008-10-22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仓央嘉措道歌的翻译(转)

作者:唯色

曾在网上看到西安诗人伊沙“润色”的新版《仓央嘉措情歌》,想起我的一位专事藏汉翻译的朋友玛吉拉茉写的一篇文章《当今流行的<仓央嘉措情歌>随笔》,转载于此(由于常年做编辑的习性所致,我对这篇短文做过一些修改和补充),供大家参考。
 
先说“情歌”。事实上,不是“情歌(杂鲁)”,而是“道歌(古鲁)”,因为原文的题目是“仓央嘉措古鲁”而并非“仓央嘉措杂鲁”。在藏语里,“杂鲁”是有规范的,“杂”是名副其实的“情”。而“古鲁”的含义是“道歌”,含劝诫意义的宗教道歌。所以,最初翻译仓央嘉措诗歌的汉人,不论现在怎么权威,其实他都很失败,因为单在诗歌题目的翻译上,他就犯了错误,以致以讹传讹到今天。而对仓央嘉措诗歌内容的翻译,更有不少歪曲历史、扭曲事实之处,甚至置真正的西藏文化及其宗教的意义于不顾,事实上扭曲了这些诗歌的本意。

下面就诗歌中广为传诵的两首诗,做一简单分析: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的月亮,

    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
   
    (附:伊沙“润色”为: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皎洁月亮。

    母亲般的情人脸庞,浮现在我心上。”)
   
以这样的译法,读者当然会以为这是在诉说对情人的思念。然而非也。这是由于译者对西藏文化和西藏历史不了解甚至不负责所导致的。译者的失败之处,在“年轻姑娘”(或“母亲般的情人”)一词上。在原文里,此词为“玛吉阿玛”,而“玛吉阿玛”并不是什么“年轻姑娘”,也不是“母亲般的情人”。“玛吉”直译过来是“不是亲生的”的意思;“阿玛”是“母亲”的意思,也即是说,“玛吉阿玛”的意思是“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
 
大家都知道,“母亲”一词往往不仅仅指的是生身母亲,而常常被赋予很多含义,比如大地母亲、祖国母亲等等。仓央嘉措所言的“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除了他本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断言他想说的是谁。我们必须在了解当时的历史以及对仓央嘉措本人有较深研究的基础上,才可以试着去领会他所言的“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以及整首道歌。
   
他的这首诗歌,是在藏蒙(受施者和施主)关系日趋恶化的历史状况下完成的。1075年,蒙古拉藏汉为了夺得政权,谋杀了为西藏民族立下丰功伟绩并受到西藏人民崇敬和爱戴的第司·桑杰嘉措,而第司·桑杰嘉措也正是六世达喇嘛仓央嘉措在政教两方的恩师(想进一步了解当时时局以及这首道歌的朋友,可以参阅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由华则与拉加才让编著的《藏族文学史》藏文版),继而这股恶势力又想方设法地陷害仓央嘉措,以致1707年,仓央嘉措被迫放弃政权,远离拉萨,一生都不得不在流亡岁月中度过。
   
结合当时的历史,分析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把“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理解为在仓央嘉措生命里与亲生母亲可以相提并论的重要人物第司·桑杰嘉措。略懂藏族文学及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首诗其实是用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仓央嘉措当时的思想感情,既在缺乏人身自由、政权沦落他族手上的历史状况下,怀念往日昌盛的故土或思念已故恩师第司·桑杰嘉措。也有藏族学者认为,“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指的是仓央嘉措的根本上师,而这也符合西藏的宗教传统。
   
实际上,《仓央嘉措道歌》里的很多诗歌都是以或暗示或譬喻或代指的手法,表达了佛学中的某些观念,隐晦地传达了仓央嘉措本人的处境,以及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所导致的许多难以明言的整个民族的苦衷,并非儿女情长。
   
再看另一首:
   
    “如果不曾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

    如果不曾相识,怎会受着相思的熬煎。”

    (附:伊沙“润色”为: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这首诗的翻译也很失败,原因是译者没有尊重这首道歌的本意,而是凭主观之见加以翻译,事实上原文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相恋”和“相思”(懂藏文的可以对照原文)。

以下译法更贴近原文的意思:

    “第一最好不发现,免得不由迷上它;

    第二最好不谙习,免得以后受煎熬。”
  
可见原诗根本就不是“情歌”,而是名副其实的“道歌”。而且,对于这首道歌的理解,是需要对佛教、尤其是对藏传佛教的基本理解的。作为达喇嘛的仓央嘉措,自小受到广泛的宗教教育(其父乃是宁玛伏藏大师仁增·白玛林巴的后人,也是一位修行有成就的密宗师、瑜伽士),15岁正式登上六世达喇嘛的法座,更是受到西藏佛教高僧大德严格的宗教教育,因此,他的世界观实则是一种佛教的世界观,这也体现在他的这首诗中,所要传达的是佛教的教义:要想获得相对永恒的幸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节制乃至克服自身的欲念。
   
以下乃我的看法:
 
故而,六世达喇嘛仓央嘉措之所以以这样一种“情圣”的形象广为人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藏汉两种文化互相接触之时,由于充任其中关键一环的翻译者个人的局限和好恶,而不是去下功夫了解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一味地一厢情愿、兴之所致,使得仓央嘉措乃至他的诗歌不断地被改头换面,为我所用。尽管这个“情圣”的形象很人性化,更能赢得世俗人间的欢心,可是究竟是否符合其真实、原本的形象,恐怕还是与他同根、同族、同质的人了解得更多吧?也因此,当在论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物及其作品之时,是不是还应该去了解这个人物及其作品“所在”的民族和文化呢?
   
从另一方面来说,类似事件恰也反映出“本土”之外的人们对于“本土”的想象。具体到西藏而言,则是对西藏的想象。正如同萨义德在《东方学》(三联书店出版)中所指出的:“德国的东方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学术的东方,或至少是古代的东方:它可以成为抒情诗、幻想作品甚至小说的主题,但它出来就不是现实的存在……”(页25)“任何就东方进行写作的人都必须以东方为坐标替自己定位;具体到作品而言,这一定位包括他所采用的叙述角度,他所构造的结构类型,他作品中流动的意象、母题的种类——所有这一切综合形成一种精细而复杂的方式,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发掘东方的内蕴,最后,表述东方或代表东方说话。”(页27)“……是东方学家——诗人或学者——使东方说话,对东方进行描述。为西方展现东方的神秘。”(页27)。
   
由此看来,包括伊沙所“润色”的“《仓央嘉措情歌》”其实也正是“东方学”的翻版而已。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将萨义德话里的“东方”置换成“西藏”,将“西方”置换成“汉地”或诸如此类。
   
我同时想起不久前在上海的一个聚会上,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家告诉我他要创作一部关于仓央嘉措的音乐剧,当时我忍不住问,是关于仓央嘉措的生平还是仅仅就仓央嘉措的“情圣”那部分?他一挥手,大声地说,仓央嘉措只是我需要的一个符号。这话可真有意思极了,我很想继续问他何以要选择“这一个”符号,他已经在说:我去过西藏五次了,我还去过康巴,康巴人是连希特勒都欣赏的优秀人种。于是有着康巴血统的我就问,你去过康巴什么地方?可不想他的回答是,我去过康巴好几个地方,我只用了一天就转完了。什么什么?怎么会这么快?我忙问,你从哪里去的?而他说,拉萨啊;在拉萨有一天我喝多了,几个朋友开车带我在拉萨附近转了一大圈,说那就是康巴啊。我不禁失笑:那是他们在逗你呢,康巴还远着呢……
   
对了,萨义德还有一句话,让我深以为然:“‘真正’的东方至多激发了作家的想像,但很少能控制其想像”(页29——30)。
   
    2004-5-28

http://dorophy101.spaces.live.com/blog/cns!BE4E3843E08E8CDB!5959.entry
发表于 2008-10-22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色的说法,不外乎说这些都是有密意的道歌。
客观说,我们不懂西藏文,也不认识六世本人,作家唯色说的翻译问题,我们只有听的份儿,没有质疑的资格。
然而,按唯色的说法,道歌都有密意,那么,那些活生生的女友们,大概也都是度母咯?六世每晚翻墙出去,其实没别的,主要是找度母辩论中观法义?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

欣赏! 开窍!

请您继续!
发表于 2008-10-22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世应该不是一个好的僧人

但不一定就不是修行人  比如济公类

不过 我也很同意他的那些行迹确实不足为法
发表于 2008-10-22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来说去,两小儿辩日
发表于 2008-10-2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可能是观音,这些我们不知道。
他可能是大行者,这些我们不知道。
但他肯定不能说是比丘、沙弥的榜样。
如果说他的歌是道歌,也无法解释过去整个事情的。。。


没有什么研究,但记忆中,譬如新华书店门口对面的那个黄色房子,就是以前六世去过的酒吧。他一次看到一个女的,后来一直没再次见到,很想念,就写了以下这情歌/道歌:

‘在东方高高的山巅,每当升起明月皎颜,那玛吉阿米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心田’

而且老去酒吧等着她。后来的人为了纪念和尊重,把房子涂为黄色。

唯色对‘玛吉阿米’的解释为:
仓央嘉措所言的“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除了他本人以外,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断言他想说的是谁。。。可以把“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理解为。。。第司桑杰嘉措。。。也有藏族学者认为,“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指的是仓央嘉措的根本上师。。。

我的感想:
1。原来六世每晚翻墙去新华书店前面那个酒馆,是为了想念第司桑杰嘉措?
2。原来六世每晚翻墙去新华书店前面那个酒馆,是为了想念根本上师?
3。原来六世每晚翻墙去新华书店前面那个酒馆,是为了想念他的后母(亲生母亲之外的母亲)?
哦,真相大白,这么多年来,大家错怪他了。。。哈哈。。。
解释为都是道歌,大概有点根据。但如果以此就说其实六世就是个好沙弥/比丘榜样,这点是无法成立的。

按照这个解释,一切都是翻译不好,其实这些都是道歌,玛吉阿米不是情人,密意是指‘上师’一类的意思。那么,既然我们不懂藏文,只能白痴地自己来试验一下,把‘上师’一词取代所谓的情歌里面的‘卿卿’一词,看看有多靠谱:


红颜又惹相思苦,此心独忆是卿卿。。。现在变为:
红颜又惹相思苦,此心独忆是上师

入山投谒得道僧,求教上师说因明。争奈相思无拘检,意马心猿到卿卿。。。现在变为:

入山投谒得道僧,求教上师说因明。争奈相思无拘检,意马心猿到上师

欲倚绿窗伴卿卿,颇悔今生误道行。有心持钵丛林去,又负美人一片情。。。现在变为:
欲倚绿窗伴上师,颇悔今生误道行。有心持钵丛林去,又负美人一片情

今日重入歌舞地,逢见卿卿又魂销。。。现在变为:
今日重入歌舞地,逢见上师又魂销

一见卿卿倍关情,欲与卿卿缔鸳盟。欲问美人心上意,同衾同穴伴死生。。。现在变为:
一见上师倍关情,欲与上师缔鸳盟。欲问美人心上意,同衾同穴伴死生

愿与结百年好,不惜金屋备藏娇。。。现在变为:
愿与结百年好,不惜金屋备藏娇


我没觉得很靠谱。
发表于 2008-10-2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上善如水 于 2008-10-22 10:21 发表

唯色的说法,不外乎说这些都是有密意的道歌。
客观说,我们不懂西藏文,也不认识六世本人,作家唯色说的翻译问题,我们只有听的份儿,没有质疑的资格。
然而,按唯色的说法,道歌都有密意,那么,那些活生生的女 ...

也许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一种女人叫度母,上善如水也好,六世嘉措也罢,也许也只是六道众生的一种缩影:lol
发表于 2008-10-2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因为他有争议,就踩上一脚.
发表于 2008-10-22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0-22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0-22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26楼:
没有踩上一脚。实际上,我完全能接受他是观音而常去酒吧不当和尚,这对我来说没有难度。
我纯粹只是觉得,情歌都是开示、一切都有密义之说很勉强而已。
如果他是观音,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他的一些行为,譬如我们无法看到泡酒吧如何能利益了众生,这很正常。。。可是,我不认为我们有需要或义务去包装,譬如说我们解释他泡酒吧其实是去说法。。。这样很幼稚。
我觉得,直视事实即可:
1。他是观音;
2。他去酒吧;
3。他认识很多女孩;
4。他写了些东西,可能是道歌,有的可能是,有的不很像,但我不知道;
5。我不知道他为何不当比丘榜样,我又不是观音,我怎么知道?
而不是去幻想他其实写的都是开示、去酒吧是为了讲《广论》。。。没必要。
发表于 2008-10-22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上善老大,做为观音而常去酒吧不当和尚,这人的传世情歌,是给世间谈情说爱人留下的丰富财产,还是给世间修行人留下的历史遗憾.不同的情形下,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因为延着不同的思路..

我对西藏的认知,肯定很少.几年来看过的关于六世的汉文传记,仅有一篇稍微含蓄地与修证有关.其他的,太多太多的社会家,历史家,文学艺术家的文字,大同小异.

我也趋向不赞同刻意包装的手法,以免落入被后来人越挖越尴尬的境地.为什么不开始就尽可能的简单些呢.不过,总是要有个下限才好.唯色的文章也许正是一个未必失真或许有可能朝着保真的方向贴近的善意之举.

在我们这些学佛的世人眼光里,相比汉地禅宗二祖来说,六世的遗憾是没做好必要的舆论筹备.或许在西藏当时的背景下,这种舆论也不可能存在甚至被接受.

他是不是观音,我不知道;
他去过酒吧,我不知道,
他认识很多女孩,我也不知道.

我知道他是个争议人物,
我知道他写了很多被定性为爱情题材的诗歌,
我希望他的六世称号,不是历史的错误,
我希望上面这个希望,最终有妥善的答案.
但这不太现实,至少在多数人中,不太现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4 21:40 , Processed in 0.03513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