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bmi 发表于 2013-8-17 09:25
"A 但人家告訴你 你好像又不怎樣的虛心聽取 也就是只會ㄧ昧的找些不像理由的理由來反辯
如是 不是 ...
我想不逐一回答 就是很容易有現在這種 "後來不知所云"的過失
因此 稍微整理如上的討論 看是不是可以撥正ㄧ些
N 回標題 "福智上師說了哪些法"
雖然這邊所謂的上師是特定的某個人
不知道諸位認為, 上日下常法師 是否能稱為"福智上師"?說了哪些法
M 常師父帶領福智那麼多年,沒聽怹老人家自稱"上師"過,團體也不曾運作學員稱怹為"上師"過。
這個稱謂是怹老人家走後,這位女士浮上枱面才出現的啊。
葉 請不要消費日常法師,師父在廣論音檔裡說很清楚,他跟大家一起學習,師父在時,沒有要所有福智人稱為為上師,這是事實,不像現在福智法師,動不動就要人去認一位不敢說她傳承的在家女士,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就是你這種態度 不認金女士,就是不認同日常法師,
你這種上日下常法師 是否能稱為"福智上師"?
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常師父不會這樣做,而且是非常的不高興,這種態度與想法絕對是作師非所喜,哪個福智法師敢說或說過:常師父在時有希望所有福智人認他為上師,請舉出來
又不要用這段文認為常師父要大家認他為上師,師父用老師, 不是上師,如果說是上師,那麼師父很明確地說出來:他是一位滿身錯誤的上師,師父的重點在於知錯必改,不是要人去認他是位具格的上師,不要曲解 [如下應該是常師父的開示]
就算是現在你們覺得,很尊重的這樣的一個老師,他自己都有錯誤,不但有錯,滿身錯誤。可是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我自己認得了錯誤在改。因為改,所以今天你們覺得能夠尊重他,尚且如此,何況是佛呢!
棄昧
A 若真要稱常師父是福智上師時 那金女士是不是又要改稱為第二世的福智上師
B 若真是這樣 那常師父的轉世 又要如何稱
A 那就真是要 "一個頭 二個大"了
C 回看福智高層 近來好似想怎樣稱 就怎樣稱似的
A 福智現在的福智上師 其真實的意涵為何
B 我個人覺得比較像是常師父的一個暫時的代理人
D 如是 就這樣稱-代理人 何必要稱上師或福智上師
B 其實 開始是稱 "福智接班上師” 其意 是比較接近常師父的代理人 但後來 不知是福智高層或福智學員 竟是簡化成 "福智上師" 或"上師"吧
D 如是亂套 可以嗎
N re 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就是你這種態度 不認金女士,就是不認同日常法師"
原來我在你眼中是這種態度呀, 請問為什麼會有 "不認誰, 就是不認同誰" 這樣的概念呢?
棄昧 對"不認金女士,就是不認同日常法師" 這個說法 你或許沒有這種狀態
但這種說法 是福智執事 ㄧ再對學員說 這你應該知道的吧
或許 你就是不知道 因此 才會 有 '為什麼"不認誰, 就是不認同誰" '的提問
但 福智就是有這種說法 因此 現在大家當然只能就這點來探討
然 你總是會轉移的 只就你個人的狀況來談事 這樣的討論 怎麼會有交集呢
若你堅說你從沒有聽到 但因確實有福智人發文過 所以 你不知道 不表示沒有這種說法 對吧
因此 你若不相信福智有這種說法 可以盡量去查詢
即千萬不要活在象牙塔似的 ㄧ直"自我感覺良好" 才好
N 為什麼要說"不敢說她傳承"? 只因為覺得他絕對是另有傳承?那問題出在哪?
棄昧 你這樣的自我詢問或提出 現在可思出問題在那了嗎
不管如何 有疑還是好 只是要虛心的多聞 多思 客觀的比對 才可能有正確的答案
就好像 你這類的問題 在前面多處發文 已經說了 但你不知是裝傻 還是理解上有問題
還是因為偏黨的關係 好像永遠都是看不出來似的 對此 真是不知如何再對你說白呀
N 就連 常師父 這輩子示現, 也不是一開始就接觸 廣論 的.
棄昧 請問 你這裡忽然提出這點 是何意思呀
是說常師父一開始也不是學格魯派 是嗎 那又如何
是不是可以ㄧ次說明白 即你到底要表達什麼呀
N 問題只是對於"上師"這個稱謂的定義不夠嚴謹,
或是說不了解什麼是"上師"、不了解"上師"一詞所代表的意義?
請問 那麼一群不懂"上師"為何的人, 以"上師"為詞 稱自己的老師, 會有什麼樣的過患?
是串習不重視傳承的隨順?
再者 抓著別人對於稱謂上的使用錯誤, 然後說著覺得他人什麼都不懂的話語, 有何益處?
棄昧 想先請問 你覺得辨證或辯經 都是在看別人的過失 沒有益處嗎
N RE 葉小釵 提出
一、思维依师的种类。分三
1. 戒经的依师――指观师如佛。
2. 大乘显乘的依师――指观师是佛。
3. 大乘密乘的依师――指观师即佛。
請問你目前的依師軌理是哪種層次?如果都不清楚,這樣的依師軌理沒有像廣論說的,
初一若錯乃至15?不要讓我去找廣論原文,自己要去找,畢竟馬步要自己紮,才會實在"
依師軌理是講 "依師的程度分3種層次, 然後觀察自己是哪種層次" 關於這點, 末學才疏學淺, 還是第一次聽到.
棄昧 若你第一次聽到 這也無妨 但你現在是不是應該多少有些警覺
即自己需再多廣聞或多方閱讀相關的資料 後再提出你自己的認知 或常師父的教誡
說實在 你所提出的常師父經典教誡 我們都清楚的 且各有所體會與認知
因此 你現在是不是可以 盡量在你的答辯理由中 提出較多面的資料
而不是只是常師父的應時教誡 - 即如是或許對自他 較能在法理上 作些辯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