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應275#276#
【此等雖是思擇而修,然除應修諸所緣外,餘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
末學以為:這句話光要從教量理解,恐怕就不是那麼容易....,,遑論證量.....
其中思擇(即伺察)串修包含了:現量,比量及極成比量的認識論,必須從因明及量論入手,才能完整了解其意義
善,惡(即不善)和無記三種心所,則必須從攝阿毗達摩義論等的心所法去了解何謂善心所,不善心所及無記心所,(這在南山律備覽後有附錄可查),乃至這些心所依修何等道而為斷除及證悟--此即須依四部宗義而論,四部的主張又皆有不同....,我想這個現在這個倒不是討論的重點
末學意即:眾師兄如試圖從依文解義著手了解師父與接班上師所說的差別,
僅能證成:接班上師是否聽了說父的錄音帶而照著師父的說法
或者是照她是依以前的班長講授的說法,
或這是她自己個人對廣論的理解.
這些問題的關鍵在師承.....,是很難區分清楚的.
但這在像法/王,三大座主,乃至傳承師長看來,是輕而易舉,一辨即明的
當然,討論這些是很有功德的,不打擾您,請繼續發表意見,
我想也試著對照藏文原本以白話文直譯一下,供師兄們合計合計,師長及接班上師的說法,末學就不比較了
(以上的)這些內容是要反覆觀察(即伺察)練習的,除了於諸修道等的所緣之外,
其餘的善、不善及無記上的任何一種所緣現起時,於其所緣境上,
心亦不放縱,而破除放逸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