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费尔南 于 2016-4-30 12:32 编辑
云水堂主 发表于 2016-4-30 09:09
马胡子有句话对: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鸦片。佛教的教义被统治阶级利用了,被解释了。看来世,求解 ...
给法师参考:
关于宗教和经济的关系, 最著名的理论是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大意是基督新教暗合资本主义精神, 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出现. 之后有托尼的《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扛大旗的基本就这两位. 但之后的研究更加细致, 如果把《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的出版作为一个小结的话, 多数经济史家已经不再接受韦伯的理论. 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的发展(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人均收入的长期持续增长), 主要有两种解释:
1) 欧洲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导致了国家利益和工商业利益的一致(更多的贸易,更多的税收), 这促进了西欧扩张型经济(更多的殖民地和资源,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需求)的出现和制度的改进. 而需求最终刺激了工业革命的出现. 这是主流的解释, 不管诺斯的新制度学派还是蒂利的社会学路子都和它相容.
2) 1350年黑死病之后的西北欧出现了工资的急剧增长, 而这个传统的城市化地区为了保住优势, 发展出一系列制度和方法, 利用劳动分工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斯密型增长). 这维持了西北欧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 也保住了高工资. 到18世纪, 高工资的压力和低廉的煤炭使英国使用蒸汽动力成为有利可图的选择, 而其他地区不同的要素成本(低工资,高利息,高能源成本)却造成蒸汽机无利可图, 于是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出现了, 后来随着技术的改进/效率的提高终于能够扩展到世界. 这是范赞登和艾伦的路子, 很有力, 第一次读到它们时非常惊艳.
综合以上, 解释经济史的两种理论都强调各个地区的各种基础要素条件有不同的权重, 当面对一个刺激时, 不同的社会即便出于理性的选择也都会有不同的回应. 这些不同的回应造成了它们不同的经济绩效. 在这些解释里, 宗教看起来没有太过突出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