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修学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最后介绍下求生极乐世界的法门,从此不提该事情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9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到达净土,和断执的那种解脱,是一回事吗?
先贴一段日宗仁波切的话:
        很多的人都會將所謂的投生淨土,或者投生天界,視為是解脫,但實際上縱使你有機會投生在比較美好的國度,但是不是代表你永遠都不會墮落,你就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呢?其實並不一定。因為你投生的方式,如果也是被業以及煩惱所束縛的話,縱使你投生的地點比其他的人要來得殊勝,但實際上你也是在一種被束縛,而且不自主的情況下所投生的,所以這樣的狀態它還是稱之為輪迴,不能夠稱之為是解脫。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知道,輪迴跟解脫最主要的分界,是在於投生的方式是被業以及煩惱所束縛,在一種不自主的狀態下而投生,就稱之是輪迴;相反的,稱之為是解脫。

若执的那种解脱的话就是断烦恼障,即使不说全部断完,只是从大小乘见道开始,可以断烦恼障来说的话往生净士也不等于这个。因为
《观无量寿佛经》有这样的文句:下品上生者。。。。。。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當花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只单就这个下品上生者来看,其往生西方后才见二菩萨,闻法发菩提心,于十小劫后方证入初地,才有断烦恼障的能力。显然一者彼土确实有凡夫,二者达到净士不等于就具有断执的能力,也就更谈不上等于有断执的那种解脱了。
发表于 2011-4-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前面提到的往生后有退的事情,从前看到过一文,贴上来大家参详

若干时后,遇仁波切,当面请问。
  仁波切说:“往生到极乐世界不会退,但是在莲花中,未花开见佛可容福尽而退。”又补充说“这个我也是听我上师传迁识法时讲的,这个和四十八愿也有冲突,我也查了很多书,但是没找到教典的证据。不过我相信藏地的大德不会乱说的。”
心存疑云:“难到,莲花之内不算是极乐世界?”
又若干时,仁波切重讲《无量寿如来会》。
讲到: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生彼宮殿。無有形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 辩论开始
“此中有疑众生往生之处是不是极乐世界?”
“是,算是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有苦吗?”
“经里讲,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那是不是有苦,就不是极乐世界?”
“… …是,极乐无苦,有苦不是极乐”
“那这疑众生所生之处,就不算是极乐世界,因为有苦故。因为彼经中说“以此为苦”故。”
“… …”
“所以,说有未花开见佛的众生福尽而退和弥陀的本愿就不相冲突,因为本愿说的是往生极乐不退,这里说的还不能算是极乐世界。”
“这事可以再想想。”
发表于 2011-4-9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于 2011-4-9 06:29 发表

【阿弥陀佛把我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吧】————这是很标准的信愿。。。你喜欢引用观经,但前面的帖子,我也回复了,观经的修行层次很高,非一般人所能及(高僧大德的开释,非我发明),一般以持名念佛来修行。。。 ...


【观经的修行层次很高,非一般人所能及】——>【净业三福不是对一般人说的】——>【故净业三福不适合于仁波切说的那句话】
您大概是这样一个思路吧,呵呵,但是经中不是说专门为【非一般人】所说啊。
经中原文: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经中说【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您说【非一般人】,这如何解释呢?还有阿弥陀经的说法,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与此净业三福,极相随顺,故知是为一切凡夫所说也。
发表于 2011-4-9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到达净土,和断执的那种解脱,是一回事吗?

以下文字摘自漢傳淨土宗祖師蕅益大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請同修們參考:

《解》第四明力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
《解》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
《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土。
《解》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
《解》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

這段是說:行者在往生彌陀淨土前,由其斷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程度,決定了其往生淨土的品位。「見思任運先落」是指已斷見惑思惑(相當於已證入阿羅漢位的尊者),「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是指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相當於已證入菩薩位的聖者),「若無明斷盡。」(已經等同于佛了)
【見惑思惑及四十一品無明請參考聖嚴法師的《天台心鈅》附表:四教行位断證對照圖 P215頁】

《解》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
《解》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
《解》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託質。永離退緣。
《解》四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
《解》復次祇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處。
《解》夫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
《解》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這段是說:行者在往生彌陀淨土後,由其斷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程度,可以分證「四種不退」,這是彌陀世尊的願力佛力加持所致,當屬不可思議之佛的境界。佛的願力和加持力就不是我等凡夫可思議的境界了。

爲了往生彌陀淨土後能得到更好的果位,在娑婆世界修一些斷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法門當然是必要的,這裡說的“業”正是行者的斷煩惱障和所知障呀,為了要斷除斷煩惱障和所知障,這空性、般若、也就是正見能不要嗎?因此對於修持淨土法門的行者“三主要道”雖不敢說是“必要的”,但一定是“需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笨者之帚 于 2011-4-9 13:44 发表
【观经的修行层次很高,非一般人所能及】——>【净业三福不是对一般人说的】——>【故净业三福不适合于仁波切说的那句话】
您大概是这样一个思路吧,呵呵,但是经中不是说专门为【非一般人】所说啊。
经中原文 ...

你非要将经拆着看。。。。
修福在《佛说无量寿经》上也提到了,多少修福回响极乐世界。。。别说往生极乐世界了。。。就是格鲁教法里面往生兜率天内院,肯定也要修福吧????因为修行本身就是“福慧双修”。。。
现在你提到的是观想念佛。这是净土祖师不鼓励修佛人修行的一个方子。。。

念佛法是中国念佛禅和净土宗广泛运用的修行法门,主要分以下三类:一是称名(持名)念佛,即口称佛名(多持阿弥陀佛),专心念诵;二是观想(含观像)念佛,静观佛的形象、眷属、净土、光明,或忆想佛像等,此法也可与称名念佛结合起来用;三是实想念佛,指以实相心念佛,或念佛的法身,以明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往生要集》中,则又将念佛法分为定业念(禅定中念)、散业念(散心中念)、有相念(即持名、观想念)与无相念(即实相念)四种。还有一种类别,就是专把称名念佛称“念佛”,而把观想与实相念佛称“观佛”。至于禅宗中参“念佛者是谁”及密宗中的观本尊法,也可纳入上述念佛法中。
摘自:http://zj.voc.com.cn/listId.asp?FId=929

接手书,不胜欣慰。持名一法,最为末法透机之法。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不观“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之言乎?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四帖疏》错讹甚多。光二十年前先曾约校。去年南京羊皮巷观音庵妙莲和尚要其本去另刻,明年当可出书,祈为请阅。
节选自印光大师:“复崇明黄玉如书”
念佛一法,当依净土经论为准。末世众生,业重障深,依《观经》修观,尚难成就,是以莲宗诸祖多皆专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续即生。
至于摄心方法,种种不一。随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若夫最为切要之法,总不过大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字。
节选自印光大师:“复丁福保居士书七”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
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
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
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
印光大师:“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
节选自印光大师:“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发表于 2011-4-9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恳请大家不要再做无休无止的讨论辩论了,想修净土的好好修净土,想修格鲁的好好修格鲁,希望大家都能早日成佛!也带领一切众生早日成佛!

宗义不同、法门不同、传承不同的佛法请勿随意辩论,除非已证大菩萨位通晓一切佛法者!否则这种讨论,对于一般人来说很容易犯谤法恶业(因无知妄说故)。

如无重大问题需要再加探讨,恳请大家此主题的讨论到此结束了!
发表于 2011-4-9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噶玛德谢措千 于 2011-4-9 15:19 发表

你非要将经拆着看。。。。
修福在《佛说无量寿经》上也提到了,多少修福回响极乐世界。。。别说往生极乐世界了。。。就是格鲁教法里面往生兜率天内院,肯定也要修福吧????因为修行本身就是“福慧双修”。。。 ...


这跑题也跑的忒远了吧,呵呵,我何尝说过推荐【观想念佛】呢?我们不是在讨论夏佛所说的,【整天光想“阿弥陀佛把我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吧”是不行的。】这句话吗?您142楼说的是【整天光想“阿弥陀佛把我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吧”是不行的。————这就是“信愿”,且能天天在想,已经修的很好了,如这个还不行的话,就是诽谤了阿弥陀佛的大愿。】,我说的是需要净业三福(观经)及善根、福德、因缘(阿弥陀经),您现在又说【别说往生极乐世界了。就是格鲁教法里面往生兜率天内院,肯定也要修福吧?因为修行本身就是“福慧双修” 】,呵呵,现在看起来,您自己已经否定了自己认为的光想着佛带去极乐就能去的这个意思,我从来没有推荐说大家都去观想念佛,前面说的话都在,可以参考。

经文很长,引用一段说明问题,这也不叫【将经拆着看】吧,您又何尝没有引用经文片段呢?如果说我引用的片段不准确,您可以指出我引用的片面性,结合经文来说明整体的意思应该如何,这样才是正确的辩论之道吧。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笨者之帚 于 2011-4-9 15:47 发表
这跑题也跑的忒远了吧,呵呵,我何尝说过推荐【观想念佛】呢?我们不是在讨论夏佛所说的,【整天光想“阿弥陀佛把我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吧”是不行的。】这句话吗?您142楼说的是【整天光想“阿弥陀佛把我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吧”是不行的。————这就是“信愿”,且能天天在想,已经修的很好了,如这个还不行的话,就是诽谤了阿弥陀佛的大愿。】,我说的是需要净业三福(观经)及善根、福德、因缘(阿弥陀经),您现在又说【别说往生极乐世界了。就是格鲁教法里面往生兜率天内院,肯定也要修福吧?因为修行本身就是“福慧双修” 】,呵呵,现在看起来,您自己已经否定了自己认为的光想着佛带去极乐就能去的这个意思,我从来没有推荐说大家都去观想念佛,前面说的话都在,可以参考。
经文很长,引用一段说明问题,这也不叫【将经拆着看】吧,您又何尝没有引用经文片段呢?如果说我引用的片段不准确,您可以指出我引用的片面性,结合经文来说明整体的意思应该如何,这样才是正确的辩论之道吧。

是我理解错你的意思了。。。对此道歉。。。

【整天光想“阿弥陀佛把我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吧”是不行的。】————只讨论是否能往生极乐世界了,不考虑往生的品位高低。。。

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佛说无量寿经)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说无量寿经)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阿弥陀经)

阿难,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大宝积经 无量寿如来品)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非信何由发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一心,亦难了生脱死。何以故?以烦惑未尽,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无,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土行者,所当切戒。(续杂著二0二)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正书一)六五
修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正书一)六十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何得此种死执着。果如是,则佛也不足为佛,菩萨也不足为菩萨矣。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或只专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永思集五四)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愿)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若全未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何能即出轮迥。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确证。须知去卻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发表于 2011-4-9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4-9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4-9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所有,没有嘲笑的意思,我觉得还是要互相的了解

我觉得辩论,还是要依靠经典,如果没了经典,就好像没了根一般,离题万里。
我觉得修学藏传佛教的,还是先了解一下净土宗,才有资格辩论,或者噶玛师兄还要多充电,否则例题万里,说也说不到点子上。
1、宗喀巴大師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也寫了《極樂發願文》,難道大師的意思是要我們唸唸佛就好,
答:念佛绝对不会和学习经论冲突;反而越广闻,对念佛有很大的帮助,不能用念佛来否定佛说持戒、听闻论典,那是很蠢的想法,也是佛所说,也是修行的缘故。
2、我们都同意去极乐世界很好很好,但是不是只念佛号就去得了呢?
答:是的,不要以为是净土宗很不堪,乱说乱想出来的,是有经论依据的,这点我再下面说明。
3、。《观无量寿经》里面“十念”的解释是怎么说的呢?“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说,具足了十念的心,称南无阿弥陀佛。另外藏文的《无量寿经》的翻译,里面也说了以十种心来念无量寿佛号,很显然十念就是十种心。
答:在下面一起说明。
4、那么请你自己说说 你认为今生学经论对往生净土有用吗?
答:有很大很大的帮助。
5、不需要通过学习经论生起真实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
单纯持名念佛 即使往生也不等于解脱。
答:没学过经轮,可以往生,是的,没有解脱。
6、持名念佛如果能够往生 一样需要信愿
这点我们可以达成共识吗?
答:是的,净土宗的要求是:信、愿、行、证。
7、单单看到佛塔一眼,已经让人得到最终解脱的利益了!”
答:是的,最终可以解脱,很多经纶是这样说的,但是要等到很久以后,比如有经典说因为久远前只念了“南无佛”一句的善根,成为世尊的比丘弟子。
8、念六字大明的千千万 为什么有人成就有人根本没什么成果?
答:都有效果,只不过如果发心不对,会有福报,但是福报用完,会堕恶盗,发心不对,不是解脱的因,或者暂时看起来没说明效果,只是业报尚未成熟。
9、去了净土,有可能被动地掉回轮回里面吗?
答:如果是阿弥陀佛净土,不会。
10、要到达最低消费的净土入场资格,也要求圆满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吗?
答:不需要,后面说明,但要有信愿行,要你相信、愿意去才行,要你念佛才行。
11、净土确实不在轮回内,也确实无苦,但这和由于断执、出离心、空性正见所达到的小乘解脱(或其对等的大乘境界),说的是同一回事、同一境界吗?
答:去了净土,不等于解脱,最后在净土修行后解脱的境界是同一回事。
12、也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是具备出离心
答:也可以这么说,必须愿意去才行,如果有牵挂、怕死,最后还是去不了。

13、我曾经问过活佛这个问题。他说,断轮回就是必须见空断执断无明,净土是净土,那当然不是解脱,那只是佛陀的悲心变化的特殊情况,不能把净土和解脱并列讨论,彻底两回事。我可能细节记得有点错,但大意应该是差不多这个意思。我想,如果大家明白政治上的“外飞地”的概念,可能利于理解这个状态。或者说,类似申请政治庇护的美国暂时居民(据说凤姐最近在申请),你身不在你的原国,你永远不会遭遇被动地被遣返原居国,但你又不是美国正式居民?!
我知道我这说法很耸人听闻,可是,如果哪位觉得不是如此,你给我更合理解释好了,很愿意听更好的解释。
答:是的。阿弥陀佛净土是有人间和天道的,没有三恶道,所以在净土人间的人,是在轮回中,但最终会得到解脱。
14、去了净土,有可能被动地掉回轮回里面吗?
答,如果是阿弥陀佛净土不会。
15、这个我也觉得不可能,然而,我提出的原因是了了曾经引文,而我也依稀记得某喇嘛说过这个言论,如果我没记错,那么就并非完全是拉姆说的彻底“共许”了。
就形成一个很奇妙的状态了,我没有断执,却不在轮回范围内,也没有苦,可是却又不是解脱的境界?!
答:是的,在很多本生经里说到,在净土却鄙视、毁谤别人,不好好修行,福报享尽,又入轮回,且证道比较晚。我想净土有多种,且本生经里的不是阿弥陀佛净土,如果是阿弥陀佛净土的话不会再入轮回,直到证果,是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原因。
15、一般来说,对佛学问题的解释不能随便说说,一定要有经典的依据,这非常的重要。一般来说,对佛学问题的解释不能随便说说,一定要有经典的依据,这非常的重要。《观无量寿经》里面“十念”的解释是怎么说的呢?“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说,具足了十念的心,称南无阿弥陀佛。另外藏文的《无量寿经》的翻译,里面也说了以十种心来念无量寿佛号,很显然十念就是十种心。
重点来答:我觉得仁波切的惯性思维,把净土宗的观点往藏传的思想上面去靠,净土宗不是没有论典的,学净土宗的也不是连自己的论典都看不懂的,把不是佛的观点乱说乱想,自己创造一个不是佛说,经典上从未有过的观点,那也太小看汉人的智力了。
《观无量寿经》原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生辈想,名第十六观。
大家一看原文就知道说什么了,这里是讲下品下生的念佛往生,这么恶的人,你还用那么高级的十念来要求他,那不是见鬼么?最下品你用最上品的要求来要求他吗?而你说的十念,是上面已经讲过最上品往生的条件来说,还说的过去,你用它来要求最下品的人,那和原文能讲的过去吗?
16、什么叫舍得走呢?就象你要去欧洲,根本没有那个想法,能去吗?不想去就不用往下谈了。要做到舍得走,就要发愿去极乐世界,就要修人生八苦,修脱离六道轮回的出离心。如果认为六道轮回中有许多乐趣,不愿离开,那你怎么会放下眼前的一切名、利、子孙后代及亲属,远离这里到极乐世界呢?你又怎么会为了一切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而发心成佛呢?所以没有一个舍得走的正确的出离心是不行的。
答:是的,要有信、愿才行。
17、即使你说都放下了,也能放下了,舍得走了,那有没有资格走呢?什么是资格呢?去国外需要有签证,去西方极乐世界要看你是不是大乘弟子,是不是大乘弟子要看你有没有菩提心。不是读大乘经典就是大乘弟子了,还要看你是否按大乘的要求做,有没有发菩提心,有没有修菩萨道。以小乘发心来修行是无法到达极乐世界的。
答:有资格,第一:佛的本愿力,第二:自己念佛号的力量。原文是这么说的: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17、又有资格走了,那你有没有能力走呢?去国外要有路费,需要飞机票的钱都拿不出来,怎么可能走呢?这里的能力是指有没有资粮,福德是否具足。《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没有福报的人,就是靠善知识强行把他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莲花也百年不开。
答:由于佛号的力量。关于西方极乐的边地,可以看以下的引文解释。
18、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你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答:上下文解释下来,你扣其中的一句,把文意分开来说,如果你实在看不懂,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是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么接着说了: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你把重点放在“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是我把重点放在“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那么你说因缘要很多,可是为什么后面说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你说的那么多的资粮么?你究竟如何解释“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
19、我不敢保证你们未来时一定到达西方极乐佛国,因为佛陀没有这么保证,但是我敢保证,只要你生起非常大的信心,每天念一些《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以及念诵佛号的话等等,来世投入到三善趣还是大有希望的。
答:我还要重复,这是佛陀保证过的,这是有经典依据的,不是乱想出来的。
还是上面的引文: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生辈想,名第十六观。
20、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答:是的,是应该修的,但是这是尽力而为,修的越好,品位越高,但是不是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可以看我引的下品下生的引文。
21、有的众生往生极乐后,就在莲花里面受生,然后享受天福很久,退堕,还落入轮回当中,原因我记得似乎就是对极乐世界及阿弥陀佛半信半疑,没什么坚定信仰,也没有什么出离心、求法学法心,大概纯粹就是把极乐当作天堂变种,所以才会造成这结果,但这个说法在藏传有,汉传是不认可的,说出来恐怕引起轩然大波,除非能找到坚实的依据,所以,说这个的时候宜谨慎小心。
答:是的,后面有引文你可以看下,不会落入轮回,时间很久,但最终还会从边成出来,而入净土。
22、到达净土,和断执的那种解脱,是一回事吗?
答:没有解脱,还要继续修行。
发表于 2011-4-9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希望没有看过《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好好看下,弄个什么图出来,其实是讲如何用心念佛,如何念佛修行,回向发愿。如果片面把后面念佛的一段剜去,觉得很不好,所以如果不明白,还是回避的好,别人不会像你说的那么傻。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原文
原文不能全发,发一部分

--------------------------------------------------------------------------------

  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於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护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偏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杂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昼,犹如印文;一一,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莫不弥满。其馀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馀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於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於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馀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於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只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於西方极乐世界,於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於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观想,名第十三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聚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偏十方界,於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於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时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於七日,应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偏至十方,历事诸佛。於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见自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於众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无养诸佛,於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於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於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於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偏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於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生辈想,名第十六观。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得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发表于 2011-4-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寿经汇集本,如同密宗总是绕不开双修,同样,要说净土宗,就离不开净空法师。

【边地疑城(1)第四十】



《解》这一品是说明,有一类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者胎生的原因。从而劝导人们,深信切愿,莫生疑虑,一心求生净土。以免堕入边地疑城,导致五百岁中,不能见佛闻法,不得自在。



《注》



(1)(疑城)以疑惑心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边地七宝宫殿中,因此处为疑根未断的人所居,故称‘疑城’。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1),不思议智(2),不可称智(3),大乘广智(4),无等无伦,最上胜智(5),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解》世尊告诉弥勒菩萨,若有众生以疑惑心,虽也念佛不断,发愿求生净土。但是他们不明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对于这些如来果地上的圆满智慧,没有真正明了理解,心存怀疑。但这种人深信六道轮回是罪是苦,往生极乐世界是福是乐,因而乐修善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注》



(1)(不了佛智)不能相信、明了佛的智慧。此句是总说。



(2)(不思议智)佛的智慧深不可测,即成所作智。



(3)(不可称智)佛的智慧众多,不是言语所能尽述的,即妙观察智。



(4)(大乘广智)佛的智慧深广,能够穷尽一切法门,即平等性智。



(5)(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佛的智慧至高无上,究竟圆满,无与伦比,此即大圆镜智。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1)。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解》又有一类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的智慧、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但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对于往生清净佛国,信愿不坚,依据不专。然而还能念佛相续不绝,以念佛的功德,结其善愿之力,仍然可以往生。



《注》



(1)(普遍智)即前之大乘广智。(无等智)即前之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即前之不可称智与不思议智。



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1)佛国界边,七宝城中。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宝池莲华,自然受身。饮食快乐,如忉利天。



《解》上面所说的两种有疑心的众生,一是因为对佛智有疑,一是对自己的善根有疑惑。所以他们虽然生到极乐世界,但不能参加阿弥陀佛的法会,也就是不能见佛闻法。生于佛国边地,七宝城中。这不是佛使他这样,完全是他自己心里所生的疑障。而生于边地,也是于宝莲花中自然化生,他们的饮食快乐,像忉利天人一样。



《注》



(1)(道止)停留。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于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是故于彼,谓之胎生。



《解》他们在疑城中不能出离。所住的宫殿只在地上,不能随意大小。五百年之内,见不到佛,听不到佛说法,见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萨、声闻圣众。因他们心里有疑障,所以智慧很难开明,对经典的义理知道的很少。不能心开意解,生不起欢乐之心。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才称他们为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1),断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解》如果有众生能明了深信佛的圆满智慧,乃至四种殊胜智慧,断除疑惑,深信自己善根,勤修六度万行,持名念佛,种诸功德,把所修功德回向求愿,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能蒙佛接引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身色相好,光明、智慧、功德都像诸菩萨们一样,具足成就。弥勒你们应当知道,这些九品化生的菩萨,皆是因为智慧超胜的缘故。



《注》



(1)(胜智)指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



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1),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无因奉事无量寿佛。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解》如果往生在边地疑城胎生的众生,五百岁中(是以我们的世间计时)不见三宝,不知道菩萨修行生活的方法,也不能修习种种功德,没有因缘奉事阿弥陀佛。应当知道,这些往生边地的人,过去世中没有智慧,怀疑自己的善根和佛的圆满大智。所以,导致往生到边地疑城之中。



《注》



(1)(不见三宝)这里指见不到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也听不到佛说法。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解》这一品经,是讲生在边地的众生,一定要把疑惑完全断尽了,才能花开见佛。



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1),宝帐金床,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锞,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幽絷(2)时,心不自在。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求诸近臣,终不从心。轮王欢喜,方得解脱。



《解》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所造成的牢狱。王子犯罪,就囚禁在其中。这个牢狱里有重楼、宫殿,都装饰得很华丽。那里面有金床和宝帐,以及栏窗榻座,都是珍贵奇妙的众宝装饰而成。衣服饮食等物质生活的享受都与转轮王一样。所不同的是用金质的脚镣,把他的双脚锁起来。这些小王子难道还喜欢住在里面吗?



弥勒菩萨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他们被囚禁的时候,失去了自由,心不自在,只想用种种方法,求得出离这个七宝狱。他求助于轮王身边的大臣,终究未能如愿。等到轮王心里高兴的时候,才能得到解脱”。



《注》



(1)(绮殿)装饰华丽的宫殿。



(2)(幽絷)囚禁。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若有堕于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1)。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华中,不得出现。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何以故,彼中清净,无诸秽恶。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奉事诸佛,远离一切殊胜善根(2)。以此为苦,不生欣乐。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这一类往生到边地疑城的众生,也像王子一样。他们对于求得佛的智慧这件事感到怀疑、后悔,或者对于自己的善根不深信。他们虽然有这些疑惑,但是还相信念佛能往生极乐世界,也具足信愿行,所以也能往生。



虽然生到极乐世界,但在花胎中,不能立即见佛闻法。他们在花胎内的生活,犹如处在园苑宫殿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莲花胎内清净没有污染,也没有恶事,处在非常清净安乐的环境中。就像前面譬喻中的王子处在七宝牢狱一样。



但是他们在那里要停留如此间五百岁的长时间,不能得见阿弥陀佛,听不到佛的说法,也见不到九品往生的菩萨圣众,所以也不能供养承事诸佛。无缘修习一切殊胜善根。他们以此为苦,对边地的生活不会感到欣喜快乐。



《注》



(1)(广大智)指前一品所说的四智。



(2)(一切殊胜善根)指供佛、闻法等善根。



若此众生,识其罪本(1),深自悔责(2),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3)尽已,然后乃出。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久久亦当开解欢喜,亦得遍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



《解》这些往生在边地的众生,如果知道了自己生在边地的原因,深深忏悔、责备自己的过失,要求出离边地疑城。由于有忏悔的力量,等到过去世的疑惑全部断尽了,然后才能出离。



从边地出来即可前往亲近阿弥陀佛,听佛讲经说法。这些从边地疑城出来的众生,虽然听佛讲经说法,但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熏习,才能了解体悟佛的说法,心生欢喜。此时也有能力遍供无量无数诸佛,修习种种功德。



《注》



(1)(罪本)指前面经文所说的两种疑惑。



(2)(悔责)忏悔、责备自己。



(3)(过失)指疑惑心。



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1)诸佛无上智慧。



《解》佛告诉弥勒菩萨,应当知道这两种疑惑给菩萨们所带来的损害很大。只要有怀疑,这种一生不退成佛的殊胜大利益就得不到。所以应当明了深信诸佛无上的智慧。



《注》



(1)(明信)明了、深信没有疑惑。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



《解》弥勒菩萨请问佛,为什么这个世界有一类众生,他们虽然也肯修善,但不想求生极乐世界?



佛告诉弥勒菩萨,这一类众生,由于智慧浅薄,分别极乐世界比不上天界,所以他们不喜欢求生极乐净土。



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1),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解》弥勒菩萨又请问佛,这些分别西方不及天界的众生,因为他们有虚妄分别,所以不愿求生极乐世界。他们怎样能脱离轮回呢?



佛回答弥勒菩萨,这些人对所修的善根念念不忘,不求真实的智慧,贪图世间的福报享受,所以他们虽然修福,所求的却是人天福报。得报的时候,一切所需都能满愿,但是终究不能出离三界牢狱。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想要救他免却轮回,但是因为他的邪知邪见、分别、执著太重,主宰著他自己,无法舍离。所以常在轮回,不得自在。



《注》



(1)(邪见业王)‘邪见业’指邪知邪见、分别执著的业。‘王’比喻主宰的意思。



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1)。云何出离生死大难(2)。



《解》你们看那些愚痴的人,他们不培植善根,只以世智聪辩来增长邪知邪见。这种人天天在造恶业,又如何能出离生死苦海呢?



《注》



(1)(邪心)指邪知邪见。



(2)(生死大难)指六道轮回。



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解》 还有一类众生,虽然也在种善根,修大福报,持佛名号。但是,他们对做过的好事却念念不忘,分别、执著的情执十分深重。这样,纵然有心求出轮回,也不可能。



若以无相智慧(1),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解》如果以无相的智慧,培植一切功德根本,专念阿弥陀佛圣号,身心决定能得到清净,远离妄想、分别、执著。这时心心念念只求往生极乐世界,趣向无上菩提。能这样修学,一生中决定往生成佛,永远脱离轮回的痛苦。

《注》
(1)(无相智慧)‘无相’就是不执著,对世法、佛法都不执著。这不执著的心,就是清净心。由清净心生起的智慧便是‘无相智慧’。
发表于 2011-4-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说完

佛说阿弥陀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那么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四土里面,诸位要记住,凡圣同居土里面,有净有秽,这就是带业往生,这个都是讲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到那边去的人,一定还带著娑婆世界,这个五浊的习气,习气不太好断,总得要相当长的时间,慢慢的才能够断得掉。所以你到那边去之后,你带的这个习气重,这是凡圣同居土里面的秽土。那么你这个五浊习气轻,你这个凡圣同居土,现的是净土。那么这是比较它这个秽土比我们的三禅天、四禅天,那还要清净,这就是他们本身做个比较,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如果证得了事一心不乱,那么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方便’有余土。所谓‘方便’,是讲你修学的法门;所谓‘有余’,就是你的无明烦恼还没有断尽,你只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还在,所以叫‘有余’。它这个里头的秽、净怎么说呢?我们就小乘境界来讲,‘析空拙度证入者’,这个叫‘秽’;‘析’是什么?分析空。像我们讲一切物质,把它来分,一分为二,二分为四,这样的分析,分析到最后,恍然大悟,万法皆空。这个样地把烦恼断尽了,见思烦恼断尽了,从这个地方证入一心的,那么这个是事一心的,这是很笨的办法,这叫‘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这个来得快,悟性高,一闻他就开悟了,当体即空;用不著分析,这么麻烦啊!当体即空,这个比这个要巧得太多了。这个就是说方便土里面,智慧高的,智慧低的,方法善巧,方法笨拙,我们来说这个净、秽。



如果你是修到理一心不乱,那你生‘实报’庄严土,‘实’是真实,不是方便;可见得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都不是真实的,跟我们这个世界一样,幻化的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这么一个境界啊!到这里是真实的。所以这才是真实的果报,‘理一心’才是真实果报。

寂光’土,‘分证者秽’。那些是分证呢?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都是分证。‘究竟满证者净’,究竟满证,唯佛一人,成了佛了,这才是究竟满证。你看看等觉菩萨,还算分证;那我们现在经上讲的这个净土,在四土里面,它指什么?弥陀经里面所讲的,无量寿经所讲的,观无量寿经所讲的,全是讲的凡圣同居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社区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格鲁教法集成

GMT+8, 2024-11-26 00:40 , Processed in 0.03603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