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學的傾向是習性使然,不易克服,宗大師開宗明義: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在修信部份;佛陀也說:凡諸比丘與智者,當如燒鍛冶煉金,於我教誡善觀擇,非唯敬故而取信。
另外,在至尊法幢所注釋的現觀裡:信心的生起方式有兩種;一是鈍根的信心生起方式,另一是利根的信心生起方式,前者一時聽聞即隨順而無疑惑,後者在事,道,行相生起之量,無餘了知其詞句,確定不違與其義,性相及般若。前者以大信心趣入,後者以不退信心趣入..
以論典修學的理由;佛陀開示三轉法論,意思上有互相矛盾之處,且都是佛親口宣說,所以不應馬上如言取義,應善加決擇,
在般若二萬頌:舍利弗,諸法所有行相,要如佛一般圓滿親證,就必需修學般若。又。阿難,如果無餘修持所留下來的般若波羅蜜多偈頌,就等同佛陀在世一般,等同佛陀展示教法..
在佛滅度後四百年,佛所授記創車軌師龍樹菩薩降世,開釋般若正顯空性次第,及佛滅度後九百年,佛所授記創車軌師無著菩薩降世,開釋般若隱義現觀次第,此二大車軌數量決定,也就成了後來的總結—菩提道次第廣論,廣論: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而歷代祖師造論必需有三種圓滿勝因,廣論:如是造論,光顯能仁所有密意,復有三種圓滿勝因,謂善所知五種明處及具教授,謂從正遍知展轉傳來,於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並得謁見本尊天顏,獲言開許。
聞思修次第決定部份;一切修行不論廣聞與否,必需依聞思修次第而行,教法不出教證二法,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除其教證二聖教外,別無聖教。教正法者,謂是抉擇受持道理修行正軌;證正法者,謂是如其前抉擇時,所抉擇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種,成為因果。如跑馬時,先示其馬所應跑地,既示定已,應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處而向餘跑者,定成笑事。..是故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雖非修成,然許是修,有何相違。若相違者,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定時,應全無修。
極樂淨土非苦諦所攝,現觀:非業及煩惱增上所成,依迴向及善根的力量,因為淨土裡的一切情器皆非苦諦的緣故。
非有漏之煩惱及業而去淨土,所以帶業往生的說法有待商確,以十二因緣造業流轉的情況,來看待淨土的修持,無明支在凡夫位階,尚無能力斷除,所以愛取有就必需有所區別,以此修行才能去得了,不愛不取,不透過思維難以扭轉,雖有他力仍無有辦法,若單依他力即可成就,那麼地獄將無有眾生,因為佛有大悲心及大神力的緣故。
以思維對治的部份,在世間對於某些人事物的貪戀,透由其不真實具過患的事實多加思維,再回頭就能減輕依戀,甚至排斥,這樣才能對治,思維的力量大小是靠資訊正確及其廣狹而定,如此來推比去淨土的自力,另外,去淨土四因裡有一因是發菩提心,為了自求解脫,是否可以去得了,還要再簡擇,如果後世缺乏增上因緣,透由淨土不退轉的特色,很穩健的成就佛果,完成利他心願,這種自利法身,利他大悲的心態才是大乘的修持,至少應隨順,有別於自求解脫的心態..
具不具傳承的問題,曾經有位居士感受 卻殿仁波切的加持力,仁波切說:不是我厲害,是因為傳承至今沒有中斷的緣故..
[ 本帖最后由 如道 于 2011-5-31 04:5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