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智最熱門的"觀功念恩" 與 "明辨是非" 會衝突嗎 為何不可相容
2014.11.9
RE-福智營隊 以眾多殷勤義工 來接引新人進福智 真是在行菩薩道嗎
2014.11.7
#4 宗達強 於 2014/11/09 07:11
補充:“1. 如果我判斷錯了,會造不好的業。”
….>此隱含 “顧好自己,不好的業留給別人造”的自私想法,此即我愛執 - 輪迴之因。
“"觀功念恩",也因為1. 變成"和稀泥"的方便用語。(和稀泥---即閃避某人以系統性的方法來釐清事件)”
……>觀察多數人觀功念恩是為了賺隨喜功德,動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此還是我愛執 - 輪迴之因。
“我對日常法師沒有感覺,因為我根本沒見過他本人,可以說是毫無認識,如何念恩?”
……>法友說這句話至少是忠於自己的感受,而誠實是學佛最基本的條件。
要求學員對未近身接觸過的人修信念恩,是非常可議的做法,
……>基於這一點再來看福智的經典名句 - 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會感覺特別諷刺。
個人結論:“醬缸文化”是造成福智下沈的樞紐。
#5訪客 於 2014/11/09 08:44
常師父的觀功念恩是從廣論中擷取,能引人向善的善巧方便,常師父要大家看到自己的煩惱,進而淨化自己內心,最終可長養自己的菩提心,未料被大家和稀泥使用,不但未淨化煩惱,卻成了我愛執的藉口,可惜!!!
C 參閱舊帖
http://www.gel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885&extra=&page=71
格魯修學社區 › 資訊交流區 › 佛子聯誼論壇 › 請福智快快公開自己屬何宗
龍騰四海 發表於 2012-9-19 12:14:33 |只看該作者
一件事情本來就有正反兩面看法,往正面想是對自己好,往負面想只是增加自己的煩惱;對方實際如何與我卻無關.
*比如為何福智僧團規定35歲以上不能出家? 佛陀在世都沒這樣規定了,這不是斷人善根嗎?
往正面想是:僧團要培育精英,35歲以上習氣深重學習緩慢,很容易變成僧團米蟲虧損福報,倒不如期待來世童貞出家.
往負面想是:35歲以上居士大多有穩定經濟,不給出家就會變成功德主,他把小孩送到僧團後更會穩定護持不怕跑掉!
*同樣地,裡仁的有機食品與衣物,每當滯銷時就會鼓勵學員大力護持,還發展信用卡,這如法嗎?
往正面想是:正如他們喊的口號,還沒淨化你的心之前,至少能先淨化你的身,買一把成佛的蔬菜.
往負面想是:說穿了這是一種壟斷的經濟行為,學員不愛去其他商店購物,店家也不用擔心囤貨滯銷,坐享穩定營收!
太多例子了...我們都很會觀察別人,太擅長做評論家.
沒錯,是非善惡是該明辨,但明辨之後我們的內心相狀又是如何呢?
若看到別人優點時:內心跟著隨喜效仿,那的確是積善;但壞就壞在,我們有時也會嘀咕嘟噥,說他這沒甚麼了不起的!
若看到別人缺點時:對自能警惕不犯,對他能悲憫其將來苦果,那便是積善;但我們通常會忍不住睥睨唾罵,那自然是造惡了!
所以檢查一下自己的反應便知:每次遇到境,心裡頭是清涼的狀態多,還是熱惱的狀態多?
這就是為什麼常師父常提醒我們"多觀功念恩,不要觀過念怨"
我們懂了這個道理,卻也只是跟著拿來說嘴,甚至還拿這句話來要求別人;可見真要做到,實在難啊.
對此,常師父就說了:"不是看事情難就不做,簡單才做;而是看事情若是該做的,再難也要做,不該做的再簡單也不做"
想來真是慚愧啊...
對此,常師父又說了:"覺得自己會慚愧,這也是一種慢心!"
啊...我真的差太多了! 不敢再出來丟人現眼,大家珍重...
棄昧 發表於 2012-9-19 16:09:16 |只看該作者
龍騰四海 發表於 2012-9-19 12:14
一件事情本來就有正反兩面看法,往正面想是對自己好,
往負面想只是增加自己的煩惱;對方實際如何與我卻無關....
問:”觀功念恩”與”明辨是非” 是不是一定要衝突?也就是二者一定是相違,沒有交集嗎?
L龍騰四海發表於 2012-9-19 23:02:31 |只看該作者
問:觀功念恩與明辨是非是否相違?
L答:不會用的話,這兩者相違; 會用的話,這兩者相輔相成。
常師父說「多觀功念恩,少觀過念怨」,
重點不是放在「不要觀過」,而是說觀過之後「不要念怨」,所以還是有明辨是非善惡。
只是因為對初學者而言,「觀過」之後很容易「念怨」,所以只好暫時先練習「不要觀過」,那就比較不會念怨,
但這種透由多觀察他人的功德,來降低檢視他的過失,其實只是對「觀過會念怨」的一種逃避掩飾,算是過渡期。
真正有在修行的話,能夠明辨「自己與他人」的是非善惡,智慧越清明,內心也越調伏,
當你看到別人的過失,同情悲憫他的惡業與苦果都來不及了,哪還會念怨?
又好比前面有個洞,有人沒注意而掉下去了,正好提醒你,你感謝他都還不及了,哪還會念怨?
願他人的惡果在自己身上成熟,願自己的一切善在他人身上成熟,這「是非善惡」不是觀的清清楚楚嗎。
所以既能夠明辨是非善惡,而且觀到功你也能念恩,觀到過你也能念恩,觀到別人的功過全都變成對你有益。
而我們一般人,觀到過通常是念怨,甚至連觀到功也可以念怨,所以變成怎麼觀都是對你有害。
嘴裡振振有詞地說著「我是在明辨是非」,但其實卻離智慧越來越遠,因為內心的煩惱相狀無明的很。
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騙得了自己,騙不了業果。
那怎麼辦?
照妖鏡還是拿來照照自己吧,保證嚇出一身汗。
棄昧 發表於 2012-9-20 12:38:09 |只看該作者
L常師父說「多觀功念恩,少觀過念怨」, 重點不是放在「不要觀過」,而是說觀過之後「不要念怨」,所以還是有明辨是非善惡。
A 所以, 我們是可以明辨是非善惡或觀過,只是不要念怨.
也就是我們現在雖是對福智的主事者或金女士有質疑 (其類似觀過),但我們實不可以對他們念怨.
B 你是說,我們可以明辨,但不要變成怨恨眾生
A 對! 如福智主事者或金女士,他們今天會成就這些局面,一定有他們認為對的看法. 但他們認為對,不見得絕對正確, 所以,當有疑慮時,大家是不是應該透過公正式的討論溝通,才可能辨清與無慮
B 是呀
L 只是因為對初學者而言,「觀過」之後很容易「念怨」,所以只好暫時先練習「不要觀過」,那就比較不會念怨,但這種透由多觀察他人的功德,來降低檢視他的過失,其實只是對「觀過會念怨」的一種逃避掩飾,算是過渡期。
A 若有第一段的認知, 還會因為明辨而生怨嗎?
B 有可能呀
A 所以,初學者一定要先躲境,即眼不見為淨. 是嗎
B 可以這樣說.
A 那要到何時,初學者才能對境呢?
B 要到如下的情況吧!
L真正有在修行的話,能夠明辨「自己與他人」的是非善惡,智慧越清明,內心也越調伏,當你看到別人的過失,同情悲憫他的惡業與苦果都來不及了,哪還會念怨?
又好比前面有個洞,有人沒注意而掉下去了,正好提醒你,你感謝他都還不及了,哪還會念怨?
願他人的惡果在自己身上成熟,願自己的一切善在他人身上成熟,這「是非善惡」不是觀的清清楚楚嗎。
所以既能夠明辨是非善惡,而且觀到功你也能念恩,觀到過你也能念恩,觀到別人的功過全都變成對你有益。
A 這些道理,真是精闢,只是何時可達到這種境地
B 當然是漸次的學習呀!
A 但若如下所言,如何漸次學習呀
L 而我們一般人,觀到過通常是念怨,甚至連觀到功也可以念怨,所以變成怎麼觀都是對你有害。
嘴裡振振有詞地說著「我是在明辨是非」,但其實卻離智慧越來越遠,因為內心的煩惱相狀無明的很。 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騙得了自己,騙不了業果。
那怎麼辦?照妖鏡還是拿來照照自己吧,保證嚇出一身汗。
B 對呀! 一般人或才要學習如何明辨是非者, 在對境時,若就須先如鴕鳥或烏龜的縮起來時, 那他們又如何能漸次學到”既可明辨,又可觀功念恩”呢?
A 對呀! 不歷經一二年級,如何會升到三年級.
也就是,這樣保護自己不造"觀過念怨"的業下, 一般人或初學者,他們是要如何練習觀察,明辨. 乃至可表示意見呢?
B 我看,這是要先經過長期的 "只觀他人功 不觀他人過"後, 才能進一步的去對境與明辨.
A 照你這樣說, 無怪乎,福智團體會如是. 即大家為了要積極創造自己的善業下,
大多是躲境, 或現而未定的只努力(不太作明辨的)作”觀功念恩”. 然他們這種單面的保護自己的業 是不是已經讓一些有心人士,輕輕鬆鬆的掌控福智,乃至到不可名狀的危險境地.
亦即這些專作觀功念恩的人,他們的觀功念恩,可是促成他人造惡的另一種俱生緣,那他這種助惡的緣業, 會是純善之業嗎?
B 是呀! 對此, 我們應該怪誰呢
C 不要怪,這是大家的業.
B 什麼?佛門的業,是這樣詮解與認識的嗎?
|
|